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早前澳門立法會直選議員區錦新在澳門《訊報》專欄「丹心集」上,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殘缺歷史難成鑑 愛國愛澳淪空談》。這篇文章令筆者反思許多方面的問題。最令人深刻印象的是澳門人歸屬感問題。從澳門人歸屬感問題,引伸出愛國愛澳是否真實的命題,也引伸出澳門博物館常設展品是否貼近現時愛國愛澳教育需要。
認同澳門立法會直選議員區錦新在文章《殘缺歷史難成鑑 愛國愛澳淪空談》所說,他認為「正如筆者之前引述過中共老祖宗毛澤東說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相信對愛對恨也不會是無緣無故而生的。澳門特區政府若真正想推動愛國愛澳的精神,前者不應割斷新舊中國(這是中共的斷代方法,把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叫新中國,而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叫舊中國),同時更應重視澳門歷史的普及和推廣。博物館作為推動澳門居民認識自身城市的歷史,應是一個重要載體,讓市民和遊客從參觀博物館過程中了解澳門的過去。
的確對愛對恨絕對不會是無緣無故而生。其實當局要反思,為什麼這麼多年輕人不喜歡自豪地自稱中國人? 為什麼有些澳門居民對澳門沒有歸屬感?教育只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其實影響因素也在於對現實的不滿。為什麼有些中國人隨地吐痰?隨地掉垃圾?周圍大小便?為什麼有些中國人太大中華民族自大主義?等諸如此類,或許令人去到外國,如何勇於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有些澳門居民對澳門沒有歸屬感,正如澳門立法會議員區錦新所說,大多數澳門居民對澳門歷史過去沒有基本的了解。近年人教版和教青局合編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教材,對澳門歷史過去篇幅也不多,博物館也未完全發揮其社會作用。
記得澳門現任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在早前立法會社會文化範疇施政辯論中,回應澳門立法會直選議員蘇嘉豪提問時指出「愛國教育不應只是口號式,希望本澳的青年可以透過眼睛去看、透過耳朵去聽,來感受到國家、澳門,透過親身經歷來產生愛的感情。當局除了透過升國旗、唱國歌外,亦鼓勵青年去內地參與實習、參觀、訪問,看一看國家的發展、管治、治理是如何,而非口號式地叫你「愛國愛澳」,又認為這些青年都是有思想的人。」
感覺親建制社團同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的愛國愛澳教育定義有點出入。 喜愛一個國家,喜愛一座都市理應出自真心,深入了解後透過自己思想才去愛。愛國愛澳教育不應該涉及太多政治任務的因素。
那麼澳門博物館常設展品有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在於感覺澳門博物館常設展品常年都沒有更新,涉及戰爭和社會運動、城市發展、政制發展歷史不多,其常設展品大多數是展示澳門早期歷史、華人與葡萄牙人在澳門的貿易、宗教和文化的接觸、澳門傳統文化、澳門今天的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特色,也展示了以澳門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和藝術品。可見現時澳門博物館常設展品,不足之處在於體現不了澳門歷史完整面貌。雖然澳門博物館近年來也有專題展覽,其內容都是有與澳門城市發展歷史有關。例如近來舉行的「流光歲月──澳門博物館館藏明信片展」,還有之前舉行的「滄海明珠――澳門城市變遷專題展」等,為何當局不把這些類似展品常態展出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