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4年3月28日星期五

善豐花園小業主霸街紮營事件給我們的啟示



 善豐花園從爆出結構安全問題至今,已有一年的時間。仍然令人頭痛的是善豐花園事件,直到至今未能完滿解決。最近善豐花園小業主們發動一系列社會行動,包括他們在今年二月尾到中聯辦、廉政公署和政府總部信,他們也在三月二十三日下午到三月二十四日晚上於善豐花園對開的提督馬路當中霸街紮營,以表達訴求。從中思考善豐花園小業主霸街紮營事件帶給我們有哪些啟示?

在這期間有許多本人認識的朋友不認識的市民前來關注事件,還有一些長期守在裡的記者,對善豐花園不同住戶給予無私的協助。其實許多關注這次事件的他們與善豐花園沒有任何直接關係,他們不是善豐花園的小業主,他們也不是善豐花園的住戶他們與善豐花園沒有任何直接關係,但是始終都當正是自己親人一樣全程投入關注當中。這樣的畫面,實在令人太感動了。

   
不過有一個不想見到的畫面始終出現了,就是
根據愛瞞傳媒的專訪報道指出:「昨晚兩名善豐業主「代表」呼籲其他業主結束佔領馬路行動,大部分業主都質疑為何草草收場,以及兩名業主為何代表了他們,不詢問他們意見。一名在場青年此時的一句話,引致一眾業主將憤怒轉到他身上,並喝罵他「我地善豐嘅事唔駛你理」、「你咪係度搞事」,最後還將他趕出了人群。究竟這位青年當時說了甚麼?那些業主為何突然一致向他攻擊?本報專訪了這位青年朋友,以下則稱呼他叫企鵝。」
    
   
企鵝正是本人認識的一位朋友,非常支持他樂於助人的心,聞說他親口承認一切安好而感到安心。其實擁有樂於助人的心
不是社會上一直要提倡嗎? 善豐花園的小業主要解決問題並不需要外界關注嗎?所以本人非常反對使用這種態度對待前來關注事件的市民,感覺需要常換轉角度想一想別人感受去處理任何問題。不過幸好的是,在事後有許多善豐花園的小業主住戶在網上向企鵝致歉。

  
本人曾到是次事件現場察看,從中感受到這次事件可貴之處除了小業主以馬路紮營方式勇於爭取訴求之外,可貴之處還在於澳門公民意識的有一些改
。無論網上網民討論都好,去到馬路紮營現場當義工都好,或者只是路過都好等等,許多市民都表達對善豐花園小業主以表同情關心。但是始終感覺要完全轉變市民事不關己的態度而提高市民公民意識,首先要讓大家明白到提高公民意識有何意義。這裡所指完善公民意識,絕對不是教唆他人增強本土概念是為了排外異族,而是本人曾經撰文曾經說過,在於公民意識增強之後更能認識我們的根,讓更多市民更能知道如何保衛自己的家,讓更多市民更能知道如何保衛自己的權益不受侵害。其實今日是善豐花園小業主有事情發生,或許明日就是我地其他市民可能會出問題。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善豐花園小業主只是他們的事,而不關其他市民的事。絕對不能問題去到自己身上才會懂得關注,這樣的思維只會害人害己,也同時絕對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不過有網友反映另一個問題,就是市民到底以什麼角度去關心與善豐花園有關的社會議題。感覺個問題的確存在,有許多市民確實公民覺醒而對不同社會議題開始關心了,但是始終不明白如何以什麼角度去關心。以本人所見,雖然許多市民包括筆者不是受到善豐花園問題影響的當事人,但當事人都是在澳門生活中。我們共同生活在澳門當中,沒有理由街坊在生活上出現問題,作為街坊而不去守望相助。就是說,現在善豐花園特別顯現的正是住宅結構安全問題,其實住宅結構安全問題與其他市民日常生活都密切相關。故此除了關注善豐花園問題未來去向之外,希望也要同時關注本澳不同住宅樓宇是否也涉及結構安全問題,以防患於未然。

2014年3月14日星期五

需檢討回歸後澳門政策諮詢活動成效



澳門回歸中國即將十五年,從觀察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當中,可以了解到在有五十項政策公開諮詢的網站或文檔,供市民下載或網上瀏覽細閱。這些政策諮詢活動已包括社會多方面,例如有青年政策諮詢、維護國家安全法諮詢、正規教育課程框架諮詢、刑事責任年齡制度諮詢、南灣湖CD區規劃概念徵集活動、檢討司法援助法律制度諮詢、政制發展諮詢、西灣湖廣場綜合旅遊項目第二輪公眾諮詢等。回歸後的澳門政策諮詢活動所涉及社會範疇雖然廣泛,所舉辦的諮詢活動雖然也很多,但是要思考是這些諮詢活動能否貼近社會的需要?希望本人反映以下問題有關建議,能夠供政府當局在辦政策諮詢活動時能夠作為一種參考。

   要了解澳門政策諮詢活動在進行當中,有什麼地方需要改進,就必須了解這些澳門政策諮詢活動的現狀到底是如何。首先本人感覺澳門政策諮詢活動的宣傳力度不足,本人早前在本專撰寫有關文章當中都有提及到這個問題。例如運輸基建辦公室最近完成「澳門輕軌系統石排灣線可行性研究意見徵集」有關工作等當中,觀察到當局會在公眾場所放置有關展示模型、電視台和電台等媒介上出有關廣告,但是諮詢說明會不多,政策諮詢期也較

    其實政府雖然做這麼多宣傳工作,但然感覺會有許多市民不清楚不太瞭解有這個政策諮詢活動存在。到底政府當局需要什麼辦法,才令更多市民了解政策諮詢活動存在而讓更多市民參與其中呢?建議政府應先在社會上多作調查,了解市民多在什麼渠道接收到政府訊息。了解市民多在什麼渠道接收到政府訊息之後,就從這方面做好有關宣傳功夫。同時政策諮詢活動期要適量延長,諮詢說明會要辦多幾次,這樣或許才更做好有關政策諮詢活動的宣傳工作。

    其次就是部分市民團體由於對澳門政策諮詢活動認識不足。這種情況可從政府當局在二零一二年時辦有關政制發展諮詢活動可見到,建制社團在當時曾經被許多市民批評不斷灌水,政制專題網頁當中也有不明來歷名字沒有名字的意見書存在,最終定性「加二加二加一百」為主流方案而影響立法會最後的投票表決。又例如運輸基建辦公室最近完成「澳門輕軌系統石排灣線可行性研究意見徵集」有關工作後,發表新聞稿指出辦公室共收到三千二百一十份市民對這項研究回饋的意見,不過也包括兩款總共二千百多份內容相同的意見信。

    感覺部分市民把政策諮詢活動當成是一種投票形式活動,或許認為意見就是一種選票,多意見支持的方案就是主流方案,而把其他次要方案忽略。雖然不反對從一國原則下以公投形式,制訂《公投法》以解決澳門所有社會問題。但是政策諮詢活動必須與公投形式分開,因為政策諮詢是以意見反映的活動為主。無論政策諮詢或是公投形式,都要體現活動的公平性。政策諮詢意見數量可求多,但求多不代表建制派社團意見的多,也不代表同一意見的多,而是不同市民參與政策諮詢所發表不同意見的多為妥。在政策諮詢活動過程中可向市民多解釋政策諮詢意見的意義,因而普及市民對政策諮詢活動的認識,才能更多市民主動參與政策諮詢活動當中。

  

2014年3月7日星期五

為改善澳門整體新聞素質提出三點意見



港澳最近都發生與新聞傳播業有關的事件,香港《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被斬傷,澳廣視前線員工在近日發出三封公開信要求新聞自由。港澳兩地同時發生這些事件之後,港澳兩地新聞傳播業界等也發起一系列的聲援行動。發生這些事件種種的一切,值得讓我們反思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在社會當中的價值,也值得讓我們提高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將被完全抹殺的危機警惕。

    澳廣視新聞節目的質素問題絕對不是最近才出現。要討論這些有關問題,必須了解問題的根在何處。澳廣視在近年來受到許多澳門市民的批評,其批評指出澳廣視的新聞節目製作偏袒政府和親建制社團,一律以有團體有市民作與所有非親建制社團個人有關報道的標題,報道新聞的次序受到爭議等。圍繞問題存在的根,或許在於從事澳門新聞傳媒業的不同人士對於新聞傳播價值看法的參差不同。正是觀察澳廣視董事會在《訊報》刊登有關聲明當中,指出澳廣視一向十分重視和尊重新聞自由。但近年來發生這麼多與澳廣視新聞部有關事件,難讓人了解澳廣視是如何重視和尊重新聞自由。其實按照本人理解新聞自由當中的所謂自由,理應其中就是從事該公司的記者和編輯所擁有編採自由,否則談不上什麼新聞自由。由於澳廣視前線員工出現問題絕對不只是他們的問題,其實涉及澳門新聞業是否健康發展,還涉及澳門市民接受資知情權的多少。如果不作多角度思考,只圍繞澳廣視前線員工身上思考問題,這樣解決問題只會治標不治本。從思考澳廣視前線員工問題時,可了解到澳門新聞政策法規存在不足之處,也瞭解到社會各界關注澳門新聞政策法規和業界生態的程度未完全足夠。

    故此本人按照問題的實際情況而作多角度思考,為改善澳門整體新聞素質而提出以下三點意見。首先澳門特區政府應該在不干預新聞自由的前提下,協助澳門各大傳播媒體推行一系列的新聞改革活動。觀察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網站當中,指出新聞局主要的專責是「社會傳播方面之協調及研究工作,以及在該領域內向政府及行政當局提供協助。」當局協助各媒體推行新聞改革活動,有助於新聞改革順利推行。新聞改革的內容及其時間表如何制訂,必須經過政府、各大傳播媒體高層及其前線員工、不同社會人士多方面的諮詢討論,這樣的新聞改革才可以有更好的民意基礎去促進新聞自由。希望澳廣視等傳播媒體通過新聞改革的措施之下,能夠讓澳廣視等傳播媒體所有新聞節目更能體現新聞自由之餘,還能貼近廣大市民接收資和表達民意的需要。

   其次澳門特區政府應完善有關新聞政策的法規。若果沒有完善的新聞政策法規,根本不能保證澳門新聞業能夠健康成長。若果澳門新聞業未能夠健康成長,新聞自由就不能完全在澳門普及。完善有關新聞政策法規的措施,包括論盡媒體曾報道網上組織「澳門良心」到澳廣視遞信時提出當局制定公共廣播服務約章,其次完善出版法》和《視聽廣播法》對於保障新聞自由的規定,另外還應創立市民評定電視和電台節目好壞投訴機制等。這樣才可以更保障澳廣視等傳播媒體的新聞自由和編採自主,同時得以落實市民能在更具透明度前提下監察公共傳播機構。

    最後一點就是希望所有澳門學者應該身而出,捍衛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可喜的是參與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客席主持等幾位時事評論員出來表態聲援香港《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時事評論員黃東發表聯署聲明指出「澳門新聞工作者願與香港同行㩗手合作,共同捍衛新聞及言論自由。」千萬不要以為學者出聲沒有任何作用,其實這樣能夠集思廣益地提出更多改善新聞工作的意見之餘,也能夠鼓舞新聞工作者能夠克服工作上的種種困難。譚志強博士最近在《力報》撰文認為學者有保持緘默自由,我們其他人不應去侵犯這個基本人權。但是本人不太認同,雖然學者有保持緘默的自由,可是任教於大學的學者對本土新聞業大是大非問題上保持緘默,只會作為師表給學生們有種帶壞頭的作用,本土新聞業問題永遠都不會有解決的突破口。其實身教的作用大於言傳,若作為師表對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這麼緘默,那又如何教導學生要勇於捍衛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普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