Translate

2024年7月19日星期五

高士德澳督與其同名大馬路




由葡萄牙地理部門(葡萄牙澳門地圖集製圖委員會製圖委員會)在1912年繪製出版的澳門地圖當中紅色標示的柯高大馬路地理沿革 



 高士德,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松山行車隧道接駁至高士德大馬路的行車天橋,建燁在2022年10月23日拍攝 


 高士德大馬路附近史地沿革

  高士德大馬路的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e Horta e Costa。這段馬路從士多鳥拜斯大馬路起,西北端至罅些喇提督大馬路為止。原本只是一片由明清政府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廣東省中山市)管轄的農戶耕地,附近有望廈和龍田等村,經過澳葡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領土向北擴張之後,不斷都市化成為今日長795米的街道。從北到南沿途主要街道有罅些喇提督大馬路、羅若翰神父街、連勝馬路、俾利喇街、高地烏街、賈伯樂提督街(提督街)、荷蘭園大馬路。

街道取名背景

  街道名稱上的人物何塞·瑪利亞·德索薩·奧爾達-高士德(葡萄牙語:José Maria de Sousa Horta e Costa),在1858年10月20日生於葡萄牙維塞烏區聖孔巴當。他是葡萄牙軍人、政治家、外交官。在1894年3月24日至1897年3月11日,被任命第96任澳門總督。同時在1894年至1896年擔任特命全權公使。1900年8月12日至1904年4月5日期間,再次被任命為澳門總督。澳門的高士德大馬路是以他名字命名。他曾經在軍隊中效力,也擔任過工程師。後來被提升至上校軍銜,同時在科英布拉大學中取得數學學士學位。他在1927年9月21日於葡萄牙杜羅河畔福斯波爾圖去世,終年68歲。

  高士德在任內於1895年9月29日制定澳門公共圖書館規章,委任土生人士利馬(Mateus Antóio de Lima)擔任首任館長。為澳門公共圖書館之始。將1881年起就存在的氣象處,在1900年12月29日改為澳門天文臺。在1902年設立大西洋銀行,為澳門第一家銀行。

昔日街道發展

  高士德在1904年4月5日卸任之後,澳葡於1905年將長795米的街道,命名為柯高大馬路,簡稱柯高馬路。後來由於有居民投訴聽起來與不雅的粵語痾膏同音,於是就在20世紀60年代更名為高士德大馬路。

  在二十世紀初以來主要以兩層高住宅為主,在街心大量種植大榕樹,直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量建築商投資改建。逐漸形成今日商住混合高樓大廈林立景觀,由於需要全部改為行車道路及天橋引道,原本在中間的大榕樹被砍伐。但保留早期石製放置在馬路兩端的路標。此外市政廳在1948年6月鑒於改用水銀街燈之後獲好評。該廳委員會决議在高士德大馬路等地改用新街燈。工務廳在1958年起,於罅些喇提督馬路和高士德大馬路兩處改建總溝渠。由祐興置業建築公司投資興建的「祐美大厦」在1965年落成入伙。澳府在1966年3月26日公佈第八一三七號訓令:「規定巿內若干街道,不得再開設新工廠或工塲。又規定有關街道得設立家庭式工業或主要為手工性質之小工業」,街道名單包括高士德大馬路。

  松山隧道接駁高士德大馬路之行車天橋就在1995年9月10日動工,於1996年2月16日開通。松山隧道正式開通後,進行多次維修工程。為改善松山隧道交通安全設施,2001年2月27日起就在隧道行車線中間設置首次引進的全措施水馬。由於近年澳門車輛數目激增,使隧道用量達到飽和,在澳門大賽車期間情況特顯嚴重性。澳門土地工務運輸局在2002年1月4日於羅理基博士大馬路盡頭和新口岸水塘南角旁開闢新路,即現時水塘馬路用作分流松山隧道負擔。

街道上的部份建築與交通設施

  紅街市:建於1936年,全名紅街市大樓(葡萄牙語稱為Edifício do Mercado Vermelho),也稱為提督街市 (葡萄牙語稱為Mercado Municipal Almirante Lacerda)。位於澳門高士德大馬路及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交界,是目前唯一一間被列入澳門文物名錄(澳府第83/92/M號法令 附件二,屬具建藝術價值之建築物)上之街市建築,同時是仍然運作澳門街市之一。

  宣道堂 澳門基督教會高士德總部: 陸鏡輝醫生、計志文牧師、許公遂牧師三人,在1950年2月先於連勝馬路28號前「宣道實用小學」校舍租用,成立「澳門基督教會宣道堂」,以自養、自理、自傳為立會原則運作。該堂在1953年11月11日以五萬一千元購買高士德大馬路100號現址,政府免納稅項。 後來經過修復整理,該址在1954年2月10日正式啟用。原址旁動工興建可容納約三百人之單層禮拜堂,在1956年秋使用。原址舊房舍作副堂使用。宣道堂在2002年再拆卸使用接近五十年的單層禮拜堂,將「宣道中心」擴建。擴建工程歷時半年後,在2002年11月底啟用。

  三盞燈 位於澳門聖安多尼堂區一個圓形廣場,全稱嘉路米耶圓形地(葡萄牙語稱為Rotunda de Carlos da Maia ),又名三盞燈。紀念澳門第105任總督嘉路米耶(José Carlos da Maia)。高士德大馬路透過亞利鴉架街與三盞燈相連。

  澳門培正中學:原本遷澳之「私立廣州培正中學澳門分校」在1950年正式正名為「澳門培正中學」,由李炎玲出任校長。英語稱為Pui Ching Middle SchoolMacau ,葡萄牙語稱為Escola Secundária Pui Ching)。古色古香 A座行政大樓原為盧家住所,被中國政府列為建築及文化遺產。

  澳門演藝學院: 葡萄牙語稱為Conservatório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o Conservatory。成立於1989年,隸屬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總部設於高士德大馬路14-16號。由於澳門歷史檔案室在1987至1989年重建工程,臨時遷址至高士德大馬路16號(即今澳門演藝學院)。 直至1989年7月21日重建落成之後。在2018年11月19日刊登第31/2018號行政法規,公佈被評定的不動產及其緩衝區的名錄和圖示。代號AM041高士德大馬路14號、16號大樓被評定的不動產。

  二龍喉浸信會: 澳門浸信教會在1961年借用培正中學音樂室作二龍喉福音堂臨時會址,聘請黃國德為該堂堂主任,於同年9月23日下午三時舉行首次主日崇拜。當年福音堂(二龍喉浸信會現址)在1963年由澳門浸信西差會的傅倫德(Ronald Wagner Fuller)牧師設計、馮輝先生負責承建,在於1964年4月落成。該堂在同月由黃日强牧師舉辦首次佈道會。於11月8日舉行新堂獻殿禮,由傅牧師主持首次浸禮。勞樹基牧師在1965年開始二龍喉福音堂英語崇拜。由於培正校舍不敷應用,經「澳門浸信會聯會」協調之後,在1965年9月起借出二龍喉福音堂給培正使用。二龍喉福音堂在1974年12月21日脫離基址身分,成立二龍喉浸信會。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民政總署:《澳門舊街往事》、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聖經學院、澳門宣道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