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1年9月2日星期四

清乾隆帝與澳門史

 

清乾隆皇帝老年肖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2021年9月19日(農曆八月十三),正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三百一十歲壽辰。本文就為大家梳理乾隆帝與澳門的歷史。



清乾隆帝生平


  乾隆帝愛新覺羅氏,名弘曆,在清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於大清順天府雍王府(今北京市雍和宮)出生,清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於大清順天府紫禁城養心殿去世,享年89歲。 是清朝第六位皇帝,清軍入關並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西藏方面尊其為「文殊皇帝」。廟號高宗,諡號簡稱純皇帝,葬清東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好詩、書、畫,作品極多,作詩多達四萬首。乾隆帝在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歷時9年成書,是當時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百科全書。乾隆帝在清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親自撰寫成《十全武功記》,自詡「十全老人」。乾隆帝曾經六下江南以致供張過盛。乾隆帝晚期對待官僚多從寬厚態度,寵信貪官和珅,而導致官員腐化使政治大壞。乾隆帝同時為打擊朋黨以及加強對人民主要是漢人的思想上控制,而曾經大興文字獄。


清乾隆朝下的粵澳關係


  清乾隆朝下歷任澳門同知和香山縣丞:


  在清乾隆九年 (1744年)於前山寨設廣州府海防軍民同知(下文簡稱澳門同知),專管澳門夷務;原香山縣丞移至望廈村,隸屬於同知。在清乾隆朝下有十六任澳門同知。有印光任(清乾隆九年任命)、張薰(清乾隆十二年任命)、張汝霖(清乾隆十三年任命)、王朝俊(清乾隆十五年任命)、魏綰(清乾隆十九年任命)、許良臣(清乾隆二十四年任命)、圖爾兵阿(清乾隆二十六年任命)、平聖台(清乾隆三十年任命)、曾萼(清乾隆三十六年任命)、陶世鳳(清乾隆三十八年任命)、宋清源(清乾隆三十九年任命)、陳景塤(清乾隆四十三年任命)、多慶(清乾隆四十六年任命)、陳新槐(清乾隆五十年任命)、侯學詩(清乾隆五十三年任命)、韋協中(清乾隆五十七年任命)。

此外,在清乾隆朝下有十任香山縣丞衙署(或稱澳門縣丞衙署)。該縣丞駐守澳門,官職正八品,擁有澳門地區的大部分管治權。有黃冕 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任命)、馮沛霖 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任命)、胡國 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任命)、王祖英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任命)、興聖讓 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任命)、徐夢麟 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任命)、夏家瑜 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任命)、查潛 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任命)、周克達 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任命)、賈奕曾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任命) 。


  清乾隆朝下的廣東官府與澳門有關的活動:


  清乾隆朝下的廣東官府,為完善管理澳門和對外貿易而制訂以下條例。首任澳門同知印光任在清乾隆九年 (1744年)制訂《管理澳夷章程》七項條例,加強對澳門葡人管理。澳門同知張汝霖等制訂管理澳門葡人的12條法令《澳夷善後事宜條議》,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刻石公佈。


  清乾隆朝下曾有廣東大員赴澳門巡視。分巡廣、韶、連道薛馧在清乾隆十年 (1745年)巡視澳門,著有《澳門記》。新任兩廣總督福康安在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4月9日自省城廣州起程,前往校閱虎門、香山等處。他在4月11日(二月廿七)行抵虎門,「查閱左翼鎮標之後,由東莞前赴澳門、香山, 轉至順德。凡所按曆之次,檢查兵馬檔冊」。


清乾隆朝下中葡關係與澳門


  葡萄牙王國在清乾隆朝,曾經作以下舉措,以加強對澳門的主權。葡萄牙殖民大臣卡斯楚,以女王瑪麗亞一世的名義,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頒布《王室訓令》。公開挑戰清朝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刻石頒佈的《善後事宜條議》,還有兩廣總督李侍堯在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擬訂《防範外夷規條》,提出加強對澳門的主權,以增強澳督的權力。企圖進一步佔據澳門。葡萄牙國人在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3月29日遵照國王的指示,在澳門設立海關與中國的「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對抗。

另一方面,葡屬澳門政府在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借拆毀華人酒店寮鋪,縱容黑人偷竊望廈村民財物,貨船抵達澳門不報關。中國地方官員彈壓,封關禁止居民與澳葡交易,澳葡恐慌認罪後才恢復貿易。


清乾隆朝下中英關係與澳門


  英國商人洪任輝事件:


  東印度公司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想在業務上有突破,就指示洪任輝設法擴大貿易範圍開闢新貿易港,同時派遣時任東印度公司董事喀喇生 (Samuel Harrison)前來一同主持此事。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廣東稅重,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4月特派喀喇生和洪任輝到寧波貿易。洪任輝在澳門租用葡商華貓殊的商船,分兩批前往寧波, 選擇寧波為試航港。但因浙江地方官所遏止而未成。


  喀喇生和洪任輝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7月11日再度到寧波貿易。不久,又有一艘港腳船也來到浙江。英船連續來 浙,並隨帶大批武器。這一情況引起了清朝浙江地方官的警惕。他們害怕英船日益增多,寧波又會變成第二個澳門。為了防微杜漸,乾隆皇帝下令 浙江、廣東督撫籌議解決。後來經過兩地督臣協商,認為英人之所以棄廣州而來浙江,主要是浙海關稅比廣州輕。於是決定將浙海關稅提高一倍,以求達到不禁自絕的效果。


  喀喇生和洪任輝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第三次到寧波貿易,於6月13日命洪任輝率英商12人乘坐一艘三桅小洋船「皮契」號離開澳門,於本日又一次駛入定海。浙江地方官遵照諭令不允許英船去寧波,命令他們返回廣東。洪任輝拿出準備好的呈文,要求浙江官員幫助上奏朝廷,並以此作為同意回粵的交換條件。英國東印度公司洪任輝就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7月18日乘船抵達天津, 通過行賄將 一紙訴狀遞到乾隆帝, 控告粵海關官員貪污及刁難洋商, 同時代表東印度公司希望清政府改變外貿制度。此「狀紙」內容長達七項,但主要有四點:第一,狀告粵海關監督李永標縱容家人屬吏敲詐勒索,徵收陋規雜費68項,核銀1000多兩;第二,狀告資元行老闆黎光華,拖欠東印度公司貨款5萬多兩;第三,狀告廣州官吏不循舊例接見洋人,致使家人屬吏敲詐勒索;第四,保商制度弊病甚多,延誤外國商船正常貿易的進行。


  乾隆帝接到英國東印度公司洪任輝狀詞之後,就立刻派遣給事朝銓帶同洪任輝會同福州將軍新柱赴廣東查辦該案,同時將李永標撤職,充公全部家產。並下令「規禮名目,一概刪除」,對黎光華所欠之銀亦查沒其財產予以歸還。對於闖入天津告狀的夷人洪任輝,「外借遞呈之名,陰為試探之際」,同時「勾結內地奸民,代為列款,希冀違例,別通海口,情罪難於寬貸」。「因系夷人,姑從寬在澳門圈禁三年,滿日後逐回本國」。


  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通事洪任輝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12月6日,因擅自進入寧波貿易同時私闖天津港而被清政府拘押,被遣送到澳門,由澳門同知裴鑲負責在前山寨同知署旁置另室圈禁看管,同時規定他不能與英國大班們通信。


  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2至4月,頒發一連串與廣州對外貿易有關的管理條例,其中最使英國商人們所震動的是,廣州商館的生活將會受到限制。廣東官府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4月12日,收到上述規定。兩廣總督李侍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4月20日即派南海縣飭令行商及通事通知全體在廣州的外國人(除瑞典人外,他們仍有一艘船碇泊黃埔),限5 日內前往澳門。


  在前山寨被清政府囚禁三年的洪任輝(James Flint),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11月2日刑滿釋放,押交夷船。該夷船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1月7日從虎門出洋起航回國。 洪任輝臨行時就在船上行禮叩謝。


  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謁見乾隆帝:

馬戛爾尼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晉見清乾隆皇帝畫,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英國政府在清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9月26日正式任命馬戛爾尼為正使,佐治·司當東為副使,以賀乾隆帝八十大壽為名由樸茨茅夫港出使中國。


  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6月20日,抵達澳門口外老萬山大洋面。該使團由三艘船組成,一艘是裝有64門大炮的「獅子(Lion)」號炮艦, 一艘為東印度公司的「印度斯坦(Hin dustani)」號商船,還有一艘雙桅船「豺狼(Jackal)」號。英使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隨後自澳門北上,前往北京,請求改善貿易制度。


  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7月25日,一行抵達大沽口。英船在8月2日將運載來送給乾隆皇帝祝壽的禮品搬運上岸,這些禮品共有19件物品,如天象儀、太陽系儀、地球儀、鬧鐘、手錶、樂器、兵器、車輛、船式、枝式掛燈,還有一架從澳門的英商亨利‧布朗那裡買來的望遠鏡,價值達13124鎊。這些禮品大多是英國製造「精巧、實用、美麗的製品」。但從澳門上船的韓納慶、南彌德神父不許上岸。中國官員稱,他們必須返回澳門向兩廣總督申請入境,這是不可變更的程序。


  乾隆帝在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1793年9月14日),於承德避暑山莊萬樹園正式接見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馬戛爾尼代表英國政府向清政府提出七個請求,要求簽訂正式條約:1,派遣駐北京人員管理中英貿易。2,允許英國商船至寧波、舟山及兩廣、天津地方收泊交易。3,允許英國商人比照俄國之例在北京設一商館以收貯發賣貨物。4,要求在舟山附近小海島修建設施,作存貨及商人居住。5,允許選擇廣州城附近一處地方作英商居留地,並允許澳門英商自由出入廣東。6,允許英國商船出入廣州與澳門水道並能減免貨物課稅。7,允許英人傳教至次年。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9月21日離開熱河。


  乾隆帝原本以為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為其祝壽而來,但是英國國書被翻譯出來後,稱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這次來華的目的是為兩國互通有無,增進貿易,同時要求派使臣駐北京。乾隆帝這時才明白,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這次是借祝壽的名義而要求擴大英國的對華通商。乾隆帝就立即對英方派使臣駐華一項要求表示拒絕。


  馬戛爾尼在乾隆五十八年八月二十八(1793年10月2日),於圓明園與和珅等舉行會談,馬戛爾尼再向清政府提出六項要求:1.請求英國貨船將來能到浙江、天津等地駐泊。2.請在京設立商行。3.請求珠山(舟山)附近小島一處,以便英商停歇存放貨 物。4.請求在廣東省城撥給小地方一塊居住英國商人,或准許澳門居住 之人出入自便。5.請求英商自廣東南下澳門,由內河行走,貨物或不上稅,或少上稅。6.請求確定船只關稅條例,照例上稅。乾隆帝在乾隆五十八年八月二十九(1793年10月3日)於大內太和門接見英國馬戛爾尼,對英使所提增設關口及在京設行等七款事頒發致英國王敕書,以天朝自居對英國要求加以拒絕。加上乾隆帝要求馬戛爾尼跪拜,但是馬戛爾尼只是願意行英式一膝一跪之禮,堅持不行三跪九叩之禮,乾隆帝大為不悅。以及見到國書之後得知英使之來實別有所請,並非特別為賀壽而來,決定要馬戛爾尼早日離去。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在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三(1793年10月7日)離京南下。


  英國皇家船「獅子」號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11月4日抵達澳門,不過在附近與一艘重約300 噸的法國船相遇,「獅子」號追逐法國船至澳門媽閣炮臺,葡方以火力保護法國船進入內港。實際上英法交戰時,葡萄牙已加入了對法作戰的聯盟,只是當時的澳門未有確知此事。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沃利(Wally)」號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12月7日到達澳門。據該船報告,他們通過新加坡海峽與法國私掠船「迪穆里埃(Dumouriez)」號 相遇,發生戰鬥,英船奪回一艘荷蘭小船。


  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1月22日抵達澳門,澳門總督若瑟·邊度給以非常禮 貌的歡迎。他們下榻於東印度公司澳門辦事處官員霑士·德羅蒙特 (James Dromone)的花園寓所,該寓所在白鴿巢花園裏。馬戛爾尼到澳門不久,即收到巴達維亞和英國的信件,稱法國艦隊已開往中國,並劫奪東印度公司的公主號和皮考特號商船。 而當時又有由廣州回國的商船15艘,貨物共值300萬鎊。馬戛爾尼遂下令,東印度公司滿載貨物的商船均在澳門附近集中,並決定自己乘坐「獅子」號軍艦護送這些貨船回國。在此期間使團畫師、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在澳門留下《賈梅士洞》、《廟內的犧牲》及《停泊於澳門的「獅子」號》三幅畫作。


清乾隆帝與當代澳門

法國製圖師、地理學家和水文學家Jacques Nicolas Bellin  (1703–1772)在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所繪的澳門半島地圖,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在當代澳門曾經舉行過展示清乾隆帝歷史文物的展覽,也有認識和探討清乾隆帝的講座活動。


  1999年12月12日至2000年11月3日,於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的「盛世風華-北京故宮精品展」當中,有展出乾隆朝服像圖軸、乾隆古裝行樂圖軸、乾隆八旬萬壽慶典圖卷、乾隆御筆行書風篁清聽軸等。


  展示國家一、二級文物的「懷抱古今——乾隆皇帝文化生活藝術展」在展期為2002年12月15日至2003年3月16日,假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是次展覽由澳門民政總署及轄下藝術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澳門基金會、澳門文化局、澳門旅遊局聯合主辦,協辦者為澳門日報。「懷抱古今」為一綜合專題藝術展,包括有御筆書畫,其時製作之寶璽、陶瓷、圖籍,乾隆年間內府所藏銅器、書畫、陶瓷、佛像、法器、玉石、文玩等。主辦機構希望透過擧辦是次展覽,讓觀眾了解乾隆皇帝「懷抱古今」之旨趣,一睹乾隆帝文化生活藝術之涵養,從而對中國古代文明有直觀認識。


  在2006年12月15日至2007年3月18日,於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的「永樂文淵──清代宮廷典籍文化藝術特展」當中,有展出乾隆朝明黃色緞繡彩雲金龍紋綿龍袍、乾隆粉彩錦地書式金鍾籠等。


  由民政總署主辦、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協辦的「二0一三嘉模講壇——鶴鳴濠江」於2013年7月20日(星期六)下午二時至五時三十分在氹仔嘉模會堂舉行。講座是由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羅文華主講,分別探討「清代宮廷藏傳佛教信仰的確立」以及「乾隆帝的信仰與政治角色」。第二場「乾隆帝的信仰與政治角色」講座研究他如何維持政治家和信仰者兩個角色之間的平衡,不僅維持清朝邊疆百年的和平,而且留下大量的藏傳佛教文化遺產。


  在2007年12月15日至2008年3月16日,於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天下家國──以物見史故宮專題文物特展」當中,有展出乾隆朝《平定廓爾喀戰圖》冊等。


  為配合2013年12月19日開幕之「君子比德——故宮珍藏清代玉器精品展」,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於該館演講廳舉辦相關專題講座,2013年3月10日由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研究館員趙桂玲主講的「故宮舊藏乾隆倣古玉器」。


  在2014年12月13日至2015年3月8日,於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的「朱艷增華——故宮珍藏清乾隆漆器精品展」當中,有展出乾隆朝漆器精品之外 , 也展出清高宗朝服像清人設色絹本立軸等。


  在2017年12月23日至2018年3月11日,於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大閱風儀──故宮珍藏皇家武備精品展」當中,有展出乾隆帝織金面銅釘鐵葉甲 、清乾隆銀虎紐「正白旗護軍統領印」等。


  在2020年12月17日至2021年3月14日,於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的「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飾」當中,有展出清乾隆明黃色納紗彩雲黃龍紋男單朝袍、清乾隆皇帝逐鹿圖等。


參考資料:

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記憶,唐文基、羅慶泗: 《乾隆傳》,孟憲剛、朱誠如: 《清朝通史 大事記分卷》,何步超:《清史年表》,鄧開頌、吳志良、陸曉敏:《粵澳關係史》,白清良:《清史記事本末》第五卷 乾隆朝,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