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7年3月9日星期四

回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澳門離島

                當查看老資料時,令筆者想起近年澳門路保育問題,例如路環山體荔枝碗、澳門離島一帶寧靜等,引起社會上許多爭議,論盡媒體澳門方丈聯盟媒也曾經報道評論事件。爭議點在於澳門離島古跡、生態環境是否值得保護的問題。


  認同值得保育的人,會認為路環是澳門市肺,同時澳門是世遺城市有保護離島文物的責任。相反不認同值得保育的人,會認為城市要發展,或者賺錢,就必須去舊立新,太舊太危險就要清拆。到底支持誰?為澳門文化和歷史的未來,會選擇支持前者,澳門離島景觀值得保育。

    要想為保育澳門離島出一分力,就要了解澳門離島的前世今生,本文其中回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澳門離島。要想了解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澳門離島,首先可以看一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老地圖。我們可以觀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版的工商年鑑、澳門年鑑、其他公司出版的一兩面的紙質地圖,二十世紀十年代出版的《歷代澳門航海圖》地圖集,在二千年出版的《澳門歷史地圖精選》地圖集。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版的澳門工商年鑑中的澳門地圖(截離島部分)


  不過當時的澳門地圖對澳門離島著墨不多,著墨澳門半島則多一些。這可能是由於澳門半島在當年城市發展的重要,加上可能當年涉及澳門離島的公開資不多。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當時《澳門日報》為報慶出版的澳門地圖,才有更多涉及澳門離島的資訊。在老地圖中可見澳門兩個離島未有太大的城市化許多地方沒有填海造地,周圍都是樹木。這種生態如一些太平洋的小島。

  其次可以看一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老報紙。其中可以觀看新加坡南洋商報》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刊登《澳門今昔(二)》的文章,刊登時間正是澳門「一二.三」事件期間。這文章提及如何從澳門半島到達離島。當時澳門半島和離島之間還沒有大橋,來往交通需要渡輪解決問題。其次還介紹離島和附近周圍的景色,例如謝女峽、菩薩園、譚公等。

    文章《澳門今昔(二)》最後第二段,也其中提及當年荔枝碗村的情況:「在路碼頭左有荔枝碗一地,樹木陰森,丘陵起伏,置身其間,宛如世外源。」引用這段文字在本文的時候,正好是當局清拆荔枝碗村的舊船廠中,有點感慨的是自己有能力關心,但沒有權力制止他們清拆文物。這樣清拆的方法,這樣規劃的方法,是否回復當年荔枝碗村的美貌,就十分難說了


  除了看老地圖和老報紙之外,也可以看一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拍攝的老照片,這些照片可以在FB網上群組和澳門公共圖書館資料室等地方找到。從以上老資料來看,昔日澳門離島景像早已不可復返。澳門離島可以發展,但是景觀也值得保育。雖然作為市民對於保育歷史能力有限,現在最主要做的是普及歷史認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