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1年2月25日星期四

勿讓「愛心」變「批鬥」 「尊老愛幼」承傳統

           根據社交網站Facebook專頁「澳門巴士/公共交通迷 Macau Buses and Public Transport Enthusiastic」在二零二零年二月十八日的報道指出:兩巴(筆者按:指澳門新福利和澳巴)自二零一一年起,按政府規定增設「愛心座」,本來是為了讓有需要乘客就坐,但巴士公司多年來的標貼使用「讓座予指定類別人士」或「指定類別人士專用/留用」等字眼,令不少「非指定類別人士」坐上去,就會成為批鬥對象,「愛心座」變成了「批鬥座」。澳巴近期就開始更換相關標貼,刪除原來標貼上的文字說明,改為只標有圖示,從而避免令人感覺「愛心座」是「指定類別人士的座位」。


  這個帖子引來熱烈討論,意見大多偏向於對「愛心座」強烈不滿,澳巴更換「愛心座」標貼惹爭議。有網友指「老實講:一向唔坐愛心座嘅乘客(比如我)上車見到無人都唔會坐,某啲坐開愛心座嘅乘客上車見到有人坐都恨不得叫佢起身比自己坐,所以有無文字說明根本就唔係原因所在。」也有網友指「根本就唔應該存在,有心讓的,唔係批鬥座都會讓,呢D座位的存在,只會搞到有D人見到得返紅色位寧願企都唔會坐。同埋有D可以坐呢D批鬥座的人上車見到有其他位同紅色位,都係坐左其他位先。」


  從以上其中留言可見「愛心座」於現時已失去原有的設立意義。「愛心座」原有的設立意義,應該是巴士公司出於愛心,特別為有需要的人士而設。但是一些倚老賣老或倚病賣病的人,會把「愛心座」當正是自己的特別權利。以前見到有位女長者真是如網友所指,恨不得大聲叫坐在「愛心座」年輕人起身給自己坐。更甚的是也見到有些長者真是如網友所指,有「愛心座」不坐,反而走去坐後面的座位,感覺「愛心座」完全被無視而如同虛設。


  「愛心座」現時也造成社會極大矛盾,還隨時被拍影片放上網成為批鬥對象。這是由於不同年齡的人不以彼此的角度去思考,因而造成非常大的誤會。其實一些已上班或上學一天的年輕人,或者一些隱性的慢性病患者,都有坐上巴士座位的需要。有些長者見到年輕人坐「愛心座」就趕人起身,這完全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雖然一樣米養百樣人,不是所有長者都是這樣野蠻無理,見過有些長者見有年輕人主動讓座也不肯就座。但個別長者野蠻無理行為完全影響社會和諧。


  本文不是鼓勵取消設立「愛心座」,也不是鼓勵社會完全不讓座。而是主動讓座應該是基本的公民質素,因為「尊老愛幼」是中華傳統美德。不過要強調的是所有乘客有坐上「愛心座」的權利,同時也有決定是否讓座的權利。現在巴士公司刪除原來標貼上的文字說明,改為只標有圖示,或者作用不算太大。政府和坊間社會應該多點宣傳推廣教育,讓社會各界正確對待和使用「愛心座」,以增進社會和諧。

2021年2月18日星期四

澳門在疫情下的農曆新年

         先向各位拜年,祝各位牛年行大運,最主要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家人幸福安康。祝願中國兩岸四地以及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二零一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在牛年完全散去。



  其實今年是二零一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陰霾下的第二個農曆新年。不過比去年的特別之處,在於今年農曆新年春運之前,中國大陸和澳門官方都呼籲居民留在當地過年。第一財經在二零二一年一月六日《今年春節還返鄉不?全國已有多地號召就地過年》報載「農曆春節將至,寒冷的冬季疊加複雜的疫情,當前已有貴州、福建、浙江、安徽、深圳等地發出倡議,號召市民留在當地過年。」南方網在二零二一年一月九日《廣東建議市民盡量留粵過年|明日又有冷空氣到貨》報載「連日來,廣東省各地市陸續發布文件,就做好二零二一年春節期間疫情防控工作向民眾提出倡議。從各地市發布的通知來看,減少出行、留在原地過年是今年春節假期的一大宗旨。如韶關、梅州、東莞、清遠、雲浮等地市要求領導幹部帶頭居家過節,並積極主動勸導身邊親朋好友留在原地過節。對於廣大民眾,各地市紛紛呼籲非必要不出行,盡量錯峰返鄉,珠海、湛江、茂名、清遠、揭陽等地市要求民眾非必要不出境,不要前往中高風險地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網在二零二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刊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新聞稿。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新聞稿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應變協調中心(下稱應變協調中心)表示,入冬以來,世界各地尤其是北半球各國的疫情日趨嚴重,內地部分省巿亦出現較嚴重疫情;同時,各省巿已推出各種措施,鼓勵人們就地過年;有些地方更推出由外地返鄉人士需接受十四天醫學觀察的措施。為此,應變協調中心呼籲居民和各界人士在新春期間儘量留在澳門,避免前往內地旅遊或探親,尤其是廣東省以外的內地北方城市;以減少被感染或需要接受醫學觀察的風險。」


  從以上新聞可見留在當地過年的官方呼籲,體現控制疫情的迫切性。這可能是中國多個地方當局吸取去年農曆新年的教訓。去年農曆新年就是沒有減少人員流動,令疫情大規模散播而周圍爆發。由此許多澳門人在這一年農曆新年,都響應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的號召,而留澳過年。不同的寺廟和市郊在這段時間特別人多,往澳門離島的巴士都擠滿人,私家車隊也連成長長直線,黑沙海灘和九澳聖母村也逼滿了人。雖然澳門新春花市和嘉年華巡遊等活動都取消。但是附屬澳門文化局的文化機構除公共圖書館放三天假期之外,都保持對外開放。澳門熊貓館至年初十都免費對外開放。非常感謝為了帶給市民歡樂而在農曆新年期間繼續上班的工作人員。


  講開又講筆者的澳門《訊報》專欄「建語燁言」,迎來開設報章專欄十週年之喜。首先感謝周社長和李總編給予機會,其次感謝廣大讀者多年來的支持。十年來報章評論有時事方面,有歷史方面,有文化方面。十年來也歷經許多事情,特別是經歷了二零一二年的澳門政改和澳門電訊網路故障事件、二零一三年的湖畔和石排灣公屋入伙、二零一四年的反離保運動、二零一五年的醫療判決掀起輿情風波、二零一七年的天鴿風災、二零一八年的山竹風災、二零一九年尾起的二零一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慶幸曾經在澳門《訊報》專欄「建語燁言」當中寫下評論,去記錄這些事情。雖然評論難免有錯漏,但是會在未來會為改進自己筆力,而更好鞭策自己。

維新派《知新報》經營歷程

 

圖1,維新派《知新報》封面


原刊澳門訊報澳門歷史專題 2021年2月第二期  瞻前顧後

1 維新派《知新報》創刊背景與經營歷程

  維新派《知新報》(見圖)的出現正值推行維新派運動戊戌變法時期,該報由康有為籌劃出版。總理為何廷光和康廣仁。何廷光出資、康廣仁則負責具體運作創辦。撰稿有劉楨麟、何樹齡、韓文舉、梁啟超、徐勤、吳恆煒、王覺任、陳繼儼等人擔任撰述,編譯英文為周靈生、葡文為宋次生、德文為沙士、法文為羅渣、美文甘若雲、日文唐振超。發行地點除澳門該報報館之外,還有在香港、廣州、佛山、石岐、新會、汕頭、梧州、桂林、三藩市、安南等地,發行至省內外和海內外,都具有廣泛的影響。

  原按上海《時務報》模式創辦,初擬為《廣時務報》。及後經梁啟超斟酌後,才正式定名《知新報》,報頭使用篆書。其辦報宗旨如其創刊文章的「知新報緣起」指出:「不慧於目,不聰於耳,不敏於口,曰盲、聾、啞,是謂三病」而「報者,天下之樞鈴,萬民之喉舌也,得之則通,通之則明,明之則勇,勇之則強,強則政舉而國立,敬修而民智。」

  《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在澳門大井頭街4號創刊,初為5日刊。自20冊起,改為旬刊。直至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2月14日,《知新報》再改為半月刊,每期約60餘頁,冊裝。在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知新報》仍繼續出版。為了提防封建頑固派的迫害,該報於11月初改聘葡萄牙伯爵飛能地為經理人,報上所刊的論文也不再署作者的眞實姓名。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後,更將《知新報》與《清議報》定為會報。

  澳門維新派人士在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6月,因獲知慈禧太后企圖廢帝立儲,故在澳門大造保光緒帝之輿論,並在澳門籌辦慶祝光緒帝三十壽辰的慶典。據《知新報》報道,「澳門紳商麟萃,士女麇屯,合馬蛟黃種八萬人,總蠓鏡殷商 九幹戶」壽祝光緒皇帝三旬萬壽。

  《知新報》延續至1901年1月20日(清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停刊,前後共133期。在《知新報》停刊之後,維新派就在澳門又創辦《濠鏡報》,該報由澳門富商何廷光出資創辦,由盧雨川、黃式如、陳子韶等人擔任編輯工作。這是繼《知新報》後,南方維新派在澳門創辦的第二份報紙。此報當即為《知新報》之改名,以躲避清廷之追捕。

2 與維新派《知新報》有關的名人生平

  康有為(見圖)在1858年(清咸豐八年)3月19日於大清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出生,1927年(民國十六年)3月31日病逝於中國膠澳商埠。原名祖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光緒年間進士。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鑒於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第一次上書清朝光緒皇帝,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以圖中國之富強。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在廣州長興里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培養維新力量。在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利用在京會試之機,聯合一千三百余名會試舉子,發動了「公車上書」,提出拒簽和約(馬關條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等要求。康有為的變法維新雖受到清政府頑固派的抵制,四次上書僅第三次傳到光緒手中,其它三次均被頑固派所隱匿;但在北京也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和注意。翁同龢等不少帝黨官僚同康有為來往頻繁。

  梁啟超(見圖)在1873年(同治十二年)2月23日出生於大清廣東省廣州府新會縣潮居都茶坑鄉,1929年(民國十八年)1月19日病逝於北平。字卓如、宏猷、任甫,別號任庵、任公、滄江、飲冰室主人,廣東省新會縣潮居都茶坑鄉人,人稱梁新會。是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新法學家、社會活動家、詞彙發明家、書法家。

  梁啟超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中舉人。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起師從康有為合作進行戊戌變法。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後,在1913年(民國二年)返國曾一度入袁世凱政府先後擔任司法總長,1914年(民國三年)任幣制局首任總裁職務;之後對袁世凱稱帝不滿,在1915年(民國四年)與蔡鍔密謀發動護國運動倒袁。又對張勳復辟進行嚴詞抨擊,與段祺瑞在天津馬廠誓師組織討逆軍攻入北京;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1920年(民國九年)支持張東蓀於馬克思主義者論戰。1925年(民國十四年)後歷任北京圖書館館長、中華圖書館協會董事部長、司法儲才館館長。

  何廷光是澳門華人巨商,《知新報》的兩位總理之一。字穗田,廣東香山人,生年則不詳。何廷光在《知新報》地位名義上與康廣仁並列總理,實際上他是掌握《知新報》大權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康有溥在1867年(同治六年)於大清廣東南海出生,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大清京師去世。字廣仁,號幼博。廣東南海人,康有為之弟,《知新報》的兩位總理之一。曾經參與戊戌變法,在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2月協助康有為在澳門創辦《知新報》。慈禧太后重奪權力後被捕,和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齊被斬,合稱戊戌六君子。著有《康幼博茂才遺稿》。

3 維新派《知新報》報刊內容簡介

圖2,康有為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知新報》是一份政論報,其中內容有評論和新聞性文字。由梁啟超制定叙例,始終將論說放到第一位。評論性文字包括有論說、來論、其他報紙翻譯過來的「時論輯錄」。大部份論說從第70冊不署名。新聞性文字包括有上諭、京外近事、各國新聞、農工商礦格致圾和路透電音。《知新報》在澳門創刊,偏向新聞本地化,有澳門新聞、香港新聞、廣東福建新聞。除此之外,《知新報》也有文藝性文字和告白。文藝性文字例如有閩中新樂府和一些詩詞。

4 與維新派《知新報》相關紀念活動

4.1 紀念書籍

  《知新報》重印合訂本: 這套書由澳門基金會、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於1996年1月出版。本書是紀念《知新報》創刊一百周年的重印合訂本。這套書由於內容豐富而具有很高的歷史學術價值,重現當時海內外政治、經濟和科技文化教育等消息。

  《維新派與近代報刊》:這本書由徐松榮所著,在1998年1月透過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在書中其中一章節,評述《知新報》籌備、創刊及其特色。同時評述《知新報》前後期的宣傳内容。

  《維新·保皇·知新報》:這本書由湯志鈞和湯仁澤所著,在2000年1月透過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評述維新運動的歷史背景。同時評述維新派人物在澳門活動,對維新運動的影響。

  湯開建、陳文源及葉農主編之《鴉片戰爭後澳門社會生活記實——近代報刊澳門資料選粹》,這書在2001年7月抵澳門公開發售。《鴉片戰爭後澳門社會生活記實——近代報刊澳門資料選粹》一書其中輯錄了《知新報》關於澳門社會發展的資料。

  由澳門政府新聞局主辦的《澳門》雜誌(中文版)第三十九期在2004年5月出版,其中刊登文章:《知新報》與澳門的關係。

  文化局主編出版的《文化雜誌》第六十二期在2007年6月出版發行,其中刊登葉農〈澳門《知新報》與中國教育近代化〉。

  由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組稿並編輯的《澳門研究》第五十二期在2009年8月由澳門基金會出版,其中刊登五邑大學張運華的〈梁啟超、知新報與澳門〉。

  鄧耀榮著《澳門維新派政論報〈知新報〉》: 這本書由鄧耀榮所著,在2016年透過澳門出版協會出版。這本書評述《知新報》創刊的背景,同時評述該報刊内容、對中國和澳門的社會貢獻。

4.2 紀念講座活動

  澳門濠江扶輪社在1983年11月15日中午一時假座葡京酒店日麗餐廳圓廳舉行午餐例會,會上並邀請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長,澳門華僑報社長趙汝能演講「澳門報業歷史及新聞工作的意義和對社會的重要性」專題講座。其中提及澳門有報紙的歷史相當悠久,最早的一份報紙是一八七九年由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在澳門創辦的《知新報》,以雜誌形式出版,內容是鼔吹新法,介紹新事物。

  合作出版《知新報》合訂本的澳門基金會與上海社科院出版社,聯同澳門文化廣場,澳門歷史學會等,於1997年2月25日假文化廣場舉行《知新報》重印合訂本發行儀式,並同時舉辦「《知新報》創刊百週年紀念講座」。

  澳門歷史學會、澳門基金會聯合主辦的「戊戌變法一百周年紀念活動曁學術講座」,於1998年9月12日下午三時假新口岸澳門敎科文中心舉行,邀請本澳和上海的學者作學術講座,並舉行澳門《知新報》合訂重印本下冊的發行儀式,同時發行四款《澳門紀念戊戌變法百年》明信片。(澳門《華僑報》1998.9.9)

  由澳門歷史文化研究會主辦,澳門民政總署贊助的澳門歷史文化研究會第五屆學術年會,於2006年10月29日下午假澳門皇庭海景酒店舉行。這次學術年會收錄的論文其中包括澳門《知新報》的創辦。

  文化局轄下澳門檔案館為配合當時舉辦的《澳門歷史的見證──陳大白大半個世紀的回憶》展覽,於展覽期間,舉辦四場圍繞展覽主題的講座。首場講座於2012年6月17日下午三時假澳門歷史檔案館舉行,主題為「澳門第一份華人創辦的中文報-《知新報》」,由澳門資深傳媒人鄧耀榮主講,吸引20多名市民參加。(澳門《濠江日報》2012.6.18)

4.3 「知新報創刊百週年」紀念郵戳

  澳門郵電司於1997年2月26日,於荷蘭園文化廣場設立臨時郵亭,提供加蓋「知新報創刊百週年」紀念郵戳服務。(澳門《華僑報》1997.2.25)

4.4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澳門紀念文章

  由筆名毅剛所撰寫的《梁啓超的社論 (三七九)》一文,在1990年10月2日於澳門《華僑報》刊登。形容梁啓超他文思敏捷而且筆鋒犀利,生平留於世上的文字達一千五百萬言。梁啓超他開創「時務文體」,為當時的人爭相效彷而影響一代文風。然而梁啟超寫文章有個毛病那就是太長,梁啟超寫過一篇社論在《時務報》上連載四十二期還沒刊登完,他直至戊戌政變出走日本時,另外創立《淸議報》的時候,又把這篇未完未了的社論繼續刊登下去。

  由徐喜所撰寫的《歷史名人在澳門 (上)》一文,在1999年1月3日於澳門《華僑報》刊登。他在文章提及澳門《知新報》時,指出當時上海《時務報》主編梁啓超在廣東探親,被康有為邀請到澳門一起籌辦《知新報》。由於梁啓超文筆犀利,而且文章流光溢彩,使《知新報》一經問世之後就名聲大振。澳門也很快成為了維新派活動最活躍地區之一。

  《澳門研究》第十一期由澳門基金會在1999年7月9日出版,澳門文化廣場有限公司總發行。《澳門研究》第十一期作為紀念戊戌變法百周年紀念專輯,當中輯錄了在澳門敎科文中心舉行之戊戌變法一百周年紀念講座中所發表的學術文章十二篇,包括有陳樹榮《康有為與澳門》、費成康《投向返動頑固的標槍--戊戌變法後的【知新報】》、華友根《經元善捕逃澳門及其改良主義思想》、陳旣詒《戊戌時期康有為的敎育改革》、仲偉行《戊戌變法時期的翁同龢》、徐新《何廷光營救經元善》、劉品良《近代中國新思潮,澳門回歸啟示錄》、劉羨冰《鑄造一代新民》、張榮華《康有為對戊戌變法的一項否思》及《康有為的澳門觀及收復澳門策》、蘇麗《論嚴復的「合群」學說》、錢乘旦《艱難的發展--談發現代化發展的失誤現象》。

  由筆名陳截(陳煒恆)所撰寫的《建議收藏 (下)》一文,在2000年5月9日於澳門《華僑報》望松居刊登。談及建議特區政府選擇收藏「中國藝術大展」中的澳門歷史題材藝術作品時,其中也提及建議收藏康梁題材作品二件,一件是「康梁在澳門辦《知新報》,一件叫「我走過這段台階」,畫的是澳門大三巴台階,台階上站了孫中山、康梁、鄭觀應、沈米、聞一多、冼星海等來澳重要名人,大多在此作出現。

  由筆名翟木在其澳門《訊報》專欄「遊學漫筆」,於2011年至今撰寫許多有關研究澳門《知新報》的文章。例如談《知新報》的價值、常變的《知新報》、冼玉清談清末的《知新報》、《知新報》第二次改版、《知新報》的人事、尋找《知新報》一百三十四冊、澳葡對維新派的策略、康、梁的辦報思想、《知新報》上的圖片與照片、《知新報》與《鏡海叢報》有甚麼關係?、《知新報》(一八九七)是政黨報嗎?、《知新報》上的澳門信息、《知新報選編》、再版《知新報》影印本、《知新報》出版一百二十周年、《知新報》的圖像新聞。

圖3,梁啟超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參考資料:澳門基金會澳門虛擬圖書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四卷》,施白蒂:《澳門編年史 十九世紀》,鄧耀榮著《澳門維新派政論報〈知新報〉》,澳門記憶,中華印刷通史、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廣東珠海市政協主編《廣東近現代人物詞典》,《澳門全紀錄》,徐新:《澳門歷史名人何廷光》(載《澳門研究》(澳門)總第6期 1996年)




2021年2月11日星期四

氹仔偉龍地段完全不適合規劃為公屋區

 近來偉龍公屋新推方案,引起澳門社會廣泛爭議。參考二零二一年二月六日的正報報載,羅立文在立法會認為大潭山隧道難搞。報道說:「提出多年的大潭山隧道,政府終要在今年啟動初步設計。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坦言其是一個大、難、複雜的項目,難有時間表。建設辦主任林煒浩坦言,若隧道不落成,未來難以疏導偉龍項目的交通。偉龍公屋項目新方案為大潭山隧道『讓路』。羅立文在立法會說,不希望在隧道出口兩旁興建住宅樓宇,不然未來居住在那裡的人不舒服,而隧道出口引橋工程亦要『不舒服」地施工。』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在立法會表示,將在短期內決定氹仔偉龍公屋項目規劃及新出的方案。「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表示,政府現非就氹仔偉龍公屋項目原規劃及新出的方案一與方案二作正式的公開諮詢,但歡迎公眾發表意見,當局將在短期內決定。昨到立法會介紹新方案的羅立文表示,有關安排是因應立法會關注該項目,故到來聽取議員意見,目的並非要做公開諮詢。政府將在短期內決定,是採用哪一個方案,而地段推進中的公共設施大樓則不受影響。」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更直言忠告市民,申請公屋前要諗清楚。「偉龍公屋項目」對面有機場、附近有焚化爐,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坦言,市民申請前要考慮自己是否「受得起」周邊設施。另一方面,相關地段只有四期公屋和一幢公共設施大樓,沒有校舍,羅立文表示,公共設施大樓內有否托兒所等,由相關部門決定。」


  非常讚賞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的直言不諱地發表講話,沒有太多官腔濫調,也沒有拐彎抹角地直截了當指出問題所在。這樣說絕對不是指其他官員沒有這個工作品格,只是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直言直說的形象較其他官員突出。


  為何氹仔偉龍地段完全不適合規劃為公屋區?其原因首先在於氹仔偉龍地段附近本身是厭惡性設施的集中地。附近設有嘈音非常大的機場,附近設有經常處理垃圾的垃圾焚化爐,附近設有加油站。這種環境非常不適合居民居住。


  其次氹仔偉龍地段完全沒有完善的基本民生配套。氹仔偉龍地段雖然附近有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澳門科技大學醫院和氹仔山頂醫院,但是就沒有中小學、沒有街市或超市、沒有食店等。就算附近有都要走非常長的時間才去到。


  其三就是氹仔偉龍地段若興建公屋,會對這一帶交通造成非常難以解決的難題,其難題在於如何在未來有效疏導氹仔偉龍地段的交通。如果處理得不好,可能未來會變成澳門一個交通黑點。


  氹仔偉龍地段若興建公屋的民生難題,可想而知會比當年石排灣公屋早期入伙的時候更加嚴峻。除了氹仔偉龍地段,要思考還有甚麼地方合適興建公屋?其實可更好規劃利用閒置土地和新填海地以興建公屋,以解決住屋問題。氹仔偉龍地段應該還原其土地利用的規劃,作為氹仔一個濕地郊野公園為妥。

2021年2月6日星期六

古今地圖中的澳門

 1   不同時期的澳門地圖

(1)十六世紀澳門地圖

 中外地圖中第一次記錄澳門佚名葡萄牙人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所繪《從暹羅灣到日本的遠東海圖》在珠江口東岸標有「Maco」字樣,MacoMacau之異寫。該地圖是中外地圖中第一次記錄澳門,比原來公認的最早記錄澳門的1570年葡萄牙人 費爾南·多杜拉(Fernão Vaz Dourado)所繪的《從錫蘭到日本的亞洲地圖》提早10年,比成圖於1576年的《廣東沿海圖》記錄「亞媽港」的時間要早16年。

 中國地圖中第一次記錄澳門的成圖於萬曆四年(1576)的《廣東沿海圖》上澳門半島中部標有「蠔鏡澳」,同時在其旁繪有六座房屋,標為「番人房屋」。半島南部標有「亞馬港」,其旁繪有外國船二艘正進入澳門內港,其南有「十字門」, 在澳門半島與亞婆尾(大橫琴島東部與路環相對處)、深井(大橫琴島北部地名)之間繪有「西草澳(灣)」。半島北部標有「望下村」,其旁稱 「有陸路至香山縣」。在望下村之北,蓮花莖出口處標有「鳳凰山」。這是 中國地圖中第一次記錄澳門的古圖,亦是一幅極有價值的古澳門史地圖,很多澳門開埠問題在此圖中能尋獲證據。

在中國出現的第一幅世界地圖利瑪竇繪製的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在萬曆十二年(1584年)10月由肇慶知府王泮親自督促在肇慶刊印出版。該地圖是在中國出現的第一幅世界地圖。

(2)十七世紀澳門地圖

 繪有座教堂的十七世紀澳門葡萄牙人高丁紐·埃雷迪亞 Manuel Godinho de Erédia約於 16151622年完成《澳門平面圖》。該圖在澳門半島中部,即南灣與北灣之間 繪有座教堂,當即老楞佐堂、聖安東尼奧堂、聖拉匝禄堂、聖保祿堂、聖方濟各修道院、聖奧斯定修道院、聖多明我修道院。並標明有Macao字樣,即為當時澳門城區;北部為中國官府衙Casa do Mandarim),圖示為一片田地,再北部為一中國式村莊。南部為 山丘,並標明為中國城Sidade de China),半島南部頂端有一建築。

 

1,1635年《要塞圖冊》書中的澳門古地圖,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3)世紀澳門地圖

  中國古地圖中第一幅以繪畫形式詳細繪製的澳門地圖兩廣總督郝玉麟監修的《(雍正)廣東通志》在雍正九年(1731年)6月完成。在該書卷三《輿圖》當中保存一幅極為珍貴的《澳門圖》,該圖是中國古地圖中第一幅以繪畫形式詳細繪製澳門地理及建築的澳門地圖。

  奧地利籍耶穌會士劉松齡繪澳門地圖:奧地利籍耶穌會士劉松齡在乾隆三年(1738年)94日應澳門議事會之邀,測繪澳門城郊地圖。

2

2,1757年的「澳門城市和港口計劃地圖」,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4)十九世紀澳門地圖

    最為詳細的澳門城市圖:由英國海軍部繪製、布拉姆斯頓(W.Bramston)增改的《澳門市區及港口圖》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於澳門繪製完成。該圖為澳門城市圖中最為詳細者,圖中標出的地名及建築物多達57處,其中有許多處不見於以往之地圖。如渡船街(Rua da Barca)、盧兜村(Chinese Village of Monchion)、山水園林(Mato do Bom Jesus)是新出現的澳門城內的地名。

  澳門第一份真正的、具使用價值和實際意義的街道名冊:遺產學會20177月重印出版1874年澳門市公共街道命名冊份文獻的手稿原名為《1874 Nomenclatura das Pracas, Largos, Ruas, etc de Cidade de Macau》,可被翻譯為《一八七四年澳門市的廣場、前地和街道等之命名》,遺產學會為方便讀者而譯今名。遺產學會為這份手稿不僅是澳門第一份真正的、具使用價值和實際意義的街道名冊,同時記載澳門在十九世紀後期城市面貌及其發展過程,是一本研究澳門街道和城市發展研究不可忽視工具書。由於手稿只有葡文版本,遺產學會親身對這些手稿內容進行整理和翻譯,以方便更多研究人員作參考及其使用。

(5)二十世紀澳門地圖


3,1934年在波爾圖出版的澳門地圖,題為Mapa de Portugal insular e império colonial português,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澳門《大眾報》主編《澳門工商年鑑》中的澳門地圖:澳門工商年鑑》第一冊在1951年出版,直至19999月共有出版19冊。《澳門工商年鑑》當中附有澳門市區總圖、澳門市區分區圖、離島總圖等圖。

 

   《澳門日報》繪製澳門地圖:《澳門日報》以較近期地圖料繪製雙面彩色印刷,在最初稱為《最新澳門詳圖》,帶有中葡文街道名稱及對照;首份在慶祝創刊19周年(1977)隨報附送,從1978年起就與《澳門手冊》一起發行,當時市民可憑印花換領一份,地圖本身也有另外發售;雖然地圖本身仍有缺陷(如北區和離島少部份街道仍欠缺標示),但訊息量已足夠澳門居民使用。


  民間出版的澳門地圖:另外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章容記書報社曾經出版名為新編澳門地圖》慧鴻圖書公司曾經出版名為最新澳門地圖》其地圖特色多為人手繪製以黃和色為兩主色缺憾之處在於離島部份和澳門與中國大陸周邊地區部份街道和地方名稱欠缺標示。

 

   1997《澳門地圖集》:在澳門回歸前夕,澳門基金會在199711月出版黃就順、鄧漢增、黃鈞燊主編《澳門地圖集》一書,在澳門各大書店及香港均有代售。)

  1999《澳門地圖集》及《澳門之窗》後來澳門地圖繪製曁地籍司、中國科學院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中心、澳門基金會及澳門生產力曁科技轉移中心擧辦的《澳門地圖集》及《澳門之窗》多媒體光碟首發會,於19991213日下午假澳門教科文中心擧行。《澳門地圖集》包括澳門街道詳圖,航空影像圖,以及地形、氣候、旅遊、社會經濟和設施分佈等專題的地圖,反映當時澳門地區在回歸前夕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觀、城市設施和社會經濟狀況。《澳門之窗》是為配合《澳門地圖集》而製作,有中、葡文版本的多媒體地理資訊光碟(CD-ROM),為用戶提供一套能直觀而形象地展現澳門地形的資訊光碟。

 

《澳門歷史地圖精選》是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澳門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於20001月出版。該書是一部記載澳門幾百年發展變遷的古地圖集,輯錄檔案輿圖共78幅。

 

(6) 二十一世紀澳門地圖

 

《澳門地圖集》、《澳門觀光購物圖澳門特別行政區街道》澳門回歸中國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地圖繪製暨地籍局2005年、2011年、2015年、2019年出版《澳門地圖集》。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地圖繪製暨地籍局2007年、2012年出版澳門特別行政區與周邊地區地圖(澳門特別行政區、珠海巿及中山巿)。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地圖繪製暨地籍局、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及海市國土資源局三方共同合作編製的《珠海.澳門地圖集》201612發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地圖繪製暨地籍局主要負責出版的《澳門地圖集》,其特色在於衛星圖與街道圖相結合。與此同時澳門旅遊局在每年都出版澳門旅遊地圖澳門民政總署直至現在市政署,在2003年、2009年、2012年、2015年、2017年出版澳門特別行政區街道》

澳門地圖電子化:澳門理工學院與地圖繪製曁地籍局合作開發的「方圓通——手機電子地圖」,日下午於理工學院擧行啓動儀式。手機電子地圖系統功能包括地圖瀏覽、圖層篩選、查詢功能和城市定位。資料內容有一萬棟建築物名稱、一千二百條街道和一千個生活景點資訊。地圖繪製曁地籍局的<澳門地圖通PC版本> V1.02006125日正式推出,其後在2007年、2009年、2017年進行更新。其後地圖繪製暨地籍局在201254日推出iPhone/iPad版應用程式。在20121219日推出Android版應用程式。

 《澳門500年:一個特殊中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地圖集由澳門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合辦的 《澳門500年:一個特殊中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地圖集首發儀式2012425日於澳門大學圖書館舉行《澳門500:一個特殊中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地圖集有中、英、葡三種版本,展現澳門五百年來的發展歷程。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立法會主席劉焯華及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等應邀出席首發儀式。

澳門文創地圖:澳門文化局於二零一四年四月首次推出《澳門文創地該地圖由文化局邀請澳門插畫師陳蔚藍為地圖進行設計,以輕鬆歡快的插畫勾勒澳門文創空間的特性,其後定期進行更新

澳門第一本高精度的澳門古地圖集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2015514日日發佈澳門社會和文化基礎研究成果,包括出版澳門第一本高精度的澳門古地圖集《駛向東方:全球地圖中的澳門(2014年紀念冊)》,彌補了澳門研究中的地圖文獻空白,以及建立 「全球澳門檔案的電子檔案庫網絡平台 」  成果對澳門在全球史中的定位及澳門在中葡平台中的作用帶來新視覺和新認識。

 2  與澳門地圖相關展覽

   俯瞰大地中國、澳門地圖展由臨時澳門市政局主辦之俯瞰大地中國、澳門地圖展》於2001223日至318假臨市局畫廊擧行開幕禮,展出五十多張地圖。是次展出五十多張古舊地圖,其中包括了澳門早期的地理、街道等記載。展品中一本1895年香港出版的英語旅遊指南,介紹了當時的澳門情況,並附有一幅當年的澳門街道圖。

   「明珠星氣,白玉月光」梵蒂岡宗座圖書館地圖文獻珍藏展科技大學與梵蒂岡宗座圖書館聯合主辦之「明珠星氣,白玉月光」梵蒂岡宗座圖書館地圖文獻珍藏展於2015年7月29日至8月6日期間,假澳科大圖書館大樓N108舉行

    全球地圖中的澳門古地圖展為慶祝文化局澳門中央圖書館成立120周年及澳門申遺成功10周年,澳門中央圖書館與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合作主辦全球地圖中的澳門古地圖展,於2015117日至2016131日在何東圖書館展出。

滄海明珠──澳門城市變遷專題展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及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文化局轄下澳門博物館特舉辦滄海明珠──澳門城市變遷專題展,並於20191227202097日在澳門博物館舉行。專題展其中出澳門品。

3  與澳門地圖相關文化藝術

澳門郵電廳1956發售澳門地圖郵票澳門郵電廳在1956510日發售八枚地圖郵票,重現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兩島形象。由1956510日上午九時開始,直至午夜十二時,候購新郵票居民在郵廳門前排成長龍。

澳門郵電司1982發售澳門地圖郵票澳門郵電司在1982年發售全套兩枚的「澳門地理位置郵票」,一枚以本澳在南中國位置圖作圖案,另一枚則以「澳氹路」的立體地形圖作圖案。

大西洋銀行1993年發行新紙幣新版五十元和一百元紙幣1993113日首日發行,大西洋銀行曾經一度出現兌換新幣人龍。發鈔銀行出納部經理指出已完成五種面額新紙幣的發行,新紙幣已換上具澳門和中國特色的圖案,適宜九九年後繼續流通。新版紙幣換上了新的圖案。一百元面額新幣正面圖案為中國式帆船,背景是十七世紀的澳門地圖;五十元面額新幣正面印有舞獅圖案,兩種新幣背面均為澳氹大橋圖案。

當時中國最大的澳門精確地圖廣州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系地理系九七、九八級的學生,包括多名澳門籍學生,為澳門回歸共同繪製一幅面積達一千九百九十九平方分米的澳門地圖,該地圖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澳門精確地圖,在19991220日澳門回歸之日於校園內展出。

 

參考資料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地圖繪製暨地籍局,澳門文化局, 澳門日報》,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一至五卷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001949》,王國強:澳門參考工具書目》遺產學會,澳門基金會虛疑圖書館,澳門大學,澳門記憶,Memory Macau 故城.回憶

 


圖片說明:

 

1,1635年《要塞圖冊》書中的澳門古地圖,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2,1757年的「澳門城市和港口計劃地圖」,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3,1934年在波爾圖出版的澳門地圖,題為Mapa de Portugal insular e império colonial português,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2021年2月5日星期五

在教青與高教兩局合併之際 進行歷史性政績回顧與展望

        由教育暨青年局與高等教育局合併而成的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在二零二一年二月一日正式成立,此時此刻心情令人震奮。就在本文對教育暨青年局與高等教育局進行歷史性政績回顧,以及對剛新設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展望。

         首先要說的是,非常認同澳門特别行政區政府精兵簡政的決定。因為不應該分開這麼多資源去做同一樣事情。加上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都同青年事務密切相關。

          其次對教育暨青年局與高等教育局進行歷史性回顧。教育暨青年局成立於一九九九年,是領導管理澳門義務教育以及青少年相關問題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主要提供教育與青年範疇的資源和政策。屬社會文化司的行政自治部門。由於教育暨青年局在二零二一年二月一日起,與高等教育局合併而取消。

         教育暨青年局設立二十二年來,其中有以下政績。 澳門特區政府在二零零六年頒布《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該法規定免費教育由原來十年正規教育拓展為十五年,即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同時設立多個活動中心和公立學校。第7/2001號行政法規(2001年4月23日《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設立駿菁活動中心。第61/2005號行政命令(2005年12月26日《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設立德育中心。第46/2011號行政命令(二零一一年七月廿五日《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設立鄭觀應公立學校。第174/2019號行政命令(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廿九日《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設立石排灣公立學校。為繼續鼓勵居民終身學習,特區政府於二零一一年七月推出首階段「持續進修發展計劃」,直至二零二零年推出第四階段「持續進修發展計劃」。

       另外,就是教育暨青年局製作的教育電視「動感教菁」。這個節目逢星期一至六,下午六時至六時四十五分於澳視澳門,晚上七時三十分至八時於澳門有線電視第一頻道和第三頻道播放,及於星期日早上九時至十時三十分於澳門有線電視重溫一週內容。這個節目令人了解許多中小學師生校園動態之餘,還可以欣賞本澳青春校園短劇「松山下的光與影」,同時還可以讓中小學生認識許多課外知識。

         高等教育局的前身是一九九二年成立的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於二零一九年二月十一日透過重整職能和架構升格為正式部門。由於高等教育局在二零二一年二月一日起,與教育暨青年局合併而取消。

         從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正式設立,直至升格為高等教育局的二十九年以來,其中在近年有以下政績。特區政府透過網頁訊息平台,包括設立「大學生中心」以及「澳門大專學生部落」網頁,向居民提供升學、就業、創業及社會時事等資訊及升學諮詢服務,並利用手機應用程式及其他新媒體平台,以最便利的方式讓居民了解相關資訊。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於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發表澳門二零一二年施政報告時表示設立大專學生學習用品津貼計劃,當時津貼金額為二千澳門元;當局於二零一二年一月廿七日經澳門行政會完成討論及制定《2011/2012學年大專學生學習用品津貼》行政法規。特區政府直至二零二零年,對在澳門及外地就讀高等教育課程的澳門居民發放三千三百澳門元學習用品津貼。

          最後是對剛新設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展望。首先希望整合資源促進本土文化教育,包括粵語和澳門歷史文化的普及認知。其次希望完善教育制度,多關心教師就業和學生學生學業上的難題。其三希望更好完善青年活動中心等設施設備。

2021年2月4日星期四

淺談粵澳本土史地啟蒙的書刊

 

原刊2021.2.5 澳門



脈搏週報     

圖上:筆者廣東和廣州史地啟蒙書刊

圖下:筆者澳門史地啟蒙書刊

        最近在社交網站Facebook發現有位史友,在其個人帳號內分享中史啟蒙的書本。對自己心中也有一點啟發,也希望在本文淺談有什麼書刊,啟蒙自己認識粵澳本土史地。

        廣東廣州是本人出生地,當然首先說一說廣東廣州。認識廣東省和廣州本土史地,首先是從地圖開始。本人擁有第一張廣州地圖,是在1995年由家人所贈送。本人擁有第一張廣東地圖,是在1996年所購買。當時初步認識廣東和廣州地理資訊。

        開始多角度初步認識廣東和廣州史地,是在2000年代開始,就在這段時間開始購買或圖書館借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嶺南文化知識書系、廣州市文史研究館所主編的《廣州的故事》分集系列。這些書特點在於一本書篇幅不會過大,按主題分册,文章生動易懂,因而方便於讀者閱讀。

       澳門是本人現在的常居地,其次就說一說澳門。認識澳門本土史地,也是從地圖開始。本人擁有第一張澳門地圖,是在1995年由家人所贈送。這張澳門地圖,是由慧鴻圖書公司出版的《最新澳門地圖》。其地圖特色是街名和線條大部份為人手繪製,以黃和藍色為兩主色。缺憾之處在於離島部份和澳門與中國大陸周邊地區部份街道和地方名稱欠缺標示。

       本人擁有第一本澳門地圖册,是在2001年在廣州天河購書中心購買。這本澳門地圖册是在2001年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由黃就順、鄧漢增、黃鈞燊主編。這本地圖册内容非常豐富,除了街道圖之外,還有不同地理、歷史、社會民生的分圖,書後也有許多澳門概況的文字解釋。最令人意外的是放在最後的路氹規劃圖,圖中規劃許多住宅區,現在科技大學位置規劃有個火車站。可惜後來所有規劃都改變了,現在路氹區主要興建大型賭場度假村。

       開始多角度初步認識澳門史地,是在1999年開始,因為許多有關澳門史地的書刊,都是在1999年購買。本人擁有第一、二本同澳門史地有關的書,都是在2001年在廣州天河購書中心購買。一本是由鄧開頌所著的《澳門歷史 1840~1949》,這本書非常仔細地記述澳門近代史。一本是由珠海市教育委員會所編的《澳門知多少》,這本書在策劃和編寫過程中,得到不同專家、學者編寫和審讀,也參考大量已出版有關澳門的書刊。這兩本都是珠海出版社出版,屬澳門四百年叢書。

       其次就是觀看在1999年12月澳門回歸前後出版的廣州報刊。當時購買觀看了《廣州日報》每日閒情對《澳門風物》和《澳門旋風》兩書的連載,閱後還把它們剪下收集起來。另外就是《羊城晚報》在1999年12月19日和20日推出的特刊。這些特刊詳盡記錄澳門回歸大事經過之餘,還詳盡記錄澳門文化史地和民生百態。

        當時在廣州和澳門中小學校讀書時,未能全面接受本土文化教育的情形下,就透過以上書刊去認識粵澳本土史地。總結認識本土史地過程與學習其他知識一樣,都是先淺到深。如果對一個地方沒有基本初步概念,就無法去深入考究。所以針對青少年本土文化教育書刊,文字和内容策劃既要全面,也要淺白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