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1年7月24日星期日

如何發揮才能的作用

若許大家會覺得才能的作用如中國唐代詩人李白在詩作《將進酒》其中一句所說:「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上天不會浪費自身擁有的才能,也能把這些 才能幫助每一個人,甚至影響每一個地方。但現實並非如 此,部分企業凡事都要以任人唯親的態度解決問題。因此感覺對於現在某些人來說,人際關係的建設比才能發揮更重要。筆者所說人際關係的建設,並不是指一般的 人際溝通,而有一種有利於自己的關係建設。例如某些人拍馬奉承某些重要人物,謀求得到升官發財。例如某些人以為認識某人物,就不可一世地好大喜功等。如香 港著名女歌星徐小鳳曾經唱過一首歌叫做《自己人》,歌詞淋漓盡致地影射這種不良的社會現象。但筆者態度並不是否定建設人際關係的存在性,而是希望建設的過 程中千萬不要太過分。其次在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往好的一方面去發展。否則會使整個社會風氣逐漸敗壞,有才能的人也不能夠發揮應有的水準。

除了任人唯親問題之外,根據網易體育頻道題為《張尚武曾和劉翔閃耀大運 因盜竊被拘役淪為乞丐》的文章,報導張尚武坎坷的遭遇:「北京時間今日有網友爆料,前國家隊體操選手、北京大學生運動會男子吊環金牌得主張尚武在王府井地 鐵口乞討,在被驅趕之後離開。翻看歷史資料,張尚武的確曾是中國體操隊的一員,而且在二00一年北京大學生運動會上,與郭晶晶、劉翔等巨星一同閃耀。但這 個身高一米五十四的河北漢子,退役後的生活卻極為艱難,二00七年他還曾因偷竊被警方拘役,如今跟腱斷裂的他只能在北京的地鐵口靠倒立、「湯瑪斯」等體操 技術沿街乞討。」筆者在網上看到這個新聞,感覺雖然說張尚武的遭遇是自己造成的,因為退役是自願,偷竊也是自願,但為什麼他要這樣選擇自願? 根據網易體育頻道報導無可厚非都是為了維持生計,但張尚武接受南方都市報記者採訪中說 :「我賣藝(他著意使用這個詞,而非「乞討」)就是為了掙錢,給爺爺看病。第一次走下臺階去地鐵通道的時候,那落差當然是有的。你想啊,從世界冠軍到街頭 賣藝,誰能有這個臉?國家要是再不對退役運動員好一點………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部分體育運動員從小就與鞍馬、吊環為伴,而且就過早地告別校 園。萬一退役了,部分就如張尚武般乞討賣藝而別無事處。感覺他過早地告別校園,使競爭技能比他人少,知識也不比他人多。退役之前就是社會上的一枚鑽石,退 役之後就是社會上的垃圾,那怎麼行?曾為國貢獻的體育運動員,以自己的才能付出一切代價為國爭光,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因此筆者感覺體育運動員要潔身自 愛,筆者不是反對張尚武為了維持生計而在街頭賣藝,而是千萬不要偷竊而嚴重破壞個人形象。其次體育運動員不能放下體育訓練的基礎上,也不能過早地放下書 本。因為知識能改變命運,最主要增進自己的才能,那就不怕退役以後就前路迷茫。

另外最近在網上流行一段音樂影片,就是台 灣音樂鬼才劉家昌之子劉子千所唱的《唸你》。雖然這首歌惡評如潮,但筆者感覺絕不難聽。只是因為歌曲主旋律和歌手的唱歌手法十分詭異,其次音樂從頭到尾都 有高潮部分,所以大家感到難聽絕不意外。不過筆者從中可以發現一個道理,就是做人絕不要怕被駡和害羞,因為全 世界上的人都從駡和羞當中成長。筆者所指的駡,就是指不同的批評聲音,例如不太嚴重的就是對你提出批評意見,嚴重一些的就是粗言問候。筆者所指的羞,並不 是樣貌的羞,而是指站出來獻羞的勇氣。獻羞就是要勇敢地表現自己的才能,相反一個害羞的人容易錯失許多意想不到機會,也使其他人認識不到你真正的實力。所 以當你懂得如何獻羞,這樣才容易走向成功。

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敬業和可親的伍指揮

  當時為了應付高中畢業試,令練歌時間經常出現早退的情況,伍星洪指揮也曾打電話批評筆者。後來因為這樣的緣故,筆者才決定離開嚶鳴合唱團。雖然離開的日子已 經很久,但筆者在心中仍磨滅不了伍指揮曾教導筆者和 團友相處的日子。以前筆者寫過一篇文章並發表在網上,說什麼感覺團友對筆者不是太熱情。其實只是筆者一種誤解,原來絕對沒有這回事,後來就把這一段說話從 網上刪除了。因為覺得團友甚至伍指揮等的熱情關懷,完全是出自內心上散發出來的。伍指揮是其中一位教導筆者唱歌的老師,也是指揮筆者唱歌的先生。他的為人 處世離不開兩個詞語,簡單地說就是敬業和可親。因此從伍指揮教導得到的收獲,絕不只是教會你怎樣唱歌這麼簡單。因此筆者會十分感恩,怎麼樣都好一樣要把歌 唱得更好,才不會使老師失望。

  其實兩個詞語離不開伍指揮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是一個敬業和可親的人。如何看出他敬業在什麼 地方?大家可以從他一篇第二屆中文聖樂發展論壇發言稿《嚶鳴 合唱團與澳門的本土合唱作品》,了解他追求的理想目標是:「作為一個澳門的民間社團,嚶鳴為甚?會在本土合唱作品方面投放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呢?首先,在會 章中有促進澳門音樂文化的宗旨;其次,我本人對區師達神父的尊敬和懐念以及知道他遺下不少的作品;另外,近年訪澳的外地合唱團不少,在他們的節目單中,都 有他們本土的作品,這讓我想到難道澳門沒有本土合唱作品嗎?為甚麼沒有人唱?其時,林平良出版了三冊《嚶鳴集》,而且又讓我發現了澳門聖若瑟修院的兩卷歌 集;也深覺有必要以彰顯澳門上層建築的文化而洗刷澳門唯有賭場的污名,讓人重新認識澳門。因此,我們決定製訂本土計劃,並付諸實行。」從文章所述感覺他從 不放棄理想目標的追求,也從不放棄對澳門本土音樂文化的推廣。兩個從不放棄也不是必然,因為沒有恆心的話,許多事情都會半途而廢。另外他達到的理想目標絕 不是為了自己而做,而始終把嚶鳴合唱團的使命就是推廣本土音樂文化工作放在首位。他深信一定要讓人重新認識澳門,明白澳門絕不是唯有賭場的污名,她絕對不 是文化沙漠。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看出他可親的地方?筆者有幸曾經成為嚶鳴合唱團的其中一員,記得當時經常能與伍指揮 見面日子,就是星期六在會址練歌的時候。雖 然平時練歌的時候,伍指揮對待每一個團員的表現十分嚴格。例如唱歌時候的氣息好不好,咬字唱音準不準確等。不過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他處事十分嚴格要求,就是 一個很嚴肅的人。記得在休息或者出外參加其他活動的時候,他自然地表露出很和藹可親的性情。筆者因此認為良好溝通就是在應該嚴格的時候就必須嚴格地對待每 一樣事情,在平時與其他人交流的時候就必須主動親近地溝通。最令筆者感慨的是,伍指揮確實做到這兩點。所以做人過分嚴肅,處理人際關係沒有太大的好處,相 反可能會造成弄巧反拙。

  另外從《嚶鳴合唱團成立十周年紀念特刊》當中一篇文章《談我們的指揮》,可以看到伍指揮的指揮風 格,原來也有他獨特的一面:「伍先生既是唯美──浪漫 型,演繹手法是相對較「誇張」的。他不滿足於紙上音符的平鋪直述,力圖發掘作品中內在的情感。他對部份作品的演繹有著獨到的見解,在速度變化及彈性結構的 處理上,很大程度地反映出他自身對作品的理解,音量的強弱對比在依據原譜提示的原則下,很多時候更給他加多「兩錢肉緊」。在指揮一些作品時,他要求合唱團 發出較為雄厚壯實的音響,歌聲無論強弱,強調當中「力」的表現。」由此看來這種獨特的一面,難怪會讓嚶鳴合唱團的歌聲確實如音響般響亮。其次全世界有這麼 多合唱團,水準高低確實參差不齊。所以筆者從中領悟到一點,就是要想帶領演藝團隊能夠出眾一些的話,就必須在顧及觀眾感受的基礎上,有獨到的創意見解才做得到。

對教科書的一點看法

最近筆者思考著一個問題,就是仍沒有完善解決的教科書問題,為什麼筆者會突然思考這個問題?這是因為電子化教育雖然開始被普及推行起來,但現在教育工作仍離 不開教科書。教科書仍然是教師所需,也是學生所需。書可以傳播知識,也可以散播情感,書仍然是人們的好朋友。本文所指問題的本身,是從書衍生出來的問題。 這些問題若果解決不妥當,就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

問題主要表現在那些方面呢?筆者認為問題包括三個方面,第 一方面就是資源浪費的問題。每年印刷無數的教科書,在每一個學年結束之後,教科書的價值產生 很大變化。它們的命運有些變成垃圾而被運去焚化爐焚化、有些被賣去舊書店寄居等。教科書的命運沒有人們般幸福,確是常於苦難當中。所謂快樂只是短暫的,苦 難卻是永遠的。人們人為地生產它,也無情地消滅它,彷彿人們從不了解教科書的感受。雖然大家都會認為回收,都是一種解決資源浪費辦法。但令筆者最擔心是回 收之後,它是不是命歸回收之處?因此完善這個問題,就要從糾正大家對教科書的想法入手。其次,就要從學校入手。學校政策應以改善同學們上學負擔為前提,絕 對不要以為經常改用另一種教科書,就是一件沒有問題的事。還有要做的是落實完善回收廢棄物的工作,讓廢棄物再次以另一種姿態服務大眾,才會對社會有益。

第 二方面,就是集體撕毀教科書行為的問題。根據「鳳凰網」在「陝西百名學生高考前「撕書」發洩引爭議[視頻∕組圖]」的報導:「近日,有人將漢中市漢 台中學百名高考生在領到准考證後將課本、複習資料等撕毀的視頻傳到網上,這段被網友稱為「瘋狂行為」的視頻隨後被各大網站轉載,並在網上引發爭議。有網友 認為,這樣的行為可以理解,但也有人認為這樣的舉動荒唐無知。百名學生教學樓上撕書情景,昨日記者在某著名視頻網站上看到了該視頻:整個教學樓一片混亂, 不少學生都將課本、複習資料撕掉,從樓上往下扔,紛紛揚揚的紙片如暴雪一般落下,教學樓前的空地則全是書本碎片,視頻裏還可以聽到學生的歡呼聲,整個視頻 時長四十秒。隨後,記者來到了發生此事的漢台中學。據當時在場的一位高二學生介紹,以前也有過類似情況發生,但這次最厲害。記者同時獲悉,還有學生甚至將 校服等物從樓上扔下。」

從以上的新聞報導,可以看出中國教育制度的失敗,應屆高考生的壓力無路可訴。但筆者不太認同撕毀 教科書這種示威方式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最終給予他人感覺是對書本的不尊重,最嚴重是對學術的不尊重。雖然筆者在以前刊登有篇文章講過行為上都是一種示威 的方式,因此感覺他們都只不過是無可奈何,一般的投訴 方式也許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中國教育再不改革,同學們的壓力再不減的話,未來所帶來後果更比集體撕毀教科書的行為更嚴重,形勢會更危險。

最後一方面,就是教科書的價格問題。教科書價格的高低,會影響部分學生的家庭經濟壓力,也許會影響部分學生對讀書的動力。因為教科書設計過於精美,使價錢就 會不斷上升,受影響始終是學生或者家長。況且印刷過於精美教科書用完就丟,都是一種浪費。筆者絕對沒有其他意思,只是希望教科書的價格作出適當調整而已。

《七一上街圖》畫評

  最近非常高興,筆者收到朋友贈送了一份禮物,就是由香港 民間人權陣線仿效《清明上河圖》,體現香港示威與政治文化的創意作品《七一上街圖》。 雖然《七一上街圖》的創作規模,不能和《清明上河圖》作類比,但創意絕不比《清明上河圖》遜色。在《七一上街圖》上的《古有清明上河圖,今有七一上街圖》 文章所說「一千年前,北宋翰林畫家張擇端繪畫了《清明上河圖》。圖中描繪了開封汴京的庶民百態及經濟活動。畫卷由靜謐的農舍郊區,慢慢深入到當時世上最繁 榮的城市,描繪了汴京其門若市、熙來攘往的景象,囊括社會多元面向。 市民在社會運動之中展現的訴求,也許是簡單的口號;又或是令人會心微笑的「食字」、打油詩、漫畫、繪圖;有時會利用日常物件製作別具匠心的模型道具,令社 會議題取得傳媒的注意;有時亦會埋身肉搏,以行為藝術、對峙、衝擊、直接以身體演示訊息等,為活潑生動的民間運動留下印記。民陣今年製作《七一上街圖》, 正是連結民眾運動和庶民生活,百花齊放的共通點。作為一份文化紀錄,遊行路上的多元展示、民眾運動的事發地點、集體回憶的牽繫之處、社區規劃的合作嘗試、 不同組織的攜手同心,就在此百川匯流。回望以往,我們的步伐未曾凌亂;今年七一,我們每一步都是重喚記憶的感召;每一步,都是開拓未來的可能。」筆者從 《七一上街圖》上的文章《古有清明上河圖,今有七一上街圖》感受到,它是以淺白易懂的三段文字告訴大家原作者創作《七一上街圖》的緣由,也感受到香港人在 政治以及諷刺題材的創作方面突破前人之餘,更比以往進步許多。

   《七一上街圖》以香港島地圖為背景,從許多香港人在七一回 歸日上街路線為出發點,紀錄許多民生百態,例如基督徒舉行七一祈禱會、武打高手「拳打小圈子 選舉、腳踢功能組別」、塗鴉少女塗鴉艾未未畫像等。同時也諷刺許多香港政府官員,例如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本來想「派錢平民憤」,廣大香港市民卻「街照 上」等。因此筆者感覺《七一上街圖》是以漫畫形式反映民生百態和諷刺政府的紀實作品。雖然作品的力度主要集中於人物表現上,對建築和山水部分卻被簡單化甚 至省略,也破壞不了《七一上街圖》本身精細嚴謹的繪畫形象。另外《七一上街圖》畫中人物很神似之餘,每個人的表情和衣著都是不同,因此看出原作者十分講究 非單一化的繪畫技巧來創作。所以可以看出創作規模較大的繪畫,不要過分單一化。單一化的創作,讓人感覺一點趣味都沒有,也就吸引不了欣賞者去觀看。不過也 不能過分繁複累贅,有時創作過分繁複累贅,不代表你的作品有多麼強而有力。相反,欣賞者可能會感覺你的作品很煩悶!

   另外筆者突如其來有個想法就是要畫一幅畫,在集思廣益地繪畫的過程中可以記錄澳門的集體回憶,也可以記錄澳門回歸以來重大而且有趣的事等。希望集體創 作努力打造澳門創作史上,比行為藝術《為小潭山增高一米》還要好的作品。若許這個藝術作品的面世,並不是要向香港「跟風」,目的也並不是只為了諷刺時弊, 最主要是希望每一位都有份愛護我們自己家園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