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7年4月27日星期四

論康乃馨革命對澳門有哪些影響(附報章原版報道)

參考《澳門百科全書》大事記所記載,里斯本在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五日發生「四·二五革命」,又稱「石竹花革命」和「康乃馨革命」,鮮花象徵葡萄牙新時代開始,葡萄牙政權更迭,新政府宣佈澳門不是屬於殖民地,而是屬於葡萄牙管理的中國領土。英國廣播公司把消息傳到澳門,但傳播界沒有立即確認。里斯本的軍事政變導致葡海外帝國的非殖民化,但澳門暫時保持現狀。今年二零一七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正是葡萄牙康乃馨革命四十三周年。在本星期就撰寫文章,深入地探討當時康乃馨革命發生後對澳門有哪些影響。以下本人表達意見未必完全正確,祈望更多曾經歷這事件的人可以親自口述指正。

1974426澳門市民日報
當時康乃馨革命對澳門有沒有直接影響?按照老報紙所記載,當時的澳門風平浪靜。香港《工商晚報》一九七四年四月廿六日報道標題為《澳門寧靜如常》,「雖然葡萄牙本土陸軍發動政變成功,但其在遠東的屬地澳門市面卻一切寧靜如常」。澳門《市民日報》一九七四年四月廿六日報道標題為《葡國發生政變澳門情況如常╱澳門與里斯本電話電訊未受影響╱政府秘書長曾接受本報記者訪問》。從觀察港澳老報紙報道內容,可見當時澳門情況寧靜如常的程度,在澳門周圍都可見到葡兵在街上輕鬆走動,許多博彩場所都如常對外開放,香港華人基督教傳道部在一九七四年四月廿八日到澳門舉行聯誼退修。

1974427澳門市民日報
澳門《市民日報》報道標題指出澳門與里斯本電話電訊未受影響,但是香港《工商日報》一九七四年四月廿六日則指「澳門昨日掛住葡京長途電話則整日不通,而拍發往葡京電報,雖然電報局照收,但據報未能發出,澳門電報局方面,昨晚在答覆記者詢問時,僅答以葡京發來的電報正常,但事實上,澳門與葡京方面,電話電訊幾陷於斷絕。」同時里斯本的電台在澳門無法收聽。澳門《市民日報》一九七四年四月廿六日報載標題為《澳門昨日已無法收聽里斯本電台短波廣播》。如果澳門與葡京方面電話電訊幾陷於斷絕,也無法收聽里斯本電台短波廣播,當時報道標題就不應該完全肯定電話電訊未受影響。所以有時接受新聞訊息和研究歷史,絕對不能只接受單一訊息而決定問題對錯。

為何葡萄牙發生政變後的澳門寧靜如常?香港《工商晚報》一九七四年四月廿六日指出,傳聞時任澳門總督嘉樂庇和陸軍司令波士上校均屬參與康乃馨革命的葡萄牙第五兵團成員。但是另外一項消息來源則否定這個說法。雖然這個說法只是傳聞,不過原因可能是澳葡官方(香港《工商日報》一九七四年四月廿六日載時任澳門總督嘉樂庇和陸軍司令波士上校、澳門政府新聞廳隻字不提)和葡文傳播界(施白蒂編《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 一九五零-一九八八》:BCC把消息傳到澳門,但傳播界沒有立即確認)保持沉默。由於澳葡官方和葡文傳播界的低調處理,雖然當時一些澳門市民也關注這事件,但是未至於社會動盪。

1974430澳門市民日報
時任葡萄牙總統阿梅里科·托馬斯和總理馬爾塞洛·達斯內維斯·阿爾維斯·卡丹奴的命運,還有時任澳門總督嘉樂庇的命運到底如何?按照澳門《市民日報》一九七四年四月廿六日報載,時任葡萄牙總統和總理在康乃馨革命被包圍一個軍營內,叛軍要兩人投降,否則可能被槍殺。時任葡萄牙總統和總理有說康乃馨革命後逃往巴西定居,直至離世也沒有回到葡萄牙。不過時任澳門總督嘉樂庇職位不變。澳門《市民日報》一九七四年四月三十日報載,標題為《澳督昨在立法會上宣佈╱接獲海外部電╱繼續留任總督╱何賢致詞欣聞總督留任十分高興╱立法會致電向葡國新政府致敬》。時任澳門總督嘉樂庇雖然當時得到何賢致詞歡迎他留任,可是他在同年結束澳門總督任期返回葡萄牙,由李安道繼任澳門總督。

雖然葡萄牙康乃馨革命沒有直接影響當時澳門社會太多,但是影響了澳門未來發展前路,這是由於葡萄牙新政府改變了海外殖民地的管治政策,改變對中國兩岸政府關係問題處理辦法,改變了對澳門主權的態度,也影響澳門政制轉變。令人難以想像的是,時任澳門總督嘉樂庇在一九七四年五月十四日,於立法會聲稱葡新政治秩序對澳門前途沒有任何影響(《澳門百科全書》大事記),這可能是時任澳門總督嘉樂庇錯估澳門未來的發展形勢,因而作出錯誤判斷。葡萄牙康乃馨革命應該是人們認識澳門現代歷史的重要環節,值得推廣更多澳門人去認識這段歷史。
1974510澳門市民日報



1974515澳門市民日報




葡萄牙《葡京日報》(Diário de Lisboa)1974.5.2頭版  葡萄牙人民在慶祝康乃馨革命後第一個國際勞動節。

2017年4月20日星期四

水蔭路的變遷

感受水蔭路的歷史變遷,始終有點親切感。筆者曾經在二十世紀一九九四年至二零零一年於水蔭路一帶居住,後移居澳門至今。記得位於環市東路和水蔭路交界路口,是上學必經之路,就是從這裡行路到廣州市水均崗小學(已與其他學校合併)、廣州市第四十八中學(已與其他學校合併)上學。在二零零一年移居澳門時,就在水蔭路拍攝下一張又一張珍貴照片。

現在的水蔭路位於廣州越秀區,西北接先烈東路,南接環市東路,是屬於黃花崗街道。水蔭路社區除了有翔雲樓賓館和廣東新聞出版局大廈之外,還有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東風公園,是一個有許多人居住的社區。水蔭社區除了有東風公園,在不同號院社區也有一個小公園。
在2001年拍攝
按照《廣州市志》所載,水蔭路原名十九路軍墳場路,在1933年建成,因附近有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場而得名。長2000米,寬 6米。在1982年改名為水蔭路。從1923年的《廣州市區圖》可以看到,在二十世紀一九二十年代的水蔭路一帶都是農田,沒有太多人在這裡居住,同時周圍都是山崗。從老地圖所標示,現在水蔭路附近有貓兒崗、木陰崗、鴨舌崗等。初初的水蔭路只有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場附近,後來經過不斷的擴闊工程,後來擴闊至環市東路口。

一些老廣州地圖,標示現在水蔭路附近叫做雙淹崗或水蔭崗。可能就是由於其道路位於雙淹崗或水蔭崗附近這個原因,十九路軍墳場路後來被改名為水蔭路。最令筆者難忘的是,兒時生活的水蔭路每當雷風暴雨,那些黃泥水從地下水管走出來,水蔭路變成一條小黃河。感覺到水蔭路這個名修改得非常貼切。

觀看一些老地圖發現水蔭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前,沒有太多公共汽車路線經過。廣州新福利公司就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於水蔭路設置192路和199路公共汽車路線總站。在水蔭路正式擁有公共汽車路線總站,標誌著水蔭路成為廣州的主要街道。其後85號公共汽車路線,也於水蔭路曾經設置一個公共汽車站,後來被取消。期後還有其他一些公共汽車路線,在水蔭路設置一個公共汽車站。隨著廣州地鐵通車的方便,無需過長時間就可到達水蔭路附近。

現今位於廣州動物園旁邊的其中一段內環路,除了在二十世紀曾經作為鐵路之外,曾經也作為傳統肉菜市場。後來為了建設內環路,而把這個傳統肉菜市場拆除,這麼個傳統肉菜市場搬遷到翔雲樓賓館附近。其後在水蔭路附近,也設置了超市和肉菜市場。

隨著時光無情的流逝,城市發展也越來越迅速,但是不變的始終是對家鄉的情懷。水蔭路在萬變無常之中,環境雖變,始終不變的是這街道的人情風土。

觀深珠與港澳在一九七九年的情況(附報道原文)

  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在一九七六年四人幫被拘捕後結束,總共持續了十年之久。雖然自從「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經歷了華國鋒「兩個凡是」時期,不過在一九七八年舉行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正式確立改革開放作為建設方針。一九七九年三月設深圳市和珠海市。一九八零年深圳和珠海市內部分地區興辦經濟特區。

  中國大陸《人民日報》就在一九七九年四月二十二日第三
圖:Google Earth  1984年珠江口衛星地圖
版,刊登了新華社記者戚休、史美泗報道的文章,其報道標題為《國家的建設方針措施調動了地方和港澳同胞積極性/深圳珠海加緊建設面目一新》。文章總共分為五段,主要以人民資料庫資料為基礎,介紹深圳和珠海與港澳在一九七九年的情況。

  這篇報道第一二段當中,主要解釋深圳和珠海改設為市級建制單位的來由和主要有關措施。其中指:「國務院給兩個市撥出一筆專款,建設農副產品出口生產基地和旅遊業,並且進行城市建設。這兩個市還充分利用鄰近港澳的條件,因地制宜地開展來料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國家建設這兩個城市的方針和採取的措施,有力地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也調動了港澳同胞的積極性。」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的建設方針措施,其中就是大力建設廣東深圳和珠海等沿海城市,以地理位置接近港澳為基礎,先走中國不同省份一步,進行多方面的改革試驗。至於中國改革試驗過程中,有沒有出現一些鮮為人知特殊事件,有沒有出現一些鮮為人知奇怪現象,這個就有待未來老報紙研究。

  這篇報道第三段當中,主要講深圳和珠海歷來擔負著向港澳市場供應貨品。其中指「深圳和珠海歷來擔負著向港澳市場供應新鮮蔬菜、生豬、三鳥、塘魚、水果以及鮮花等任務。」深圳和珠海不只是擔負著向港澳市場供應新鮮蔬菜、生豬、三鳥、塘魚、水果以及鮮花等任務,還有其他方面未有寫出來。這樣體現港澳未回歸之前,早已與中國大陸緊密合作。與中國大陸緊密合作雖然是好事,不過應該遵守港澳基本法規定的底線。就是互相合作的同時,也要做到公平互利,同時維持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澳)人治港(澳)」的基本國策方針。

  這篇報道第四段當中,主要講港澳同胞對建設自己的家鄉有很高積極性。其中指「港澳同胞中廣東人占絕大多數。他們對建設自己的家鄉有很高的積極性。很多港澳同胞主動找到深圳、珠海有關部門,要求由他們來投資開工廠,建設風景區,開設旅遊賓館和別墅等。」何賢、馬萬祺、崔德祺、霍英東、李嘉誠等富商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對中國大陸自己的家鄉廣東大力投資建設,這可體現這些富商非常飲水思源。現在中國廣東省的許多方面成績能夠在全國名列前茅,他們實在功不可沒。

  這篇報道第五段當中,主要講中國大陸國務院非常重視深圳和珠海這兩個市的建設。其中指:「有關部門要多關心兩市的建設,主動地真心實意地幫助解決建設中的困難,爭取儘快地把兩市建設成為具有相當水準的工農業結合的出口商品基地,建設成為遊覽區和新型的邊境城市。」邊境城市建設得完善,也能同時對國家整體有利,故此中國大陸國務院重視深圳和珠海這兩個城市的建設,一直沒有停止過。不過重視歸重視,有關當局需經常檢討政策利弊,而合適地作出適當政策調整。

報道原文:
人民日報1979.04.223 作者戚休;史美泗


國家的建設方針措施調動了地方和港澳同胞積極性   深圳珠海加緊建設面目一新


    據新華社廣州四月二十日電 新華社記者戚休、史美泗報導:廣東省鄰近香港、澳門的深圳市和珠海市,按照現代化邊境城市的目標,正在積極地展開建設,面貌在迅速變化。

  最近,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寶安縣改設深圳市,珠海縣改設珠海市。國務院給兩個市撥出一筆專款,建設農副產品出口生產基地和旅遊業,並且進行城市建設。這兩個市還充分利用鄰近港澳的條件,因地制宜地開展來料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國家建設這兩個城市的方針和採取的措施,有力地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也調動了港澳同胞的積極性。

  深圳和珠海歷來擔負著向港澳市場供應新鮮蔬菜、生豬、三鳥、塘魚、水果以及鮮花等任務。隨著黨的各項經濟政策的落實,現在中斷了多年的邊境地區小額貿易已經恢復,邊境地區的公社和生產隊一些農副產品可以直接銷往港澳市場。外貿部門為了扶植邊境地區社隊發展集體養殖業,去年下半年專門撥出了一筆外匯貸款。目前,深圳市已經辦起了二百二十個集體養豬場,建起五個以飼養“鳳崗三黃雞”為主的養雞場,五十個蔬菜生產基地,二百畝鮮花生產基地,種植荔枝、柑桔、香蕉、方柿、鳳梨等二萬一千五百畝,其中一千畝以上連片的水果生產基地已有二十處。沿海的社隊利用海灣放養了二千五百畝魚、蝦、蠔,平原地區新增加了淡水魚塘三百六十多畝。過去以漁業生產為主的珠海,已辦起了四十九個養豬場,四十個出口新鮮蔬菜的生產基地,今年以來全市平均每天出口到澳門的蔬菜達三十多種。

  港澳同胞中廣東人占絕大多數。他們對建設自己的家鄉有很高的積極性。很多港澳同胞主動找到深圳、珠海有關部門,要求由他們來投資開工廠,建設風景區,開設旅遊賓館和別墅等。有的港澳同胞要求在深圳投資開辦一系列工廠,建設“工業新村”,為祖國四個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有一位香港同胞簽訂了三個廠的來料加工合同以後,在一個月內就把各種設備運來,使深圳市的三家工廠很快投入了生產。目前,深圳市已簽訂了二十八個合同,產品有服裝、皮鞋、羊毛衫、半導體收音機、旅行客車裝配等三十九種。珠海市為澳門客商來料加工羊毛衫、勞動手套、手提袋等六個工廠,已經先後投產。由澳門同胞投資興建一座毛紡廠,廠房占地面積四千平方米,不到半年時間廠房就基本建成,機器設備正在安裝,不久即將投產。

  國務院非常重視這兩個市的建設,要求兩市凡是看准了的,要說幹就幹,立即行動,把它辦成辦好。要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調動各方面各極因素,搞好籌建和施工,成熟一項,就幹一項,早建成,早見效。有關部門要多關心兩市的建設,主動地真心實意地幫助解決建設中的困難,爭取儘快地把兩市建設成為具有相當水準的工農業結合的出口商品基地,建設成為遊覽區和新型的邊境城市。(人民資料庫資料)



2017年4月15日星期六

《攻殼機動隊》影評:認識人性醜惡一面


《攻殼機動隊》真人版電影,是由荷里活翻拍自日本科幻動漫《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最近在港澳上映。由於筆者沒有欣賞過原著,所以就只能從欣賞新電影的角度去欣賞。沒有欣賞過原著就觀看這部電影,相信這樣沒有受原著故事内容影響下欣賞,應該能在以第一印象角度欣賞這部電影。
原圖Youtube派拉蒙影片 官方頻道
雖然這部電影的科幻化,都是人為想像地電腦合成。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科幻化很逼真,令人感覺很像生活在電影當中。例如少佐與巴特在這部電影中心靈感應對話、這部電影的城市街頭上的立體廣告招牌、機械智能、機械技術改造人類等。

逼真原因絕對不只是該電影有3D效果,戴3D眼鏡欣賞後才有逼真感覺。而是欣賞到該電影對科幻效果處理的認真,很少見到科幻效果穿崩鏡頭。其次演員拍攝技巧也很逼真,例如公安九課領導荒卷大輔險被暗殺一幕,聲音效果加上動作靈敏,情節如現實般震憾。

欣賞這部電影可以認識人性醜惡一面,這是由於故事其中講述阪華機械行政總裁卡特,這個人為了大力推動義體化運動,將無辜百姓被綁架去做試驗,試驗期間把無辜百姓本來記憶刪除掉,試驗若果成功就任由他人命令控制,試驗若果失敗就把無辜百姓殺掉。少佐從被阪華機械放棄的人九世英雄口中,得知阪華機械大搞義體化運動的真相,而變節抵抗阪華機械的人身控制。雖然追求夢想很正常,工作賺錢也很正當,可是追求夢想和工作賺錢的同時,千萬不能用陰謀詭計令無辜百姓受害。因為害人始終會害己,惡因始終會有惡報。

這部電影自從上映後引來了批評。例如一位看過《攻殼機動隊》原著的電影愛好者,他看過《攻殼機動隊》真人版電影,形容真人版電影未能帶出原著精粹,同時認為白種人史嘉莉•祖安遜演出日本少女素子很難接受。

其實這部電影以最新故事内容為主,不以原著精粹為賣點,其實沒有大問題,反而令筆者感覺電影有點新鮮感。若果要求電影完全帶出原著精粹,應該建議只看原著漫畫,不要觀看這部電影。一部電影如果沒有新鮮感,如何吸引觀眾觀看?若果只顧模仿原著,如何令電影能夠獨特地存在於世?同時這部電影本身己交待為何要白種人演出日本少女素子。由於日本少女素子被人為改造,日本少女素子的家人與素子再見面時,也認不出少佐就是素子。在批評電影時,應該先了解該電影有沒有交待清楚電影細節。

由於《攻殼機動隊》真人版電影只是一部電影,感覺許多電影劇情細節沒有詳細交待,例如阪華機械大搞義體化運動的歷程、素子的成長歷程。加上結尾是少佐接到新任務而變身,代表故事似乎未完結而埋下伏筆。可見這部電影可拍攝真人版電影前傳和續集。


2017年4月14日星期五

記澳門文多夫婦事件五十周年(附港澳老報紙剪報圖輯)


澳門文多夫婦(文多、湯健芬)事件發生於一九六七年四月,事件這麼快在今年就是五十周年。事因在澳門「一二三」事件發生兩三個月後,香港六七暴動前夕,文多夫婦被指迫害梁麗彩一事被揭發,事情後來被當時澳門左派份子以「文化大革命」式處理。
1967年4月14日澳門《市民日報》
圖左:1967年4月14日澳門《市民日報》1文多私家車被帖滿標語2文多住所帖滿大字報3便民藥房佈滿示威群眾4文多私家車頭5文多私家車上還有三個標語牌。

令人奇怪的是,當時這麼重大的群眾事件,在現今許多記載歷史和研究歷史的書籍,例如施白蒂編寫的《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一九五零-一九八八》、《澳門百科全書》附加的大事記、吳志良所寫的《澳門政治發展史》、黃慶華所寫的《中葡關係史一五一三-一九九九》等都沒有提起。這個文多夫婦事件有很多讀者有興趣,但没有太多學者有研究,這可能是歷史資料沒有太多的緣故。

在網絡上的資料也奇少,維基百科也沒有條目,暫時發現網上討論區(澳門流動社區CyberCTM.com澳門時事話題和QOOS討論區往事懷舊老澳門、FB想當年群組、FB老餅話當年群組)只有幾個討論帖子討論這歷史事件。暫時只有看老報紙縮微網上資料和膠卷資料,才能夠仔細查詢該歷史事件。

文多夫婦到底什麼人?由於現今許多記載歷史和研究歷史的書籍,大多沒有提起文多夫婦的來歷,所以完全不太清楚文多夫婦到底是什麼人。至於歷史事件仔細因由,就曾經有網民在網上憶述。FB想當年群組負責人葉寶池先生回憶:「這間屋(筆者按:是FB一張照片),當年是「文多醫生」夫婦的寓所(筆者按:FB原帖指姑娘街文多舊宅)。大約一九六七年(香港五月風暴前),忽爾爆出主人夫婦,虐待女傭的新聞,並揭發女主人多次為懷孕婦女墮胎,據聞,寓所的花園便挖出多條嬰孩屍體。當時,許多市民怒氣沖沖的前來抗議,又到文多駐診的,位於議事亭仁慈堂隔鄰的「便民藥房」抗議,當時在「便民藥房」見過,印象最深刻的標語是「文多用油浸,生湯逐建芬」(女主人名湯建芬)。當年在濠江下午放學後,曾與十數位同學前往聲援。至於當時貼滿標語的舊照已經很難找到,只留下一點記憶而已。」以上只是曾經經歷事件的個人回憶,雖然只能作參考,不過可見當時事態嚴重性。

香港《大公報》, 1967年4月14日 澳門群眾在文多住所外示威。

該事件的開頭,就是文多夫婦侮辱梁麗彩事情被揭發後,澳門左派份子舉行一連串示威行動。按照港澳老報紙所載,群眾在一九六七年四月十三日包圍文多住宅,也有群眾拖走文多汽車。群眾在便民藥房貼大字報,要求澳葡嚴懲兇手。便民藥房老闆聲明文多已離職。澳門左派份子在當時處理文多夫婦事件與「文化大革命」式無異,其特別在於示威方式離不開貼大字報,也離不開批鬥集會。曾經參與批鬥文多夫婦的社團有青年聯誼會、糧食工會、鏡湖醫院醫護職工、三巴門區坊眾會、市販互助會、學聯、十二工會等。可見有許多青年、學生和工人、街坊參與,這可能是由於當時「文革」文化風潮和事件嚴重性、當時部分報章報道誇張影響所致。文多夫婦有錯可從法律途徑解決,不應作出公開起底批鬥,而干擾其他市民日常生活作息。

香港《大公報》, 1967年4月16日 澳門市販會代表在法院檢察官辦公室讀毛語錄。

澳門《市民日報》在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日刊登該事件的受害者梁麗彩的控訴書,題目為《對大惡霸文多、湯健芬的控訴書》。該控訴書是事件的受害者梁麗彩在一九六七年四月十八日所寫,由澳門各界同胞反迫害鬥爭大會指派人宜向澳門總督嘉樂庇遞交。控訴書主要講述文多、湯健芬如何對待梁麗彩。文中形容文多夫婦所作所為令人髮指,可能就是引起群眾憤怒的原因。至於控訴書所說是否完全真實性,有待未來多方面查證。

澳門《市民日報》, 1967年4月20日 在文多住所搜出物品  

澳門《市民日報》在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日所載,於一九六七年四月十九日,澳門各界同胞反迫害鬥爭大會指派梁培、陸昌和鄧佩珍見澳門總督嘉樂庇,遞受害者梁麗彩控訴書,告文多夫婦,澳門總督嘉樂庇同意賠償黎振損失和銷案。但事件並未有完全結束,老報紙指文多夫婦去到外國避難,當時澳門警方在一九六七年四月十七日知會各地通緝文多夫婦,當時澳門新聞處在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二日指文多夫婦去了羅馬。FB想當年群組負責人葉寶池先生回憶:「當年爆出新聞後,文多兩夫婦夜乘船往港,再乘飛機返回葡萄牙。致使在澳的寓所一直空置。」到了一九六七年五月十七日,香港《華僑日報》報道:「文多夫婦可能逃往美加。」有點疑問的是,文多夫婦之後至今去向,由於坊間歷史記錄不多,已經成為一個謎。有待未來歷史研究和外文翻譯、口述記錄得知文多夫婦去向。

1967年4月14日澳門《市民日報》

1967年4月20日澳門《市民日報》

2017年4月6日星期四

不同歷史時期的澳門清明節景況

        在執筆撰寫此文之時,正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清明節原本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按照元代崇仁吳澄伯清所寫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寫道:「清明,三月節。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雖然在澳門生活的人過清明節,與其他華人地區沒有特別大的差別,都是一家大小去墳場拜祖先拜已故親人。可是澳門生活的人經歷不同歷史時期,應該與其他地方不同,應該有些澳門清明節逸事值得一提。
  首先談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澳門清明節景況。根據新加坡《南洋商報》在一九三九年四月五日報道,指「若干澳門人士正組織救濟難民委員會,向香港和澳門人士捐出巨欵,以資救濟。」若干澳門人士在一九三九年清明時節組織救濟難民委員會,這是由於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澳門雖然屬葡萄牙中立國範圍,但是澳門鄰近地區如英屬香港、中國廣東省一些地方等被日本所佔領,許多難民就湧入澳門避難。至於這個救濟難民委員會當年做過什麼救濟活動?有沒有救濟成效?就有待未來查找相關資料去深入研究。
  談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國共內戰時期的澳門清明節景況。根據澳門《華僑報》在一九四七年四月四日報道,報章標題指「昨日清明節/市場更為寂寞/穀米仍慢砂糖片糖獨好」。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是太久,中國國共持續内戰,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元氣大傷,因而澳門經濟無法幸免而受到影響。根據澳門《華僑報》在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報道,報章標題指「清明節/西洋墳場延長開放時間/前山一帶加派軍警保護」。當時中葡關係不是太好,珠澳邊界可能經常有衝突,因而有加派軍警保護的必要性。
  談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澳門清明節景況。根據澳門《市民日報》在一九六七年四月五日報道,報章標題指「昨日出關掃墓客/大學毛澤東思想/飯堂內有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演出/熟肉熟海鮮生果麵飯等大量供應」。在報道中指澳門市民在清明節出關掃墓者千餘人,當時中國當局禁止帶香燭等「迷信品」入境,所以當時許多澳門市民都没有帶,秩序非常良好。澳門商會和工聯則在關閘負責幫助掃墓的澳門市民填寫相關過關表格。沿途還設有某間大學校史的展覽會和水站、售賣肉菜的市場。這個市場還售賣毛主席像章、國徽章、歌頌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唱片等。
  當時正值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澳門「一二三」事件之後,香港六七暴動前夕。澳門周圍都充滿著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氣息,例如有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演出、市場售賣毛主席像章、國徽章、歌頌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唱片等。當時澳門如中國大陸的城市,這可能是澳門左派份子在澳門「一二三事件」後地位提高,澳葡政府不敢干涉澳門左派份子活動,澳門親國民黨人士被趕走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