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3年4月28日星期五

街牌資訊準確的重要性

        澳門Facebook專頁「ERROR 451」,在今年四月十一日曾經發佈一則圖文帖文,指出他在松山散步,從燈塔走到東望洋跑道,抬頭看看路牌的時候,發現東望洋竟然寫成「車望洋」,健康徑寫成「健康經」。還笑說如果小編是個武俠小說家,或者可以寫一個,關於一個小伙子到車望洋上取《健康經》的故事。這個圖文帖文引起非常大的迴響,也令許多人反思街牌資訊是否準確的重要性。

  其實澳門街牌出現錯誤不止這麼少,屢見不鮮。在二零一八年的一月份,有讀者向傳媒反映駕駛私家車途經友誼橋大馬路接近東方明珠時,見到上方的路牌顯示左線前往氹仔,右線前往黑沙灣,由於讀者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所以一看路牌就發現有問題,相信黑沙灣的灣打錯字,正確的名稱應該是黑沙環,事實除了這個路牌,周邊其他路段路牌都顯示黑沙環。有一位小紅書網紅在二零二三年的二月份,發現澳門科技大學招牌上的英文名當中的Macau打成Wacau,有澳門網民轉載至Facebook社交平台澳門高登起底組分享,引起許多澳門網民爭議。更有澳門網民設立Facebook專頁「澳門路牌逐個捉 Sinais de trânsito em Macau」,發現許多交通指示牌中文和葡萄牙文,都有不同的錯誤。

  見到以上這種種情況,其實有點可悲,因為不太相信街牌資訊校對這麼馬虎。街牌資訊錯誤,有以下幾種情況。首先是字形相近,一筆之差的情況,例如「東」和「車」字,還有「徑」和「經」字,M和W字。其次是讀法相近的情況,例如「黑沙灣」和「黑沙環」兩地方名詞,讀法和詞義都相近。這樣容易令人寫出錯別字詞。相信出現這種情況不是故意的,只是一時大意。避免錯誤再次發生,必須加強校對工作。否則會再出現同樣的問題。

  澳門街牌資訊被發現有錯誤,因而引起關注,不過感覺在另一角度來講,都是件好事。因為許多人都認為街牌資訊錯誤,完全非同小可,觸發大眾對澳門街道歷史文化的關注。因為澳門街牌資訊錯誤,會誤導市民和旅客出行,從而影響城市形象,可見該問題絕對不能忽視。有見及此,在文化局於今年主辦的好書交換活動當中,其中換取《不寫錯別字從分析‧辨識到永遠不做〈白字先生〉!》一書,以改進自己的錯別字問題。

2023年4月21日星期五

澳門水路和空路出入境口岸變遷

 澳門客運碼頭出入境口岸變遷

 1 內港客運碼頭(葡萄牙語:Terminal Marítimo de Passageiros do Porto Interior,英語:Inner Harbour Ferry Terminal)出入境事務站 (2008~)

  澳門政府在1868年將北灣填塞,同時築成一道直隄小路,在旁邊建築有拱形鋪樓。政府在1923年再填海擴闊沿堤馬路與興建碼頭,令內港成為了現代化商港。

  內港客運碼頭前身是位於內港的第14號碼頭(粵通碼頭),在此設立過可全日二十四小時運作的出入境事務站。廣東省港航集團有限公司全資駐澳企業粵通船務(英語:Yuet Tung Shipping,全稱粵通船務有限公司),在1962年於澳門註冊成立。粵通碼頭則在1985年2月啟用。這碼頭曾經是自從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之後,重要的海路交通樞紐,以連接香港以及中國大陸運輸中心和漁業港口。澳門政府為了擴大內港碼頭面積,就在1980年提出重建內港碼頭計劃,內港航道就在1984年加寬至50米。內港碼頭一帶在20世紀80年代為澳門漁業最興盛時期。在該區域當中有皇宮娛樂場和金碧娛樂場。按照1985年統計,澳門內港總共有38個碼頭,不包括商人自用倉庫的上倉庫有12座。

  澳門內港至珠海灣仔航線在1984年11月12日開始。因應對岸灣仔口岸臨時聯檢棚安全不符標準,在2016年1月17日起停用,往來灣仔口岸至內港客運碼頭的航運同時也需要暫停。由於是內港客運碼頭現時唯一航線,內港客運碼頭也暫停運作直至另行通知。灣仔口岸在2020年1月23日正式恢復通關。同時往返澳門到珠海灣仔航線,也恢復營運。在2020年至2022年間受疫情防控影響,往返澳門到珠海灣仔航線曾經調整班次或暫時停運。

  時任代行政長官陳麗敏在2008年2月18日公布命令,內港客運碼頭出入境事務站在2月20日設立出入境事務站。同時撤銷內港14號碼頭內的出入境事務站。港務局局長在2008年2月6日,按照第28/2003號行政法規第三條(三)項的規定發佈通告。指定內港客運碼頭為對外貿易海上口岸,自2008年2月20日起生效。

2 外港客運碼頭(葡萄牙語:Terminal Marítimo de Passageiros do Porto Exterior,英語:Outer Harbour Ferry Terminal)出入境事務站(1993~)

  澳門外港客運碼頭位置經歷多次變更。從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1936年和1952年澳門舊地圖可見,澳門外港客運碼頭原先設於薩拉沙博士大馬路(今友誼大馬路),即現時新口岸世界貿易中心位置。從章容記書報社出版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澳門舊地圖,還有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1988年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澳門舊地圖可見,澳門外港客運碼頭後搬至現時友誼巷和海港街位置,即現時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務廳大樓。這個位置曾經作為華山輪、泰山輪、南山輪停泊處。

  外港新客運碼頭塡土工程1988年12月22日正式展開,首期工程首先將新碼頭地點海床淤泥抽出,然後再進行吹沙塡土,此項塡土工程由珠光工程發展有限公司承造。澳門新外港客運碼頭由葡萄牙總統馬里奧·蘇亞雷斯於1993年10月31日主持揭幕儀式。澳門新外港客運碼頭位置搬至位於貯水塘下面新填海地。外港新客運碼頭首班航班在1993年11月2日上午七時開出。當局在外港新客運碼頭設立可二十四小時運作的出入境事務站,以取代舊外港客運碼頭。

3 氹仔客運碼頭(葡萄牙語:Terminal Marítimo de Passageiros da Taipa,英語:Taipa Ferry Terminal)出入境事務站(2017~)

  是一個位於澳門氹仔北安填海區的碼頭及出入境口岸,俗稱「北安碼頭」、「氹仔碼頭」、「新港澳碼頭」。毗鄰有澳門國際機場。該碼頭提供往來澳門至香港、珠海、深圳、東莞高速客輪服務。在永久客運碼頭啟用之前,興建氹仔臨時客運碼頭(葡萄牙語:Terminal Marítimo Provisório da Taipa,英語:Taipa Temporary Ferry Terminal)(2007~2017 )以加快分流外港碼頭壓力。時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在2007年10月9日公布命令,氹仔客運碼頭的臨時設施內出入境事務站在10月18日設立。在2017年5月22日時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公布命令,氹仔客運碼頭在2017年6月1日設立出入境事務站。

澳門遊艇碼頭出入境口岸變遷

 1 路環碼頭(葡萄牙語:Cais de Coloane、英語:Coloane Pier)出入境事務站(2015~)

  該碼頭早在1873年修建。在二十世紀1968年路氹連貫公路和1974年嘉樂庇大橋落成通車之前年代,是唯一通往路環的公共交通碼頭,昔日曾經是往返澳門和氹仔主要碼頭之一。隨著連貫公路及嘉樂庇大橋建成之後,其渡輪功能已不復存在,渡輪班次也逐漸減少,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消失。最終以橫琴居民來澳銷售農產品停泊處,作為餘下功能。

  修葺工程在1985年第一次開始進行,將棧橋部份改建為混凝土結構。 第二次修葺工程在2015年進行,時間相隔三十年後,這時候就將建築物入口處前後立面新増中文名稱「路環碼頭」。同時時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在2015年5月22日公布命令,路環碼頭在2017年6月30日設立可二十四小時運作,只容許遊艇乘客進入或離開澳門遊客使用的出入境事務站。出入境事務站在2015年劃定澳門水域之後,為增設海上遊上落客點才再重新使用該碼頭,為該碼頭重添新生命。其後往返媽閣碼頭至路環碼頭航線,由信德中旅船務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的澳門海上遊航線在2021年7月1日起正式開通。

2 澳門漁人碼頭(葡萄牙文:Doca dos Pescadores de Macau、英文:Macau Fisherman’s Wharf)遊艇碼頭出入境事務站(2016~)

  其前身是舊澳門港澳碼頭,是仿歐美漁人碼頭而建造的購物中心,為澳門第一個主題公園。建於外港新填海區孫逸仙大馬路對開,鄰近有新港澳碼頭。是由何鴻燊以及周錦輝投資興建,總投資大約為澳門幣18.5億。總共經過5年時間籌備和興建,由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及漁人碼頭主席何鴻燊在2005年12月31日揭幕儀式以及試業。在試業一年之後的2006年12月23日正式開幕。在2015年劃定澳門水域之後,為增設海上遊上落客點,在澳門漁人碼頭遊艇碼頭增設出入境事務站。時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在2016年3月15日公布命令,澳門漁人碼頭遊艇碼頭在2016年4月1日設立出入境事務站。

澳門兩大空路出入境口岸變遷

 1 澳門國際機場(葡萄牙語:Aeroporto Internacional de Macau,英語:Macau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代碼:MFM;ICAO代碼:VMMC)出入境事務站(1995~)

  這是澳門唯一的國際機場,也是澳門現時唯一固定翼飛機起降的空路出入境口岸。是繼日本大阪關西國際機場之後,全球第二個、大中華地區第一個完全由填海造陸建成人工島機場。附近設有氹仔客運碼頭,在1995年11月9日正式開始商業飛行。護理總督按照澳門組織章程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在1995年11月9日命令澳門國際機場可以進行對外貿易活動,因此視作澳門地區一道邊境。

2 空中快線直升機有限公司(英語:Sky Shuttle Helicopters Limited;葡萄牙語:Companhia Helicópteros “Sky Shuttle” Limitada)(2008~)

  前身是「港聯直升機(香港)有限公司」(簡稱:港聯直升機),在1997年與「亞太航空有限公司」(簡稱:亞太航空)結盟,聯合經營港澳之間直昇機航線服務,是香港和澳門第一間提供直升機跨境接載服務公司。港聯直升機在2008年改名為空中快線直升機有限公司,簡稱空中快線。現任行政總裁是陳婉玉,澳博行政總裁何鴻燊曾經是空中快線公司董事。由於該公司其中設立在澳門外港客運碼頭,可在同一碼頭作出入境通關。

參考資料:澳門政府網站、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建設發展辦公室、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珠海市口岸局、澳門百科全書、澳門記憶、施白蒂著、思磊譯. 澳門編年史 - 二十世紀 (1950-1988)、空中快線。



 

1,內港客運碼頭,維基共享資源

 


2,外港客運碼頭,維基共享資源
 

3,澳門國際機場,維基共享資源

從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看到的問題

        第四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紅地氈在二零二三年四月十六日下午四點三十分假香港文化中心對出尖沙咀海濱長廊舉行,頒獎典禮在同日晚上七點三十分假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這屆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是相隔四年之後重返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由於部份頒發結果,引起坊間許多爭議。原因在於得獎結果,與觀眾所期望有非常大的距離。

  首先就是香港電影金像獎所頒最佳電影獎給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引起許多爭議。爭議點在於,其實要比《給十九歲的我》要好的電影還有許多。電影《正義迴廊》和《飯戲攻心》都非常精彩。難以明白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審們認為《給十九歲的我》是屬於年度最佳,到底是甚麼原因? 在筆者心裡感覺到《給十九歲的我》利用學生他人私隱投資拍攝電影,不經學生同意作公映和參賽,嚴重違背電影道德倫理,這種電影理應取消參賽資格,同時追究製作人的責任。現在反而這種低劣行為,被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審作公開讚揚,這實在是香港文化界的不幸。

   《給十九歲的我》製作人在致謝詞上還大放厥詞。張婉婷委託郭偉倫讀出一封致謝辭,其中內容是這樣: 「多謝呢段時間仍然給我支持同鼓勵嘅人,多謝業界對呢部電影嘅肯定,令我喺黑暗當中漸漸見到曙光,讓我知道雖然人生處於低谷,但仍然意味着前路只有向上嘅可能性,感謝石校長交畀我哋呢個任務。」最後郭偉倫表示:「記住唔好熄機,繼續拍,唔好驚,拍咗先算,剪咗先算,上咗先算。」這顯然他們不知道問題出在甚麼地方,不肯悔改態度說出這些說話。以為大眾要求暫停放映該電影,是出於人身攻擊和無理打壓,反而得到評審們的同情,這是非常可悲。的確拍攝紀錄片是需要堅持,唔好驚,要繼續拍下去,但是都要同時處理好電影道德倫理問題。經過這一役,未成年人是否願意拍攝電影,都需要他們慎重考慮才行。

  其次就是香港電影業的青黃不接問題。主要是由於電影《神探大戰》,獲得第四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編劇、男主角和攝影四個獎項,成為了這次頒獎禮大赢家,而且成為非常大的爭議。爭議點在於這個得獎結果與許多網民的意見有落差,許多網民認為這次頒獎禮大赢家,理應是獲最多提名的電影《正義迴廊》團隊獲得,這部電影在這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十六項提名,是屬於大熱之列。這是由於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審們的口味與大眾不完全相同之餘,評審準則也令人非議。

  這個非議可從這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得獎者和頒獎嘉賓發言當中,可以了解得到。榮獲終身成就獎的胡楓,指出「但我覺得唔緊要,一個一個順序嚟,我係『序』有應得!」後來更唱契仔張學友歌曲《我等到花兒也謝了》應景。吳鎮宇在頒最佳男主角獎給劉青雲之前說「好多人都話我哋電影圈青黃不接,其實唔係呀,有幾個……阿東哥(麥沛東),我哋好需要你哋啲新力軍支持我哋,仲有導致『青黃不接』唔係因為你哋,係因為劉『青』雲同『黃』秋生繼續喺度接戲,只要佢哋『青』、『黃』不接戲,香港電影先有希望。」從以上可見,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審準則有論資排輩的怪現象,連終身成就獎都要排隊拿獎。這種怪現象可想而知是不利於薪火相傳。

  雖然香港電影金像獎不代表所有香港電影業界,也不代表所有觀眾。但是要鼓勵年青人多參與電影行業,獎項應該多頒給年青人。作為拿了許多獎的電影界前輩應該多提攜後輩,同時主動在接戲同時不接受獎項提名,讓年青人上位。可惜筆者這種想法,有網民認為是年齡歧視,也有文友認為是運動員拿冠軍後不能再參加,其實不是這樣意思。因為電影行業需要多些新血,一直都是這班電影界前輩活躍電影圈,都是這班人拿獎,新人在這電影圈發展難以為繼,對香港電影未來發展非常不利。

2023年4月13日星期四

歷年來以鐵達尼號為主題的戲劇

        鐵達尼號是一艘英國皇家郵輪,同時是白星航運公司旗下三艘奧林匹克級郵輪之一,在其服役時間是全世界最大海上船舶。英文名稱為RMS Titanic,在中國大陸則翻譯作泰坦尼克號。開始執筆之時,正值鐵達尼號啟航一百一十一周年,刊登之時正值沉沒一百一十一周年。在這特別時刻,談談歷年來以鐵達尼號為主題戲劇的有關故事。

  該船曾經號稱「永不沉沒」、「夢幻之船」,由貝爾法斯特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建造。在頭等艙曾經設有健身房、游泳池、接待室、高檔餐廳、豪華客艙。船上同時有一臺高功率的無線電報機,為乘客提供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電報收發服務,包括鐵達尼號航務通訊。鐵達尼號在一九一二年四月十日最終目的地為紐約的首航,正是唯一一次載客出航。該船部分乘客是當時世界上頂級富豪,以及許多來自英國、愛爾蘭、斯堪的納維亞和歐洲其他地區移民,他們都是為了尋求到達美國展開新生活。不幸在四月十五日遇上撞冰山後沉沒的嚴重海難。船上二千二百二十四名人員當中有一千五百一十四人罹難,成為了在近代史上最為嚴重的海難。船長愛德華·約翰·史密斯和鐵達尼號總設計師湯瑪斯·安德魯斯同時在這海難當中死亡。由於鐵達尼號海難的事件嚴重性,當中也發生許多倖存者和死難者的動人故事,成為其中非常受歡迎的改編題材。許多電影都以上述海難史實作為藍本,再加以改編。

  在一九一二年五月十四日發行美國無聲電影《Saved from The Titanic》,是以鐵達尼號為題材的第一部電影。由鐵達尼號倖存者Dorothy Gibson共同編劇並主演,在沉沒廿九天後上映。該電影膠片在一九一四年三月的火災當中燒毀,該片成為了散失電影。在影片發佈平台Youtube上找到只有九分多鐘的片段。

  拍攝鐵達尼號題材的電影公司主要有來自英國、美國、意大利、德國、印度等。在戲劇藝術表現上也多樣,包括有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動畫四類。在一九五六年首播的美國電視劇《"A Night to Remember" Kraft Television Theatre》,是第一部以鐵達尼號為題材的電視劇。一九七四年在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首次上演的舞台劇《鐵達尼號》,是第一部以鐵達尼號為題材的舞台劇。由占士·金馬倫執導的一九九七年電影《鐵達尼號》,最為人熟知。它在第七十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十四項提名,最終獲得十一座獎項,在二零一二、二零一七、二零二三年多次重映。《Titanic: The Legend Goes On》是由Camillo Teti撰寫和執導,在二千年上映的意大利動畫音樂電影。

  在電影內容展現上有戲劇性的電影之外,也有紀錄性的電影。在一九八一年上映的《Search for the Titanic》,是第一部鐵達尼號紀錄片,由Orson Welles講述,記錄了Jack Grimm 在一九八零年七月的探險鐵達尼號殘骸經歷。其後的紀錄電影都以探險鐵達尼號殘骸或搜索遺物為主,一小部份涉及對倖存者和死難者的研究。

  較為矚目的其中有以下電影:國家地理在一九八六年推出《Secrets of the Titanic》記錄在一九八五年發現鐵達尼號殘骸的過程,同時記錄在一九八六年由Robert Ballard 所率領尋找鐵達尼號探險隊的歷程。由Stephen Low執導《Titanic》,在一九九二年上映,是多國人員聯合攝製的紀錄片。探索頻道在一九九八年推出《Titanic: Untold Stories》,歷史學家重述乘客在鐵達尼號上的經歷。由Arthur Jones執導和編劇,一九九七年電影《鐵達尼號》導演占士·金馬倫執行製片的《六人-鐵達尼上的中國倖存者》,在二零二一年上映。這部電影記錄了鐵達尼號六名中國倖存者不為人知的故事,同時探討加拿大、美國和英國排華法所遺留問題。在一九一二年曾經有一部偽紀錄片,實際上該片鏡頭是一九一一年前所拍攝的奧林匹克號。這是由於奧林匹克號和鐵達尼號非常相似。

  非常幸運的是,以上這些老電影大部份都在影片發佈平台Youtube上看得到。雖然可看到的電影還未算完整,但都有足夠數量作仔細的電影研究,也可見證到人們對鐵達尼號興趣熱情從不減退,這種興趣熱情絕對不是在導演占士·金馬倫執導一九九七年上映才開始的。這種興趣熱情除了豐富觀眾娛樂之外,也讓人們總結海難教訓。

2023年4月7日星期五

澳門陸路出入境口岸變遷

 澳門早期城門(1623~1863)

葡萄牙人早在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以防禦荷蘭侵略為藉口,就在水坑尾私自建築一道城牆;但是廣東海道副使徐如珂拆毀該城牆。葡萄牙人其後就用賄賂手段應付中國官員,最終在此建成一道城牆。在不同歷史階段分別闢有三巴門、水坑尾門、小三巴門等城門。這時澳門舊城大致築成。由於葡萄牙領土擴張,直至清同治二年(1863年),葡萄牙人拆毀了水坑尾門、三巴門一帶圍牆,以進一步擴張界址。


 


關閘拱門(葡萄牙語:Portas do Cerco)(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

明朝廣東省香山縣早於萬曆二年(1574年)在蓮花莖設立關閘。是一座樓高三層的中式閘門城樓,門楣刻有「關閘門」字樣,定時向邊民開放,派官兵駐守。到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同時增建官廳和設置關閘汛。

澳門政府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八月二十五日,將馬路修至古關閘一帶,就是成爲現今的關閘馬路;又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動工修建新關閘,關閘拱門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10月31日落成。古關閘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拆除。新關閘為凱旋門狀的拱門,上面分別刻有幾個與新關閘有關事件的發生年份和葡國詩人賈梅士的詩句。此舉帶有紀念亞馬喇總督含義。


 關閘拱門在1993年啟用關閘邊檢大樓之後,只作為旅遊景點,不再作為邊防之用。在2018年5月4日被澳門特别行政區崔世安政府評定為不動産名錄之一,編號為 「MM0十六-關閘拱門  」。 


關閘邊檢大樓(葡萄牙語:Posto Fronteiriço das Portas do Cerco)(第一時期: 1993~2004  第二時期: 2004~)

澳門政府在1993年決定恢復對從中國大陸出入境民眾實施邊檢措施,建成出入境邊檢大樓。邊檢大樓設東西兩翼,東翼為入境大廳,西翼為離境大廳。另外設中央大樓,同時設有一條直通拱門的觀光走廊。鑒於舊有出入境驗證大樓不敷應用,澳門特區政府在2001年向珠海市租借關閘以北「三不管地帶」地段,興建新關閘邊檢大樓。驗證大樓重建成新的關閘邊檢大樓,由時任澳門特首何厚鏵在2004年1月15日主持剪彩儀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2015年12月20日頒佈的二零一五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當中,明確關閘澳門邊檢大樓地段劃歸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管轄。


 


第一時期(路氹邊檢大樓 葡萄牙語:Posto Fronteiriço de Cotai、英語:Cotai Frontier Post):2000~2020  第二時期(橫琴口岸澳門口岸區 葡萄牙語:Zona do Posto Fronteiriço de Macau do Posto Fronteiriço Hengqin): 2020~)


路氹邊檢大樓又名蓮花口岸,為澳門來往橫琴有一個快捷的陸路通道,蓮花大橋在1999年12月10日落成啟用。隨著蓮花大橋通車啟用,路氹邊檢大樓在2000年3月28日啟用,是第二個澳門與珠海市陸路邊境。路氹邊檢大樓開放時間在2014年12月18日,改為24小時開放,是澳門與中國大陸第一個全天候開放的正式口岸。雖然跨境工業區邊檢大樓為澳門第一個24小時通關口岸,但它只是屬專用口岸。


新橫琴口岸在2020年初完成興建,同時改用一地兩檢安排,連同蓮花大橋一併以租賃方式改隸澳門管轄,原路氹邊檢大樓在橫琴口岸澳門永久邊檢設施啟用後停用。新橫琴口岸聯檢大樓在2020年8月18日下午3點起開放啟用,同時在澳門路氹城的路氹邊檢大樓所有邊檢設施遷至橫琴口岸澳門口岸區同時暫作後備通關用途,出境車輛將在原橫琴口岸入境珠海。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在2021年3月18日正式動工,原本路氹邊檢大樓相關建築物在工程期間拆除。


 


 


珠澳跨境工業區專用口岸(葡萄牙語:Posto Fronteiriço do Parque Industrial Transfronteiriço、英語:Cross Border Industrial Area Frontier Building)(2006~)


珠澳跨境工業區是由國務院在2003年12月5日批准設立,於2006年12月8日正式運作,跨境工業區邊檢大樓則在同年10月18日運作。該通關口岸設立的原因,是由於珠澳跨境工業區共分為珠澳兩個園區。兩個園區是由同一條水道作為分隔,分別由珠海市政府以及澳門特區政府管理,同時考慮跟珠海愈趨頻繁經貿交往,原先通關通道已經開始不敷應用。雙方為此特別於珠澳跨境工業區設置通關口岸,同時實施24小時運作。


珠澳聯防聯控澳方工作組在2022年5月18日宣布,經珠澳聯防聯控機制協商一致,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同時報請上級批准,珠澳跨境工業區專用口岸通關時間自2022年5月21日凌晨0時起,由現行廿四小時通關,臨時調整為每天早上7時至晚上24時通關,即每日凌晨0時至7時暫停通關,同時僅向園區工作人員開放,非園區工作人員不能經過跨工區口岸通關。


 


 


港珠澳大橋澳門邊檢大樓(葡萄牙語:Posto Fronteiriço da Ponte Hong Kong-Zhuhai-Macau、英語:Hong Kong-Zhuhai-Macau Bridge Frontier Port)(2018~)


又稱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計劃原本是1983年提出連接香港和珠海,可以跨越伶仃洋的跨海大橋,後被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取代。


位於珠澳口岸人工島,在2009年12月15日開工,是港珠澳大橋重要組成部分。填海工程是由中國交建(中交四航局二公司)負責,同時由轄下中國港灣工程和上海建工集團合營承建澳門邊檢大樓,珠海口岸以及收費站匝道區域就分別是由格力地產(珠海市人民政府關聯公司)子公司-格力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發展有限公司,以及中鐵大橋局和上海隧橋合營承建。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席和主持動工儀式。珠澳口岸人工島填海工程在2013年11月28日正式完工。澳門邊檢大樓在2017年12月18日舉行點亮儀式,標誌着港珠澳大橋澳門邊檢大樓整體項目基本完工同時達到通車條件。珠澳口岸人工島澳門邊檢大樓管理區在2018年3月15日凌晨零時正式交付予澳門使用,整套已劃定之澳門特區邊界也成型。


在人工島上面設有澳門邊檢大樓與珠海公路口岸。港珠澳大橋與澳門邊檢大樓、珠海公路口岸在2018年10月23日一併開幕。在第二天正式通車。從此作為澳門通往珠海和香港的重要陸路出入境口岸。港珠澳大橋公路口岸在2022年加入國際金鑰匙聯盟,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引入這個聯盟服務的口岸。


 


青茂口岸(葡萄牙語:Novo Acesso Fronteiriço Guangdong-Macau)(2021~)


在2013年11月初,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訪澳。他在此期間宣布青茂口岸項目已經獲得中央批准同意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2017年4月正式批覆同意,主體工程在2018年初正式動工。青茂口岸現在位置原本為舊澳門批發市場,在新口岸工程展開後,同一時間展開清拆工程。

在2019年6月11日起,青茂口岸工程就獲准每日施工,工作時間從每日上午8點至晚上10點,時間直至同年的12月31日,由於趕工在星期日以及公眾假期也不例外。該工程包括有青茂口岸聯檢大樓、連接通道以及鴨涌河綜合整治工程。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在2020年11月16日發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2021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時,表示青茂口岸在2021年啟用。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在2021年8月30日分別宣布,按照國務院批覆同意,同時經過粵澳兩地政府協商,青茂口岸(粵澳新通道)在2021年9月8日下午3時正式開通啟用。


參考資料:澳門政府網站、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建設發展辦公室、澳門文化局《文化雜誌》關俊雄:三巴門歷史沿革及位置考、澳門百科全書、澳門記憶

圖片說明:


 



1,現今的關閘拱門(前)及關閘邊檢大樓(後),維基共享資源


 



2,已拆除的路氹邊檢大樓,建燁拍攝


 



3,青茂口岸澳門邊檢大樓,維基共享資源

十年澳門石排灣社區回顧與展望

         時間這麼快,澳門石排灣社區經歷十個春秋。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但基本上令石排灣社區居民達到安居樂業的水平。本文就首先多方面回顧石排灣社區建設,最後對其社區未來作點展望。


  澳門石排灣社區在交通方面,是一個大躍進。新福利和澳巴接到交通事務局通知,由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六日首班車起,路線15、25、26、26A、50、N3最早調整進入「石排灣公屋」路段,自此石排灣進入公共交通網時代。其後路線51、51A、51X、52、55、56、59、H3陸續開通。蝴蝶谷大馬路巴士總站在二零一六年八月十九日啟用,自此結束和諧廣場作為臨時總站的年代,排隊坐車不再必須要日曬雨淋。也隨著巴士快線開通增多,改善澳門石排灣交通出行難的問題。不過部份快線增加巴士站點,曾經引起許多居民不滿,形容快線變慢線。也許巴士公司想讓更多居住點居民方便出入,才這樣做。但始終影響澳門石排灣居民出入時間。


  至於石排灣都市化方面,也是個大躍進進程。石排灣臨時衛生站、長者日間中心、銀行、超市及食肆,在二零一三年二月最早投入服務。其後一些社區設施也陸續投入服務。位於路環蝴蝶谷大馬路石排灣社區綜合大樓設施在二零一六至二零一九年陸續啟用。該大樓六樓的石排灣圖書館,於二零一九年九月二十四日起正式投入服務。根據第174/2019號行政命令,石排灣公立學校於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一日正式設立。在二零二零/二零二一學年啟用,學校招收幼兒教育一年級至三年級以及小學教育一年級學生。石排灣衛生中心在二零二二年六月六日開幕,結束了石排灣臨時衛生中心的年代。大柔屋算是最早投入石排灣服務的超市,可惜不敵連鎖超市,而搬至其他地方繼續營運。至於石排灣休憩區興建方面,都是個大躍進進程,社區大樓七樓休憩區和水塘公園等興建,豐富居民生活,但兒童樂園和運動場也有不足夠的問題。


  石排灣社區設施來得太遲,所構成的不便,也曾經引起許多居民不滿。因為石排灣社區除了公屋人口不斷增加之外,私屋豪宅(包括澳門科技大學學生)人口也不斷增加,勞工人口也一直沒有少過。許多民生設施開始供不應求,例如圖書館和社區中心不足夠座位等,體現澳門新社區規劃的不足,這成為澳門規劃方面的反面教材。希望澳門新城所有規劃,都要吸取澳門石排灣社區的教訓。興建房屋的同時,都要做好民生設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