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1年12月30日星期四

二零二一年澳門教育及青年大事回顧

 這麼快就到二零二一年的年尾,本文就對二零二一年所發生的澳門教育及青年大事作回顧。雖然澳門仍受二零一九疫情影響,但是本年發生許多與澳門教育及青年有關的大事。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成立於二零二一年二月一日。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負責構思、統籌、協調、執行及評估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及青年政策的公共部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合併前為分管高等教育的高等教育局及非高等教育的教育暨青年局,合併之後繼承兩局原有職能,統管澳門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和青年事務,現任局長為老柏生。認同澳門特區政府精兵簡政的舉措,這樣做有助於政府公帑資源的善用。不過仍有可商榷之處。

  例如設於澳門祐漢看台街三百一十三號翡翠廣場三樓的成人教育中心於二零二一年二月一日起停止運作。有居民也曾經指出澳門北區內缺乏閱讀場所,不利提升閱讀風氣,希望政府考慮將成人教育中心改建為圖書館,填補區內不足的社會設施。成人教育中心停止運作是有點可惜的,因為附近北區居民失去閱讀和興趣班學習場所。想起筆者曾經也在此報讀書法班和歌唱班。成人教育中心停止運作,這可能是澳門特區政府精兵簡政下,其中一個措施。如何在不影響民生需要前提下精兵簡政,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澳門青年政策(2012-2020)》在二零二一年六月正式公布實施。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指,青年是社會的未來和希望,特區政府一向重視青年的成長和發展,透過《澳門青年政策(2012-2020)》有效實施各項青年事務。最新澳門青年政策與之前不同之處,在於青年年齡延至三十五歲。最大原因在於本地醫學昌明及附近城市青年政策所影響,如副局長龔志明所指平均壽命及受教育年期延長、就業年齡延後,與灣區各城市青年政策互相銜接等。

  在二零二一年曾經發生第三波和第四波二零一九肺炎疫情。為防控二零一九肺炎疫情,澳門多間教學機構曾經停課防疫,以網課形式繼續進行教學活動,多場考試活動被迫取消或延期。其對澳門社會有非常大的影響。這兩波肺炎疫情引伸出兩個非常具爭議性的教育問題。首先發生第三波二零一九肺炎疫情,是由於濠江中學在中國大陸疫情仍是嚴重的情況下,還帶隊到陝西進行交流。令一名濠江中學女同學及其家人染疫。令人反思在疫情下,有沒有必要還組織學生帶隊周圍走?

  其次第四波二零一九肺炎疫情還未完全穩定情況下,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急於發出復課指引,令許多跨境學生滯留澳門,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不過幸好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及時處理問題。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在二零二一年十月十八日曾作重要指引,指鑒於近日有網絡平台播映的熱門劇集《XX遊戲》,內容含有大量暴力血腥、令人驚慄的元素、被扭曲的價值觀,當中涉及駭人的暴力情節,甚至在全球掀起模仿潮。教青局提醒有關作品屬限制級別,不適合兒童及青少年觀看,呼籲切勿模仿劇集中的暴力不當行為。雖然這個指引出發點是好,不過有點不公道,因為愛國電影《長津湖》也有暴力不當等行為,反而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沒有作出任何指引。

  另外,澳門特區政府行政長官賀一誠,在二零二一年十一月發表明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在教育工作方面,指出實施「智慧教學」先導計劃,而澳門理工學院更名為澳門理工大學。疫情以來,促進「智慧教學」在澳門大中小學普及,期待先導計劃完善「智慧教學」。其次非常樂見澳門理工學院升級成為大學,可見特區政府對澳門理工學院的重視。

  按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所指,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科普教育活動「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活動於二零二一年十二月九日下午舉行,澳門作為全國太空授課活動的其中一個分會場,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就組織了六十四個校部近一百七十名中、小學生於澳門科學館與天宮空間站衛星連線,參與由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王亞平帶領的「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活動,並開展「天地對話」。教青局同時也組織全澳中小學生在校內觀看直播是次太空授課,並藉此向學生開展科普及認識國家航天事業發展的教育活動。

2021年12月23日星期四

二零二一年澳門文化大事回顧

        這麼快就到二零二一年的年尾,本文就對二零二一年所發生的澳門文化大事作回顧。雖然澳門仍受二零一九新冠疫情影響,但是澳門文化界仍邁步向前。

  二零二一年一月二十三日,澳門文化局結束對《全澳第三批不動產評定》進行為期六十日的公開諮詢。文化局在二零二一年六月廿八日公佈《全澳第三批不動產評定公開諮詢意見總結報告》。《第三批不動產的評定》行政法規在二零二一年十月公佈,新增十二項被評定的不動產,包括高園街大坑遺跡、聖保祿學院遺址、路環碼頭等。

  澳門文化局在二零二一年推出過不同的歷史文化書籍和影片。在二零二一年一月出版《澳門文學期刊述要與目錄匯編》,該書是由暨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龍揚志經過長時間研究整理,細緻刻劃澳門近百年來的文學發展。文化局轄下澳門檔案館出版的《城市印記──澳門檔案館館藏地圖精選》,於二零二一年三月出版。澳門檔案館揀選三十三幅時間跨度在一八八七年至一九八六年這百年之間的澳門地圖。文化局製作以澳門戲院及放映業歷史為主題的紀錄片《解畫》,於二零二一年三月二日起於戀愛‧電影館二樓展覽廳內播放。由文化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澳門聖保祿學院遺址發掘報告(2010-2012)》專著在二零二一年六月出版發行。

  文化局轄下澳門檔案館在二零二一年四月出版《今生瀚墨昨生緣──凌稜訪談錄》。文化局出版的《盼望之地──澳門痳瘋病院舍歷史檔案展》圖錄於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出版。該展覽圖錄透過澳門檔案館精選一批館藏檔案以及相關材料,主線為痲瘋醫療設施發展過程,勾劃出澳門痲瘋病醫療歷史脈絡。

  澳門司警在二零二一年七月偵破世遺鄭家大屋近媽閣街一側圍牆早前懷疑被車輛駛過時刮花,留下一條長刮痕事件,拘捕一名六十四歲俗稱「田螺車」混凝土車司機,涉嫌因一時粗心大意,沒有固定好卸泥盾,導致其車行經鄭家大屋外馬路時,刮花鄭家大屋外牆並留下八米長裂痕,事故發生後明知出事仍駕車離開及沒有報警。司機將他拘捕之後表示願意承擔一萬四千元維修賠償。文化局長穆欣欣表示將安裝閉路電視及減速丘。

  在二零二一年曾經發生第三波和第四波二零一九肺炎疫情。為防控二零一九肺炎疫情,澳門多個文化場所在本年八月四日至十八日、九月廿五至十月二十日曾經暫時關閉,多場文藝演出也因應疫情被迫取消或延期,許多澳門市民無法正常使用文化設施。其對澳門社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令人惋惜的是,港澳資深樂評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副主席周凡夫於二零二一年七月七日晚上七時因腎臟衰竭離世,終年七十一歲。周凡夫追思會於二零二一年八月二十二日舉行。周凡夫生前也多關注澳門文化的發展,多年來為其澳門《訊報》撰寫專欄《評藝人語》,曾經出版《四季集—文化澳門十年評論集》,曾經多年主編澳門文化局出版《澳門演藝評論年度選》。周凡夫家屬以周凡夫先生的名義捐贈三間院校及樂團各十萬港元,並設立「周凡夫音樂獎學金」, 「以獎勵在音樂學術、欣賞、創作或演奏方面有傑出表現的同學或團員,鼓勵他們積極進修音樂及培育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為其中一個受捐贈的單位。

  其後澳門資深戲劇演員、電視節目監製、電台節目主持、創作歌手何永華,於二零二一年八月九日早上逝世,澳門本地劇場、演藝界均表示哀痛與惋惜。

  今年澳門文化局繼續進行新嘗試,例如文化局繼澳門博物館及澳門藝術博物館之後,文化局轄下的四間博物館包括「龍環葡韻—生活館」、「路氹歷史館」、「冼星海紀念館」及「典當業展示館」,在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同時增設線上VR虛擬展廳,實現360度「雲參觀」。

  除此之外,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為整合及善用公共資源,經過綜合考慮場館條件及使用情況,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在二零二一年十二月決定轄下氹仔黃營均圖書館將於二零二二年一月一日(星期六)起停止服務,有關場館將歸還予市政署作其他用途。


2021年12月16日星期四

毛澤東與澳門

 毛澤東生平

1967年的毛澤東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毛澤東字潤之,湖南湘潭人。在18931226日於大清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197699日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中南海202別墅去世。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的無產階級政治家、理論家、軍事戰略家和詩人。自1945年起擔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1949年起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直至離世。

 

毛澤東與澳門人物

鄭觀應在1886年開始醞釀《盛世危言》構思,從執筆、輯錄、删正、補充、修訂。五卷本一直到1893年才能刊出,曾獲光緒御覽同時受到推薦的就是這個版本,此後《盛世危言》一紙風行。鄭觀應在1900年又增訂新編八卷本問世。他在1907年回澳隱居期間,開始編輯《盛世危言後編》,至翌年下半年在澳門鄭愼餘堂寓所續成,分爲十六册。他在1919年自資印出樣本三百五十,1921年再修訂後由上海翰華閣書店刊行問世。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對毛澤東其後的革命成功非常大影響。

1956130日至27日期間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第二屆第二次會議。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何賢先生在這次全國政協會議增補為特邀委員,更是首位澳門人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在1956125日下午期間獲毛澤東接見

毛澤東與澳門主權問題

米高揚代表斯大林19492月來當時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西柏坡了解已經醞釀成型的新中國對內、對外政策時,毛澤東也向他耐心地說明過中國共產黨人的維持港澳現狀立場:前,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大陸上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去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復雜,須要採取另一種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採用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要花較多的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相反,恐怕利用這兩地的原來地位,特別是香港,對我們發展海外關系、進出口貿易更為有利些。總之,要看形勢的發展再作最后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101日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9 年 10 月在廣東「清剿」 期間,中國新的軍政領導人曾向澳門的葡萄牙政府給予政治保證,指出澳門的地位不變。毛澤東在1956528日和譚震林、羅瑞卿、楊尚昆等在廣州小島招待所聽取中共廣東省委關於港澳問題的匯報提出引進「外資」的觀點

澳門左派華人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

澳門各僑團、學校在19491120日平安劇院隆重舉行慶祝勞軍大會,借此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及廣州解放,共千餘人參加。當時各界人士公推柯麟為大會主席,馬萬祺為司儀。禮堂布置紅幕一張,中懸五星紅旗兩面,左方孫中山遺像,右方毛澤東肖像。其中新民協會代表黃健、商會理事長劉柏盈、鏡湖慈善會主席何賢、同善堂主席葉子如、中華教育會代表杜嵐等均有參加。

中國大陸在1966年至1976年發生「文化大革命」期間當時澳門左派華人舉行活動都帶有個人崇拜毛澤東元素。例如19661130日上午以及隨後幾天,濠江中學一群師生一起遊行直至澳督府,到該處集會高聲朗讀毛主席語錄。澳門左派學生在19671031日到主教府集會,要求見時任主教戴維理,以及在教會管轄的學校教毛澤東思想。主教拒絕接見,同時繼續堅定地禁止在教會屬下學校教毛澤東思想。不過當時澳門治安部隊沒有到現場保護主教。主教不接見後, 澳門左派學生後來經商會一負責人勸諭才離開主教府。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於19661225日下午在會址舉行「毛澤東思想學用會」,各校代表懷着對毛澤東思想的無限熱愛,無限崇拜,無限信仰的心情,熱情宣揚毛澤東思想在反迫害鬥爭中所發揮的無窮威力。

 

 

2,何賢在1956年1月獲毛澤東接見照片,由建燁在2019年9月於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舉行的「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大型圖片展當中拍攝

曾在澳門舉行紀念毛澤東活動

 

(一) 毛澤東逝世後紀念集會活動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197699日北京時間010分,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中南海202別墅死亡,享年82歲(虛齡83歲)。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共中央軍委在197699日下午4時聯合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新華社以《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的形式聯合發表訃告,向國內外正式公布這個消息,同時總結和評價毛澤東的一生。澳門護督羅作堅上校驚聞毛澤東主席逝世的噩耗後,於197699日致電與中國總理華國鋒,電文內容如下:「驚聞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主席逝世的噩耗,謹以本人、澳門政府及居民名義,向閣下及中國人民表示哀悼,並向這位偉大的世界政治家及中國人民領導人致敬意」。

當時澳門左派華人有不同悼念毛澤東活動。在毛澤東逝世當日,澳門左派各界人士以極其沉痛心情,表達他們對毛主席的悼念和走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决心。1976910日大淸早,很多澳門左派華人就急不及待的拿起報章,沉痛地閱讀有關毛主席逝世消息。全澳愛國學校的師生在1976910日上午,都分別在校內舉行集會,哀悼毛主席的逝世。全澳各社團、工會、街坊會在晚上也紛紛集會哀悼。永樂戲院在197699日起停映,全澳各社團工會都下半旗致哀,澳督府及澳葡政府機關亦下半旗致意,而來往港澳的水飛翼船和客輪也下半旗哀悼。愛國機構職工及愛國學校學生佩戴黑紗誌哀。其後本澳工人、農民、敎師、學生、漁民和氹仔群眾,懷着對毛澤東無限崇敬和沉痛心情,紛紛定期弔唁和追悼毛澤東的儀式。

為表達對毛澤東主席的沉痛哀悼,南光貿易公司由1976917日至18日在南通銀行大厦二樓舉行弔唁儀式,接待澳門各界前往弔唁,集體或個別均可前往參加。弔唁時間由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正當百萬軍民在1976918日於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追悼毛澤東主席大會之際,澳門數以萬計的左派華人分別在不同的場所同時開追悼大會,表達對毛澤東主席的深切哀悼。舉行追悼大會的包括工聯、菜農合羣社、漁民互助會、工商界、婦聯、中華敎育會和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各街區坊衆會、歸僑總會、醫務界等各愛國社團單位和愛國機構,以及路環和氹仔群眾。每個追悼會均以收看和收聽電視台和電視轉播有關北京追悼大會實况錄映和錄音為主,同時按照北京追悼大會的全部秩序,舉行本單位的悼念儀式。

    澳門工聯總會在19931226日晚八時半假座工人康樂館三樓劇場,舉辦「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一百周年晚會」,通過介紹毛澤東主席偉大的革命一生、演唱革命歌曲和表演舞蹈,表達澳門各業工人對毛澤東主席的懷念。參加者逾三百人。

(二) 曾在澳門舉辦有關毛澤東紀念展覽活動

    一個名為「歷史文化毛澤東」的展覽將於19931015日開始一連五天在文化廣場展覽廳舉行,以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週年。在這次展覽會上,將展出大量反映本澳靑年於「造神運動」期間風貌的珍貴圖片,以及大批毛澤東紀念物品和書籍。這次展覽的大部分展品是由澳門日報副總編輯陳樹榮以及對收集毛澤東書籍物品頗具心得的陳煒恆借出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國歌展》在20021213日日起至20034月上旬在澳門博物館舉行。其中展出的珍貴歷史文物包括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原跡、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使用的話筒。

    20111028日起一連三天在氹仔威尼斯人度假酒店會展中心舉行的「二0一一中國(澳門)國際汽車博覽會」上,毛澤東主席當年的座駕:吉斯一一五防彈車,是在五十年代由前蘇聯斯大林汽車製造廠生產的,亦是當年斯大林送給中國五輛防彈車之一。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四周年,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於2013926日至930日於新馬路金碧文娛中心,舉辦「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毛體書法澳門展」;同時舉行「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澳門紅色書畫創作基地揭牌儀式」。「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毛體書法澳門展」主辦單位表示,是次活動由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澳門書畫藝術聯誼會主辦。並在今年四月十二日開始在全國進行徵稿,截至八月一日共收到投稿六百五十三件。最終經評審委員會審定作品一百二十幅,特邀作品七十二幅。活動的開幕式邀請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名譽會長、毛澤東侄女毛小青及澳門政府領導、內地和澳門書畫家參加。

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及中共湖南省委主辦,並由教育暨青年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及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承辦,文化局澳門藝術博物館作支持單位的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大型圖片展,於201991日上午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隆重開幕。

 

3在2019年9月於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舉行的「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大型圖片展,由建燁拍攝

參考資料:澳門特區政府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日報  施白蒂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 二十世紀(一九五零至一九八八)澳門回歸大事記、吳志良和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Moisés Silva Fernandes1949-1966年間葡中關係概況》《行政》第十一卷,總第四十期,1998 No2521 541毛澤東在廣州 P182

 

有必要 減少公共圖書館分館數量嗎?

       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在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十日作出一份重要公告指出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轄下氹仔黃營均圖書館將於二零二二年一月一日(星期六)起停止服務,有關場館將歸還予市政署,是為了整合及善用公共資源,同時經綜合考慮場館條件及使用情況之後,而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決定這項決策。澳門公共圖書館分館數量到底有沒有必要減少嗎?本文為大家作一個探討。

 

 位於氹仔地堡街喜來登廣場的氹仔黃營均圖書館,是由黃營均基金會贊助部份費用興建而成,就在二零零五年一月啟用,同時於二零一六年由民政總署(今市政署)轉交文化局管理。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決定氹仔黃營均圖書館停止服務的原因,在於按官方說法有兩個原因,首先由於近年大部分氹仔市民較多利用位於氹仔中央公園地庫的氹仔圖書館,因為可向讀者提供較佳閱讀和空間資源。的確筆者利用位於氹仔中央公園地庫的氹仔圖書館,比位於氹仔地堡街喜來登廣場的氹仔黃營均圖書館多。因為位於氹仔中央公園地庫的氹仔圖書館空間大,藏書量也多,最主要查閱新舊報紙也方便。而且位於氹仔中央公園地庫的氹仔圖書館的地理位置上,也非常接近氹仔黃營均圖書館。 

 

其次就是氹仔黃營均圖書館附近同時已有多個不同類型的社會機構服務中心,可為市民提供閱報服務。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為了整合及善用公共資源,決定氹仔黃營均圖書館將在二零二二年一月一日起停止服務。的確澳門算是圖書館之都,澳門不同機構的圖書館閱報室之多,自然減少市民對氹仔黃營均圖書館的利用。

 

對於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決定關閉轄下氹仔黃營均圖書館,許多市民感受到可惜,因為感慨圖書館也會有關閉的一天。其實在筆者看來,氹仔黃營均圖書館逐漸不為市民所利用,在於也有其他原因。這其他原因在於氹仔黃營均圖書館館內規模的縮小參考官方資料,藏書量由二萬六千冊,減少千三百零六圖書館範圍原為兩層減少至一層。加上因應防控疫情座位也相對減少。市民見到這種情況,無理由不轉去較理想的閱讀空間進行閱讀。令人擔憂的是同是離島的路環圖書館,其使用率也是不多,不知道會不會是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另一關閉的對象?

 

到底有沒有必要減少澳門公共圖書館分館數量嗎試從政府角度去思考是需要的,因為政府經歷疫情之後,政府收入相對減少,所以要節省無謂的支出。 試從市民角度去思考是難以接受的,因為減少一個閱讀空間,感到非常可惜。希望政府從官方節儉支出和市民實際需要作出平衡,從而調節好澳門公共圖書館分館數量與分佈。

2021年12月9日星期四

拍粵港澳共製劇集 應多突顯本土特色

        將在澳門上映的三十六集電視劇《灣區兒女2:從這裡開始》,於明年啟動開拍。這部電視劇是獻禮中共二十大勝利召開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劇情以黨的「十八大」至「二十大」為時間軸,以大灣區科技產業發展為主線,講述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優秀人才在大灣區創業成長的勵志故事,加上澳門青年到中國大陸創業的故事,這部電視劇鼓勵澳門青年勇於創新和敢闖敢試。


  在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六日下午三時於南光大廈十五樓舉行發佈會。這個發佈會是由南光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澳門鏡屏影業國際有限公司、澳門影視產業發展促進會共同主辦,澳門中國企業協會會展文創專委會、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澳門文化推廣協會、澳門中華民族文創學會共同協辦。


  南光(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曉冬及《灣區兒女》主創團隊一行,在二零二零年七月拜訪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宋曉冬介紹《灣區兒女》電視劇的前期選題策劃、社會訪談、調研及首播後的整體收視情況、熱評等,同時表示《灣區兒女》創造了「五個一」的突破,第一部澳門本土出品的電視連續劇;第一部實現粵澳合作的電視劇;第一部系統反映澳門回歸二十周年的題材;第一部反映大灣區發展題材的電視劇;第一部在央視一套播出的澳門出品電視劇。


  但是電視劇《灣區兒女》的社會影響力在事實上,與主創團隊所想是否完全一樣呢?其實不是完全一樣。理由在於《灣區兒女》電視劇在港澳完全沒有討論熱度。為甚麼會出現這個情況呢?首先在於《灣區兒女》電視劇劇情編排上中國大陸北方味濃,所有對白都是普通話,有些地方場景出現失真的情況,港澳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未必完全接受到。其次《灣區兒女》電視劇演員陣容上,除羅嘉良、李彩樺之外,全部都是來自粵港澳以外的演員。第三就是《灣區兒女》電視劇說教味濃,而且對當局政策歌功頌德居多。這樣的電視劇有損其拍攝意義。


  拍攝一部成功的粵港澳共同製作電視劇,應多突顯本土特色。首先在於主演的選角,影視歌曲演唱都以粵港澳的演藝人才參與。其次電視劇劇情編排上貼近多些粵港澳年輕一代的口味之餘,還同時需要帶有多些粵港澳文化元素。第三就是一部電視劇不應該只有對當局政策歌功頌德,即換句話說不應該只強調宣傳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成功創業,不應該只強調宣傳粵港澳大灣區有甚麼機遇。


  同時在電視劇上應該給觀眾多一點反思的元素。例如在中美關係轉差形成新冷戰局面,同時中國大陸與多國關係轉差影響經濟等多方面合作機遇。近年中央強調對港澳全面管治權,收緊港澳民眾民主自由,影響外來投資者在港澳投資的信心。近年因應疫情收緊粵港澳通關措施,影響粵港澳民眾正常交流聯繫。反思在這個時事形勢下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繼續更好地生存?如果這麼重要的時事背景在電視劇都刻意迴避的話,會使一部電視劇內容離地失實,最終讓一部電視劇失去可觀性。

2021年12月2日星期四

黑沙海灘的過去與現在

黑沙海灘史地沿革

1912年澳門地圖局部當中的路環黑沙海灘位置(紅圈位置),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黑沙海灘(葡萄牙語:Praia de Hac Sá)是全澳門最大的沙灘,長約1350米,縱深50~100米左右,可以容納上萬人休憩,是市民渡假、游泳的好地方。據分析黑色沙子有可能是由兩種海綠石組成;另外有人分析出是由綠泥石所組成。


  考古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於黑沙村附近進行多次考察,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石器、陶片和殷商至秦漢的陶片、漢代的五銖錢、宋元間的青釉陶瓷碎片等。黑沙海灘的岸邊的黑沙遺址於2006年曾發掘出四千多年前的陶器製品,說明澳門當時幾千年前就有居民在此活動。


  現在附近還有一個有百年歷史的小漁村,稱為黑沙村。在1960年代起於岸邊人為種植大片的木麻黃人工林帶。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葡屬澳門政府於黑沙海灘進行小規模填海造地工程,形成現在黑沙海灘海岸線。在1993年曾被評選為澳門八景之一:「黑沙踏浪」,2020年澳門新八景票選結果當中被「龍爪觀濤」 (龍爪角)取代。


黑沙海灘歷史進程


  海島市公共汽車公司營建之黑沙海浴場,在1975年6月1日上午十一時開幕,邀請香港麗的電視藝員伍秀芳、林建明及外景隊前來參加並主持節目。同時還舉辦「捉垃圾虫有獎遊戲」、「拔河遊戲」和「路氹風光攝影比賽」,香港七三年度沙灘小姐林建明及澳門若干名沙灘小姐在海灘上給拍友造型。海浴塲供應更衣室、儲物室、水泡、浮床、橡皮艇、帳幕室、太陽傘、營幕等設備。


  配合黑沙灣海灘旅遊區發展,澳門政府在黑沙海灘開闢一條新路,貫通黑沙海灘及未來之旅遊區,那條新路已於1976年1月10日上午在工務廳開投。總共有九名建築商參加競投,其中以王志强,大地建築公司和許元三人出價最低,這條公路造價最少也達八十餘萬元。建築商王志强承投修築路環黑沙海灘公路的工程,在1976年2月初已獲得澳督李安道批准。由美昌公司投得之黑沙海灘新公路已於1976年5月2日起動工興建,該公司出動七部大卡車和兩部推土機,分兩路施工,一是從竹灣與黑沙之間一段山腰開山闢路,另一面則在黑沙海灘停車場填土開路。通往黑沙海灘的新公路的路基工程在1976年12月完成。路環黑沙海灘之新公路,在1977年3月局部通車,1977年7月正式啓用,在黑沙海灘興建澳門第一個有上蓋的巴士站也正式啓用。當時福利公共汽車公司及海島巿公司行走離島線由澳門至黑沙之巴士,及海島巿公司由氹仔至黑沙之巴士,在黑沙村口之總站遷往黑沙海浴場前。而所有巴士亦改在新海灘公路行走。


  路環黑沙海浴場經加工趕建而竣工,在1976年6月27日正式開幕,不過開幕不設任何儀式。黑沙海浴場由體育界人士梁松、羅鉅及飲食業商人、鄧宗文、鄧儉常主理,雖然籌備時間較短,但設備頗為完善,設有男女更衣室、貯物室、中西餐廳、私家泳室、救生瞭望塔、浮台、救護室設備。同時聘請有經驗的救生員駐場服務。餐廳供應中菜、西餐、冷熱飲品、炒粉炒麵、各式碟頭飯等。承投經營者在1979年因負担條件高而無利可圖,已放棄經營黑沙海灘上的海浴塲,同時將其海浴塲拆除,也將沙灘交回給港務廳。

歡迎蒞臨黑沙海灘指示牌,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路環黑沙「假日屋海浴塲」在泳季開始時,特別建造兩座救生員瞭望塔,經已施工完成,在1978年5月21日中午十二時舉行移交儀式,將兩座瞭望塔送交港務廳「海上安全委員會」,由路環港務分局局長高里玉代為接收。移交儀式後並舉行自助餐會。


  澳督高斯達海軍少將1984年5月21日中午12時前往路環黑沙海灘主持遊樂綜合設備興建的奠基禮,並為紀念牌匾揭幕。葡屬澳門政府已經將路環黑沙綜合康樂塲地,定名為黑沙公園,經營管理由康樂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並定於1985年6月底正式向外開放。


  社會設備政務司及敎育曁文化政務司聯合在1986年10月14日批示:頒佈氹仔及路環已甄別之文物位置圖,紅㸃之已甄別重㸃紀念物包括路環黑沙海灘南部之考古站。


  由廣豐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四億元的澳門「海蘭花苑」,於1992年3月6日內動工及發售,「海蘭花苑」逾三百六十單位直至1992年3月20日售出近九成。於1996年9月19日正式入伙。


  經過重新修葺的黑沙海灘休憩區已於1998年9月19日舉行啟用儀式,並隨即開放給全澳市民享用。該休憩區佔地二萬零六百平方米。區內康體設施包括有野餐區、兒童遊樂場、沙灘排球場、燒烤場、可供二百人同時使用的露營場和一所設備相當完善的渡假屋。為更能提高郊遊區域的文化質素,海島市市政廳邀請一些著名的雕塑家協助設計和製作四組雕塑安放於休憩區內,黑沙海灘休憩區是開放式全日免費供市民享用的地方(渡假屋及露營場需由團體作出申請租用)。


澳門重要事件與黑沙海灘


  越南難民與澳門:20世紀80年代初,大量越南難民抵澳避難。在1981年5月8日共有五艘越南難民船抵澳,港務廳水警人員將截獲的難民船及越南難民總共74人暫時安置於氹仔碼頭。其中在1981年5月8日凌晨3時30分,路環黑沙海灘,共載有44人,分別是26男,14女,4小孩;在1981年5月8日凌晨5時15分,在同時間於黑沙海灘發現兩艘,共載有13人,分別是5男4女4小孩。


  港督尤德夫婦訪澳:港督尤德及部份隨行人員抵澳後隨即在澳督官邸與澳督高斯達及高層官員舉行會議,談及與澳門發展有關問題。港督尤德夫婦和澳督高斯達夫婦於1983年5月19日中午一時,澳督在其官邸設午宴欵待港督等人,港督等人在下午三時左右於高斯達、黎祖智、馬文佳、施世樂及羅伯樂等人陪同下先前往澳門及離島各處遊覽。其中在路環黑沙公路上鳥瞰黑沙海灘。參觀過程至下午4時15分結束。


  八仙飯店滅門案:數名泳客在1985年8月8日中午十二時左右,於路環黑沙阿婆秧渡假村附近灘邊嬉水時,發現到有數具類似人類手腳的物體被海水沖上海灘,有些仍在近海灘的水中漂動,於是通知在海灘値勤的水警。水警人員立即到塲調査,證實是人類的手腳,於是一方面通知司警人員,另外在現塲搜集這些手腳殘肢。1985年8月9日下午二時半左右,一名在黑沙阿婆秧附近游水的男泳客,在沙灘上發現到一件肉類的物體,通知附近的水警及陸警。而警員聞訊檢查後,確定是一隻人體左腳的「腳踭」,但沒有腳趾及腳掌,形狀有如一件蛋糕。事後,司警人員到塲調查,並作詳細檢驗。1985年8月10日上午十時左右,有人在黑沙阿婆秧附近海灘上,見到一隻狗正咬着一件類似手掌的物體,於是上前將該狗嚇退,查看所咬的物體,赫然發覺是一隻左手,於是立即通知水警,水警到塲後,得悉有關情况,即轉知司警人員到塲調查。司警在1985年8月11日又尋獲女性右手掌,泳客亦發現一隻腐爛不堪的右腳腳踭。經幾天統計下來,殘肢共11件:腳部7件,手部4件。


  司警司署高級督察歐萬奴,在1986年9月29日向傳播界正式發出十名八仙飯店失蹤人士照片,要求居民提供有關資料。黃志恆在1986年9月30日被控以多項謀殺罪,疑兇因在司警署及刑庭均未能解釋其物業及證物的來源,偵訊後法官下令不准保釋,已扣押巿牢。羈留期間,黃志恆企圖咬舌自殺。滅門殘肢案疑兇黃志恒,1986年10月15日下午由刑庭法官、庭差及司法警員帶離山頂醫院,前往路環在發現殘肢的阿婆秧作實地偵訊。黃志恆在1986年12月4日凌晨在獄中第二次自殺而身亡,他利用磨鋒汽水蓋拉環,在之前自殺的傷口再次割脈;獄警在當天上午8時派發早餐,發現黃志恆他已無氣息,手腕被一幅染滿鮮血的棉被覆蓋。


在黑沙海灘曾經舉辦的大型活動

黑沙海灘全景,建燁在2021年2月12日拍攝


  臨時海島市政局在2001年5月1日上午九時半至中午一時在路環黑沙海灘與港務局合作聯合擧辦《二00一年夏日歡樂滿海灘》沙灘趣味競技、沙灘足球等比賽。


  慶祝「世界環境日」系列活動之「美化環境·畫出彩虹」在2004年6月6日在黑沙海灘進行,兩幅四十八呎乘六呎的大型圖畫完成後掛在黑沙海灘內,呼籲市民愛護環境,保持海灘清潔。「美化環境·畫出彩虹」活動於六月六日(星期日)上午十一時三十分在黑沙海灘擧行,黎鷹畫室及嶺南中學合共八十名師生學員,分別以美潔海灘及本年度世界環境日之主題「海洋興亡·匹夫有責」為題,繪畫兩幅長四十八呎、高六呎的大型木板橫額。作品色彩鮮艷,內容豐富,完成後掛於黑沙海灘內,呼籲遊客、泳客在享受陽光之餘亦不忘愛護環境,保持海灘清潔。同日下午三時在上址亦擧行「沙灘清潔大行動」活動,同善堂中學及澳門少年飛鷹會合共一百多名師生,在接獲環境委員會全體委員會主席梁維持及民署環境衞生及執照部代部長馮惠星的清潔用具後,隨即展開清潔行動,清理黑沙海灘、燒烤場、露營區及休憩區,活動中共清出垃圾約五十公斤。


參考資料:

澳門政府公報,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 《澳門地圖集》,黃就順、鄧漢增、黃鈞燊主編:《澳門特別行政區地圖冊》,澳門新八景,澳門地產黃頁


狗場原址朝運動公園方向設計

       上屆政府一八年收回逸園跑狗場用地,閒置三年規劃未定。當年政府建議狗場原址以社文康體為主,會有四所學校、康體及社會設施。日前,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在立法會施政方針辯論上透露,原狗場用地將朝北區運動公園方向設計,有運動跑道、室內游泳館和球場等,沒有學校,原因是新城A區已有安排。行政法務施政方針辯論十一月四日立法會舉行,議員梁孫旭關注體育和休憩空間,狗場規劃政府反覆調整,問如何整體規劃一個運動公園?張永春回應表示,原狗場佔地四萬多平方米,將朝北區運動公園方向設計,包括跑道、室內運動設施如游泳館和球場等。同時,將建設休憩區以及優化周邊的行人通道如天橋,讓該區無論是交通或綠化,都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時希望興建足夠數量的地下停車場,滿足該區居民需要。有關工作市政署正與體育局、工務部門溝通規劃。


  認同澳門特區政府決定將狗場原址朝北區運動公園方向設計,學校設施則安排在新城A區作規劃。理由首先在於澳門運動空間的不足。由於澳門城市發展的需要,多個澳門舊有球場被改建成其他設施。例如塔石球場在二零零七年被改建為塔石廣場。南灣工人體育場在二零零四年開始被動工改建為新葡京酒店,於二零零七年二月十一日落成開幕啟用。而新葡京酒店在二零零八年落成並於同年十二月十七日開幕。所以應該為廣大澳門市民補充一處可以做運動的地方。


  其次應該多善用新填海地和閒置土地進行都市建設。因為澳門地少人多,土地資源也非常寶貴,如何好好利用土地資源是一個關鍵。同時教育設施分配也需要一個合理的規劃。玩過《模擬城市》遊戲的讀者應該知道,教育設施的分配影響著一個地方人口所受教育程度的質素。所以教育設施不可能只局限一個地段規劃建設。


  狗場原址朝北區運動公園方向設計之外,也希望在狗場原址建設以下兩個設施。首先希望在狗場原址提供一個空間建設狗場歷史博物館。在狗場歷史博物館上,將原有陳設於狗場的歷史展覽物品繼續在該博物館展出,同時可新增更多狗場歷史有關的展品。建設狗場歷史博物館的原因,在於讓澳門市民知道澳門也曾經出現過狗場這項娛樂項目,同時見證狗場曾經的輝煌。


  其次希望在狗場原址提供一個空間作新穎的公共圖書館。由於現有紅街市圖書館這個地方,在空間面積上過於狹小,加上紅街市附近有不少市民居住。現有紅街市圖書館可能未必滿足這麼多市民需要,所以有必要擇地進行擴大其圖書館空間。狗場原址也接近紅街市。建設新紅街市圖書館可參考氹仔中央公園的氹仔圖書館的建設辦法,即是在地下建造。或者在狗場原址原有地段選擇一個地方也可。

2021年11月25日星期四

未成年人接種疫苗宜彈性處理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根據行政長官賀一誠批示,在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廿三日起把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適用人群由年滿十二歲下調至年滿三歲。mRNA疫苗繼續適用年滿十二歲人士。據《澳門日報》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廿四的報道指,「截至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廿三日下午五時半,衛生局共收到六十五名三至十一歲兒童預約。有家長認為下調接種疫苗年齡有助建立防疫屏障,準備安排子女接種。亦有家長持觀望態度。」

  有家長擔心會否逐步推行「唔打針唔畀返學」?衛生局局長羅奕龍回應「相信不會有這種限制,估計不會出現「唔打針唔畀返學」的情況。重申從來不會講「谷針」,希望讓接種者知道接種疫苗對自身、身邊的人有好處,從而選擇接種。但不同的機構、部門因應自身具體情況,在維持場所安全的前提下推出不同防疫措施,當局歡迎和認為有必要。例如部分場所要求進場者須接種疫苗否則需要出示核檢陰性證明。當局尊重不同部門和場所的要求,只要不違背自願接種疫苗的原則都支持。 有傳媒追問若教青局有意推出“限制”,需否首先諮詢衛生局?羅回應稱每個部門、場所有不同的主管,不宜評論其他部門的工作,不便回應。」

  樂見衛生局局長羅奕龍回應指相信不會有「唔打針唔畀返學」這種限制。不過對局長估計也不會出現「唔打針唔畀返學」情況的說法,就有點擔憂。因為衛生局或教青局只是對每間中小學校提出指引,每間中小學校推行不同防疫抗疫辦法。如何確保每間中小學校都不「谷針」,如何確保每間中小學校不會出現「唔打針唔畀返學」的情況,是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其實未成年人接種疫苗問題,適宜彈性處理。理由在於如果強制未成年人接種疫苗,首先可能會對未成年人及其家長構成壓力。因為體質不同,未必每個未成年人都合適接種疫苗,對未成年人身心可能構成壓力。萬一出現疫苗副作用等問題,可能也構成對家長身心和經濟壓力。

  其次同時會對中小學校構成壓力。其實中小學校希望校園有個安全環境無可厚非,因為中小學校都不想有壞事發生。不過強制未成年學生接種疫苗所帶來風險也相當之大。假若強制未成年學生接種疫苗出現嚴重問題,其中學校也難逃責任。所以彈性處理未成年人接種疫苗問題,讓他們按自身情況決定是否接種的做法最為安全。

  加上全民接種疫苗並不會完全解決疫情擴散問題,因為接種疫苗並不代表永遠不會被染疫。只是接種疫苗令感染瘟疫之後,減少瘟疫對自身症狀嚴重性。其實最好的防疫抗疫辦法,就是做好個人衛生和保持社交距離,同時減少去人多地方為妥。

2021年11月18日星期四

已清拆的慕拉士發電廠歷史回顧

     荷里奧(Hélio)公司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4月7日代表申請批准在澳門建發電廠。東方電燈公司創辦於1904年,當初由一德國神父籌集12萬元資本開辦,在黑沙環設置發電廠,內置一部蒸汽發電機,並與澳門政府訂立30年專營合約。後法國人李革充股4萬加入經營電燈公司以擴充設備,購入2台小型發電機。李革聘請英國人嘉理仁協助管理公司業務。

1953年的澳門地圖可見慕拉士發電廠位置,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源


  清宣統三年(1911年)東方電燈公司在香港註冊,正式命名為澳門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澳門慕拉士發電廠始建於1905年,在一百多年間一直被用於發電。1933年,英國G. E. C. 公司投資電燈公司,改革輸電系統,把架空電線開始改為地線。1936年,電燈公司第一次簽訂的專營合約期滿,嘉理仁親赴里斯本簽訂第二次30年專營合約,其後公司經營狀況頗好,公司股票一度成為最穩定、利息最高的有價證券。當時澳門電燈公司總部在香港,而澳門辦公大樓即設在議事亭左旁的洋樓中。


  澳門慕拉士發電廠最初是由澳門電燈有限公司在二十世紀初開發的。在二十世紀初至1972年,澳門慕拉士發電廠是由澳門電燈有限公司管理及經營。澳門發電廠於1972年由澳門電力公司接管,並已為澳門電力公司運行超過40年。澳門慕拉士發電廠包含六個發電機組(D25,D26,D27,D28,T22和T23),在1973年和1983年投產。1964年至1971年間投產的5個柴油發電機組均已退役,但仍保留在項目現場。


  澳門慕拉士發電廠在擴建過程中,曾經勒令四農戶遷離。新聞處在1982年4月15日發出消息稱:黑沙環發電廠附近有四個家庭農戶佔用土地,限令他們於1982年4月18日中午十二時止,全部要遷出。該四個農戶家庭在1982年4月15日中午就此事在菜農合羣社約見各報記者,將該事說淸楚。至1982年4月17日下午,電力公司工作處人員再度約見四農戶,終於雙方達成協議,事情得到了解决。每個農戶家庭補償搬遷費為二萬五千元並讓他們居住到筷子基新厦去,屋租按家庭的總收入百分之十繳交,此外,另適當分配舖位給他們做生意謀生。

清拆中的慕拉士發電廠,建燁於2017年10月22日拍攝


  澳門慕拉士發電廠曾經發生意外,一度大範圍停電。1979年6月7日下午三時,全澳絕大部份地區又吿停電達一小時半之久,自來水公司泵房之專線亦無電供應,稍後全澳亦吿停水,直至下午五時過後低地區才恢復供水,但高地區因水壓不足,高壓塘抽亁未補充,直至入夜仍無水供應。而黑沙環部份地區,入夜仍無電,影响甚大。停電的原因,據電力公司經理戴斯樂在1979年6月7日對記者指出:主要是黑沙環慕拉士大馬路一條一萬一千伏特之高壓地線,因工務廳敷設卅七吋大型水管,用剷泥機剷斷,引致九澳發電廠兩部電機跳掣,迫得將發電機暫停,改用澳門馬交石電廠之兩部「大食機」,以及全部可用之老爺機頂檔。在一關一開,起碼需要數十分鐘時間,造成全澳絕大部份地區停電。


  柴油燃氣渦輪機T24已經退役並拆除。T24的位置後來重新開發,前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經聽取土地工務運輸局城市規劃廳、運輸廳及城市建設廳發出有條件的技術意見後,透過2006年2月20日批示,批准繕立以租賃及免除公開競投方式批出一幅面積二千零一十七平方米的土地予「澳門日報有限公司」,用作興建一幢工業綜合用途樓字,並包括貨倉、工業廠房(先進環保報刊印刷廠房)及停車場。


  根據澳門電力公司的公告,由於隨後開始從中國大陸收購電力,以及路環發電廠的落成,澳門慕拉士發電廠「逐漸進入了停運狀態(2000年),並在2013年6月4日最後一次運行之後,於2017年開始正式退役」。 澳門慕拉士發電廠退役原因,按照澳門電力公司指澳門發電廠成立初時那裡還是「澳門的郊區,遠離一切,周圍都是農田和生豬,沒有房子」。不過到了現在,澳門慕拉士發電廠「已經被包圍在城市範圍內」,因為「環境和效益問題」,澳門慕拉士發電廠被中止運營。


  慕拉士發電廠在2017年10月拆卸期間,澳電出版特刊以紀念這間超過 110年歷史的發電廠退役。澳電董事長傅建國曾經致辭表示,澳電將與澳門博物館、歷史檔案室與科學館合作,保留慕拉士發電廠部分控制台、組件、文件、相片等作記錄及日後展覽。澳門科學館館長邵漢彬曾經表示,由於機組體積大,無法運到展廳展覽,因此只留下 16件控制組件、機組零件及測量配件,亦已用三維拍攝模式紀錄,希望日後能以虛擬實境 (VR) 或擴增實境 (AR) 技術呈現當時發電的情況,讓市民了解技術演變及關鍵時刻。

慕拉士發電廠原址興建公共房屋中,建燁於2021年5月9日拍攝


現狀與未來


  慕拉士大馬路公共房屋建造工程位於舊澳門發電廠之土地,地段總面積11,443平方米。本項目主體為公共房屋之建造工程,配以巴士總站、地庫公共停車場和政府綜合服務等設施。項目落成後可提供1590個住宅單位,輕型汽車及電單車泊位近900個。基礎及地庫工程在2018年5月15日公開開標。慕拉士大馬路公共房屋建造工程現由陳浩軍建築師設計,中國建築工程(澳門)有限公司承建。工程委託日期為2018年8月,預計竣工日期為2021年12月。受2019肺炎的影響,已經延誤工程27個工作天。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交通事務局(DSAT)在2019年2月26日公佈,為配合慕拉士大馬路公共房屋項目施工及考慮乘客的候車安全,永久取消停靠「慕拉士/發電廠」巴士站,由3月1日(周五)首班車起, 1A、2、6A、10、 28B及29共6條巴士路線不停靠該巴士站,乘客可因應相關路線於「電力公司」站、 「水塘北角/勞工事務局」 或「慕拉士馬路/望廈」站上落。


參考資料: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建設發展辦公室,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交通事務局(DSAT),澳門電力有限公司,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香港《巴士的報》,Plataforma Media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編《澳門編年史》,吳志良、楊允中編《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300頁,澳門記憶

香港電影《梅艷芳》 令更多人認識梅姐

        香港電影《梅艷芳》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於世界各地陸續上映,再次帶起了懷念梅艷芳熱潮。許多港澳台報章雜誌或電視台,還有社交網站專頁平台,爭相報道梅艷芳及其最新傳記電影《梅艷芳》一些新聞消息。港澳一些戲院出現等待入場觀看香港電影《梅艷芳》的人流長龍。可見許多人思念已故藝人梅艷芳的同時,也思念昔日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且擁有充滿自由民主氣息的香港。


  香港電影《梅艷芳》的故事,是一部香港傳記劇情電影,是由導演梁樂民擔任該電影導演及編劇,江志強所監製,該電影領銜主演有王丹妮、劉俊謙、廖子妤、林家棟、古天樂、楊千嬅及楊祐寧,該電影故事是根據已故的香港藝人樂壇巨星梅艷芳真實經歷包括親情、愛情、友情、事業發展所改編,以講述梅艷芳一生的傳奇經歷,同時是向她致敬的作品。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香港電影《梅艷芳》神還原八九十年代燦爛的香港,特别是還原已清拆的荔園和利舞台昔日光彩,還原張國榮在香港殯儀館出殯和梅艷芳最後演唱會嫁給舞台的情景。可見香港電影《梅艷芳》拍攝過程中對逼真程度非常高要求,以減少穿崩位發生的機會。


  香港電影《梅艷芳》也有點不足的地方。感覺香港電影《梅艷芳》故事偏重於梅艷芳她戀情、友情和慈善經歷,親情和演藝經歷反而不太完整。親情上,在香港電影《梅艷芳》只著重提及梅愛芳,梅媽和兩個梅哥則沒有提及。在演藝經歷上,例如梅艷芳1984年第一次事業低潮,唱片銷量急跌,黃霑批評梅艷芳不應該事業勝利而衝昏頭腦,後來梅艷芳轉變形象因《壞女孩》一曲一炮而紅,在香港電影《梅艷芳》就没有提及過。梅艷芳在演藝生涯如何尋求突破,如何在舞台上與羅文鬥妖艶等,在香港電影《梅艷芳》也没有提及過。


  其次是女主角王丹妮扮演梅艷芳有點誇張作狀,反而扮演梅愛芳的演員廖子妤有點自然。見扮演張國榮的劉俊謙雖然努力去演,但感覺他演得不太似張國榮。這可能是由於印象上早已先入為主,加上一代巨星沒有其他藝人可取替。所以觀看香港電影《梅艷芳》後有這種感覺。 其三香港電影《梅艷芳》許多電影情節輕輕帶過。扮演張國榮男主角劉俊謙戲份有點少,表現不出榮梅友情如何深厚。又沒有提及梅艷芳如何帶一班徒弟在演藝圈成長,在香港電影《梅艷芳》當中只有一句對白:提攜後人係天經地義就算數。其四真實歷史畫面和劇情情景不斷來回穿插,感覺容易令觀眾在精神上抽離電影。感覺這樣令這部電影失色不少。


  觀看過香港電影《梅艷芳》,曾感動落淚。感慨有幸生存過梅艷芳活躍於香港影、樂壇的年代,可惜當開始懂事時,梅艷芳活躍於香港影、樂壇的年代已接近尾聲。《梅艷芳》這部電影有其觀看意義。在於教導觀眾要勇於活在當下,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個可以發展自己所長的機會。最主要的是,不應該被困難所屈服。

2021年11月11日星期四

新出入境法律令人嘩然 愛澳者言論應有建設性

   參考澳門電台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八日報道:「非本地居民進入本澳時需證明擁有足夠的維生資源,有關金額未來將按計劃逗留的天數釐定。現時來澳的非本地居民必須證明擁有不少於五千澳門元,以作留澳期間的維生資源,否則警方有權拒絕入境。按新頒布的行政長官批示,自本月 (十一月) 十五日起,即新的出入境條例 (《澳門特別行政區出入境管控、逗留及居留許可的法律制度》) 生效同一天,年滿十八歲的非本地居民若計劃來澳逗留不超過七天,所需維生資源仍為最少五千澳門元;逗留十四天內為最少一萬元;二十一天內為最少一點五萬元;超過二十一天則為最少二萬元;另外,攜同家人的金額每人按 80%計算。」


  這個第16/202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出入境管控、逗留及居留許可的法律制度》,在二零二一年八月五日獲立法會細則性審議通過,其後在八月十六日公佈。以配合該法律而制定之第38/2021號行政法規《澳門特別行政區出入境管控、逗留及居留許可法律制度主要施行細則》在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八日公佈。上述法律與行政法規將於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同日生效。


  這個澳門新出入境政策令澳門網友嘩然。澳門網上輿論以支持為主。有澳門網友指「政府做得好啦,兩手fing fing 過嚟做咩,佢哋淨係過嚟大三巴yeah!影張相咁就走人,我哋就大鑊啦,」也有澳門網友指「早就應該要咁做,疫情前啲自由行、廉價老人團又唔願意消費,只系周圍行,搶日用品(水客)等,逼到澳門人連路都冇得行,巴士塞爆,周圍都係垃圾,搞到出門嘅意欲都冇晒。而且好多國家一路都有要求旅客要有一定存款先可以入境,防止黑工同城市超負荷。起碼可以保障入嚟嘅人都有一定素質先。」有澳門網友支持原因在於政策出發點好,可防止黑工同城市超負荷等社會問題。


  不過也有澳門網友反對,其中有澳門網友指「咁就唔會係澳門犯罪?咩玩法?邊個諗出嚟㗎快啲出嚟解釋一下唔該!」有澳門網友反對原因在於趕客,而且不明白澳門特區政府推出這項政策的原因。也讓筆者認識的中國大陸網友嘩然。有中國大陸網友指「我屋企有幾只蚊,今朝打死二只,沖左落屎坑,邊搵到今多蚊」「蚊」即是金錢的廣東話說法。這位中國大陸網友認為生活艱難,好難賺到這麼多錢去旅行。


  澳門新出入境政策帶來兩個問題。首先就是如何讓更多人認識了解這項澳門新出入境政策?相信許多人未聽過,以為新政策從來沒有出現過。其實過往也有「維生資源」審查,參考論盡媒體在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八日報道,「治安警出入境管制廳陸路管制處代處長黃琪峰在今(八)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過往也有「維生資源」審查,即要求入境旅客每日須有五百元,而且要求出示現金證明;但該規定實施後,亦可以以非現金方式證明,包括電子錢包和電子支付如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等,有足夠金額便可。」相信許多旅客不了解這項澳門新出入境政策是什麼,所以法律宣傳推廣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也有待政府對澳門新出入境政策作出多點說明。


  其次這項澳門新出入境政策如何落實執行?觀看過許多澳門網友的留言,都質疑這項澳門新出入境政策的執行程度。加上治安警出入境管制廳陸路管制處代處長黃琪峰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該措施主要對象為旅客,而且強調警方的「維生資源」審查並非普遍性。可見澳門新出入境政策是否落實執行成謎。以上這些問題,都值得社會廣泛探討。

2021年11月5日星期五

前總督嘉樂庇與澳門

 澳門總督嘉樂庇生平

嘉樂庇總督,建燁繪。


        嘉樂庇的葡萄牙文名為José Manuel de Sousa e Faro Nobre de Carvalho。在1910年9月5日生於葡萄牙里斯本,1989年8月22日死於葡萄牙里斯本,享年七十九歲。他曾經在陸軍服役,同時在葡京及海外省工作,任軍事及海外行政高級職務,1934年11月任少校,在陸軍軍校有良好成績。1964年12月15日晉升至准將,在高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獲最高成績。


  曾任葡屬印度上校警察廳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任上校,率領葡軍駐防葡屬加波非路地,後調安哥拉工作七年任軍校校長、安哥拉總督秘書長、及警察廳長職務三年,後調葡京任陸軍學校長,軍械總監,高級軍官學校敎官,對軍事工作有優越貢獻,並曾參加葡國與西班牙沙喇度軍事演習,獲多種勛章,計有亞威士勛章,工作優良銀章,軍事二等勛章,服役印度紀念勛章。在1968年11月5日被澳門市政廳提名為「澳門榮譽市民」。1974年四·二五康乃馨革命以後,嘉樂庇得到救國委員會的重新任命。


嘉樂庇上任澳門總督經過


  澳督羅必信辭職獲准,葡京委任嘉樂庇准將(NOBRE DE CARVALHO本報前譯賈華路現官譯嘉樂庇)出任為澳門總督,在1966年10月11日於葡京海外部宣誓就職。護督施維納上校以護督曁全澳巿民名義致電向嘉樂庇准將閣下祝賀,並祝任務愉快。新任澳門總督嘉樂庇准將,經由葡海外部致電護督施維納上校稱:「本人接任澳督,極感榮幸,謹向全澳巿民,各機關人員,海陸軍官兵致敬,中葡傳統友誼極好,盼合作為澳門繁榮發展努力。」


  新任澳督嘉樂庇准將,在1966年11月25日下午三時由港乘水翼船西望洋號來澳履新,在新口岸碼頭作官式登陸,檢閱陸軍儀仗隊。同日下午四時到達巿政廳出席歡迎大會,接受「澳門之匙」,正式處理澳門政務。澳督嘉樂庇在巿政廳歡迎大會上講話指「現在,我終於來到澳門—來到今後成為我的故鄉。我願意說我希望大家給我必要的合作,不獨政府機關,連同私人和所有團體為然。換言之,需要所有的人,不但葡國人而且是可尊敬的華人的合作。」


澳門總督嘉樂庇任內事跡

嘉樂庇總督大橋,建燁拍攝。


  處理一二三事件:海島市行政局代局長晏德地在1966 年 11 月 15 日於上班時經過發現氹仔坊眾學校門前搭起棚架,就派一位警察到場查詢並加以阻止,但是在場同是華人的工人不理會。於是海島市行政局代局長晏德地增派一批警察到場阻止。由於在氹仔興建坊眾學校的工程受阻,澳門治安警察與在場同是華人的工人之間發生強烈對峙。最終 40 人(有說 34 人)受傷,64 人被捕。包括被捕《澳門日報》的記者。澳督嘉樂庇在1966年11月29日接見何賢、馬萬祺、崔德祺等人的時候表示會成立三人委員會調查氹仔事件,但沒有回應氹仔坊眾學校籌建委員會向澳葡政府提出5項要求。澳督嘉樂庇在1966年12月1日透過政府秘書處發公告,宣告由法官主持調查委員會調查氹仔事件,承認建校工程批准過分延緩,才出現衝突事件。


  在1966年12月3日於澳門發生的嚴重警民衝突,衝突中至少8人死亡,200多人受傷。1967 年 1 月 29 日 數百人集合在澳門商會大樓,進行文件簽署儀式,澳門總督嘉樂庇由數名隨行人員陪同,在 13 人委員會成員面前草簽「澳門政府對澳門各界同胞代表所提抗議的答覆」以及「澳門政府接納和執行廣東省外事處處長提出的四項要求的文件」。澳葡政府以現金支付賠償經費共計 2,058,424 元。抵制葡萄牙人的「三不」制裁運動也結束。


  興建大型澳門城市建設:


  曾經動工興建三年之離島路環竹灣新型酒店及露天茶座,於1970年3月26日上午10時30分正式揭幕,由澳督嘉樂庇主持剪綵儀式。竹灣酒店由前羅保別墅改建,一共有十二間住房,當時每天房租三十五元,地下有酒吧及餐廳,另有露台可容納約二百多人,下邊設有露天茶座,以及兩個更衣室。竹灣酒店為接送遊客,曾經備有可載二十人之華麗遊艇,以來往澳門和路環之間。


  在路環黑沙之復原分所,於1970年3月26日上午十一時舉行揭幕禮,由澳督嘉樂庇親自前往主持,應邀前往觀禮者有各機關首長,華人代表何賢及各報記者等。警察廳長馬若瑟及澳督均先後致詞。馬若瑟在致詞中指出:本澳禁毒運動始於1946年,其時吸毒者第一治療中心設於仁伯爵醫院,不久在政府監獄設立另一中心。氹仔復原所在1961年成立。但它是不設防的監獄,不宜收容頑劣的吸毒者。澳督嘉樂庇於1968年底,决定把這所舊軍營改建為監牢式設備,把不適宜繼續收留在氹仔的吸毒犯調來服刑。


  南方企業有限公司(Sou th En-treprise Ltd.)屬下的三間新工廠(太平毛紡廠(澳門有限公司)、澳門毛紡廠有限公司、澳門製衣廠有限公司),於1971年10月29日下午五時三十分在巴波沙大馬路七十六號舉行開幕典禮,並邀請澳督嘉樂庇將軍,主持剪綵儀式。


  海外信託銀行澳門分行,設于南灣殷皇子馬路五十一號至五十六號,於1973年6月23日上午十一時半舉行開幕典禮,由澳督夫人嘉翠麗女士剪綵,澳督嘉樂庇主持揭幕。


  誠興銀行1973年7月10日中午一時假座葡京酒店葡國廳舉行開幕,蒞臨觀禮嘉賓達數百人,包括有機關主管,各界社團代表、工商界、銀行界、建築置業界及中外知名人士。澳督嘉樂庇將軍主持開幕儀式。該行董事長鄭裕彤致詞中說:「本人一向在香港經商,但對澳門並不陌生。港澳兩地經濟與繁榮有着相連關係,可以講是唇齒相依,息息相關。尤其是今日的澳門,在總督領導下,無論在經濟、建設、工商業等都已經有良好基礎及長足進展。本行在澳門開辦,最大目標是响應總督推展繁榮計劃,與澳門工商界人士共同促進澳門經濟發展,以期有所貢獻。」


  澳督嘉樂庇將軍在1973年9月1日返葡述職,曾與葡國中央政府官員商討有關澳門發展計劃,結果甚為完滿,收獲頗豐。在路環九澳興建深水港需費約九千萬元,此計劃已獲葡萄牙政府批准。


  取潔中學第二座新建校舍已吿落成。於1973年10月30日下午五時半敦請澳督嘉樂庇將軍伉儷主持揭幕典禮,當時送花牌或花籃致賀及到塲觀禮者,計有各機關首長,神職界,社會賢達與全體員生共約一千五百多人,揭幕禮由羅燦坤和鄭威廉兩位分別以中葡語司儀,開始是澳督夫人剪綵,隨於新校禮堂舉行慶祝大會。


  大東銀行1973年11月12日中午十二時揭幕,由澳督夫人嘉翠麗剪綵,到賀嘉賓包括港澳中西知名人士三百餘人。揭幕儀式過後,大東銀行在葡京日麗餐廳舉行酒會,會上分別由該行總裁蘇雅利、董事長何鴻燊及澳督嘉樂庇先後致詞。


  耗資六千餘萬元澳門回力球場舘,於1974年6月1日下午六時半隆重揭幕,澳督嘉樂庇伉儷主持。澳督主持亮燈儀式後,澳門回力球公司設酒會招待嘉賓,被邀到塲觀禮之港澳嘉賓有逾千人。


  澳督嘉樂庇在1969年10月31日下午四時舉行的立法委員會會議席上,正式宣佈投承興建澳氹跨海大橋工程,經其澳督嘉樂庇之建議及獲得葡海外部之批准,已同意交由澳門殷商何賢承辦。何賢表示一定把橋建成,不謀暴利只為澳門居民。澳氹大橋在1974年10月5日正式開幕,名爲「嘉樂庇總督大橋」(葡萄牙語:Ponte Governador Nobre de Carvalho),葡國工程師,也是建橋專家之賈多素致詞。

氹仔嘉樂庇總督馬路,建燁拍攝。


嘉樂庇卸任澳門總督後事跡


  卸任前後:


  澳門工商界人士所發起組織之「挽留澳督嘉樂庇將軍續任大會」,在1974年9月曾經展開兩天簽名行動,有近萬人在簽名册上簽了名。為了擴大伸展至各行各業,大會决定將簽名册分發給四十五名發起人,由他們深入到各方面去發動。發起人名單如下:盧彪、梁宋、崔樂其、陳銘澤、盧道和、何家森、區榮諤、劉明新、方伯生、梁達文、蕭鈺權,馮堯宏,許世元、彭彼得、譚銘、黃金堂、陸振中、李亦倫、鄧榮光、羅毓源、張祖奇、鄭華北、區福潤、趙善覺、胡炳麟、吳福、何德才、黃族强、翁信調、陳有、梁昭、馬洪、王守基、黎耀麟,吳桓丞、黃錦輝、章明、何華添、李日南、趙善畧、姚開、張啟文、黃漢興、梁石泉、黃承山等。


  澳督嘉樂庇將軍在澳門服務八年之後,於任期經已吿滿。1974年10月14日上午九時十五分,澳督府內舉行一項授權儀式,澳督嘉樂庇在離開前,將澳督權力移交給護督米耶江沙維中校,到塲觀禮者有各機關負責人及華人代表何賢等數十人。


  澳督夫婦離澳時,到碼頭歡送者有護督米耶江沙維中校夫婦和各機關負責人,華人代表何賢,工商界人士,各學校及社團代表,中葡友好人士等凡數百人。澳督提前在1974年10月14日上午十時十分抵達碼頭,一一與送行者握手,依依惜別並互祝珍重。專船駛離碼頭時,碼頭上並鳴放爆竹歡送。


  1974年10月14日上午十時半,澳督夫婦乘搭銀望洋水翼船專船離澳,1974年10月14日下午四時在港乘機返國。抵港時港督麥理浩夫婦親到碼頭歡迎。


  參與對外活動: 嘉樂庇將軍偕同夫人在1979年10月13日出席「澳門雙週」展覽開幕禮。「澳門雙週」展覽在葡京高秉根國際基金會展覽館隆重開幕。它由高秉根基金會、澳門巿政廳及賈梅士博物館聯合主辦,應邀葡國政府要員及在葡與澳門有關之人士到塲觀禮,葡國總統伊尼斯伉儷亦應邀親臨盛會,葡政府若干軍政要員亦有出席,此外,當年仍在葡京的歷任澳督,包括馬濟時、羅必信、嘉樂庇、李安道、伊芝迪等均偕同夫人到會,其他到塲的還有前經濟調協司謝兆時、澳督副官費達斯、警察廳長麥格齡、澳門辦事處主任申磊士、中葡友好協會主席李加度、葡中工商友好協會主席殷多尼、秘書馬道斯、司法廳總隊長歐萬奴、澳門之家代表史加路、澳門商業中心施利華工程師、前任社會文化司申偉達、前任警察廳長艾威立、前任新聞旅遊處長廉輝南、前任民政廳長施樂德、前任農林處長雷諾、前任治安警察廳長高樹維、前任西洋銀行行長百里詩等,據高秉根基金會主辦者表示,這是該會過去舉辦大型展覽會當中,前所未見的盛會。


  前任澳督嘉樂庇伉儷應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何賢之邀,前來澳門作舊地重遊及前往中國旅行觀光,經於1980年5月17日下午六點十五分乘搭水星水翼船抵達澳門。澳督伊芝迪、澳門立法會主席宋玉生、華人代表何賢、賽馬車場公司董事長等近百官紳名流到碼頭迎接。澳門中葡人士及友好在1980年5月19日晚八時假葡京日麗餐廳聯合設自助餐歡宴嘉樂庇伉儷,澳督伊芝迪將軍伉儷亦應邀出席宴會,到場人數有二百人。出席這次叙會的中葡人士包括有何賢、馬萬祺、何鴻燊、宋玉生、高秉常、林家駿、飛歷奇、曹其眞、陶開裕、崔樂其等。何賢及各友好在席上,分別贈送紀念品給嘉樂庇夫婦留念,並祝他們中國之行征途愉快,宴會至晚上十時結束。1980年5月20日由崔樂其夫人陪同啓程前往中國,何賢公子何厚炤已先行前往北京,之後會合陪同嘉樂庇伉儷遊覽中國各地。


  葡國日及賈梅士詩人逝世四百周年紀念日,葡屬澳門政府在1980年6月10日舉行隆重慶祝儀式,日間進行一連串慶祝秩序之外,澳督伊芝迪將軍伉儷於1980年6月10日下午六時,在澳督府內設宴接待中西各界代表及來賓,並舉行授勳儀式,嘉獎對葡國作出貢獻之人士,應邀到場之中西男女嘉賓逾千人。葡國政府代表團成員:葡國房屋曁工務部長羅波度、副總理助理總長加斯度及其他成員、南光貿易公司經理柯正平夫婦、前任澳督嘉樂庇夫婦、葡國社會民主中心黨國會議員索昂夫婦、立法會主席宋玉生等均參予盛會。澳督伊芝迪伉儷、葡國工務部長羅波度伉儷及葡國副總理助理總長加斯度在澳督府二樓大堂迎接嘉賓。


  前任澳督嘉樂庇將軍於1980年6月11日午參觀氹仔賽馬車場,由馬車會董事長葉漢,總經理葉國輝等親自在車場迎接,同時參觀梁永寧,梁永順正副練馬師操練馬匹,逗留約兩個鐘頭才離開,盛讚賽馬車場設備完善,前途必定樂觀。前任澳督嘉樂庇其後在下午五時半,亦到市政廳拜候崔樂其代廳長叙舊。經過半個多月來的旅遊,於1980年6月17日上午十時卅分,嘉樂庇伉儷一同乘搭火星號噴射水翼船離開澳門,經香港返回葡萄牙。


  前澳門總督嘉樂庇將軍在1981年2月2日自葡經港抵澳,出席初一晚賽馬車新年節目,葉漢先生特邀請嘉樂庇將軍主持羅梁體育會點晴儀式(靑年體育會的醒獅由葉漢先生點晴),同時於第五塲「總督發財杯大賽」賽後,代表馬車會將一面紀念銀牌頒贈給總督香煙董事鍾德偉先生。


  卸任澳督伊芝迪將軍,於1981年2月24日上午十時離澳飛返葡京里斯本,定1981年2月28日就任葡國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前任澳督嘉樂庇夫婦、南光貿易公司經理柯正平、商會會長何賢、副會長馬萬祺,亦親到碼頭歡送。


  逝世:嘉樂庇在1989年8月22日死於葡萄牙里斯本,享年七十九歲。在1989年8月23日下葬於首都聖若望公墓。澳門駐里斯本辦事處負責人代表澳督文禮治參加了葬禮,參加葬禮的還有葡國陸軍參謀長,前澳門總督羅必信將軍,前安哥拉總督雷比洛將軍等。


與澳門總督嘉樂庇有關的文化事物


  嘉樂庇總督大橋郵票:嘉樂庇總督大橋在1974年10月5日通車後,澳門郵電廳當天還發行了一套兩枚的紀念郵票,面值分別是兩角和兩元兩角。由於兩元兩角這枚郵票面値在郵遞上並不合用,因而日後剩餘較多。澳門郵電廳於1979年9月把它改値為兩元使用。


  氹仔嘉樂庇總督馬路:位於氹仔大潭山西南麓,左起澳門亞利雅架圓形地,右接路氹連貫公路圓形地,該馬路是以嘉樂庇總督命名。


參考資料:澳門政府公報,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施白蒂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澳門日報》,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記憶。


2021年11月4日星期四

教青局應一視同仁 對危害青少年影視作聲明

          澳門教青局二零二一年十月十八日就曾作聲明,不點名指《魷魚遊戲》是青少年、兒童不宜的,籲勿模仿暴力行為。澳門教青局聲明《家長須留意子女觀看不適合的節目和媒體》指:「鑒於近日有網絡平台播映的熱門劇集《XX遊戲》,內容含有大量暴力血腥、令人驚慄的元素、被扭曲的價值觀,當中涉及駭人的暴力情節,甚至在全球掀起模仿潮。教青局提醒有關作品屬限制級別,不適合兒童及青少年觀看,呼籲切勿模仿劇集中的暴力不當行為。如果兒童及青少年看到了劇情中暴力血腥的部分,會對其產生心理上的影響,甚至模仿劇中的暴力行為,扭曲的價值觀也深埋內心,這必須予以正視,亦需要家長和學校正確的教育以及輔導。」


  可是中國大陸所拍攝的愛國主義題材電影,也有不少涉及駭人的暴力情節。例如參考《澳門日報》在二零二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報載:「事發周五(二零二一年十月二十九日),姓賴的男事主觀看《長津湖》後,即在家中將薯仔冷凍,打算模仿戲中的士兵硬啃凍薯,不料一口咬下,即感覺到牙齒發出怪聲,嚇得趕忙向牙醫求診。結果經牙醫診斷,他的三隻牙齒移位,須拔除。賴男表示,自己本身有牙周病,牙齒狀況不太好,當他硬啃了薯仔不久後,牙齒便出現酸麻的感覺,經牙醫診斷發現牙齒嚴重移位、鬆動,只能拔掉。他的模仿影片後來也變成警示影片,呼籲網民不要跟他一樣亂模仿戲中情景。」


  認同澳門教青局發表《家長須留意子女觀看不適合的節目和媒體》聲明的出發點,就是為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著想。不過澳門教青局有點不足的是,未能以一視同仁做法,對危害青少年、兒童成長的影視作品作聲明指引。令人感覺澳門教青局做法有點雙重標準。為何《魷魚遊戲》特别需要發表聲明指引,中國大陸所拍攝的愛國主義題材電影就沒有這個指引需要呢?


  萬一澳門青少年、兒童模仿《長津湖》戲中的士兵硬啃凍薯,其後果是非常嚴重。加上中共黨史也有不少政壇和戰爭當中涉及暴力血腥、令人驚慄的元素、被扭曲的價值觀。例如小紅軍或小八路,如何用殘忍手段殺害與自己政見相異的人士。紅小兵或紅衛兵如何在「文化大革命」當中批鬥自己父母。例如甚麽「爹親娘親不及毛主席親」、「我把黨來比母親」等。這些都非常值得家長指引。

2021年10月28日星期四

香港文化生力軍成功經驗值得澳門學習

     香港近年出現不少文化生力軍,例如非常受歡迎的香港偶像天團MIRROR,其十二名成員包括Alton、Anson Kong、Anson Lo、Edan、Frankie、Ian、Jer、Jeremy、Lokman、Stanley、Tiger和姜濤皆爲二零一八年ViuTV選秀節目《Good Night Show 全民造星》的參賽選手,由ViuTV在後來的MIRROR經理人「花姐」黃慧君建議之下簽約並在比賽結束後第二個月宣佈成團。其部份成員曾主演香港電視娛樂有限公司(ViuTV) 劇集《大叔的愛》。


  還有香港網絡短片創作團隊「試當真Trial & Error 」,參考他們接受BBC News 中文採訪時,對「試當真Trial & Error 」的一些簡介:自二零二零年十月營運至今,其影片兼具幽默、諷刺和隱喻而別具一格,甚得年輕一代歡迎。《係咁先啦》以八十年代風格的音樂為背景,表面上講述離開派對的掙扎,但這種「留低VS離開」的抉擇,隱喻了香港的移民潮,在YouTube觀看次數已逾三百萬。最近還在二零二一年十月二十六日,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了兩場《試當真一週年現場版》(暫名)表演。希望「試當真Trial & Error 」越做越好!


  除了港澳麥當勞近期推出香港偶像天團MIRROR鏡仔卡,試當真近期又推出蘇致豪、許賢、游學修等旗下藝人Yes閃卡,都是許多粉絲排隊去買或現場去抽。感覺香港娱樂圈在近呢幾年熱鬧返。相反澳門文化界還是好沉淪,這樣說絕對不是指責澳門文化界一文不值,始終對澳門文化界抱有希望。只是希望可以借鑒其他地方經驗,讓澳門文化界不再沉淪,讓澳門文化產業成為繼澳門博彩業後,另一澳門強大產業。


  這裡所指香港文化生力軍成功經驗值得澳門學習的地方,並不是要絕對為模仿而模仿香港偶像天團他們走非常偶像化路線。而是要學習這些香港創作人的創新精神。香港文化生力軍成功經驗首先就是公關宣傳的創新。香港偶像天團MIRROR和「試當真Trial & Error 」的公關宣傳,不止於傳統媒介。他們主要以網絡媒介為重點公關宣傳之餘,同時大量與工商業機構合作舉辦活動,還推出不同的相關產品,以達到更佳宣傳效果。


  其次就是售票形式的創新。 兩場《試當真一週年現場版》(暫名)表演,參考香港立場新聞報道指,「試當真Trial & Error 」為阻止「黃牛黨」炒賣門票,全場票價採取「全場劃一,每24小時下降」的定價,票價由一萬元每日降價至十元。賣飛手法成為網絡熱話。當門票降至八百元,兩場門票馬上售罄。據試當真每日公佈售出門票數目推斷,兩場門票收入或高達五百四十萬。


  其三就是創作形式的創新。近幾年新興的香港文化團體如香港偶像天團MIRROR和「試當真Trial & Error 」,都是走年輕人路線。始終都不斷在尋求創作題材和創作表現手法的突破。例如《大叔的愛》涉及同性愛情喜劇,「試當真Trial & Error 」的《係咁先啦》隱喻了香港的移民潮。換句話說一個創作作品是否受歡迎,最主要取決於是否有社會共鳴和是否帶出正確做人觀念,是否帶給讀者或觀眾有種新鮮感。


  正如「試當真Trial & Error 」主要成員,有份創作《係咁先啦》隱喻移民現象的許賢,在《試當真一週年現場版》(暫名)表演在發言末段,參考香港立場新聞報道指,他感謝任職 CapTV 時期的恩師「Cap 盾」,稱對方亦已移民英國,但當時所學的已一生受用。許賢說,拍片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有活著的勇氣,「係好肉麻,但係真的。」

2021年10月21日星期四

梁孫旭建議賭枱範圍 禁止飲水不切實際

         已連任為第七屆立法會議員的梁孫旭,最近就避免賭客拉下口罩,就建議賭枱範圍禁止飲水。參考二零二一年十月十四日的澳門正報指「本澳接連三個月爆發本地新冠個案,市面上仍有不少外籍僱員、市民未有正確或甚至未有戴上口罩外出,議員、博彩業職工之家會長梁孫旭表示,有博企業員工反映,娛樂場員工及客人防疫鬆懈情況時有出現,有外僱保安沒有正確戴好口罩,也有客人借飲水為由拉下口罩後未有正確戴好口罩情況依然存在,他促請博企做好場內防疫管理。」


  「他又指,由於莊荷會直接接觸到客人的籌碼,其他前線員工亦有機會接觸到客人使用過的用品,故建議,加強籌碼及博彩用具的清潔消毒,減低員工受二次感染的機會。因應過去持續有博彩員工反映,客人在賭枱上飲水存在防疫缺口,他建議,禁止客人在賭枱範圍飲水,避免客人拉下口罩,完善每一環節的防疫工作。」


  強制澳門賭枱範圍禁止飲水,會造成兩難局面。首先可能令賭客對賭場望而卻步。澳門博彩業仍然屬龍頭產業,澳門博彩收益仍然是重要的政府收入來源。如果沒有賭客去賭場賭錢,那又如何有澳門博彩收益?在這裡不是鼓勵他人賭錢,而是想反映問題的嚴重性。就算賭客不喝水,其他有需要的人也需要喝水。同時可見澳門經濟不應該完全偏向博彩業,有點可惜的是澳門還未能完全多元化發展。


  其次增加澳門博彩業前線員工面對客人的壓力。其實澳門博彩業前線員工,特别是莊荷面對客人存在特别大的壓力。面對賭客食煙、粗口問候等,有時澳門博彩業前線員工都要忍氣吞聲。現在第七屆立法會議員的梁孫旭還建議強制澳門賭枱範圍禁止飲水,試想想澳門博彩業前線員工如何應付得來這些情況?


  況且強制澳門賭枱範圍禁止飲水,突顯不太公道之處。為何去餐廳食飯解開口罩就無問題,澳門賭枱範圍解開口罩飲水就有問題呢?其實賭場應該加強監管,多次警告賭客不正確戴口罩,可強制賭客逐出賭場範圍,而沒有必要完全禁止飲水。

2021年10月15日星期五

澳門華人國慶牌樓回顧

       

在澳門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陳設的天安門十一國慶牌樓(1957),建燁拍攝

        每年到了十月,澳門都有三個特殊日子。特別是澳門主權回歸中國之前,其三個節日氣氛都一樣特別濃烈。就是每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紀念日。每年十月五日,葡萄牙共和國成立紀念日。每年十月十日,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紀念日。不同的成立紀念日,曾經有不同特色的國慶牌樓。本文主要回顧澳門華人國慶牌樓歷史里程。


澳門雙十國慶牌樓


  1911年10月10日發生武昌起義,及後推翻滿清政府並在1911年1月1日建立中華民國,史稱辛亥革命。這一天被定為中華民國雙十國慶。1929年第40期澳門政府公報在1929年10月9日出版,其中收錄第329號訓令,澳門署理總督馬嘉齡公佈十月十日為澳門本地區法定假日。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早已開始有雙十國慶牌樓的出現。當時澳門華人民眾在1921年10月為慶祝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十周年,共蓋搭牌樓四座。在1927年10月為慶祝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十六周年,共設立牌樓四座。在1932年10月為慶祝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二十一周年,共蓋搭牌樓三座。在1936年10月為慶祝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二十五周年,共蓋搭牌樓三座。


  澳門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正值日本侵華國難,澳門華人以符合國家節約宗旨,慶祝國慶活動從簡,不設立雙十國慶牌樓等大型籌備活動。不過1942年為慶祝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三十一周年例外蓋搭雙十國慶牌樓。抗戰勝利後,澳門華人在1946年為慶祝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三十五周年恢復蓋搭雙十國慶牌樓,當時營地大街和新橋坊眾該處等共蓋搭牌樓七座。其後1947年和1948年雙十國慶,澳門均有蓋搭雙十國慶牌樓。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之後至1966年10月10日,葡屬澳門仍有公開大型雙十國慶慶祝活動進行,在這期間都有雙十國慶牌樓的蓋搭。這是由於當時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未有建交,葡萄牙仍與中華民國建交。葡萄牙在1913年與中華民國建交,1975年斷交。同時親台機構和人士仍活躍於澳門,十月十日仍是澳門政府法定節日的多個原因。


  澳門當時親台民眾慶祝雙十國慶設立牌樓,不是年年都完滿順利,曾經受過葡屬澳門政府的阻撓。葡屬澳門政府在1965年10月7日壓制親台民眾慶祝國慶,警察出動督拆慶祝雙十燈飾,蓋搭牌樓問題仍採取拖延政策,同時勸到場記者不要拍照。葡屬澳門政府當時對十一國慶設立牌樓沒有干涉,對雙十國慶牌樓則諸多留難。


  1966年10月10日為在澳門最後一年可以雙十國慶名義公開搭大牌樓慶祝,分別在施督憲正街口、坭基新村、西沙村建搭大牌樓一座。由於「一二·三」事件在1966年12月3日發生之後,當時的葡屬澳門政府市行政局在1967年1月2日就發出公告,禁止在澳門懸掛和顯示敵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國旗幟、徽章和標誌。加上葡屬澳門政府在1967年1月28日簽署《澳門政府對華人各界代表所提出的抗議書的答覆》,許多澳門親台社團和機構被葡屬澳門政府撤銷,許多親台人士從澳門逃離到台灣。


  雖然澳門「一二·三」事件後還有零星紀念雙十國慶活動,如有澳門親台民眾在1967年10月10日於澳門新口岸、松山、白鴿巢公園高懸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有澳門親台民眾在1968年10月10日使用白灰水於主教山附近寫上慶祝雙十國慶字句,但雙十國慶牌樓基本上在澳門消失。

澳門雙十國慶牌樓(1964),建燁根據歷史資料繪圖


  葡萄牙直至在1979年2月8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由於1981年第39期澳門政府公報第35/81/M號法令,澳門總督高斯達公佈十月一日為本地區法定假日,1980年10月10日為澳門最後一年被列為葡屬澳門政府法定假期的雙十國慶。澳門雙十國慶假期被取消後,在澳門國父紀念館至今在每年10月10日,還有進行規模不大的改以紀念辛亥革命週年名義的活動。


澳門十一國慶牌樓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於1949年的10月1日成立,這一天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一國慶節。1981年第39期澳門政府公報在1981年9月26日出版,其中收錄第35/81/M號法令,澳門總督高斯達公佈十月一日為本地區法定假日,以取代十月十日中華民國雙十國慶。十月一日在未成為法定假日之前,葡屬澳門政府是以「特許缺勤」形式處理。


  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一國慶節未正式在澳門成為法定假日之前,澳門華人也有不少慶祝活動,搭建國慶牌樓為其中一種。澳門僑胞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暨勞軍運動大會,在1949年11月20日上午九時在平安戲院舉行慶祝大會。同時該會為使慶祝時期增加熱鬧起見,就在新馬路平安戲院與郵政局大樓之間,搭建一座三層樓高簡易牌樓。由「澳門僑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廣州解放曁勞軍民眾大會」製作。是澳門第一座十一國慶牌樓。


  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二周年(1951年)的國慶牌樓比前兩年多,總共有三十九座,十一國慶牌樓曾經一度分佈在新馬路、關前街、提督馬路、沙梨頭、新橋、果欄街、板樟堂街、營地大街、福隆新街、議事亭前地等。


  由何賢、梁培等愛國人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四周年(1953年)之際,聯合組成「澳門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籌備委員會」,這個國慶籌備委員會以籌備「十一國慶」的慶祝活動,其中包括搭建國慶牌樓工作。是年有六座巨型的牌樓。「澳門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籌備委員會」直至2005年8月,與會籌委鼓掌通過「國慶籌委會」圓滿完成歷史任務、結束工作的決定。


  澳門十一國慶牌樓的設計主題多樣化。有宣揚和平的。從1952年到1957年的牌樓突出了和平主題。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四周年(1953年),位於新馬路大豐銀號舊址旁上裝飾了一只巨大的和平鴿,下邊有用紅布嵌上的『我們熱愛和平』六個金字,還有十月初五街的『和平萬歲』牌樓表達新中國呼籲世界和平的願景。


  其次展現國家建設成就。例如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八周年(1957年),蓋搭四座巨型國慶牌樓。在議事亭前地的牌樓是一座雄偉的天安門,在平安戲院門前的牌樓充分表現出我國文敎體育事業成就,國際酒店前的牌樓則現出我國工業建設的成就和長江大橋的雄偉,火船頭街海員工會前的牌樓則表現出我國農業合作化後農民的幸福生活。


  第三就是展現民族大團結。例如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六周年(1955年),其中在新馬路中段蓋搭「澳門同胞大團結」牌樓。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三周年(1962年),蓋搭「中國人民大團結」牌樓。


  第四就是國家政策宣傳。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四周年(1953年),在草堆街蓋搭的『一定把淮河修好』牌樓。澳門中華總商會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一週年(1970年),在1970年9月起搭起一座國慶牌樓,主題是「熱烈歡呼我國人造衞星上天」。畫面是工、農、兵和革命羣衆高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語錄牌「我們也要搞人造衞星」。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廿三周年大會舉辦規模盛大的國慶園遊會,在1972年10月2至3日兩晚八時起在南灣工人運動塲舉行。當時正面入場處搭起一座饒有民族風格城門式的牌樓。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一國慶牌樓這種活動由1949年開始,連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後漸漸淡出澳門街頭。不過在2014年10月為慶祝澳門回歸十五周年,由文化局、澳門基金會及澳門美術協會舉辦澳門國慶牌樓回顧展之餘,還在塔石廣場搭建一座參照當時技術、以祖國及澳門現況為主題的國慶牌樓。


  澳門十一國慶牌樓相關展覽:


  澳門國慶牌樓相關展覽只有同十一國慶牌樓有關。一個名為《澳門國慶金輝》的圖片展覽,由澳門歷史學會主辦,在1994年9月26日至30日,假澳門文化廣場展出。由澳門歷史學會主辦,文化廣場協辦的「澳門國慶金輝」圖片展,共展出澳門國慶照片二百多張,重點反映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澳門國慶的情景,分為國慶牌樓風貌與「國慶活動風采」兩大部分,其中不乏頗為珍貴的歷史圖片。此外,由歷史學會副會長周紹湘義務印製的場刊,選印了二十九張澳門各個時期的國慶照片。


  澳門數碼攝影學會主辦「國慶牌樓回顧」李玉田攝影展覽在2004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在陸軍俱樂部舉行。「國慶牌樓回顧」李玉田攝影展覽於在2004年9月25日下午三時,在陸軍俱樂部舉行開幕禮。由行政長官何厚鏵、陸軍俱樂部理事長張偉基、澳門數碼攝影學會名譽會長李萊德主持、影展互聯網發放全球開幕儀式。作者李玉田隨後向特首何厚鏵致送首册展品特刊。


  《慶回歸五周年澳門國慶牌樓圖片展》在2004年12月16日至23日假議事亭前地開幕,以慶祝澳門特區政府成立五周年曁慶祝國慶五十五周年。由澳門歷史學會、歷史文物關注協會主辦的這個澳門國慶牌樓圖片展,共展出二十年內的牌樓照片八十多張。其中有第一張國慶牌樓照片、早期的國慶牌樓照片、「火紅年代」的國慶牌樓照片,反映祖國工農業、文化教育事業及人民生活,也是中國發展的歷史見證。

澳門十一國慶牌樓(2014),建燁拍攝


  民政總署轄下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主辦之「澳門舊事——歐平濠江昔日風貌攝影展」,展出澳門資深攝影家歐平黑白攝影作品約一百六十幅,展品多角度反映澳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民生百態與景色。該展覽在2005 年7月29日下午六時三十分於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專題展覽廳開幕。「澳門舊事」攝影展共分四項主題,內容包括國慶牌樓攝影作品。


  澳門文化局、澳門基金會及澳門美術協會在2014 年 9月29日至10月31日聯合主辦的《慶祝澳門回歸十五周年—澳門國慶牌樓回顧展》於2014 年 9月29日下午六時三十分在塔石藝文館舉行開幕儀式。主辦單位同時在塔石廣場搭建一座參照當時技術、以祖國及澳門現況為主題的國慶牌樓。塔石藝文館展出以澳門國慶牌樓為主題的作品,包括由昔日曾參與國慶牌樓設計的成員及澳門美術協會會員所創作的三十幅專題繪畫作品,並展出珍貴的澳門國慶牌樓照片及模型。


  澳門基金會的「澳門記憶」文史網 (www.MacauMemory.mo) 在2020年9月30日特設「國慶牌樓 · 家國記憶——澳門國慶牌樓回顧展」,透過在網上展出昔日澳門國慶牌樓珍貴舊照,帶領讀者回到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穿梭於小城的大街小巷,感受當時澳門獨特的國慶氣氛。


參考資料:

澳門政府公報,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香港《華字日報》,香港《工商日報》,香港《工商晚報》,香港《華僑日報》,香港《大公報》,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抗戰時期澳門日誌──中文報刊視野下的戰時澳門社會(1931—1945)》,施白蒂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 - 二十世紀(1950-1988)》,澳門雜誌: 國慶牌樓文化十月再現 2014.9.11,楊仁飛〈輝煌的篇章 永誌的回憶——澳門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牌樓歷史〉,故城.回憶:十一國慶.牌樓風光,澳門記憶

2021年10月14日星期四

對加強澳門防疫抗疫工作的兩點意見

        近來發現澳門防疫抗疫工作仍有不少問題存在,值得撰寫本文作討論。首先是澳門特區政府當局對不當個人衛生行為處罰不嚴,而對澳門防疫抗疫工作構成影響的問題。有甚麼地方可體現這個問題存在?首先就是最近確診的個案外出時曾無戴口罩,街上也有市民或外勞無戴口罩之餘,有些還隨地吐痰。加上口罩令遲遲都未有推出,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協調員梁亦好在二零二一年十月六日才表示,「至於會否推出口罩令,要視乎整體疫情需要,以及社區戴口罩的共識和情況,再判斷是否要更嚴厲的方式執行。現時透過呼籲冀市民明白佩戴口罩的作用,一旦感染也能減少傳染予他人的機會。」(澳門日報,二零二一年十月六日)


  其次最近還在澳門巴士上發生一宗匪夷所思的事情出來。澳門新福利巴士公司在二零二一年十月十一日於Facebook專頁發佈一則公告,新福利嚴厲譴責對車長的暴力行為。「事發時一部34路線巴士正行經友誼大橋,車上一名年約七十歲的男乘客突要求車長於橋上停車讓他下車小解,車長解釋過橋途中不可停車,該乘客疑被拒後心生不滿,便自行走向近中門位置用袋小便,小便後竟把裝滿尿液的膠袋扔向車長駕駛室;為保障在大橋上行車安全,車長保持冷靜繼續開車。其後該乘客更向車長揮拳擊中車長面部,車上有兩名男乘客隨即上前制止,車長於巴士過橋後通知營運控制中心報警處理。受傷車長及後送院治理,現已返回家中休養,相關巴士已即時安排回廠及進行深層消毒清潔。」感覺年約七十歲的男乘客非常自私,對社會完全不負責任。現在非常時期,理應注重個人衛生。他還小便後把裝滿尿液的膠袋扔向車長駕駛室,這樣做容易造成散播病毒的風險。


  可見澳門特區政府當局加強對不當個人衛生行為嚴厲處罰的力度,盡快執行口罩令,有其必要性。因為有些市民或外勞完全沒有集體和危機意識去自覺做好個人衛生。如果縱容他們的所作所為,這樣會對平時就做好個人衛生和經常主動戴好口罩的市民不公平。


  其次就是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宣佈推出八項中小企疫情支援措施所帶來的問題。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在二零二一年十月十一日宣佈推出八項中小企疫情支援措施,「本澳下半年接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八月暑假及「十·一」國慶黃金周的期望落空,各行各業特別是中小微企經營環境惡化,近日各界要求政府精準扶持的聲音高漲。經濟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昨日上午發出新聞稿,宣佈推出八項中小企疫情支援措施,透過協助商戶融資、豁免政府物業租金、稅務便利配套,向經營者及低收入就業人士提供支援等系列措施,保住商戶元氣,從而保障本地僱員就業,保持社會穩定。」(澳門日報,二零二一年十月十二日)


  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推出八項中小企疫情支援措施,完全偏向中小企雇主受惠為主,完全未能夠全面保障大眾需要。失業人士、學生、家居老人等因不同原因而未能交職業稅的市民,沒有拿政府一萬澳門元的援助款項資格。感覺這樣按社會身份地位區分是否得到政府福利的辦法,有點分化澳門社會之嫌。中央和澳門特區政府經常說澳門不能亂,為甚麼現在要推出這些措施為澳門添煩添亂呢?希望澳門特區政府多聽聽民意,從《澳門日報》二零二一年十月十二日街頭民意調查以及該網上帖文所見,大多數市民認為疫情支援措施理應全民受惠,全民派錢一萬澳門元為妥。


2021年10月7日星期四

反思宜遊城市定義如何界定

       自爆發二零一九肺炎疫情以來,由於澳門疫情曾經一段時間相對穩定,澳門特區政府就在全國各地多座城市舉辦過澳門週,以宣傳澳門屬於宜遊城市的概念。澳門旅遊局甚至在二零二一年九月,還曾計劃與内地大型旅遊平台等合作推廣宣傳澳門的活動。


  根據澳門特區政府入口網站在二零二一年九月十一日所載:「旅遊局聯同內地大型旅遊平台攜程,於接下來九月份的大型促銷活動中,加設澳門超級目的地專區,由奧運冠軍馬龍代言,聯合業界推出多項優惠促銷產品。針對「十.一」國慶假期推出新一階段酒店五折券及買一送一機票優惠,並與同程旅行聯合推出兩期九十九元「澳門盲盒」營銷活動,隨機抽取包括機票、住宿及餐飲門票等優惠遊澳產品,相關線上營銷活動反應熱烈,微博話題熱度已達一千五百萬。...按照內地婚慶「金九銀十」的傳統,聯合業界於內地各大主流社交平台及婚慶媒體、澳門周等渠道,積極宣傳澳門作為婚拍、旅拍首選目的地,豐富旅客來澳旅遊元素。...旅遊局亦與澳門輕軌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麥麥輕軌通」計劃。」


  有點可惜的是,由於澳門疫情反覆,無法在十.一國慶黃金周恢復粵澳正常通關,在二零二一年九月尾、十月初新增多個感染二零一九肺炎個案,新增多個因應防控疫情需要的封鎖區域,同時澳門特區政府宣佈第三次全民核酸檢測計劃。澳門高等與非高等教育學校在二零二一年十月四日起再度停課。二零二一年十月六日起,澳門多個娛樂場所暫停營業。令澳門旅遊局多個推廣澳門宜遊計劃落空。


  現在需要反思的是,宜遊城市的定義如何界定 ?首先宜遊城市的前提就是要宜居。假若某個地區沒有宜居環境,市民無法安居樂業,諸多民生和交通不便,那又如何吸引旅客前來旅遊?例如粵澳通關措施經常不定期改變,會影響旅客來澳的意欲。


  其次旅客的定義不應該只局限於外來人群,本地市民也可以是旅客。雖然連續兩年推出的本地遊計劃非常成功,但是有再進一步完善的必要。例如旅遊區商舖、旅遊局計劃、旅遊業界等,將重心陸續轉向本地市民。特別是澳門旅遊區商舖,在中國大陸自由行盛行時期,氾濫地開設許多連鎖手信店、美容護膚店、藥房等,同時許多本地特色店舖消失。其實這些店舖應該趁外來旅客不多情況下轉型,以本地客為主,不應該再過份依賴外來旅客。因爲《易經.繫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始終相信天無絕人之路。

2021年10月1日星期五

孫科與澳門

    

孫科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孫科是廣東省香山縣南朗鎮翠亨村人,字哲生。在1891年10月20日(光緒十七年九月十八日),生於廣東香山縣。一歲時隨母親盧慕貞到澳門與在澳門行醫的父親孫中山一起居住。早年就讀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民國六年(1917年)回國,歷任軍政府外交部秘書。翌年任英文《廣州時報》副主編。民國十年(1921年)任廣州市市長。民國十二年(1923年)10月任國民黨臨時中央執委會委員,參與國民黨改組活動。嗣任廣州國民政府委員、國民黨中央執委、廣東建設廳廳長、廣東代理省長、國民政府交通部部長、國民黨青年部部長等。


  寧漢合流後,歷任國民政府建設部部長、鐵道部部長、考試院副院長。1931年參加廣州非常會議,任廣州反蔣派國民政府常委。嗣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院長、立法院院長,主持起草「五五憲草」。


  孫科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長子,其母就是孫中山的原配妻子盧慕貞。高中畢業於美國夏威夷檀香山的聖路易斯學校,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畢業。曾任廣州非常國會及外交部秘書、英文《廣州時報》副主編、廣州市市長、國民政府常委、代理廣東省長、交通部部長,中國國民黨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軍事委員會委員。民國十六年(1927年)1927年起歷任國民政府建設部長、財政部部長、鐵道部部長、考試院副院長、行政院院長、立法院院長、考試院院長。在抗日戰爭時期,隨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續任立法院院長。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任國民政府副主席。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競選副總統失敗後改任行政院院長,反對李宗仁與中國共產黨和平談判。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將行政院遷至廣州,旋辭職去香港。1951年去法國。次年轉赴美國。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抵台灣,被聘為總統府資政,復任考試院院長。孫科在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9月13日於台灣臺北市臺北榮民總醫院去世。


  孫科在中華民國史上,他是首位先後當過五院制之下不同院的院長(行政院院長、立法院院長和考試院院長)的人。曾代表國民政府去蘇聯談判,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和《中蘇商務條約》。


孫科在澳門事跡


  到澳門處理驅逐桂系軍閥事跡:


  孫中山先生在民國八年(1919年)5月於上海發表「護法宣言」,同時命令其子孫科到達澳門以特派員的名義成立辦事處,號召在粤海陸軍起義響應,驅逐桂系軍閥莫榮新。孫科就在澳門鵝眉街十號設辦事處,以聯絡各方面派來的代表,策動桂系軍閥的艦隊起義。停泊在肇慶的「江大」號軍艦在民國八年(1919年)7月15日起義成功,「江大」艦在民國八年(1919年)7月18日上午駛到澳門,受到孫科等人的歡迎。孫科就在澳門為驅逐桂系軍閥還做了不少工作,直至民國九年(1920年)11月粤軍攻克廣州,孫中山先生至上海回到廣州重組軍政府之後,孫科才離開澳門回廣州。



澳門國父紀念館,建燁在2019年10月10日拍攝

  孫科多次訪問澳門事跡:


  孫科多次訪問澳門。澳門《自由主義者》(O Liberal) 民國十一年(1922年)7月3日報道,孫科已從澳門政府處獲得許可,允許他流亡期間在澳門居住。香港《士蔑西報》和《南華早報》在民國十一年(1922年)7月26日報道孫中山及其子孫科在澳門的活動。


  東路獨立旅旅長陳策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3月2日下午3時,於澳門盧家娛園舉行結婚典禮,由廣州市長孫科主持證婚,警察局長吳鐵城等粵澳名流前來道賀。現場頗隆重,設筵達百席。


  孫科在民國十四年(1925年)6月16日下午4時30分,乘省澳輪船來澳門省親。在民國十四年(1925年)18日返回廣州。


  孫科在民國二十三年 (1934年)12月6日從省城廣州乘輪前往澳門,又轉赴中山,傳聞是為省視太夫人。民國二十三年 (1934年)12月7日下午由澳門赴香港。


  孫眉夫人譚氏在民國二十七年 (1938年)3月6日,於澳門逝世。國民政府立法院長孫科、廣東省府主席吳鐵城、粵海關監督戴恩賽、中山縣長張惠長、澳門國大代表盧煊仲、岐關車路公司司理劉敘堂等名流前往弔唁。


  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孫科和外交部劉副部長,在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2月24日乘香港政府特備電船由香港抵達澳門。澳督戴思樂,中國駐澳官員王金玲、潘奮南少將、國民黨總支部委員李秉碩、陳律平、劉紫垣、外交部駐澳門專員唐榴等及社會名流蔡文軒、蔡克庭、高劍父、黃渭霖、劉敘堂等在新口岸歡迎。群眾歡迎者也達到二萬人。接著闔澳同胞假平安戲院舉行歡迎大會,參加者二千餘人。 下午6時,又假澳門國際酒店舉行宴會歡迎。席上孫院長對僑團各領袖及各僑 眾過去效力黨國備致嘉勉。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孫科和外交部劉副部長在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2月26日返回香港。


  時任國民政府副主席孫科在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8月20日來澳門訪問。孫科其後送母親南返,到故里中山翠亨村慶祝盧太夫人80壽辰。


孫科與中山翠亨中山紀念中學


  孫科在民國十八年 (1929年)9月28日提議於翠亨村建立「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孫科先生親自負責籌辦。中山紀念中學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11月27日奠基,奠基石上鐫刻:總理故鄉中山紀念學校。學校的建設用地主要為孫家祖地和孫家墳場,並佔用拆毀了孫氏宗祠,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校舍基本建成,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學校建成,奉準備案開學,八月在各地招生,九月開課,當時學校的名字叫作私立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第一任校長為黃中廑,部分校舍借給了中山縣鄉村師範學校,由紀中校長兼任鄉師校長。


  孫科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8月任中山紀念中學校長。由於抗戰爆發,中山紀念中學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從翠亨村遷澳門松山白頭馬廄「白宮」辦學,附小設在南灣「八角亭」對面。抗戰勝利後,學校在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遷回中山翠亨校舍上課。


  孫科與澳門國父紀念館:


  澳門國父紀念館原址在民國七年(1918年)由孫中山策劃、其胞兄孫眉斥資興建,是一座低矮的中式兩層磚屋,用作孫中山元配夫人盧慕貞在澳的住所,而國父的女兒及女婿、孫科的兒女、孫眉之孫等也曾經居住於此。


  孫中山先生在民國八年 (1919年)5月於上海發表「護法宣言」,派遣其子孫科以特派員的名義到澳門策劃「護法」,孫科在澳門期間曾重修今澳門國父紀念館。二龍喉葡軍火藥局在民國二十年 (1931年)8月13日凌晨突然爆炸,震動全澳,不僅二龍喉葡軍火藥庫全部夷為平地,附近也不少居戶被震毁。當年孫中山先生原配盧太夫人居於今澳門國父紀念館,該屋宇也有塌壞,盧太夫人幸僅受虛驚沒有受傷,得到家人扶持逃出,當時土生葡人建築師何光來急以汽車迎盧太夫人至其家。


  葡屬澳門政府事後對孫宅也給予賠償。同時葡屬澳門政府也願為修理,但當年孫中山先生其子孫科婉拒,遂在賠款基礎上添加9萬銀元重建孫府。他在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聘請當時澳門最有名氣的土生葡人建築師何光來為其設計承建新宅。何光來採取與原宅完全不同風格形式的建築設計,將新宅設計建造成糅合伊斯蘭和羅柯柯風格的「摩爾式」洋樓,才成為今日澳門國父紀念館的景象。


  盧太夫人盧慕貞在民國四十一年 (1952年)9月逝世後的1956年,其故居業權出現了風波,皆因該物業已於民國四十年 (1951年)以孫治強的名義按押給葡屬澳門政府郵政局,且取得葡幣19萬元,後來由於物業升值,拖欠葡屬澳門政府郵政局達6.6萬多元,葡屬澳門政府郵政局欲將物業交法院拍賣,唯尊重孫中山之由並恐事情見報,遂將情況通知與孫中山有密切關係的盧怡若(盧九之子),盧怡若幾經波折最終解決了業權風波問題。故居在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4月正式易名為澳門國父紀念館,並由台灣陸委會管理,現在是由台灣經濟文化中心管理。大西洋銀行曾經發行過以該館為背景圖案的十元鈔票。


  鐵門兩邊和館外孫中山銅像後面原本鑲有中華民國國徽。「一二·三」事件在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12月3日發生之後,當時的葡屬澳門政府市行政局在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1月2日就發出公告,禁止在澳門懸掛和顯示敵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國旗幟、徽章和標誌。葡屬澳門政府在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1月3日派員到該館拆除鐵門和移除館外孫中山銅像後面原本鑲有中華民國國徽,並以專門訂造的素色鐵門取代原本鐵門。不過展覽館內孫中山先生半身像兩旁仍然可以展示中華民國國旗,成為澳門唯一一個地方可以公開展示中華民國國旗的地方。


  孫科與鏡湖醫院:


  鏡湖醫院慈善會在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3月22日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修訂會章,將值理會改為董事會,以兩年為一屆。第一屆董事會於本日舉行就職典禮。董事會包括主席林炳炎,副主席何賢、謝保明,名譽董事長孫科,名譽副董事長戴思樂,名譽董事高可寧、劉柏盈、傅德蔭、畢侶儉、馬師曾等42人,董事孔宗周等17人。


  改制後的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第二屆董事會在民國三十七年 (1948年)1月18日產生,選林炳炎為董事會主席,何賢、謝保明為副主席,孫科為名譽董事長,戴思樂為名譽副董事長。又選出戴恩賽、馮祝萬、劉敘堂、高可寧、劉柏盈等42人為名譽董事,孔宗周等17人為董事。以柯麟為鏡湖醫院院長。

今中山市翠亨村中山紀念中學,建燁在2017年4月29日拍攝


孫科與當代澳門


  澳門中山學會、澳門國父紀念館、香港梅園會聯合主辦「國父手書建國大綱、文獻展覽」,已於民國八十年 (1991年)1月1日中午十二時假國父紀念館舉行揭幕,邀請澳門東方基金會副主席林綺濤博士,澳門中山學會會長魏美昌,香港梅園會主席陳冠華主持剪綵儀式,近百嘉賓出席了開幕禮。是次展覽所展示的展品,其中展出致孫科家書。


  為孫中山先生逝世六十六周年,澳門中山學會於民國八十年 (1991年)3月11日起,假市政廳二樓小會議廳舉辦《歷史的見證——國父孫中山奉安大典圖片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澳門發現一百五十幅有關孫中山先生葬禮歷史照片,澳門中山學會就精選其中五十幅公開展出,其中包括孫科等歷史人物的形象均有紀錄。


  民國八十年 (1991年)秋出版的《辛亥革命在各地》一書,收錄時任《澳門日報》副總編輯陳樹榮的文章,題為《孫中山與澳門》。其中提及孫中山的兒子孫科經常來澳門。


參考資料:

澳門政府公報,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施白蒂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呂志鵬、歐陽偉然:《澳門的博物館》,《澳門日報》,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廣州)民國日報》,《華商報》,《申報》,澳門記憶

2021年9月30日星期四

談澳門近來新增多宗肺炎個案給我們的警示

      民防行動中心公佈在二零二一年九月廿五日零時起,澳門正式進入本年第二次即時預防狀態。同日協助中心早上召開疫情記者會,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宣布進行全澳核酸檢測,由二零二一年九月廿五日下午三時起至九月二十八日下午三時,該檢測是按早前公布的改善方案進行。在此其間當局封鎖巴素打爾古街、麻子街、十月初五日街、大纜巷、工匠巷一帶,文化局在九月廿五日起關閉轄下文化場館,取消各項活動,體育局轄下所有體育設施在九月廿五日起暫停開放,教青局在九月廿五日起要求全澳學校當天起必須取消校內課程,「澳人食住遊」在九月廿五日起暫停 ,無人機表演延期,同時珠澳通關收緊。


  要表揚的是,當局處理澳門全民核酸檢測要比上一次好。這是因為做好人流分流為其一,同時設置關愛站給有特别需要的市民使用,但是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長者和未成年人市民可以使用關愛站。關愛站使用年齡範圍應該包括六十歲以上長者和十二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這樣才讓該站點用得其所。


  等待檢測核酸時間比上一次要快為其二。這是由於預約名額的增加,負責澳門全民核酸檢測工作人員人數也增加所致。隨著預約名額和檢測工作人員人數增加,因而加快處理澳門全民核酸檢測的速度。不過感覺預約形同虛設,筆者在九月廿六日做核酸檢測,記得當時只查健康碼,沒有查預約碼。到澳門全民核酸檢測的尾聲,當局更開放名額,不用預約就可直接做澳門全民核酸檢測。這樣可能是當局為了加快澳門全民核酸檢測的工作進度,而做出這個決定。


  澳門近來新增多宗肺炎個案給我們有甚麼警示?這次澳門九月疫情風波,可以看到是當局防疫抗疫措施不夠嚴厲所致。金皇冠中國大酒店保安沒有正確戴好口罩,只是體現當局防疫抗疫措施不夠嚴厲的其中一個表現。應該加重罰則,增加追究隔離酒店責任,以及增加追究一般市民或旅客、外勞是否做好個人衛生等責任的力度。要足夠阻嚇性,才能夠讓人主動做好防疫工作。其次經過這次澳門九月疫情風波之後,要加強巡查隔離酒店設施及工作人員工作是否達到相關標準,同時加強隔離酒店如冷氣、排污等設施的維護,以減少染疫的風險。

2021年9月23日星期四

應謹慎處理慢性病患者接種疫苗問題

       最近澳門熱門話題,當然是澳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接種疫苗指引所帶來的爭議。然而,「該協調中心」在二零二一年九月二十日,也對慢性病患者作出相關指引。

  參考《澳門日報》指「關於接種新冠疫苗的禁忌症,戴華浩表示,對疫苗及其成份有嚴重急性過敏,列為永久不能接種。但只對其他某類藥物過敏者是可以接種的,如患者自己不知對何種物質過敏,應預約醫生作評估。亦有一種暫時不適宜接種疫苗的情況是,如患上感冒或發燒等。 他又提到,對於常見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長者,其免疫力較弱,一旦染疫,患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是其他人的數十倍。若經醫生判斷短期(一至兩個月)內可控制病情則可暫緩接種,若短期未能控制,則建議馬上接種,以起到保護作用。如果有些慢性病,醫生認為短期內可緩解,可在這段時間發出暫緩接種證明書,但證明書有效期一般不會超過一個月。」(《感冒發燒暫不宜打疫苗》,《澳門日報》,二零二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雖然指引沒有明確強制慢性病患者必須馬上接種疫苗,也同時指出對疫苗及其成份有嚴重急性過敏,列為永久不能接種。但是仍有其擔心之處。雖然知道慢性病患者其免疫力較一般人弱,一旦染疫之後其患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是其他人數十倍。但千萬不能忽視接種疫苗之後,也有其可能惡化慢性病患者原有疾病惡化的風險。當局指「若短期未能控制,則建議馬上接種」,在感覺上是有點危險。因為每個人身體指數情況不同,經濟能力情況也不同,不能夠一概而論地處理相關問題。加上接種疫苗不代表完全沒有副作用出現。需要思考的是,一旦被認為可接種疫苗的慢性病患者接種之後,出現嚴重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應,到時候應該如何處理?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如何界定一些慢性病的類型,完全百分百肯定可以接種疫苗?了解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長期為防疫抗疫做了不少工作,也明白其所發表防疫工作指引,是為社會著想。不過界定慢性病患者是否可以接種疫苗,都需要充足理據和數據支持。所以慢性病患者是否可以接種疫苗,不可隨便下判斷。因此對於慢性病患者,不宜強制要求接種疫苗。宜按其實際意願及個人身體情況,而決定該不該接種疫苗為妥。

2021年9月17日星期五

甲戌風災的經過與影響

        

       強烈颱風清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二日(1874年9月22日)夜間至十三日(1874年9月23日)襲擊澳門,秋分時的大潮又使風向從北轉向東,澳門最美麗的歷史建築和自然風光遭到當時的強烈颱風洗劫,洪水令澳門成一片汪洋。各路海盜也同時趁火打劫。雷電引發多處火災,無數建築物被烈焰吞沒,毀壞大量政府與私人樓宇,同時造成多人死亡。一個強烈颱風橫過珠江口,先後吹襲香港、澳門、廣州受到災害,在氹仔和路環也造成很大破壞,由於當年歲次甲戌而史稱甲戌風災。當時剛剛創立不久的鏡湖醫院,就立即發動社會捐款參與救災。同時又出動大批人力埋葬甲戌風災罹難屍體。


甲戌風災過後的澳門大三巴牌坊,其右邊的聖保祿神學院遺址被颱風摧毀,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當時的氹仔、路環統領José dos Santos Vaquinhas中尉,就在第39號公文中向輔政司描述島上這場給人留下慘痛記憶的災難性颱風後果:清同治十三年八月十六日(1874年9月26日)從早上7點30分到晚上8點焚燒及掩埋兩個村的屍體。氹仔約有1000名遇難者,路環有400人喪生,盡管該數字也包括300艘船只的遇難者,該數字後來因另一些傷亡消息而被修正。村屋完全倒塌,然而這並不出入意料,因為棚屋均由不牢固材料建造。到處都是廢墟,甚至碼頭、棧橋和兵營圍牆亦只剩下地基。只有總督最近命令修建的新樓房才需要小規模的修理。瓦吉尼亞斯中尉贊揚了在離島服役的警衛隊出色軍官特薩拉和João Procópio Martins Madeira下士以及步兵營的工作熱情和精神。


甲戌風災的影響


  被甲戌風災破壞的澳門建築:


 (1) 大三巴牌坊:甲戌風災過後的澳門大三巴牌坊右邊的聖保祿神學院遺址被颱風摧毀。


 (2) 聖安多尼堂(花王堂):位於白鴿巢公園前,是由於颱風的雷殛引起大火。當晚因風災而死傷的居民約有5,000多人,2,000多艘漁船沉沒,聖安多尼堂的大火燒亮附近一帶,黑夜中的居民才能幸運地循火光走向高地逃命。


 (3) 東望洋燈塔:塔身高十三公尺,在清同治三年(1864年)興建,由土生葡人Carlos Vicente Da Rocha所設計,至一八六五年五月完成,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9月24日正式開始運作。甲戌風災吹毁東望洋燈塔的頂層之後,於1894年重修完成,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6月29日晚上加入光學稜鏡為運作,1975年改為電動轉動。東望洋燈塔在1992年被評選為「澳門八景」之一,並在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於2019年被列入中國工業遺址名錄當中。


 (4) 蓮溪廟:現時座落於新橋區中心。建於嘉慶年間,這座小廟處河湧「蓮溪」之畔,因而取名蓮溪廟。直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擴建,故有「蓮溪新廟」之稱,光緒年間再經重修,廟貌保留迄今。廟前曠地原有一個池塘,名叫蓮溪新池,建於1868年(清同治六年),用麻石砌成橢圓形圍基,讓善信在池中放生魚龜,後來因無人料理,池水乾涸而堆積垃圾,同時因曠地興建戲院、體育場、花園,該地現已被填平。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戍風災後曾被吹毀,該廟值理等10家遂籌集資金3400餘元對該廟重建,並推舉「益昌」號專任修建事。這次重建,不僅是對舊廟的修復,而於廟左閑堂改築兩殿,「以祀金花」。於光緒元年(1875年)5月31日完成重建。


 (5) 澳門新橋泥水行會館後座:因甲戌風災被吹毀坍塌,其祖廟更成一片瓦礫。會館值理至光緒元年(1875年)合眾決議捐資重建。有賴眾會友樂助慨捐,在當年立即就將會館後座重新建造完畢。


 (6) 媽閣廟:因甲戌風災被遭重創。在光緒元年(1875)再受風災所害,媽閣廟已經殘破不堪。主持僧善耕遂籌募善款,獲元發行、德昌行、義豐行各商鋪,胡乃儉、王元禧、蔡兆蕙、沈榮煜各富商的資助,於光緒元年(1875)動工重修,至光緒三年(1877)冬季完工。這次重修還「增建客堂,築石欄於平臺,砌石牆於閣上,複旗杆則規模壯麗,花園僧舍,或創新模」。媽祖閣主持僧善耕在光緒四年(1878)主持重修媽祖閣竣工儀式。


 (7) 馬葵士大宅:賈梅士公園又名白鴿巢公園,曾經分屬英國東印度公司及葡人馬葵士產業。其後由澳門政府承購東印度公司墳地,古墳遷葬鄰近的基督教舊墳場。馬葵士大宅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風災中被燒燬的,由於財力不及而放棄復建。澳門政府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把山崗、賈梅士洞及宅地全部重整成公園開放。


 (8) 氹仔觀音岩廟:該廟始建於同治十年(1871)十一月,因甲戌風災被吹毀,該廟廷合店、廣萬祥等17家值事在災後乃集資捐銀重修。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7月21—30日重修竣工。

甲戌風災過後澳門南灣建築受損,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移民潮:


  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戍風災後引發澳門移民潮,澳門葡萄牙人紛紛移民至鄰近的香港。香港葡萄牙人人口根據當時的統計,光緒二年(1876年)為1718人,較咸豐三年(1853年)增加4倍。香港天主教人口也由4520人增加到5250人。可以估計當中不少是澳門而來的移民。


參考Adolfo Loureiro :《O Port de Macau》所記錄,1871年澳門人口為71780人,1878年澳門人口為59959人。可見澳門人口在甲戍風災過後外流,加上經濟萎縮,因而導致澳門的經濟困境更為嚴峻。


與甲戌風災相關事物


  天災節:葡屬澳門政府為悼念甲戌風災當中的死難者,就定每年9月22日為「天災節」,每年此日更有聖安多尼聖像遊行,以示紀念。


  沙崗墳場:由於發生在清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二日和十三日(1874年9月22日~23日,歲次甲戌)的甲戌風災,其颱風狂飚襲澳門後導致全澳門有五千多人罹難。氹仔坊衆在甲戌風災後,就將三百多具無人認領的死難者合葬在氹仔沙崗墳場,並分別立「義塚」、「女塚」、「童塚」墓碑,這三個墓碑就成了澳門其中非常重要的歷史見證文物。由於沙崗墳場計劃開闢新的道路連接新澳氹大橋交通網,具一百二十年歷史的甲戌風災「義塚」、「女塚」、「童塚」其劃入道路工程範圍內而必須遷離,儀式後首先進行三個古塚的遷葬工作。1995年3月16日上午,氹仔菩提禪院釋健釗大師先後主持了沙崗墳場的薦亡遷葬及海島市政廳墳場的新墳灑淨儀式,海島市執委會正副主席、議員、部門主管及員工,路氹社團代表出席了儀式。


相關悼念甲戌風災活動:


  澳門郵政局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發行首批明信片,其中記錄大三巴牌坊旁的一列樓房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風災中受到嚴重破壞的情景。


  民政總署紀念一百三十年前澳門發生災情慘重的甲戌風災遇難者。於2004年9月23日上午在氹仔沙崗市政墳場擧行追悼儀式。民政總署副主席張素梅和氹仔坊眾聯誼會會長阮子榮、理事長廖水上香參拜,法師誦經等,數十名參與市民亦上香追悼。


  由澳門文化局贊助出版的,中、英文合訂版、澳門百年明信片集「內港今昔」一書,於2007年12月4日出版。內港今昔內容分成三組,其中一組題材涉及甲戌風災。


  當時為慶祝「中國文化遺產日」及「國際檔案日」,文化局轄下澳門歷史檔案館(今稱澳門檔案館)在2014年6月10日至12月7日,舉辦《颱風歲月——澳門檔案資料展》及多場專題講座。展覽開幕式在2014年6月9日塔石廣場澳門歷史檔案館(今稱澳門檔案館)舉行。是次展覽展出「甲戌風災」和近百年來吹襲澳門重大颱風的檔案文獻、照片、實物、地圖和新聞片段。展出展品不乏珍貴的檔案文物,包括颱風的命名系統、監測工具、警報信號、颶風侵襲和救災事蹟等,市民可從中了解昔日颱風肆虐澳門的情況,揭示城市生活與自然災害的關係。另外在展覽期間,亦曾經舉辦多場專題講座,加深市民對颱風的認識。


  第二十八屆澳門藝術節在2017年4月28日揭幕。聲景劇場的《甲戌風災》同日在舊法院上演,故事改編自2016年澳門文學獎優異作品陳鵬之的《甲戌風災的那一天》。

被甲戌風災破壞的建築位置示意圖,建燁製


參考資料:

澳門政府公報,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施白蒂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日報》,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論盡媒體:李遠昇、梁惠施、葉瑋玟.《照亮澳門150年 東望洋的守望者》,呂志鵬 黃健威:《澳門天主教堂》,澳門記憶,鄧開頌:《澳門歷史(1840~1949)》,Botas, João. Macau Antigo: The great typhoon of 1874. Macau Antigo. sexta-feira, 22 de outubro de 2010,《明清時期澳門華人社會研究論文集》:湯開建 清末澳門鏡湖醫院的建立與發展,利冠棉、林發欽:《19-20世紀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歷史教育學會,2015-2017年度澳門演藝評論選 作者/編者:周凡夫、莫兆忠 鄧蘭:《甲戌風災》散發文本再創造的力量

2021年9月16日星期四

對澳門石排灣社區問題的網上意見作回應

       筆者上星期的一篇《石排灣生活資源供不應求 政府宜盡完善設施配套》文章,雖還沒有相關部門公開回應,但是在互聯網絡上得到一些迴響,最主要是意想不到得到許多網上轉載和評論。不過發現許多網民對筆者評論意見產生誤解,從而導致出現一些態度較為風涼的評論。在此有必要對最近澳門石排灣社區的網上意見作出點回應。


  有網民認為「張就下啦,賭業下降,我同你講,大陸生會係未來澳門經濟來源之一,政策上來睇,會越來越多人丢仔女來澳門升讀中學同大學。你要明白,會咁做同咁諗嘅家庭,大多數都係有資金跟過來的。」


  難以明白為何有些網民認為澳門本地居民要特別遷就外來人士需要?澳門本來就是澳門居民的家,所有公共生活資源理應澳門本地居民優先,除非不當澳門是自己的家。公共生活資源可以共享,但不代表就可以清一色讓外來人士完全佔用。要知道澳門賭業下降出現嚴重經濟問題,就是其中過度特別遷就外來人士所致。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就不應該局限於只著重討好外來人士,要勇於發展自己特色文化才有出路。我們作為本地居民要低頭遷就外來人士,這樣自己不尊重自己,外來人士又如何更好地尊重我們呢?可見澳門人的維護本土權益和文化意識有待提高。


  有網民認為「起完無人去又嘈,多人又話多人,你係咪日日落去坐先?自己無幾可去又唔比人去,刁民」「d刁民就係咁,起好又唔去就插政府大白象浪費金錢,到多人去又要計邊d人先有得去。但係自己又唔去但又唔比其他人去。好喇,到時趕走曬大學生,d阿伯阿婆入曬去涼冷氣,到時又嘈比d長者「霸」曬d位?」


  這個說法只是一種誤解,同時也有許多邏輯錯誤。沒有人爭論過起完圖書館無人去,沒有人爭論過阿伯阿婆入曬去嘆冷氣,也沒有人爭論過多人去又要計邊啲人先有得去,這完全是無中生有和強詞奪理的說法。可見他完全沒有觀看過筆者上星期的一篇《石排灣生活資源供不應求 政府宜盡完善設施配套》文章,而作出這種荒謬評論。筆者上星期文章最後一段就指出:「提出這些問題絕對不是為了排外,而是希望澳門石排灣生活配套資源能夠完善分配處理。因為澳門石排灣生活配套資源不應該只是澳門科技大學學生所有,澳門石排灣社區本地居民也應該享受得到。」那麼這位網民認為的三個爭論焦點,到底甚麼時候出現過?難道指出澳門石排灣生活配套資源能夠完善分配處理都有錯?可見他的中文閱讀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同時不合邏輯之處,在於阿伯阿婆的出入石排灣圖書館人數,從開館至今未至於澳門科技大學師生這麼多,長者又如何霸佔所有座位?這其實是對社會的一種錯誤認知,認為所有這個地方的人都是這樣的個性。殊不知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有不同的獨立個性,怎樣可以一概而論呢?加上他胡亂指控他人是刁民,可見他的個人質素不知好到哪裡去?可笑的是竟然說筆者「你係咪日日落去坐先?自己無幾可去又唔比人去,刁民」殊不知筆者經常去澳門多個圖書館看書、寫稿、查報紙等工作,所借澳門公共圖書館圖書截至二零二一年九月十二日有六百六十六本。可見指控他人錯誤之處之前,要先做好調查研究。


  有網民認為「咁使用設施嘅人如果係租戶,有甚麼問題?是否用咩身份證才是你不可接受的重點?如果你是講民主,咁你又唔可能規範合法使用者,但如果你係一個內心獨裁嘅人,咁你當然可以指指點點,乜都要按你感受及意願去行先。」有網民認為「點解講到好似石排灣所有設施只係比石排灣住戶用咁呢?呢個標籤係自己比自己,定係別人睇法?」


  這個說法只是一種誤解,由頭到尾許多與筆者有異的評論特點就是粵語所說的「搬龍門」,這些人(有個還自稱石排灣人)不幫手爭取權益不單止,還對居民落井下石。明顯原本重點是石排灣所有生活資源接近被科大生所霸佔,其他附近石排灣公屋和私樓的居民無法正常使用。就講到生活資源要經過附近石排灣公屋和私樓的居民同意先可以使用,其指控是提出這些疑問是不接受外人使用。還把筆者的居民定義「搬龍門」地單指石排灣公屋人群,指責這是非常自私行為。可見這種辯論手法簡直是荒謬,這些人理虧就胡亂「搬龍門」,將問題重點轉移去其他地方。 雖然與這一些人討論有點浪費口水的感覺,不過讓自己認識不同社會世面都是好事。

2021年9月9日星期四

對澳門石排灣社區問題的網上意見作回應 石排灣生活資源供不應求 政府宜盡完善設施配套

   雖然澳門石排灣社區自二零一三年開始陸續有住戶入伙的八年來,許多社會難題如生活配套和交通接駁等陸續被解決,似乎澳門石排灣社區給予外界印象,生活非常完善了。其實現實當中的澳門石排灣社區情況絕對不是這樣,還有一些難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在本文作一個問題反映,希望相關部門可給予完善。


  澳門石排灣社區生活配套隨著社區生活人口增加,開始供不應求。石排灣圖書館的情況就是最好的例子。隨著澳門科技大學學生進駐澳門石排灣社區擎天匯作為校舍,石排灣圖書館的座位,無論所有看報紙的座位也好,所有可以自修的座位也好,所有窗邊座位也好,小型會議室也好。大多數被澳門科技大學學生霸佔作為自修大學功課的地方,讓石排灣圖書館變成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的另一個分館。有點不滿意的是這個問題發生一年來,不見澳門公共圖書館和澳門科技大學主動去改善。也沒有議員主動關注。


  許多澳門石排灣社區居民對澳門科技大學學生的不滿,只能在網上社交網站FB群組申訴。有網友認為「石排灣又唔係多商店,唔係多資源,餐廳又滿人,超市巴士站又大排長龍,就連圖書館都比班外來人士霸左,有冇諗過居民的感受 唯一唔受影響我諗到應該係得停車場」有網友認為「佢哋住入嚟唔係問題,但係唔好影響到該區居民生活,尤其是返放學時間巴士比科大生地盤工佔用導致居民出行不便,仲有圖書館等設施不是為外地學生而設,佢哋應該返大學圖書館!」有網友認為「科大嗰啲外地學生真係好討厭,一車老人同學生,佢哋一個都唔會讓,視而不見。」有網友認為「仲要人走左都要擺本書喺度霸位。」有網友認為「終於有人提出圖書館問題,d內地生拎住自己電腦坐係電腦位,真系呆左,後尾d保安同staff都識去叫佢地唔用電腦就去其他位啦,真系比個like,而唔係乜都唔理。btw佢地連英文都聽唔明」還有許多澳門石排灣社區居民意見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筆者都見過類似情況,由於看報紙的座位被澳門科技大學學生坐滿,要看報紙的老伯屈就地坐著高櫈上,辛苦地拿著報紙看。筆者在石排灣圖書館寫稿,都曾經兩次當成是科大生,被街坊謾罵。有點不滿的是這些澳門科技大學學生他們不是去圖書館看圖書看報紙,而是佔用大部份座位自修和寫論文,讓許多澳門石排灣社區居民無法正常使用這些圖書館資源。難以想像澳門石排灣社區居民就完全不需要使用石排灣圖書館的公共資源嗎?為何堂堂一間大學要走去民居附近,借擎天匯的樓宇賣不出去就租給澳門科技大學做宿舍?大陸勞工經常進出澳門石排灣早已夠多人,現在又來一班大學生。其實大學宿舍理應善用閒置土地進行興建,最好興建在大學附近,方便大學生上學。


  問題解決辦法建議如下。首先希望澳門公共圖書館和澳門科技大學多作溝通協調,做好人流分流的工作。其次希望澳門科技大學就在擎天匯或附近像澳門城市大學一樣,設立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分館。同時附近設立澳門科技大學學生超市。將澳門石排灣社區原有生活配套資源,更好地歸還給澳門石排灣社區本地居民。第三就是希望澳門科技大學設置專車接送大學生上學和放學,讓大學生善用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等大學原有資源。筆者去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望過還有許多座位可以坐,為何澳門科技大學學生要與澳門石排灣社區本地居民爭圖書館座位坐呢?


  提出這些問題絕對不是為了排外,而是希望澳門石排灣生活配套資源能夠完善分配處理。因為澳門石排灣生活配套資源不應該只是澳門科技大學學生所有,澳門石排灣社區本地居民也應該享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