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各位讀者在農曆甲午馬年步步高升,馬到功成!在澳門新聞業界上最近出現小爭議,事緣於譚志強博士在一個論壇上稱「澳門沒有新聞界」,此一說法引起不同的議論。根據《正報》在二零一四年一月二十日刊登的特寫報道,指出時事評論員譚志強博士在二零一四年一月十九日下午的「新澳門論壇」當中,指出「看到賈利安和劉仕堯都不敢說,很明顯事實上是有更高級的人發出指令。如果,這情況出現在香港新聞界,我想,早已調查出來了。不過,澳門沒有新聞界。我不是 (新聞界),我是評論界,我與新聞沒有多大關係。我是國際記者,別人問我是否澳門記者,我不敢回答……」。
先不論譚志強博士的言論對錯,也不論其說話動機,其實非常感受到的是譚志強博士的魄力。例如他說東的時候就是去說東,說西就是去說西,絕對不會原本說東就突然走去說西,甚至也絕對不會一點都不敢提。此說絕對不是要在報刊專欄文章上對譚志強博士進行一系列歌功頌德的盲目膜拜。只是想說作為評論員應要有這種敢於批評的勇氣,否則所謂評論只會流於虛無。此說絕對不是指責其他專欄作家的所有評論只會流於虛無,只是希望以此能夠與不同專欄作家共勉,期待不同專欄作家在未來撰寫不同類型評論文章的時候能做得更好。但是支持敢於批評的勇氣,不代表支持他言論中所有內容,更不是支持他人無中生有、斷章取義地詭辯批評一番。這種為了詭辯批評他人而發出的勇氣,其實對社會有害而無利,只會導致社會矛盾不斷增加。這樣說也絕對不是暗批譚志強博士的言論屬於詭辯批評一番,而是感覺到始終都要有一個適量的度去作出評論。
不過感到疑惑的是,為何評論界不屬於新聞界?到底評論界和新聞界是一直分開的嗎?以下的說法只是本人對待新聞、傳播學術的一種觀點,未必完全準確。對於新聞傳播業來說,「新聞」和「傳播」的確可以獨立作為兩項不同的學問。因為新聞學重視的是研究新聞事業工作規律,傳播學重視的是研究傳播者在通過符號、信號向社會傳播過程。但是對於時事評論來說,「時事」與「評論」絕對不能輕易分開。時事就是近來一個地區政治、經濟、社會局勢變化,以此所發生的新聞大事,當評論員對這些內容進行分析和探究,就自然形成時事評論。同時時事評論必須要在傳統媒介和互聯網絡媒介當中發表,時事評論才能夠有其存在的生命力。其實新聞界只是一個總體概括,新聞界還包括記者界、編輯界、評論界。評論界還包括時事評論界、文化評論界、美食評論界、軍事評論界、神秘學評論界等。故此譚志強博士所提出認為評論界完全不屬於新聞界,這種說法難以成立。
到底澳門有沒有新聞界存在?這個問題引起不同人士的回應。其中澳門專欄作家不默最近在其《訊報》「傳媒點擊」專欄撰寫以「如果傳媒只係為『搵食』」為主題的系列文章,今期文章標題為《澳門記者可恥?》。其中他批評現時前線記者出現諸多問題,是由於青黃不接的斷層而導致。還有他其中批評的是傳媒失職之餘,一些公共知識分子也缺位。觀察到澳門專欄作家不默說出新聞界出現有關情況的問題根源,但本人覺得不可以認為澳門沒有新聞界存在,其實仍有良知的澳門新聞界人士存在,例如《訊報》、《正報》、《華僑報》、《愛瞞日報》、論盡媒體、《澳門觀察報》、《有機報》、《橙報》等一些媒體工作者。相信譚志強博士提出這個觀點的出發點是好的,同時不可以否認澳門新聞界以及其有些人士或許存在不良的缺點,但不可以由此而全盤肯定所有在澳門從事新聞工作人員都是有不良缺點的。故此肯提出問題根源之後,希望也多思考這些問題如何有力地改善為妥。
Translate
2014年1月31日星期五
2014年1月24日星期五
希望輕軌石排灣線 做到便民和環保為先
澳門特區政府運輸基建辦公室最近就「澳門輕軌系統石排灣線可行性研究意見徵集」展開有關工作。在其官方網站所發出新聞稿指出,是次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發展石排灣線的可能性。顧問公司向政府建議三個概念方案,服務範圍覆蓋石排灣區、離島醫療綜合體,並與輕軌氹仔段連結,以促進石排灣區與澳門其他地區的連繫。」
了解這次意見徵集研究主要目的可瞭解到,由今年一月十日至二月二十三日為止,作為一個徵集意見期,感覺意見徵集的時間不算長也不算短。宣傳意見徵集研究的力度,似乎充足但感覺實際上仍不太足夠。由於這次意見徵集的涉及範圍涉及整個澳門離島地區,所以希望大家不要以為意見徵集只有石排灣線,就認為跟澳門其他地方無關。因為一座城市的交通系統是一個整體,若一座城市的某個地區交通系統規劃做得不足,受到影響的不單是一座城市剛被落實交通規劃的某個地區,其他不同地區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故此每位澳門市民都要對一座城市的交通系統規劃提出不同意見,這樣才能促進澳門交通問題能夠以整體思考的角度方式解決。
評論澳門輕軌系統石排灣線各方案是否可行性,必須先了解三個概念方案的主要內容。這次意見徵集主要探討輕軌系統石排灣線的可行性,三個概念方案主要由顧問公司建議給政府。在澳門特區政府運輸基建辦公室的官方網站所發出新聞稿當中,以三組簡短的文字為各位市民方便了解:「簡單直接,方便延伸」、「直達民居,便利出行」和「連接醫院,直達正門」。首先第一個石排灣線概念方案就是「簡單直接,方便延伸」。按照示意地圖所標示,輕軌氹仔段的蓮花口岸站附近有步行連接轉乘石排灣線的蓮花口岸站,途中經過離島醫院站和石排灣站。離島醫院站設置在路氹連貫公路上,即示意地圖上離島醫院的左邊。石排灣站設置在石排灣馬路當中,並可能把輕軌系統石排灣線延伸至路環。第二個石排灣線概念方案就是「直達民居,便利出行」的石排灣線概念方案。按照示意地圖所標示,蓮花口岸站和離島醫院站的設置與第一個石排灣線概念方案無異,但石排灣站最終設置在石排灣公共房屋群當中,即現時石排灣巴士總站再稍前一點。第三個石排灣線概念方案就是「連接醫院,直達正門」的石排灣線概念方案。按照示意地圖所標示,石排灣線當中只有蓮花口岸站沒有改變,到達離島醫院站則要輕軌轉一大彎之後直達南面正門口,石排灣站設置在石排灣馬路當中,同時並可能把輕軌系統石排灣線延伸至路環。
這三個概念方案當中,感覺建設澳門輕軌石排灣線必須確實做到便民和環保為先,所以本人較為支持第一個石排灣線概念方案。首先諮詢文本當中指出其中一個優勢,就是「走線的工程難度較低,施工期較短,可較早投入服務。」其次在石排灣社區生活的居民,其中急切需要是交通配套完善。現時在石排灣社區生活的居民有時待巴士時間久,在繁忙時間上問題更嚴重,由於巴士上乘客過多而有時候跳站,令有時待巴士時間還要很久。在第一個石排灣線概念方案當中,石排灣站雖然設置在石排灣馬路當中,而不會完全接近民居,不會像第二、三個石排灣線概念方案那樣,把輕軌站設置得太接近民居而影響居民生活。其實乘客乘坐輕軌到達離島醫院站,沒有必要需要輕軌轉一大彎之後才直達南面正門口,這樣增加工程難度和施工期時間之餘,還增加輕軌到達站點的時間。
至於是否延伸至路環,本人實在不太支持。路環這個地方,難得在至今仍是屬於澳門人的寶貴大自然資源,同時作為本澳的「巨肺」,澳門天文愛好者進行觀星的好去處,澳門居民和遊客郊遊好去處。雖然延伸至路環可能讓路環居民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方便,但生態環境條件破壞的話會不可再呀。故此建議石排灣站作為澳門輕軌系統石排灣線的終點站為妥,這樣澳門輕軌系統石排灣線才能達到綠色出行的目標。
2014年1月17日星期五
朗誦有何可笑之處?
最近兩岸四地流行一段影片,名為「特別的朗誦技巧」。影片主要內容是梁逸峰同學在二零一零年參與第六十一屆香港學校朗誦節優勝者表演,當時梁同學他自己形容以一種特別朗誦技巧所朗誦的兩首古詩詞,分別為孟浩然的《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以及晏幾道的《南鄉子》。梁同學走紅原因在於他的「誦腔」獨特,還有他一些誇張的表情,因而還得到不少獎項。
梁同學走紅的同時也帶出不同社會議論,這種社會議論首先有些是網絡欺凌,有些是反思現在教育問題,還有些是反思朗誦意義在當今的適合性。其實非常支持和肯定這種社會議論,因為在這種社會議論對今次事件上,讓人們可以有機會深入討論朗誦和現在教育問題,但是這種社會議論絕對不能帶有欺凌成份。深入討論不代表要欺凌他人,深入欣賞不代表要嘲笑他人。其次讓同學們參加更多活動不是壞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參賽作品好壞只是評判的審核,評判感覺這位同學表現非常好,但是在社會上也未必有同樣答案。希望校方鼓勵同學們參加更多比賽的同時,也應向同學們教育出更多正確的觀念。比賽結果的好壞,有時不完全代表現實的全部。千萬不要以為拿了徵文比賽冠軍,就是「大作家」。千萬不要以為拿了朗誦比賽冠軍,就是「大朗誦家」。不過感到幸運的是,梁同學接受香港《明報》查詢時澄清從沒發表過任何公開信,更說自己從未有資格被網民們稱呼為「大朗誦家」。其實朗誦意義仍適合在當今社會上,朗誦這種文化絕對不可笑,希望更多人瞭解朗誦的真正意義。
梁同學所謂的特別朗誦技巧之處,按照梁同學所形容是在乎於朗誦的時候,投入於詩詞原作者所表達的意境。例如古詩詞原作者等候友人,要四周圍望著風景,朗誦者也要像古詩詞原作者一樣望著風景。其實體會作者心境而瞭解作品,從而把詩詞朗誦出來,這應是每個人在朗誦時候達到的一個技巧,而應不是屬於梁同學特別的朗誦技巧。相信一部分人包括本人在內,都非常欣賞梁同學表現自己的勇氣,不是全部朗誦的行外人感覺完全難以接受而非常可笑,但又不可否認一部分人有這樣的想法。觀察梁同學的朗誦表現中可瞭解到,梁同學的朗誦獨特之處在於其「誦腔」。他將嶺南音韻文化融入於唐詩宋詞當中,讓朗誦唐詩宋詞也帶有一種嶺南文化的味道。希望梁同學加把勁,在未來能夠發揮不同創意去造福社會,同時更好地弘揚嶺南文化。不過需要批評梁同學的是,他朗誦的時候臉部表情太不自然而有點誇張,雙手也一直放在後面,難免讓人感覺朗誦得有點奇怪。其實融入古詩詞原作者作品的同時情感要自然,才能讓觀眾更體會古詩詞原作者創作時所領會的意境。
難以想像這段影片令梁同學走紅之餘,同時都帶出一陣朗誦熱或特別的技巧熱。所謂朗誦熱,就是梁同學朗誦所帶起熱烈討論朗誦文化的氣氛。所謂特別的技巧熱,就是仿效梁同學「特別的朗誦技巧」而產生不同的二次創作。這些二次創作的確創意無限,有些網友把梁同學的聲音剪接為快歌,有些網友把梁同學的聲音配上不同的音樂,有些網友模仿梁同學演出等。支持二次創作,但是不太支持二次創作同時加上一些令梁同學不安的創作。
2014年1月10日星期五
習李體制中兩項新政對國家未來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習李體制政府新上任未滿一年,就推出了其中兩項令本人感到意外的國家政策。在本人的眼中,中國推行的一胎政策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基本國策。中國推行勞動教養制度的有關法律條例更是五十多年歷史。習李體制這兩項新政令人感到意外的原因,在乎於改革的步伐有別於從前,也在乎於推行國家政策的力度也有別於從前。雖然這些改革有別於從前,但是不能完全忽視國家政策改變對國家所產生的不同影響。
首先要評論的是中國二胎政策,根據馬來西亞的《東方日報》指出「中國實行四十多年的一胎政策再度放寬,中共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讓其中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以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這項政策預估將影響約二千萬民眾。」可見中國要推行二胎政策的問題前提,其實在於人口不斷老化。但是我們不能忽視中國要推行二胎政策對未來中國社會所產生的利弊影響。首先中國要推行二胎政策對未來中國社會的利處,在於讓「計劃生育」國策能夠放寬推行,或許能增加年輕人口數量在全國人口的比例。其次減少「計劃生育」的限制,有助減輕民眾對於生育數目超出國家標準而產生什麼問題的疑慮。這項二胎政策可能出現弊處,在於准許生育第二胎會增加全國人口的總人口數量,無疑地增加人口壓力對中國發展的影響,國民人均經濟水準也隨即影響。
以下一則綜合報道給大家了解到,西方媒體如何評價中國新推出的二胎政策,中國大陸有位高等學府教授如何評價中國新推出的二胎政策,讓人們多角度了解二胎政策。據《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指出「『二胎政策創造第二次人口紅利機會。』瑞士《新蘇黎世報》二十四日以『中國逐漸撤銷一胎政策』為題稱,中國政府的『慷慨的條文』允許更多家庭生育第二個孩子。新生育政策與中國城市化政策相適應,整體推進社會改革,對中國來說是一個積極的社會政策。長期研究人口問題的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二十四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中國正處在獨生子女政策帶來較大社會問題的節點上,單獨兩孩更是多年探討積累至今的勢在必行。獨生子女政策提出之時即為三十年政策,現在進行調整是政府兌現承諾。陸傑華認為,單獨兩孩只是人口政策調整邁出的第一步。這一政策的提出更多是釋放信號,改變國內外對『計劃生育』的故有認知,體現中國人口政策不等於『一個』或『少生』。他說,未來根據實際效果和變化,人口政策調整還會繼續。」觀察這個報道讓我們瞭解到,《新蘇黎世報》稱二胎政策是中國政府的「慷慨的條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還表示人口政策調整因應未來實際效果和變化而還會繼續。其實一項政策推行合適與否,都要經過時間的考驗。一項政策若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難以讓社會不同人士進行評價其好壞。故此實際效果和變化,確實影響人口政策如何調整。
另外就是廢除勞動教養制度,據《北京青年報》的報道指出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閉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廢止有關勞動教養法律規定的決定,這意味著已實施五十多年的勞教制度被依法廢止。決定規定,勞教廢止前依法作出的勞教決定有效;勞教廢止後,對正在被依法執行勞動教養的人員,解除勞動教養,剩餘期限不再執行。廢除勞教制度對中國的法治建設意義重大。它不僅加強了人權保障憲法原則的力度和廣度,是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重要步驟,也是對多年來民意呼聲的全面回應,而它的更直接後果則是讓中國法治更健康。」
推行勞改制度的有關條例,首先是一九五四年政務院發佈推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改造條例》,後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看守所條例》所替代而實施。這項勞動教養政策推行這麼久,必須檢討這項政策對社會影響有哪方面。同時我們不能忽視中國要廢除勞動教養制度對未來中國社會所產生的不同影響。關於中國政府廢除勞動教養制度之後,中國政府未來在改善處理監獄問題上是否加強人權保障或司法保障,同時中國法治是否更健康,這些一切問題確實值得讓我們思考。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