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1年7月16日星期五

追憶與周凡夫老師的交往點滴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在Facebook於二零二一年七月七日當天晚上公布周凡夫老師噩耗,其Facebook貼文指:「我們懷着沉痛的心情告訴大家,我們敬重的協會副主席周凡夫老師(周卓豪先生)在二零二一年七月七日晚上辭世。周老師是本地資深藝評人,活躍於中港台澳,評論領域橫跨各演藝和藝術政策研究等範疇,對香港藝術界,特別是音樂界,貢獻良多。周老師是我們的創會成員,過去近三十年一直以他的專業、熱誠和溫暖的笑容,指導和支持我們的工作。我們非常不捨周老師,也深信他留給香港的珍寶,會一直滋養我們的文化。」

  周凡夫老師生前多年來為其澳門《訊報》撰寫專欄《評藝人語》,澳門《訊報》在Facebook於二零二一年七月七日當天晚上,也發文悼念周凡夫老師的離世。筆者有幸同周凡夫老師有限的人生中有緣相聚,也有幸與他在同一報社撰寫報章評論剛好十年五個月,彼此相識接近十年。在二零二一年七月七日當晚打開手機接收周凡夫老師死訊,簡直令人非常意外,難以相信這件事是真的。就撰寫本文追憶與他交往往事以示懷念。

  與周凡夫老師初次交往於二零一二年一月,當時在Facebook私訊進行對話交流。彼此最初次見面則是在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到澳門噴水池邊度有書出席有關澳門地水南音的新書出版活動。這是筆者難得一次與周凡夫老師合照,也請求得到他在有份主編的《澳門演藝評論選 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一》一書中親筆簽名。與周凡夫老師相關合照和親筆簽名,還在好好地保存中。

  與周凡夫老師唯一一次飯聚,是在二零一四年五月三十一日於澳門水坑尾坤記進行。周凡夫老師在這次飯聚教曉筆者兩個做人道理。首先是甚麼工作都要學會去做,千萬不要只停留在興趣上喜歡的層面,也說他後生時做過不少不同工作。其次出版一本書選甚麼文章結集,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因為結集出來的文章要留給以後的人看,所以所選文章要有其持續社會影響的意義。可惜周凡夫老師的離世,再沒有下一次飯聚的機會了。

  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聽周凡夫老師有份出席的文化座談會,是在二零一七年三月五日於澳門饒宗頤學藝館舉行的二零一七澳門劇場研討會,大會主題為「藝評與教育」,是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所主辦。周凡夫先生在會上作總結座談時推薦整理法寫藝評,對完善藝評寫作水準有非常大的幫助。整理法寫藝評,顧名思義就是做一個藝評的寫作大綱。在觀賞前、觀賞時、觀賞後都有其步驟,之後就進行文稿撰寫。

  此外筆者參加什麼新活動,撰寫什麼有關文化或歷史新文章,都會第一時間在Facebook私訊發給周凡夫老師知道。例如在二零一五年十月十七日去澳門威尼斯人金光綜藝館聽《顧嘉煇榮休盛典演唱會澳門站》。例如澳門《華僑報》在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刊登《晚年黃霑與澳門之情》一文。例如在「時空穿梭睇黃霑 收藏品上的生平史」 紀念黃霑誕辰七十七週年網站在二零一八年三月十六日面世。周凡夫老師每次見到,都開心地讚好。

  最令人感動的是,根據澳門《訊報》二零二一年七月九日的周凡夫逝世特輯文章透露,周凡夫老師在二零二一年七月七日下午重病當中,還沒有忘記澳門《訊報》專欄《評藝人語》的稿約,「 直至日前(七)日下午仍表示「爭取在黃昏」交稿。」可惜的是這個來稿承諾始終無法實現。周凡夫老師的精神是一種楷模,如何寫好不同類型的評論,如何為這個社會作出貢獻等這些種種一切,我們都要以他為榜樣,好好向他學習。周凡夫老師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他的敬業樂業精神永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