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1年7月30日星期五

冀望好消息深化澳琴發展與合作空間

        澳門《力報》在二零二一年七月廿二日報道:「至於有消息指未來橫琴會以土地租賃方式租予澳門使用,澳門會獲得橫琴管治權,賀一誠叫記者「唔使急啦!遲啲有消息你咪知。」他又暗示自己現時不能先行透露,因為是中央政策,要等中央公布。」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橫琴的歷史與現狀。未回歸中國之前的葡屬澳門政府,曾經對橫琴有得到管治權的要求。澳門華山事務檢察官在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九月廿六日,致函香山縣令,稱澳門政府擬派兵船和士兵攻打大橫琴島,以消滅盤踞在那裡時常侵擾過往船隻的海盜。鑒於島嶼很大,需要很多兵力來完成包圍,所以澳門方面請求香山縣令派出中國兵丁增援。《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簽署後,前澳門總督羅沙代表葡萄牙於一八八九年(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就把「澳門地圖」交於清廷官員;「該圖東至九洲洋,南至橫琴,過路環,西至灣仔、銀坑,北至前山城後山腳、周圍百餘里皆以紅線劃入葡人界內」。


  清宣統元年(一九零九年)二月,中、葡雙方決定查勘澳門界址。同年三月八日,香山縣成立「勘界維持會」,廣州隨即成立「廣東勘界維持總會」。七月十五日,中、葡雙方代表在香港舉行劃界談判。十一月十三日,談判失敗。澳門勘界會議在十二月於京重開,因葡萄牙發生革命而百廢待舉,因無暇顧及而再次終止澳門勘界談判。當時澳葡政府在談判桌上提出界址其中包括大小橫琴島。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五一年間澳門總督柯維納,在中國內戰期間與國民黨當局簽訂兩個雙邊協議,企圖以此換取和解;徹底放棄葡萄牙對內港領水、 局外地及有爭議的島嶼(對面山、馬騮洲、小橫琴及大橫琴)的主權要求與管轄並企圖在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大陸奪取政權後與其簽訂「臨時協議」。葡屬澳門政府最終沒有得到橫琴的管治權。


  澳門回歸之後的二千年代起,有非常大的澳門輿論憧憬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向中央人民政府申請橫琴列入澳門管治範圍。不過隨著粵澳合作聯席會議在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六日召開,確定「泛珠合作,粵澳為主力」方針去開發橫琴島。同時根據《澳門日報》在二零零九年二月三日報道指出,靠近蓮花大橋的橫琴一幅呈船形大約有五平方公里土地的東部商住區列為「粵澳合作項目用地」。國務院常務會議在二零零九年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通過了《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將橫琴島納入珠海經濟特區範圍,對口岸設置和通關制度實行了分線管理。逐步把橫琴建設成為「一國兩制」之下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範區。


  至於橫琴的現狀,可以用非常冷清來形容。筆者在二零零六年、二零一二年、二零一五年、二零二一年三月去過橫琴旅遊,可謂見證橫琴最近十多年的發展進程。橫琴發展雖然快,但人流稀少。最近一次(即二零二一年三月)去橫琴的勵駿龐都廣場,見到這間商業廣場内商店、影院、書店人流數量非常少,許多商店還未開放,書店當中的書也非常十室九空。餐廳可選擇也不多,大部份是火鍋和一些外省食物。位於横琴仁山路嘅紫檀文化博物館橫琴分館,雖然有回鄉證可免費入場,但人流一樣稀少。難怪最近這麼多横琴地產電話打給筆者,見過社交網站上等地方也諸多横琴地產廣告。如果橫琴發展是成功,就不會出現這樣煩擾的廣告模式。所以冀望好消息能深化澳琴發展與合作空間,盡快解決澳門產業發展單一化問題,盡快解決橫琴更好促進人流加速發展問題。

2021年7月23日星期五

如何為學生更好地搭建合適的舞台

        最近觀看由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黃素君所撰寫,刊登於二零二一年七月十九日的《澳門日報》教思版,題為《為學生搭建一個合適的舞台》一文深有同感。

  對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黃素君深有同感之處,首先在於她指出「有時會聽到教師抱怨孩子不專心上課,或是沒有學習動機等。但在看着孩子表演那一刻,我想着,或許只是我們尚未為孩子搭建起一個合適的舞台而已!」有些學生不專心上課,導致成績差而追不上進度,或出現學壞等不良現象。可能是一些刻板死背填鴨式的教育,或者是一些過份長輩説教式教育,未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有關。應該多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求學不應只求分數,輕鬆寓娛樂於學習,讓學生主動表現自己的潛在能力。


  其次同感之處在於黃素君副教授提出與學生公平參與舞台有關的看法。她指出:「當然,筆者也觀察到有一些情況,希望學校可以多加注意,這就是性別角色刻板化的問題。教育公平其實除了有均等的參與機會外,也涉及到是否會因性別刻板的問題而衍生出不公平的發展。」


  其後她用學校舞蹈表演者作例子,體現澳門存在性別角色刻板化的問題。她發現「無論是小學或是幼稚園的學校舞蹈表演者都是清一色的女孩(學校是男女校。」的確舞蹈不應該是女生專利,武術也不應該是男生專利。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男學生或女學生學習是否容易上手,並非偏向一個性别參與一種表演或體育項目的理由。 否則可能會剝削學生每一個發展的機會,同時難以推進澳門全人教育的目標。


2021年7月16日星期五

跟十位澳門旅行家環遊世界

 



       由張裕、胡浩強、羅紹華、鄺耀林、張雪聰、鄭慧娟、張曉怡、胡梓聰、蘇光輝、梁洪波十位本地愛好攝影及旅遊人士撰寫、澳門東亞大學公開學院同學會出版的《從澳門向世界出發》遊記集,在2021年7月11日於理工學院舉行書市嘉年華首發儀式,同場還舉行「十個澳門人走向世界」旅行講座及「寰宇風情七大洲攝影展覽」。這本書非常受讀者歡迎,初版已印一千二百册,再版已印一千册。


          筆者有幸參與《從澳門向世界出發》遊記集首發儀式,而且預訂得到友情價五十澳門元的親筆簽名一書。出席《從澳門向世界出發》遊記集首發儀式熱鬧非凡,這是由於這本《從澳門向世界出發》遊記集的作者陣容鼎盛。加上自己對旅遊的興趣,所以絶不放棄這次難得機會。


         《從澳門向世界出發》遊記集其可觀之處,首先在於遊記内容的豐富。講述國家分佈,不止於澳門和一些國家或地區,還包括一些冷門而且許多人難以到達.的地方,如北韓、埃塞俄比亞、南北極等。特別的是這十位本地愛好攝影及旅遊人士所走路線充滿歷奇,其遊記文筆淺白易懂,一些文章結尾還帶有旅遊錦囊或貼士,閱讀起上來未至於沉悶。


         《從澳門向世界出發》遊記集其可觀之處,其次在於圖文並茂。特別的是每一張相片都是特級靚相,有當地山水,也有當地風土人情,是這十位本地愛好攝影及旅遊人士攝影作品精華,令人目不暇給。


          此外,《從澳門向世界出發》遊記集也附贈一張精美書籤,書籤上刻有這十位本地愛好攝影及旅遊人士的精警金句。例如有張裕的「不是生活無趣,而是有沒有始終堅持有趣的活法-多去旅行」、張曉怡的「心自在,到哪裏都自在;心優遊,到哪裏都樂悠悠。」可見旅遊可以活出生命,讓生活更多姿多彩。跟十位澳門旅行家環遊世界,確是別一番滋味!

追憶與周凡夫老師的交往點滴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在Facebook於二零二一年七月七日當天晚上公布周凡夫老師噩耗,其Facebook貼文指:「我們懷着沉痛的心情告訴大家,我們敬重的協會副主席周凡夫老師(周卓豪先生)在二零二一年七月七日晚上辭世。周老師是本地資深藝評人,活躍於中港台澳,評論領域橫跨各演藝和藝術政策研究等範疇,對香港藝術界,特別是音樂界,貢獻良多。周老師是我們的創會成員,過去近三十年一直以他的專業、熱誠和溫暖的笑容,指導和支持我們的工作。我們非常不捨周老師,也深信他留給香港的珍寶,會一直滋養我們的文化。」

  周凡夫老師生前多年來為其澳門《訊報》撰寫專欄《評藝人語》,澳門《訊報》在Facebook於二零二一年七月七日當天晚上,也發文悼念周凡夫老師的離世。筆者有幸同周凡夫老師有限的人生中有緣相聚,也有幸與他在同一報社撰寫報章評論剛好十年五個月,彼此相識接近十年。在二零二一年七月七日當晚打開手機接收周凡夫老師死訊,簡直令人非常意外,難以相信這件事是真的。就撰寫本文追憶與他交往往事以示懷念。

  與周凡夫老師初次交往於二零一二年一月,當時在Facebook私訊進行對話交流。彼此最初次見面則是在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到澳門噴水池邊度有書出席有關澳門地水南音的新書出版活動。這是筆者難得一次與周凡夫老師合照,也請求得到他在有份主編的《澳門演藝評論選 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一》一書中親筆簽名。與周凡夫老師相關合照和親筆簽名,還在好好地保存中。

  與周凡夫老師唯一一次飯聚,是在二零一四年五月三十一日於澳門水坑尾坤記進行。周凡夫老師在這次飯聚教曉筆者兩個做人道理。首先是甚麼工作都要學會去做,千萬不要只停留在興趣上喜歡的層面,也說他後生時做過不少不同工作。其次出版一本書選甚麼文章結集,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因為結集出來的文章要留給以後的人看,所以所選文章要有其持續社會影響的意義。可惜周凡夫老師的離世,再沒有下一次飯聚的機會了。

  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聽周凡夫老師有份出席的文化座談會,是在二零一七年三月五日於澳門饒宗頤學藝館舉行的二零一七澳門劇場研討會,大會主題為「藝評與教育」,是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所主辦。周凡夫先生在會上作總結座談時推薦整理法寫藝評,對完善藝評寫作水準有非常大的幫助。整理法寫藝評,顧名思義就是做一個藝評的寫作大綱。在觀賞前、觀賞時、觀賞後都有其步驟,之後就進行文稿撰寫。

  此外筆者參加什麼新活動,撰寫什麼有關文化或歷史新文章,都會第一時間在Facebook私訊發給周凡夫老師知道。例如在二零一五年十月十七日去澳門威尼斯人金光綜藝館聽《顧嘉煇榮休盛典演唱會澳門站》。例如澳門《華僑報》在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刊登《晚年黃霑與澳門之情》一文。例如在「時空穿梭睇黃霑 收藏品上的生平史」 紀念黃霑誕辰七十七週年網站在二零一八年三月十六日面世。周凡夫老師每次見到,都開心地讚好。

  最令人感動的是,根據澳門《訊報》二零二一年七月九日的周凡夫逝世特輯文章透露,周凡夫老師在二零二一年七月七日下午重病當中,還沒有忘記澳門《訊報》專欄《評藝人語》的稿約,「 直至日前(七)日下午仍表示「爭取在黃昏」交稿。」可惜的是這個來稿承諾始終無法實現。周凡夫老師的精神是一種楷模,如何寫好不同類型的評論,如何為這個社會作出貢獻等這些種種一切,我們都要以他為榜樣,好好向他學習。周凡夫老師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他的敬業樂業精神永存。

2021年7月15日星期四

蓮花文化在澳門

蓮花與澳門關係

  

☆ 蓮花圖,建燁於2019年拍攝

        蓮,又稱荷花、蓮花、荷,古稱芙蓉、菡萏、芙蕖,是多年生草本花卉。由於澳門半島的地形與地貌, 在四百多年前未填海造陸之時像荷花也像蓮莖,所以一直有「蓮花寶地」一說。蓮花更是澳門地區藥用植物之一。

蓮花與澳門文化藝術

  古今名人有不少歌頌蓮花與澳門的詩詞。香山詩人劉世重在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於前山寨南築嘯廬,準備參加秋闈省試時。詩人劉世重就從前山遙望澳門的景物歷歷在目,促動旅遊之心就到澳門一遊,留下吟詠澳門詩作四篇。其中一篇《望洋台》吟詠澳門蓮花山景色:關外蓮花地,蓮花山半腰。築城陶甓壘,對著海門潮。怪浪排空黑,驚濤帶日搖。望洋人不見,臺畔草蕭蕭。

  番禺詩人汪後來在1737年(乾隆二年)遊澳門,作《澳門即事同蔡景厚六首》。其中一首吟詠澳門蓮花景色:蓮花出水地形奇,為問何年借島夷。卻怪伏波征戍日,不將銅柱立江涯。

  林國桓在1737年(乾隆二年)遊澳門媽閣廟,於廟前石壁題詩一首,為澳門媽閣廟最早的題詩:

水碧沙明遠映鮮,蓮花仙島湧清漣。

岸窮海角應無地,路轉林深別有天。

一任飛潛空際色,半分夷夏雜人煙。

幽心已托南溟外,獨坐松蔭覺妙禪。

  清朝朝廷在1744年(乾隆九年)派印光任到澳門,任澳門海防軍民同知,赴任期間曾經寫下《濠鏡十景》的詩篇。其中一首《蓮峰夕照》吟詠澳門蓮花山景色:

  蓮峰來夕照,光散落霞紅。樓閣歸金界,烟林入錦叢。文章天自富,烘染晚自工。祇恐將軍畫,難分造化工。

  廣州知府張道源因公事在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入澳門時,順便遊覽媽閣廟,且題詩刻石於媽閣廟前。其詩為:

  遙轉蓮花島,天然石構亭。當軒浮積水,護楫有仙靈。海覺終霄碧,榕垂萬古青。鯨波常砥定,風雨任冥冥。

  廣東順德人張琳獲委署德慶知州,赴任前在1815年(嘉慶二十年)曾遊澳門,並留有《澳門竹枝詞》七首,其中一首吟詠澳門蓮花莖景色:

  蓮花一徑跨岩疆,險設關門善制防。試向青洲林外望,層層樓閣白如霜。

  汪兆鏞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以清朝遺老自居,由於反對革命加上政局動蕩,前來香港、澳門避難,前後寓居澳門12次。因1937年日軍犯粵,不得已再次到澳門,先後暫居南灣7號、二龍喉張仲球園宅,直至1939年去世。汪兆鏞居澳期間,曾寫有《澳門雜詩》一卷,內有《雜詠》二十六首、《澳門寓公詠》八首、《竹枝詞》四十首。其中一首《蓮花莖》吟詠澳門蓮花莖景色: 

  北自前山來,沙堤平而直。路南一山聳,儼如蓮莖植。跗萼連踡中,秀采森嵂崱。怪石高逾尋,惜今文字泐。徘徊一瞻眺,天然樹封域。

  《澳門華僑報》華座版在1999年7月11日,刊登已故澳門資深報人、著名詩人、書畫家佟立章《蓮花集》一詩,以寄當時有提議於南灣人工湖種植蓮花立街景為澳門回歸標誌感想之意。

  澳門食品廠出品之「露仙」蓮花杯雪糕,雪條,1978年8月24日正式在澳門上市,由荷蘭園二馬路之如記行總代理,當時澳門各大小士多和辦館均有代售,零售價為大杯九毫、細杯六毫,另有家庭盒裝雪糕,雪條一律三毫,品種包括有椰子、芒果、士多啤梨、菠蘿等。

  時任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主任委員姬鵬飛在1993年3月21日下午的全國人大代表大會上,作出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草案)》和有關文件及起草工作的說明。姬鵬飛就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圖案(草案)作了一點說明。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是一面中間繪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的綠色旗幟。澳門是祖國不可分割的部份,五星象徵國家的統一;蓮花深為澳門居民喜愛,它在五星照耀下含苞欲放喩意澳門將來興旺發達,蓮花的三個花瓣表示組成澳門的三個島嶼,大橋和海水反映的是澳門自然環境的特點。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徽呈圓形,其外圈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葡文「澳門」字樣,中間的圖案及喩意與區旗相同。

  中國銀行在2012年為慶祝成立100周年,而發行100周年紀念鈔幣及郵票。中國銀行香港、澳門機構發行紀念鈔。因中銀澳門紀念鈔背面為豎版荷花,故俗稱荷花鈔。

  澳門郵電局在2017年10月9日發行《蓮花》郵票,由李德勝設計。套票一套四枚郵票各面值澳門幣二圓、三圓、四圓五角及五圓五角,發行數量: 300,000枚。小型張包括一枚澳門幣十二圓之郵票,發行數量: 300,000枚。

與蓮花有關的澳門和珠海地名

    蓮峰山:又名蓮花山,即現在的望廈山,位於澳門半島北部之望廈區。《廣東圖説》稱:「蓮峰山,在(香山縣)城東南一百三十五里大海中,有望廈汛。」一説澳門在明朝時期稱為蓮島,所以此山則稱為蓮峰;一説此山形似蓮花而得名。蓮峰山高62米。趙英玉在1642年(崇禎十五年)出生,至他這一代的趙氏家族才從香山上柵遷至澳門。澳門望廈趙氏家族第22世祖趙英玉在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11月21日逝世,葬於澳門蓮花山。

  蓮花莖:是澳門的重要古地名,即現在的關閘馬路。澳門半島如蓮花狀,所以通澳門之道稱為蓮花莖。古代蓮花莖乃一條細長石道,縱貫於沼澤與海灘之間,如壙基小路,所以明代又稱壙基路,後來增修石磯,所以又稱橫石磯。蓮花莖為中國大陸與澳門半島的唯一出入通道,成為中國政府控扼澳門半島的咽喉之地。明朝在1574年(明萬曆二年)於此處建關閘,並設兵駐守,每逢一、六日開關,給米若幹石,每月六啟閉,後為葡人佔據後拆毀;在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又向北推進建新關閘,即今日之關閘。

☆ 蓮峰廟,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蓮峰廟:是位於提督馬路蓮峰山北麓的古廟,大約建於1592年,為澳門三大古剎之一。蓮峰廟的前身為天妃廟,又名關閘廟。居民到清雍正元年(1723)集資對天妃廟進行擴建,更名慈護宮。更增設觀音殿,其後歷經多次重修及擴建,始成今日規模。蓮峰廟的正中為天后殿,左右為武帝殿、仁壽殿,中座正中為觀音殿,左右為客堂、龍華堂及倉頡沮誦殿,後座為金花痘母殿。該廟大約於清光緒二年(1876)正式名為蓮峰廟,這當然與它背枕蓮峰山有關。跟三街會館一樣,此廟乃當年華人商賈的護事廳,亦為中國官吏的駐節處,直至嘉慶、道光年間仍為中國官吏臨澳辦案的駐節處。著名的禁煙欽差大臣林則徐及兩廣總督鄧廷楨在1839年(道光十九年)9月3日巡視澳門時,即以蓮峰廟為接見葡萄牙官員之所。該廟天后殿至今還保留着林則徐當年辦公的亭子、几案等物,1989年在廟外立有林則徐像,以紀念他來澳150週年。該廟又設有為澳門培育了不少人才的蓮峰普濟學校一所。

  投資四百多萬元、建築面積約一萬平方呎的林則徐紀念館1997年11月5日隆重開幕,各界人士數百人出席。揭幕禮假紀念館所在的蓮峰廟舉行。蓮峰廟値理會主席龔樹根、新華分社社長王啓人、中總會長馬萬祺、新華分社顧問柯正平、銀行公會主席何厚鏵、政務司高樹維、林則徐後人凌靑、歸僑總會會長梁披雲、土地小組中方首席代表楊潤珍、同善堂値理會主席崔德祺、新華分社副社長宗光耀、中總會董馬有禮、立法議員馮志強、福建同鄕總會會長顏延齡、中華教育會理事長劉羨冰、文化司副司長辛耀華、街總會長劉光普、澳門日報總編李鵬翥、工聯會長唐星樵、及機修大師和該値理會多名成員出席並主持各項儀式。

  蓮溪新廟:現時座落於新橋區中心。始建時間已無從考證,只知道這座小廟處河湧「蓮溪」之畔,因而取名蓮溪廟。直至1830年(清道光十年)擴建,故有「蓮溪新廟」之稱,光緒年間再經重修,廟貌保留迄今。廟前曠地原有一個池塘,名叫蓮溪新池,建於1868年(清同治六年),用麻石砌成橢圓形圍基,讓善信在池中放生魚龜,後來因無人料理,池水乾涸而堆積垃圾,同時因曠地興建戲院、體育場、花園,該地現已被填平。

  蓮峰普濟學校:位於罅些喇提督大馬路蓮峰廟側,成立於1920年,最初校名為蓮峰男義校,1976年開始由現任蓮峰廟值理會主席龔樹根擔任校長,1995年加入教育局免費教育網絡,成為一所非營利的佛教學校。

  蓮花亭:澳門各界在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12月24日參加拱北高沙蓮花亭開幕典禮儀式。蓮花亭為澳門同善堂茶亭,位於澳門往來中山的必經之道,即現在珠海蓮花路則,以方便往來行人休息。在抗日戰爭期間不幸被日軍所毀,此次重建是由同善堂主席黃渭霖發起,目的依舊為以方便往來行人休息。

  


         金蓮花廣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1999年12月致送「盛世蓮花」雕塑作澳門特區成立的賀禮,現在放在金蓮花廣場。

  蓮花大橋:蓮花大橋由中國鐵建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與葡屬澳門政府共同設計,珠海與澳門共同投資約兩億元人民幣興建。澳門和珠海兩地在1998年6月29日開始動工修建,直至1999年澳門回歸前的12月10日,由澳門總督韋奇立、候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王啟人等剪彩揭幕。直至2000年3月才正式啟用。

  蓮花海濱大馬路:屬嘉模堂區及聖方濟各堂區,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於2002年12月13日之會議上,決議將位於路氹城之公共街道命名。蓮花海濱大馬路,葡文為 Avenida Marginal Flor de Lótus。街道的位置,原為由海濱圓形地起至奧林匹克游泳館圓形地止。直至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於2007年9月14日會議議決把位於路氹城及石排灣填海區的蓮花海濱大馬路(氹仔及路環)編號為90150街道位置重新界定,由和諧圓形地起至奧林匹克游泳館圓形地止。

  其他:1,原青洲坊木屋區被改建為公屋區後,一些地名以蓮花命名,有蓮花廣場和蓮花巷。2,從海濱圓形地直到路環電廠圓形地為止,被命名為蓮花路,其中途徑蓮花圓形地。3,蓮峰山附近一些地名以蓮峰命名,有蓮峰球場、蓮峰大廈、蓮峰街、蓮峰巷。4,紅街市附近一些地名以蓮莖命名,有蓮莖巷和蓮莖圍/蓮莖圍村。

與蓮花有關的澳門展覽活動

   「九七荷香遍海島」蓮花攝影圖片展覽1997年9月16日至9月22日在氹仔濠江中學分校舉行。1997年9月16日下午六時,「九七荷香遍海島」攝影圖片展在氹仔濠江中學分校開幕,海島市政執委會主席馬家傑、市政議員岑玉霞、阮子榮、澳門蓮藝文化協會理事長林金城主持剪綵儀式。

  「九八澳門蓮花展覽」於1998年6月12日下午四時半在盧廉若公園揭幕。這次 「九八澳門蓮花展覽」由澳門蓮藝文化協會和澳門市政廳合辦,展期由1998年6月12日起至6月14日止,一連三天。展出的蓮花品種有廣東地區的名品;紅睡蓮、黃舞妃、麗姬、羊城碗蓮、紅領中等,有武漢東湖碗蓮名種:白鴿、大錦、案頭春、金珠托玉盤、桃紅宿雨、繁星等等,淡素嫣紅,有各種不同的顏色,重袍疊錦,有各異的瓣型,亦有大有小,有的直徑逾掌,有的小如銅仙,許多名種是澳門未見過的。

  由中國花卉協會與澳門臨時市政局在2000年6月23日~7月23日聯合舉辦的第14屆全國荷花展覽在澳門舉行。來自全國的8000多缸荷花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各展芳姿。

  「第一屆澳門荷花節」活動在2001年6月24 日於孫中山公園開幕,逾八千盆荷花在澳門及離島的主要街道和公園展出一個月,讓市民和遊客觀賞二百多個荷花品種的美態。代理行政長官譚伯源以心願卡祝福澳門經濟繁榮。時任臨時澳門市政局主席麥健智表示,綜合去年主辦全國荷花節的經驗,今年由臨市局、臨時海島市政局、旅遊局以及蓮藝文化協會合辦第一屆澳門荷花節,除了以超過八千盆荷花裝飾澳門及離島的主要街道和公園,形成荷花處處的美麗景色外,還擧辦多項與荷花有關的活動,供市民和遊客參加。希望透過荷花節的活動,令澳門市民增加對荷花的認識,同時吸引更多的遊客來澳門觀光。

參考資料:

  澳門政府公報,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日報》,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蓮峰普濟學校,《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00年8期

2021年7月9日星期五

對澳門公共圖書館自助售書機運作的三點建議

       


        最近在澳門石排灣圖書館喜聞樂見,在接近澳門石排灣圖書館入口處的漂書活動書架旁邊,增設了一部自助售書機。不過這部自助售書機還在測試中,相信不久將來提供給不同讀者使用。有見及此,希望以一位讀者身份,對澳門公共圖書館自助售書機運作,提出一點建議。



        令人驚訝的是,這部在澳門石排灣圖書館新設置的自助售書機所放置的圖書,大多是早已出版多年的澳門文學作品或學術論著、澳門不同現行法典、林玉鳳所著澳門新聞出版史等,感覺大多都是官方背景的出版物。感覺這種自助售書機非常之趕客,不知道一日可不可以賣到一本出去?這樣說不是說澳門官方出版物完全不受歡迎,只是希望澳門公共圖書館自助售書機可以用得其所,以發揮它對澳門社會最大的作用。否則浪費公帑之餘,還完全得不到澳門社會效益。澳門公共圖書館自助售書機運作能提昇澳門閱書風氣,就是最大的社會效益。



        其實首先在澳門公共圖書館自助售書機的選擇售賣什麼圖書方面,應該售賣一些合乎澳門法律和澳門公共圖書館政策的最新出版或現時流行讀物,以增加澳門公共圖書館自助售書機的使用量。當然選書前提要最好做好社會調查,主動進行諮詢活動諮詢讀者對自助售書機運作的意見。因為自助售書機是否做得完善,離不開讀者的不同意見。



         其次澳門公共圖書館自助售書機的售書定位,不應該只局限於澳門政府出版物的銷售,這是由於自助售書機在澳門數量不是非常多,加上澳門不同出版社運作和不同圖書作者其出版上的投資,也有不同生存的難題。希望形成一種民間出版申請上架澳門公共圖書館自助售書機的機制。以便民利民,最終能夠讓更多澳門不同出版社和不同圖書作者受惠。



        澳門公共圖書館自助售書機也可上架澳門不同民間發行的文創產品,如明信片、有儲存不同文化內容的USB手指等諸如此類,讓澳門公共圖書館自助售書機能夠做到多元售賣,以達到澳門公共圖書館自助售書機在澳門社會的最高效益。


        其三要增加對澳門公共圖書館自助售書機在澳門社會的宣傳力度,感覺現在顯得不足,要經過望兩望才知道是什麼東西。澳門公共圖書館自助售書機雖然還在測試當中,都可以同時進行宣傳活動,以增加澳門公共圖書館自助售書機的社會曝光率。

2021年7月2日星期五

現存珠江三角洲重覆的地名

 原刊澳門脈搏週報



        由於1911年辛亥革命發生,中華民國在1912年成立之後,地名避諱當朝皇室成員名字或惡人之諱傳統也伴隨消亡。加上既定俗成而通用習慣,或者為了紀念歷史名人或事件。珠江三角洲一帶省港澳十一座城市(今稱粵港澳大灣區)現存的一些重覆地名,沒有加以修改,形成這種獨特的現象。由於地名重覆相同,若沒有講清楚哪座城市,難免産生混淆的情況。現存珠江三角洲重覆的地名命名特點,有山水名、有人名、有事件、有街道名、也有城鎮名。一個地名出現重覆的城市有多也有少。因現存珠江三角洲重覆的地名眾多,由於文章篇幅所限,本文只其中舉例一部份。

        珠江三角洲一帶都有以蓮花山命名的城市。位於廣州、深圳、新會、惠州、珠海、東莞、肇慶、香港、澳門。其中廣州、深圳、澳門的蓮花山較為出名。廣州蓮花山位於番禺東北部。峰頂有座蓮花塔,塔東北則有座蓮花城,建於1664年(清康熙三年)。山上也有座望海觀音像,於1994年10月23日建成開光。深圳蓮花山位於深圳福田區,山頂廣場有座鄧小平銅像, 建於2000年。澳門蓮花山又名蓮峰山,即現在的望廈山,位於澳門半島北部之望廈區。

     珠江三角洲一帶都有以孫中山命名為街道的城市。位於中山、廣州、深圳、莞城、石龍、惠陽、高明、澳門。以紀念國父孫中山推翻滿清,始建共和政制。街道長度以中山、廣州、惠陽、澳門較為長。其中廣州惠愛路(今中山四、五、六路)民國騎樓建築群建於1920年代,因1990年代初,中山路沿線建造地鐵一號線,中山四、五、六路騎樓街被大肆清拆和破壞。 東莞石龍中山路仍存有民國騎樓建築群,建於1929年。

      珠江三角洲一帶都有以解放路命名為街道的城市。位於廣州、佛山、中山、深圳、東莞、惠州、台山、肇慶。港澳則沒有解放路。以紀念中共在二十世紀國共内戰上成功佔據的城市。

        珠江三角洲有兩座城市都有以石排灣命名的城市。位於香港和澳門。香港的石排灣位於香港島南部的香港仔和離島南丫島。澳門石排灣位於路環,現今為2013年開始入伙的政府公共房屋群,還有一些私人樓宇屋邨。

        珠江三角洲有兩座城市都有以灣仔命名的城市。位於香港和珠海。香港的灣仔位於香港島北部,其中有著名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珠海的灣仔位於澳門西方,其中有著名的灣仔海鮮街。

參考資料:廣東百科全書、廣州百科全書、澳門百科全書、維基百科香港條目、高德地圖

路氹填海區歷史發展回顧

       路氹之間水域史地沿革

       

由建燁拍攝2001年的路氹填海區全景

氹仔和路環原本為中國明清兩代擁有主權的海島,直至葡萄牙在1851年派兵佔領氹仔島,在1864年派兵佔領路環,任命第一位氹仔、路環守備指揮官,至此氹仔和路環之間水域成為葡屬澳門政府一部份。直至澳門1999年回歸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政府一部份。

  參考由里斯本地理學會(Sociedade de Geografia de Lisboa)出版的1889年澳門地圖,氹仔和路環原本為隔海相望的海島,由於澳門的土地不敷應用而進行填海,經過歷年來不斷填海造地,而把氹仔和路環連成一體。參考由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所主編的2019年《澳門地圖集》,當中的《澳門歷史填海與土地發展圖》。1991年,完成對路氹連貫公路以西,接近路環石排灣水庫的填海造地。 到1999年,完成對路氹連貫公路以西的填海造地。2004年,完成對路氹連貫公路以東和以西的填海造地。2009年,完成對路氹連貫公路以東和以西的填海造地。2014年和2018年,分別完成對路氹連貫公路以東的填海造地。路氹填海區土地面積從1999年的2.2平方公里,去到2021年的6.0平方公里。


路氹連貫公路通車及其後城市建設


  在路氹連貫公路未通車之前,居民和旅客來往路氹必須乘坐渡輪到達。港務局曾以路氹兩處河床淺峽,船隻往往因潮水問題受到影響,交通阻塞為由,在1954年6月起准許澳氹渡海電輪公司,每週更改開行時間予以公佈。同時給來往旅客週知,以免阻碍通行旅客。


  直至1954年10月4日 ,興發海島鎮繁榮計劃委員會為推進計劃中之路氹兩島建設事項,商討關於該地建設之社會人士建議,定於是日召開全體委員會議。『興發』兩島原有之政府六年計劃下,路環新港初具規模,由氹仔島舊飛機庫塡海築公路直達路環島石排灣,連接後者之環島公路,汽車就由氹仔直接駛至路環新港,新港與氹仔之陸上交通聯繫完成之後,本澳卽為新港之內港。


  氹仔和路環之間長二千二百米、寬七米的路氹連貫公路(葡萄牙語:Estrada do Istmo)在1963年5月動工,1968年5月28日完成,1969年秋正式通車。在1999 年2 月進行路氹連貫公路擴建工程,使路面增至40多米寬和5線行車,中間安全帶建 設步行徑和自行車徑。中段有一直徑200米的大迴旋,現時為蓮花圓形地,向西 通往出入境檢查大樓和蓮花大橋。


  俗稱澳門蛋的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在2005年7月5日已在路氹城東面啟用,國際射擊中心在2005年8月23日啟用,保齡球中心在2005年10月11日啟用。並舉辦澳門首次的國際性東亞運動會,為使交通暢順且減輕連貫公路交通壓力,在路氹連貫公路又建成3條新闢道路。


  市政廳選定在接近石排灣路氹連貫公路西側,在1991年完成填海地上,興建石排灣垃圾堆填區。在1988年6月始收集廢料由於垃圾焚化中心在1992年12月啟用,石排灣垃圾堆填區就關閉。後來在此地改建為澳門凱撒高爾夫(2007年創立)和路環小型賽車場(於1996年落成。 路環小型賽車場在1999年6月下旬開始,由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屬下的澳門機動運動俱樂部接手管理。在2003年重修後加建防撞欄,以保障賽車比賽安全。)


  在1999年7月發布的第三十期第一組《政府公報》消息指:澳督授權路氹塡海區發展辦公室協調員羅定邦(ANTONIO JOSE CASTAN—HEIRA)代表澳門地區與梁晚年簽訂執行構思/興建路氹連貫公路綠化區十二生肖雕塑承攬工程的合同。位於路氹連貫公路車道分隔區上的十二生肖塑像,1999年12月10日上午舉行揭幕剪綵儀式,出席十二生肖雕像揭幕禮的剪綵嘉賓包括:澳督韋奇立、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王啟人,運輸曁工務政務司鮑維立、海島市市政執委會主席家馬傑及雕像作者梁晚年等。該項藝術工程葡屬澳門政府在回歸前最後興建的一項藝術工程。由澳門中國畫院院長、雕塑家梁晚年設計,中國河北省曲陽縣石雕刻有限公司承建。從設計草圖、挑選石料,分割雕刻、運輸安裝直到竣工,僅用四個月的時間。


  皇庭海景酒店(Pousada Marina Infante)在1999年12月於路氹城開幕。是澳門其中一所國際標準評定的四星級酒店。皇庭海景酒店於落成時曾設有由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所管理的澳門遊艇會娛樂場,但該娛樂場在2008年12月31日開始作內部裝修,直至另行通知。由於澳門在2020年初爆發2019肺炎病毒,皇庭海景酒店被政府徵用作全澳第一座隔離檢疫中心(指定醫學觀察酒店)


  蓮花大橋由中國鐵建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與澳葡政府共同設計,珠海與澳門共同投資約兩億元人民幣興建。澳門和珠海兩地在1998年6月29日開始動工修建,直至1999年澳門回歸前的12月10日,由澳門總督韋奇立、候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王啟人等剪彩揭幕。直至2000年3月才正式啟用。


  澳門特區政府行政長官何厚鏵在2000年3月頒布「第19/2000號行政命令」,認可在「路氹城」成立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在2010年成立。澳門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月球與行星科學實驗室在2014年11月成立。澳門科技大學在2020年11月30日上午舉辦20周年校慶典禮上,珠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姚奕生出席慶典活動,共同見證《珠海市人民政府與澳門科技大學合作辦學協議》簽約儀式。

2007年的路氹填海區全景,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路氹填海區最初的城市規劃


  路氹城城市規劃總藍圖是在1993年及1994年就出現。時任建設發展辦公室主任羅定邦在2000年12月在一個研討會上表示,路氹新城總藍圖的落實需十至十五年時間,且總藍圖有一定彈性,會就實際的社會經濟發展、投資者的實質建議及政府的策略,作出調整。


  按照時任建設發展辦公室主任羅定邦在2000年12月的透露,也參考在2001年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出版由黃就順、鄧漢增、黃鈞燊主編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地圖冊》的《未來的路氹填海區》地圖,當時路氹城城市規劃總藍圖內容如下:


  路氹城的新城市計劃總面積約為七百公頃,其中六百一十公頃為填海造地的土地。在路氹城總藍圖內有三個功能區:


 (一)東區:當時規劃作工業區,鄰近主要運輸基建有澳門國際機場、九澳港及路環發電廠。


 (二)中區:當時規劃作高層樓宇的商業中心集中地。


 (三)西區及南區:當時規劃作住宅及綜合用途,約能興建四萬八千間住宅,平均面積一百三十平方米。以每間住宅平均可容納三點一名住客來計算,路氹城可容十五萬名居民。預計休憩區及服務業會吸引八萬名非居民的工人、學生、旅客、遊客等前往路氹城。同時,根據社會——地理分析研究書的計算,總藍圖預計有多項公共及社會設施,來配合人口需要。


  當時基於休憩及文化區是發展澳門旅遊業的資產之一,因此路氹城規劃設立一百四十公頃的綠化區,包括具有不同運動空間的休憩公園、遊艇海岸、工程已展開的會議中心、高爾夫球場及位於商業區間之未來大學附近的大片綠化地帶。


  在總藍圖的「路氹城跟本地區以外的聯繫」之規劃中,澳門與國內連接的設施,有四項直接與路氹城連接的交通基建分別為:


  公路:路氹城及珠海橫琴島間新建造的蓮花大橋公路,之後更會延長該路至廣州,以建造計劃中的高速公路。


  鐵路:當時規劃起點在路氹城今澳門科技大學附近作為客運和貨運火車站,透過位於蓮花大橋北面五十米的一條橋,此鐵路可以跨越分隔澳珠海道,連接中國鐵路計劃中的廣珠線。現時為在2019年12月通車的澳門輕軌氹仔線。


  空中交通:透過路氹城旁邊的澳門國際機場進行空中交通。


  海路:當時規劃透過現在九澳港落實,亦可考慮曾向前行政當局提出之未來國際深水港可行性建議,一私人機構有意透過批地制度,在路環南面八公里的一塊人工塡造土地上,建造及開展此海港。


在澳門博彩業開放後的路氹填海區


  澳門路氹填海區在博彩業於2002年開放後變更了城市規劃的土地用途,變成了今天興建許多大型賭場渡假村的「路氹城」(葡萄牙語:Cotai),路氹連貫公路也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重要中心點的「路氹金光大道」。


  金都娛樂城(Grand Waldo)在2006年5月22日開幕。管理項目的銀河娛樂在2015年1月宣布將原有的金都娛樂城(Grand Waldo)項目重新改造成全新娛樂項目,同時改名為澳門百老匯,同時宣布該項目於2015年5月27日開幕。該項目以百老匯劇院作為主題,同時設有40間澳門本地及亞洲地道食肆、裝置3,000個層疊式座位的場館、飽覽180度全景的會所式娛樂場及一間改造後的酒店。同時建有空調系統的行人天橋連接澳門銀河。


  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The Venetian Macao)上蓋工程於2005年5月26日正式舉行動土儀式,經過了2年多日以繼夜地不停的趕工,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The Venetian Macao)於2007年8月28日正式落成投入使用。威尼斯人(澳門)股份有限公司及四季酒店集團共同投資的澳門百利宮(The Plaza Macao),位於澳門路氹城金光大道的威尼斯人度假村旁,是一個集酒店、購物、消閒及娛樂於一身的五星級酒店發展項目,於2008年8月28日正式開幕。


  新濠天地(英語:The City of Dreams)屬於澳門新濠博亞娛樂有限公司的博彩旗艦計劃,項目第一期於2009年6月1日在澳門路氹城開幕。澳門君悅酒店(Grand Hyatt Macau Hotel)於2009年9月29日正式開幕。新濠天地項目於2014年至2016年進行大型改建工程。


  屬銀河娛樂集團有限公司的澳門銀河酒店(Galaxy Macau),在2011年5月15日下午5時正式開幕。母公司和UA在2011年7月22日宣佈合作開設「UA銀河影院」,為提供澳門市民及其他遊客方便而設。「UA銀河影院」在2011年12月15日開幕。由於UA在2021年3月8日於香港全線結業,雖然名為「UA銀河戲院」,但實際該戲院歸澳門銀河管理,UA只是冠名。「UA銀河戲院」在2021年4月14日晚上於社交專頁上正式正名為「銀河戲院 Galaxy Cinema」。澳門銀河二期在2015年5月27日正式開幕。


  金沙城中心(Sands Cotai Central )於2012年4月11日起正式開幕。其中澳門金沙城中心假日酒店(Holiday Inn Macao Cotai Central)已於2019年中起暫停運作,改建為倫敦人酒店。澳門倫敦人酒店(The Londoner Macao)第一期於2021年2月8日揭幕。


  屬新濠博亞娛樂有限公司的新濠影滙(Studio City Macau),之前稱為東亞衛視影城、星麗門。新濠國際在2011年宣布以2.6億美元收購星麗門其餘的股權,同時更名為新濠影滙,新濠影滙於2015年10月27日開幕。


  屬永利度假村有限公司和永利澳門有限公司的永利皇宮(Wynn Palace)於2016年8月22日晚上8時開幕。屬美高梅國際酒店集團的美獅美高梅(英語:MGM Cotai)於2018年2月13日晚上7時半開幕。


  上葡京(Grand Lisboa Palace)地段於2013年5月3日由時任澳門特別行政區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批出。於2014年2月13日正式動土,最初預計在 2017 年啓用,因工期發生變化而後定於2018年上半年開業,但是由於2017年工業意外及事故與同年天鴿風災被延長工期,無法於2018年開幕。後來曾修改為預計2019年下半年開幕,最終上葡京項目於2019年底竣工,預計2020年下半年開幕。不過由於受到2019肺炎疫情持續肆虐全球的財政問題所影響,因而再度延至2021年下半年正式揭幕。


  由於路氹之間大量填海造地,昔日路氹連貫公路西側紅樹林的生態奇觀也受到嚴重破壞。不過佔地約55公頃路氹城生態保護區位於路氹蓮花大橋附近,是由生態一區和生態二區組成。生態一區作為有限度開放管理區,而生態二區就是開放式管理區。路氹城生態保護區工程分別在2003年底以及2004年中竣工,同時委託顧問公司負責管理和保養,有系統收集該區域的底棲生物、植物、雀鳥、水質及周邊環境資料數據。截至2020年底,路氹城生態保護區植物方面記錄有藻類植物268種、苔蘚植物4種、蕨類植物20種、裸子植物11種、被子植物350種。動物方面記錄有浮游動物142種、底棲動物133種、昆蟲518種、魚類85種、兩棲類5種、爬行類21種、哺乳動物10種。其豐富的食物資源吸引186種鳥類在此覓食以及棲息,其中包括珍稀的黑臉琵鷺(Platalea minor)。


與路氹填海區有關的澳門展覽活動

由建燁拍攝2021年的路氹填海區全景


  由澳門文化局主辦的《渡海傳情─澳門和離島小輪船回顧展》於2017年6月3日至10月5日在龍環葡韻風貌館舉行。回顧展其中展出路氹輪渡和路氹連貫公路相關老照片、老報紙等歷史檔案展品。


參考資料:

澳門政府公報,澳門環境保護局,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施白蒂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 - 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一九五零至一九八八),李鵬翥:《澳門古今》,《澳門日報》,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慧科電子剪報(Wisenews)資料庫,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 《澳門地圖集》,黃就順、鄧漢增、黃鈞燊主編:《澳門特別行政區地圖冊》,黃就順:《澳門地理》,維基百科澳門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