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3年11月30日星期四

澳門墳場史話

 



澳門伊斯蘭清真寺及墳場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澳門基督教墳場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聖味基墳場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概述

  澳門總共有墳場17 座,澳門半島有6 座,氹仔有5座,路環有6 座。伊斯蘭教墳場是澳門最早成形的墳場,始建於18 世紀。信奉基督教的留澳洋人在1821 年以前,只能埋葬於澳門半島城墻以外土丘上,他們直至到白鴿巢前地建立起舊基督教墳場,才有安身之所。至於華人,由於他們普遍居住於城牆外,沒有成形墳場或者墓園,大多散葬於現在澳門半島塔石和珠海拱北一帶。

  澳府在1835年9月21日頒佈法令,禁止於教堂和其庭院埋葬死者,同時規定所有墳場必須遠離居民區以及築上圍牆。該法令在1836年於澳門實施。其後由於聖保祿教堂遭大火後成廢墟地帶被徵用作聖保祿墳場。澳府在1911年10月19日對新教、白頭及回教墳場制定衛生及公共健康條例。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於澳門半島興建的早期墳場,是人煙罕至的郊外。

  為推動港澳兩地學術研究和文化合作,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與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在2003年10月9、10日,聯合舉辦 「十八、十九世紀中印交通史——在澳門、廣州和香港的巴斯人、亞美尼亞人和伊斯蘭教徒」 學術活動,活動邀請印度、香港、廣州、本澳學者參加和發表論文。多位學者以及香港巴斯和亞美尼亞社團的成員在第二日赴澳進行考察,實地了解澳門多元宗教文化和歷史。這一行二十多人於文化局人員陪同下,分別參觀澳門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白頭墳場、伊斯蘭教墳場、清真寺、大三巴牌坊、馬禮遜紀念教堂、舊基督教墳場等,同時在現場進行學術交流。

  行政會在2003年11月13日通過「墳場管理運作及監管規章」﹐該行政法規配合了本澳的城市規劃和加強了本澳的墳場的設置及管理。行政會發言人唐志堅表示﹐「墳場管理運作及監管規章」的制定﹐配合了本澳的城市規劃﹐規定了墳場的設置、擴大、遷移均需經過行政長官的預先許可。在2003年11月24日出版的第四十七期第一組《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公佈了第三七/二00三號行政法規﹐該法規訂定規範公共墳場的設置及管理﹐以及私人墳場的設置及監管的法律制度﹒法規自2004年1月1日起生效。

  在澳門時間2005年7月15日下午,於南非舉行第二十九屆世遺大會宣佈,「澳門歷史建築群」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同時重新命名為「澳門歷史城區」(「The Historic Centreof Macao」)。很多國家的代表團也都走來向中國道賀。基督教墳場為「澳門歷史城區」名單之一。

十八世紀興建的澳門墳場 

  澳門伊斯蘭清真寺及墳場:這裡是澳門唯一清真寺和伊斯蘭教墳場,位於澳門花地瑪堂區嚤囉園馬路4號,在濠江中學附近。葡萄牙語稱為Mesquita e Cemitério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u Mosque and Cemetery),俗稱「嚤囉園」。澳門在16世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正式開埠以後,許多來自東南亞,以及阿拉伯地區穆斯林商人到澳門經商,其中來自葡屬印度等地的葡軍士兵當中都有不少為穆斯林信徒。全澳門唯一的清真寺和伊斯蘭教墳場在此歷史背景之下,在1774年建成。澳門伊斯蘭會在1996年曾經向澳門政府提交一份清真寺重新發展計劃,但是未獲當局批准。澳門伊斯蘭會為容納日漸增長的澳門穆斯林,於2006年曾經向當局申請批准於現有清真寺建築毗鄰地區新建一座更大清真寺,同時於2007年後半年開始重建。但新清真寺直至現在仍未動工。在計劃當中的新清真寺規模將會是原有兩倍,是一間總佔地1881平方米,高50米,可容納超過六百名禮拜者的現代化清真寺。作為一間集伊斯蘭中心、清真餐館、三十個房間的酒店和教室。另外有127米高38層的居住建築物都將會被興建。

十九世紀興建的澳門墳場

  聖味基墳場:俗稱舊西洋墳場;葡萄牙語稱為Cemitério São Miguel Arcanjo。熱羅尼莫·馬塔主教在1854年11月2日主持聖味基墳場啟用儀式。議事公局在1911年10月21日,根據葡萄牙共和國憲法宣布將聖味基墳場向非天主教徒開放。在2018年5月4日,編號 「SM019-聖味基墳場(舊西洋墳場)  」被澳門特别行政區崔世安政府評定為不動產名錄之一。(澳門特別行政區第31/2018號行政法規 被評定的不動產及其緩衝區的名錄和圖示)安葬有美士基打、孫蜒、何賢、宋玉生、劉品良、區才成、黎婉華、梁建豪、柯正平、崔樂其、崔德祺、劉光普、賴敏華、李成俊、吳小毅等人。

  基督教墳場: 該墳場是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821年建立。在1858年關閉後稱「舊」基督教墳場。也是曾經作為李小龍主演電影《精武門》、陳真哭別師傅霍元甲拍攝場景。安葬有錢納利、馬禮遜、龍思泰等來自英國、美國、荷蘭、丹麥、瑞典和德國的國民。

  白頭墳場: 該墳場是在1829年啟用,是澳門少有瑣羅亞斯德教遺蹟,見證澳門宗教多元化。在1992年列入澳門文物名錄,目前不向民眾開放。

  氹仔沙崗市政墳場:該市政墳場佔地面積為3590平方米,依山而建,過去一直統稱為沙崗墳場或北澳墳場。墳場骨殖樓處的門外竪有張卓夫先生於1996年題寫「大潭招鶴至,北澳引龍歸」楹聯。該墳場埋葬有1874年「甲戌風災」死難者,在骨殖樓內有三座歷史逾百年的墓塚。還有澳門死亡人數在抗日戰爭期間不斷上升,澳府衛生人員(即收屍隊)把屍體運往沙崗墳場,以萬人坑形式埋葬。

二十世紀興建的澳門墳場

  望廈聖母墳場:俗稱新西洋墳場,埋葬有一二三死難者和杜嵐等人。

  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原本屬於聖保祿教堂的內部主祭壇的位置。最後一場大火在1835年發生,燒毀聖保祿學院及教堂,最終只剩下教堂正面前壁、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澳府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進行考古發掘,起出教堂地基,當局在1996年10月23日於原教堂主祭壇的位置建成了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

  氹仔街坊墳場:在1971年建成。

  孝思永遠墓園:在1973年建成。

廿一世紀興建的澳門生命紀念館

  澳門永念庭: 位於氹仔信安馬路877號。是一家獲澳府核准,具有多年管理經驗六星級生命紀念館。

興建時間不詳的澳門離島墳場

  由於澳門離島墳場史料,沒有澳門半島詳盡,所以啟用年份等內容多數不詳。氹仔有氹仔嘉模市政墳場、氹仔街坊墳場、炮竹先友墳場。路環有路環市政墳場、路環黑沙村民會墳場、九澳村民墳場(埋葬有路環九澳地保鍾忠)、路環信義墓園、路環各會聯合墳場。

出版有關澳門墳場的書籍

  《緬懷之園 : 聖味基墳場》:由麥百道所著,在2008年12月由民政總署出版。

  《澳門基督教墳場》:文化局在2018年2月出版著名學者賴廉士(Lindsay Ride)及梅麗‧賴德(May Ride)的著作《澳門基督教墳場》中文版。著作英文名稱為An East India Company Cemetery : Protestant Burials in Macao。中文版是由著名學者譚樹林教授進行翻譯。全書主要是由兩部分所構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紹當時外國社群在澳門、廣州、香港生活總體情況、英國東印度公司於華貿易發展歷程、西方國家在澳門、廣州貿易情況和清朝的貿易制度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對澳門基督教墳場本身總體佈局、每一個墓碑建築特徵、以及埋葬者背景資料介紹。文化局為了豐富該書中文版內容,就對墳場內所有墓碑作重新進行拍攝,同時插入在第二部分,這樣做為讀者提供詳實圖文資料,同時利於學術研究。

  《澳門墳場》:此書由梁錦英和蕭潔銘所著,由澳門基金會和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在2011年4月出版,主要概述澳門墳場的分佈和掌故。

與澳門墳場有關的街道

  西墳馬路:葡萄牙語名為Estrada do Cemitério,由於該馬路附近有聖味基墳場而得名。被官方正式命名於1869年,舊日該街道長度範圍包含今天的高偉樂街。按照1905年發行的《澳門街道名冊》所記載,該位置是「Começa na rua Thomaz Vieira e acaba na do Ferreira do Amaral.」翻譯成中文後是指「位於新勝街與東望洋街之間」。在1993年發行的《澳門街道名冊》中指舊日高偉樂街屬於西墳馬路。在1982年舉行的議事亭會議上,將原助學會街更名為高偉樂街,該街道具體位置就在得勝馬路同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之間。

  聖美基街:這條街道因聖味基墳場得名,葡萄牙語名為Rua de S. Miguel,在1904年2月20日啟用,當時叫做聖味基街。葡萄牙語São Miguel Arcanjo,即是指天使長(Arcanjo)米迦勒(São Miguel),英語為St. Michael, the Archangel。

參考資料:澳門口述歷史協會:西墳馬路 Estrada do Cemitério、梁錦英和蕭潔銘:《澳門墳場》、Islamicfinder.org、施白蒂:《澳門編年史》(金國平譯)、澳門日報、澳門市政署澳門街道網、澳門永念庭、澳門記憶。

輕軌媽閣站開通  能否緩和來往澳氹交通堵塞?

        輕軌氹仔線延伸至媽閣站所有列車測試經已順利完成,澳門輕軌氹仔線服務將會自二零二三年十二月八日起延伸至媽閣站,標誌輕軌正式連接澳門與氹仔。媽閣站往氹仔碼頭方向的首班列車將於當天早上六點半開出。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公佈第188/2023號行政長官批示,澳門輕軌股份有限公司將自二零二三年十二月八日起增加輕軌票價區間,以配合未來輕軌線網延伸及車站增加。開通後票價會作出調整,由原來單程按等距離收費的正價六至十澳門元,調整為六至十二澳門元。每個涉及媽閣站往來海洋站,以及橫琴站往來蓮花站的跨海段,在計算車站數目時需視作兩站收費。優惠人群的票務待遇繼續保留。

  輕軌媽閣站開通,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因為標誌著輕軌正式連接到澳門半島。輕軌在早前一直作為來往氹仔的專線。隨著橫琴站和石排灣站等的快速興建,輕軌將會連接橫琴和路環,讓未來交通更為便利。可是輕軌十二澳門元票價,要比巴士貴好多,雖然優惠人群的票務待遇繼續保留,但是否吸引市民和旅客乘坐,仍然是個未知數。

  從社會統計數據,可見澳門現時交通問題的嚴重。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在二零一五年出爐的全球人口密度排行榜當中,澳門穩坐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和地區榜首,每平方公里人口由二零一三年的19,500人增加至二零一四年的20,500人,遠拋世界第二的摩納哥(每平方公里人口16,800人),是香港人口密度的三倍多。也參考交通事務局和統計暨普查局統計資料,本澳機動車輛總數,由二零一零年共196,254輛,至二零二三年二月底共249,685輛,共增加了53,431輛。看過以上統計數據,難怪來往澳門與氹仔之間交通,一直非常堵塞,特別是友誼大橋經常塞車。自從嘉樂庇大橋只准公共交通行駛之後,無疑對友誼大橋和西環大橋造成交通車流壓力,私人車輛只能使用兩大橋通行。嚴重影響本澳交通出行。

  相信輕軌媽閣站開通,未能完全緩和來往澳氹交通堵塞。這是由於輕軌路線仍是走外圍,不太經過居民區,仍未有更多居民受惠。其次巴士接駁未必照顧到所有地區。其實自由行可選用輕軌過海到路氹賭場區,以舒緩友誼大橋和西環大橋交通車流壓力,但票價會影響他們選乘動機。所以希望當局在保持興建質量的同時,加快興建輕軌延伸線和第四通道等交通建設的進度,以改善現時澳門交通的問題。

2023年11月23日星期四

歷年來記錄黃霑生平的書籍

 十九年前的今天(2004年11月24日) ,對粵語流行文化非常有影響力的黃霑,離開了。他的最佳拍檔顧嘉煇在今年初也離世,令人不勝唏噓。雖然煇黃年代離開我們越來越遠,但他們創作的作品和人生經歷,透過音樂和文字繼續流傳於世上。在黃霑離世前後,坊間出版不少有關他的書籍。本文對這些書籍進行述評。

  按照書籍篇幅去分,有一本書其中一章節提及相關內容的規模。出現於不同作者文章結集,其中有在一九八七年三月出版的《香港作家散文選》,其中選入他五篇文章。出現於不同名人的專訪結集,其中有楊瀾所著的《楊瀾訪談錄》第十一輯,此書在二零零二年十月出版,其中一節記錄楊瀾專訪他的文字記錄。出現於評論不同名人的研究著作,其中有香港著名詞評人黃志華所著的《香港詞人詞話》,此書在二零零三年出版。書中首先轉引他當年對填詞論說,再對他填詞作品作分類述評,也轉引林夕當年對黃霑填詞作品的評價。

   也有完整一本書的規模。最大規模套裝書籍,應該要數由黃霑書房出版的《保育黃霑》。這是繼黃霑書房紀念網站之後,另一個重大的文化項目。吳俊雄博士等一班學者啟動「黃霑書房」計劃,花多年時間搜集黃霑歷年專欄文章、學術論文、手稿、樂譜、傳真、信件等珍貴文獻,用黃霑生前留下的材料,探究黃霑行過的路。本書一套總共有五冊,展示了黃霑身世與香港軌跡的交錯、他對流行音樂的心得和見解、與同代音樂人的交往,是研究黃霑至為重要的專集。這套書最珍貴的是,對黃霑手稿等史料的梳理,將名作創作過程重現大家面前。

  不過另外一些有關黃霑的專著,都值得一提。有李雪廬所著的《黃霑呢條友》,這本書在二零一四年出版。李雪廬以老友兼多年拍檔的身份,回憶與他的往事。有楊熙所著的《香港詞人系列:黃霑》,這本書在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出版。本書特別在於以霑叔歌詞引伸出與他相關生平故事和歌詞誕生的背景。他同是以填詞人身份論歌詞。令人失望的是由王玉所著的《黃霑:你道簡單是聲笑》,這本書在二零一六年出版。失望在於許多資料錯漏百出。將黃霑出生地寫成順德,將八三版《射雕英雄傳》劉丹飾演角色寫成是老頑童,還將八三版寫成八四版。書中竟然說南音《客途秋恨》原曲是黃霑所創作等。在二十一世紀科技而且資訊發達的今天,許多正確內容本應容易查證到。

  按照書籍形式去分,有紙本書籍和電子書籍之類別。在二十一世紀科技發達的今天,有許多有關黃霑書籍都有電子形式出版。銷量有多少就不太清楚,不過對出版來說是一種進步。例如楊熙所著的《香港詞人系列:黃霑》,還有朱耀偉所著的《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探賞》等都有電子版本。由多位學者與文化工作者開設的黃霑書房紀念網站,記錄黃霑早年生活的點滴。另外還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外文藝作品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歷史介紹。

  黃霑的港大碩士論文 《粵劇問題探討》 和博士論文 《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 ,都有電子書籍形式公開發布。筆者所主編的《黃霑年譜簡編》,在筆者主編的「時空穿梭睇黃霑 收藏品上的生平史」網站上發表。

2023年11月16日星期四

曾多次引起中葡紛爭的澳督史伯泰

 


史伯泰像



 下環街市,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歐維治(Jorge Álvares)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早期事跡

  史伯泰葡萄牙名字稱為Joaquim Marques Esparteiro,在1895年1月26日於葡萄牙阿布蘭特什聖塔倫區出生。是葡萄牙軍官以及政治人物。曾先後在科英布拉大學和里斯本大學學習。之後擔
任過彈道學、微積分學、力學教授。在亞速爾群島開始了他的海軍生涯,在那裡停留了 15個月,然後在英國、愛爾蘭、法國和海外省份的軍艦上服役,參加多次海軍演習。他在1943年晉升為護衛艦艦長, 也曾任莫桑比克海事部長、高等海軍戰爭研究所所長、海軍副參謀長。

史伯泰就職澳督過程

  葡萄牙政府海外部在1951年8月11日正式委任他繼任澳督。澳府民政局華務科在1951年8月20日公佈以『史伯泰』為新澳督中文譯名,今後所有中文報紙發表所用華文名字,都使用該名字作刊登。他在1951年10月在葡萄牙里斯本接任澳督職務,在1951年10月15日乘坐郵船『富干尼號』赴美,再轉赴澳門履新。在1951年11月23日下午四點正於新口岸政府二號碼頭作官式登陸,至此成為澳督。期後發表演說。在1951年11月30日首次在澳督府出席政務會議。討論通過撥地與郵電局建職員住宅,還有公務員後年調整薪俸問題。 

史伯泰與其所處時代的澳門

(1) 澳門社會、經濟部份大事

  1951年青洲大火:位於靑洲山西北角下集成貨倉一號露天液體燃料倉,在1951年12月1日凌晨三點半,突發生大火,起火地點在華昌油倉近山邊地方,繼而向右蔓延至泰興倉,同時向左波及開元行屋倉。史伯泰與各級官員曾現場指導工作人員施救。

  繁榮海島鎭計劃: 澳府在1953年12月5日於憲報公佈秘書處訓令一件:「委派委員會對於繁榮本省一切措施加以研究。」即是訓令指示繁榮海島鎭詳細計劃  十二項建設限六年內完成,由1953年開始,即實施該項六年建設計劃,直至1958年完成,工務局機構專門負責計劃整理街道,進行植樹造林、建設屋宇、衞生設備等。同時包括發展農漁業建畜牧場。 

  澳門明愛創辦:西班牙耶穌會神父陸毅在1951年抵達澳門,向澳門教區借用了利瑪竇會院(即現在的岡頂明愛),在1951年12月8日開設「利瑪竇社會服務中心」,直至1971年申請加入「國際明愛」,之後改名為「澳門明愛」。

  下環街市落成啟用:葡萄牙語稱為Complexo Municipal do Mercado de S. Lourenço,全稱下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該街市在1954年8月竣工後啟用,最初命名為下環市場,老百姓仍然習慣稱呼做下環街市。是由澳門著名建築師陳焜培設計、土生葡人工程師左歐治的現代主義風格平房建築。舊街市大樓直至2006年7月18日傍晚正式營運結束,原本各市販搬遷至附近臨時街市繼續營業。新的下環街市(即下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在2009年11月26日正式落成啟用,臨時街市在同一天關閉且拆卸。原址拆卸重建成一座樓高八層的市政大樓,同時增設地下停車場。

 (2) 澳門政治、外交、軍事部份大事

  史伯泰在任期間,中葡關係非常緊張。澳府在1952年5月2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陸地邊界關閘附近發生過武裝對抗。其後在1952年7至8月發生關閘事件。史伯泰在1955年1月8日起策劃澳門開埠四百週年慶典。此舉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強烈抗議,實施派兵封鎖位於中葡邊境澳門關閘通道,斷絕澳門生活用品運送,影響兩地往來。史伯泰在中方壓力下,以缺經費為由,被迫取消慶典。

(3) 澳門文化部份大事

  第一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第一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在1954年10月30日~11月31日於東望洋跑道進行。第一次跑51個圈,歷時四個多小時。這項格蘭披治大賽從此以後為傳統,後來在新口岸還設立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博物館。

  歐維治(Jorge Álvares)像:在1954年9月16日揭幕,該石像曾經在「一二三事件」中遭到破壞,後來獲得政府撥款修復;該紀念碑像在澳門特區於1999年尾成立之後,至今得以保留。

  澳門郵票的發售:澳門郵電局在1955年11月1日發行四個有關澳門開埠400週年紀念郵票,每一枚郵票都顯示澳門歷史的重要人物:歐維治(Jorge Álvares,20分郵票);皮萊資(Tomé Pires,24分郵票);亞利鴉架(40分郵票);卡內羅(D.Belchior Carneiro,90分郵票)。首日封是一幅彩色圖畫,描繪葡萄牙人到達媽閣廟情形。由於中方壓力,澳門開埠400週年紀念活動停辦之餘,該郵票也停止發售。澳門郵電局在1956年5月10日,發售八枚地圖為主題的郵票,重現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兩島形象。

  永樂戲院建成啟用:葡萄牙語稱為Cinema Alegria,全稱永樂大戲院,位於鏡湖馬路蓮溪廟的前面。前身是蓮溪廟前的戲場,以演出神功戲為主。該戲院在1952年2月15日建成,主要是由何賢先生等人發起興建,在戲院建成以後陸續放映許多優質國產電影而名聲大噪,吸引過許多香港觀眾專程過來觀看電影。永樂戲院在1952年到2001年都會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的慶祝大會。戲院由建成至2003年已經先後七次維修。

  吳陳比武:在1954年1月17日下午4時於新花園舉行,活動全稱吳公儀與陳克夫國術表演暨紅伶義唱籌款大會。活動首先由澳督夫人剪綵、大會主席致詞,再由馬師曾、紅綫女演唱粵曲,然後就是武術表演。香港《新晚報》總編輯羅孚決定由旗下編輯陳文統以筆名「梁羽生」,在報紙撰寫武俠小說。金庸第一篇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在1955年2月8日開始於《新晚報》連載。

(4) 澳門城建 部份大事

  多項城建在史伯泰總督任期內落成啟用。離島第一期電力工程在1952年4月19日揭幕,當時由海外部長羅瑟文(Sarmento Rodrigues)訪澳期間主持開幕。

  新花園市政泳池在1952年6月19日開幕,當時有5000多人觀禮。

  舊陸軍醫院在1952年拆卸,在是年11月18日開始建設新廈三期工程當中的第一期工程,直至1958年完成,到1989年11月29日再擴建啟用,成為今日現代化仁伯爵綜合醫院(山頂醫院)建築。

  澳門總督史伯泰早已在1952年4月建議興建能適應大型國際航線的飛機場,目的是為減少澳門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依賴。但一直沒有成事,直至文禮治時期才有起色。澳門國際機場在1989年11月15日才正式動工,於1995年11月8日舉行啟用慶典,同時在同年11月9日開始商業飛行。

辭職澳督前後

  他指出由於屬海軍高級官員,而且專長於海軍事務,在1956年11月向葡萄牙海外部提出辭職。葡國部長會議在1956年11月29日開會,議决接納澳門總督海軍少將史伯泰辭職。葡海外部部長雲都拉在1956年12月發表嘉獎令,對他在澳門任職總督期間,對澳門繁榮建設同經濟貢獻有顯著成績,予以表揚。葡海外高等獎懲委員會在1957年6月頒發葡海外特殊政績勳章給他。他也曾經榮獲澳門榮譽巿民。

  澳門總督繼任人為白覺理。史伯泰在1976年10月2日於葡萄牙里斯本海軍醫院逝世,享年65歲。

與澳門總督史伯泰有關的地名

  (1)史伯泰海軍將軍馬路:葡萄牙語稱為Estrada Almirante Marques Esparteiro ,澳葡為紀念史伯泰,在氹仔北部的一段路以他名字命名。

參考資料:澳門特區政府 印務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粵澳關係史》、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 二十世紀(1900-1949) 、TEIXEIRA Manuel:《與澳門有關的傑出水手》(1988 Macau Centro de Estudos Marítimos)、澳門明愛、AM730

「澳門新街坊」的興建意義何在?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澳門新街坊」英語稱為Macau New Neighbourhood (MNN) Hengqin,中文也稱為橫琴新街坊、橫琴澳門新街坊。該項目包括有廿七幢大樓組成的住宅單位,樓高十九至廿六層,標準層設計為每層七至八戶,總共提供大約四千個住宅單位,另外預留大約有二百個人才房只租不賣,大樓內設有兩部客梯、一部客貨梯。戶型方面,八成為兩房單位,兩成為三房單位,套型建築面積為八十八平方米至一百一十平方米。配套設施方面,共提供四千多個車位,設有商舖、幼兒園、小學、衛生站、長者服務中心以及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等,同時有大約五千平方米商業面積。

  該項目是廣東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一個大型住宅綜合項目。該項目是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以協議方式出讓項目用地予澳門開發,同時由澳門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土地規劃及項目興建。項目承建商為浙江省一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地塊一及地塊五)、中國建築工程(澳門)有限公司與中海建築有限公司聯營體(地塊二及地塊六)。

  從以上官方數據資料可見,澳門新街坊的建設規模之大。該項目見證著粵澳深度合作一個新的里程碑。其實澳門和橫琴歷史淵源甚深。廣東在南宋紹興二十二年(一一五二年)劃出南海、番禺、新會、東莞四縣的沿海地區,建立香山縣。現今澳門和橫琴之區域在當時同屬香山縣範圍。在宋末元初於十字門曾經發生激烈海戰。小橫琴島曾經屬澳府行政管理,聖拉費爾(白馬行)醫院,在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年)將接收的痲瘋病人轉移到葡萄牙行政管理下的小橫琴島。當時澳府在清宣統元年(一九零九年)於談判桌上提出界址其中包括大小橫琴島。柯維納在擔任澳門總督時,在中國內戰期間與國民黨當局簽訂兩個雙邊協議,企圖以此換取和解;徹底放棄葡萄牙對內港領水、局外地及有爭議的島嶼(對面山、馬騮洲、小橫琴及大橫琴)的主權要求與管轄並企圖在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大陸奪取政權後與其簽訂「臨時協議」。

  早在一九九零年和二零零五年有輿論憧憬澳門特區政府向中央人民政府申請橫琴列入澳門管治範圍。不過在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召開的粵澳合作聯席會議確定,重點加強「泛珠三角橫琴經濟合作區」框架下的粵澳合作。也在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六日召開的粵澳合作聯席會議確定,以「泛珠合作,粵澳為主力」的方針開發橫琴島。同時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二零一零年三月六日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了《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二零二一年九月十七日正式揭牌成立。「澳門新街坊」項目就在這歷史背景下形成。

  筆者也曾經坐免費接駁車,到該項目現場參觀了解過。該項目房間設計和行人天橋規劃等要比石排灣好,社會設施都俱全。不過,由澳門江門青年會主辦,澳門社會保障學會協辦,澳門基金會贊助下,做了一個「橫琴深合區應對澳門青年人的住房需求研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8.58%的受訪者沒有購買「澳門新街坊」意願,有26.05%的受訪者有租賃「澳門新街坊」的意願,僅有15.36%的受訪者表示有意願購買「澳門新街坊」。難以相信最終入住率會是多少?

  購買意欲低完全沒有可疑之處,因為有幾個原因導致消費者購買意欲低,不是宣傳不足這麼簡單。首先「澳門新街坊」這個名字太老舊,感覺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產物。其次位置太偏僻,交通也非常不便利,難以便利上班族澳門橫琴兩邊走的需要。加上有幾個朋友認為該項目是大陸樓,不是澳門樓,沒有購買意欲。第三都更公司董事會主席林金城還曾經形容,新街坊每平方米三萬元人民幣的平均售價已經是減無可減。故此該項目或者適宜作養老和渡假居多。

2023年11月9日星期四

交通安全意識待提高

        治安警察局在今年首九個月,就涉及行人違規作出一千八百多宗檢控,較去年同期增加161%。治安警察局副局長梁慶康表示,今年一至九月,行人違規過馬路被檢控最多在巴波沙大馬路,共六百三十六宗;第二多在青洲何賢紳士大馬路,共四百三十八宗;氹仔蓮花海濱大馬路一百九十七宗;望德聖母灣大馬路一百四十七宗。違例行人中,澳門居民佔比39%,旅客31%,外僱24%,其它為6%。

  從以上官方統計資料所見,今年檢控人數增多的原因,在於疫情管控結束過後,重新開放關口,旅客和外勞大量湧入,他們佔總違規人口55%。青茂口岸附近成為多人遭檢控的地區之一。其次是政府對行人違規情況,加強了檢控力度。官方統計資料也可見該交通安全問題嚴重性。

  其實交通安全教育在澳門不缺,當局指已經將交通安全信息擴展至不同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網絡平台以及各口岸、巴士等地方,透過多渠道宣傳交通安全。同時深入社區、學校、運輸業界等進行交通安全講座宣講,交通廳在今年一至九月,舉辦了九十六場交通安全講座,接觸六千五百人次。到底這行人違規情況,為何還會在有教育宣傳下都這麼嚴重?

  其原因首先在於行人天橋等過馬路設施規劃不足。該有斑馬線沒有斑馬線,該有行人天橋沒有行人天橋。例如石排灣居雅大廈接近學校的一條行人天橋。平時車流量没有似澳門中區或北區想像中多,許多居民走捷徑過馬路,這行人天橋使用率不高。社區大樓與樂群樓理應有一條斑馬線,但當局沒有在規劃當中。

  其次就是有些旅客受小紅書或抖音網紅不良誘導影響。為了打甚麼卡有些穿過私人住宅平台,有些停留在馬路中間拍照。這樣的行為完全不負責任,也非常危險。影響交通是否順暢之餘,也影響旅客自身安全,有樂極生悲的危險。

  第三就是受地區文化影響。在中國大陸有些地區,行人過馬路沒有限制,乘坐電單車也沒有戴頭盔的限制。所以有些人不了解澳門和中國大陸法制異同,以為在澳門的行人在馬路上通行無阻。

  更甚的是把電動輪椅當作電單車在馬路和大橋上通行,危險性極高。不知道這些人哪來的勇氣?這種不當使用電動輪椅的行為都應該加重處罰。

2023年11月2日星期四

慕拉士大馬路與澳門工業發展

 圖片說明:

  


  1952年澳門地圖當中紅色標示的慕拉士大馬路,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1990年澳門地圖當中紅色標示的慕拉士大馬路,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慕拉士大馬路 ,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慕拉士大馬路附近史地沿革

  慕拉士大馬路的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e Wenceslau de Morais。這段馬路從馬場海邊馬路附近起,至漁翁街之間為止。原本只是沿海對開海面,經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後,呈西北-東南走向,由黑沙環馬路起,至漁翁街終的街道。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於明清兩朝代,屬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廣東省中山市)管轄。

街道取名背景

  街道名稱上的人物慕拉士(VENCESLAU JOSE DE SOUSA DE MORAIS),是一名葡萄牙作家。他在1854 年 5 月 30 日生於葡萄牙王國里斯本,他的第一首詩在1872年寫下。他到海軍學院學習之後,於1875年被任命為中尉,同時駐紮在葡屬莫桑比克軍艦上服役。他在1889年升任司令員,同時被指派協助葡萄牙澳門港船長。他在那裡首次開始創作《東方遠徵》,同時與一位名叫阿特坎的英籍華人女子結婚(1893 年與她分居),同時訪問暹羅、葡屬帝汶和日本。後來曾經在澳門港務局任助理,也在澳門利宵中學任教過,還曾經出任港務局副局長。他在1899年放棄海軍生涯,成為葡萄牙駐日本神戶和大阪第一領事館領事。他開始對日本越來越著迷,因此皈依佛教,同時在神道儀式上同一位前藝妓福本米根結婚。她在1912年去世之後,慕拉士悲痛欲絕辭去領事職務,斷絕同葡萄牙海軍和外交部的所有關係,搬到永根的家鄉德島,與亡妻的侄女小春住在一起,每天也去掃墓。他在1929年7月1日於日本德島去世,終年75歲。

  葡國導演羅沙(PAULO ROCHA )在1982年拍攝一套以慕拉士為主題的電影「愛情島」。電影拍攝製作曾經獲得澳門政府贊助。該片部份片段是在澳門取景拍攝,曾經參加國際電影節,也曾經在澳門上映。這部電影是慕拉士自傳,談及葡萄牙存在遠東的事蹟。

  澳府為了紀念慕拉士,就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形成的黑沙環填海區,於其中一條街道命名。該馬路最早見於1933年5月27日出版的澳葡憲報。在1936年出版的《澳門地名街名表》也有記載。另外日本德島也有一條慕拉士路。

昔日街道發展

  慕拉士大馬路一帶原本為一片農戶耕地,後來黑沙環被澳府以澳門工業區作發展定位。許多工廠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陸續開設,有在1970年2月開業的慕拉士大馬路九號現代假髮廠。在1970年3月開業的慕拉士大馬路九號華德針織廠。慕拉士大馬路「建業」磨石粉分廠在1971年8月開設。慕拉士大馬路九號大豐針織廠在1971年11月開設。慕拉士大馬路157號亞洲無線電分廠在1975年9月開設。慕拉士大馬路180號德泰製衣廠在1975年10月開設。

  澳府為了計劃擴建慕拉士大馬路,市政廳與各農戶及木屋住戶商談,解決搬遷問題。直至1977年8月談妥,搬遷費約達一百萬元。而且在1976年3月由黑沙灣永昌工業大厦背後海邊起,在海邊填海取地,直至圓台仔出漁翁街。該馬路擴建之後濶二十一公尺,兩邊行人道各濶三公尺,其中一邊行人道下敷設水管和電話線。同時當局在慕拉士大馬路附近開路,以配合慕拉士大馬路工業運輸頻繁的發展需要。澳府於1980年繼續在慕拉士大馬路敷設溝渠和水管工程,同時鋪設路面。慕拉士大馬路道路及下水道工程,在1982年9月前完成。澳門回歸後,慕拉士大馬路的工業大廈多被活化,許多不同類型社團和公司等機構租用作為社址。

街道上的部份建築與社區

  望廈體育中心:葡萄牙文稱為Centro Desportivo Mong-Há,英文稱為Mong-Ha Sports Center,望廈體育館在1983年2月26日正式落成啟用。在2010年7月併入望廈新邨重建規劃。在2011年9月18日作最後開放,以配合體育館重建,在19日轉交給工務部門進行拆卸及和重建。從原來名為「望廈體育館」在2020年3月10日更名為「望廈體育中心」。在2021年12月2日重新對外開放。

  八達新邨:是由中國建築工程(澳門)有限公司、川河集團澳門發展有限公司同澳門政府合作興建的經濟房屋,該新邨在1988年7月初推出發售。是本澳第二大屋邨,總共有一千五百個單位,在1989年建成。

  澳門工業中心:該大厦是由澳門工業發展有限公司所建。該大厦平頂禮,在1985年10月15日舉行,由計劃設備曁建設政務司馬文佳主持。在10月18日公開發售。樓高14層,預售超過百分之七十五75%。

  激成工業中心:在1985年8月落成啟用,其後再落成二三期。

  龍園:龍園在1987年3月10日正式開放發售。共分為四座,分別是飛龍閣、躍龍閣、雲龍閣、騰龍閣,每座樓高廿五層,合共六百七十二個單位,飛龍閣首期推出總共有一百六十八個單位。龍園購物中心在1988年12月18日開幕。是一個集舖位、商場、寫字樓功用之綜合性商場,佔地四萬多呎,有舖位七十餘個。

  賀田工業大厦:在1968年5月落成,是年6月1日下午一時半舉行揭幕儀式,由澳督嘉樂庇主持剪綵。在1980年12月10日曾經發生大火。

  澳門日報大廈:在1958年8月15日創刊,英語稱為Macao Daily News。創刊初期即1958年至1978年,總部連印刷場地設立在河邊新街28號。1978年10月3日起至2011年在伯多祿局長街37號自建七層大廈經營,2011年至今在慕拉士大馬路218號自建二十三層報業大廈經營 。慕拉士現址原本為發電廠一部份。

  望廈政府房屋:原址本來是陸軍球場,由於林茂塘木屋區在1979年大火,澳府為安置數千火災居民曾經在望廈陸軍球場設置臨時收容所。收容所在數年之後改建為望廈平民新邨,葡萄牙語稱為Bairro Social de Mong-Há,共有650個單位,可以容納二千人,房屋租金當時是由澳門幣19至850元不等。部分地段開闢作為馬路,以延長至俾利喇街,同時與慕拉士大馬路相連。澳府在2010年7月宣布啟動望廈社屋二期的重建計劃,也把望廈體育館拆除入擴建計劃。望廈社屋二期建設在2021年6月正式完工,望德樓也在同年7月19日落成。

街道上已消失的地標

  可口可樂工廠:原位於黑沙環馬路與慕拉士大馬路交界處,今改建為「利添閣」。

  慕拉士發電廠:該發電廠最初是由澳門電燈有限公司在二十世紀初開發的。在二十世紀初至1972年,是由澳門電燈有限公司管理及經營。澳門發電廠於1972年由澳電接管,同時已為澳電運行超過40年。該發電廠在1973年和1983年投產,有六個發電機組(D25,D26,D27,D28,T22和T23)。1964年至1971年間投產的5個柴油發電機組已退役,但仍然保留在項目現場。根據澳門電力公司的公告,由於隨後開始從中國大陸收購電力,以及路環發電廠落成,澳門慕拉士發電廠「逐漸進入停運狀態(2000年),在2013年6月4日最後一次運行之後,於2017年開始正式退役」。 澳門慕拉士發電廠退役原因,按照澳門電力公司指澳門發電廠成立初時那裡還是「澳門的郊區,遠離一切,周圍都是農田和生豬,沒有房子」。不過到了現在,澳門慕拉士發電廠「已經被包圍在城市範圍內」,因為「環境和效益問題」,澳門慕拉士發電廠被中止運營。慕拉士大馬路公共房屋建造工程位於舊澳門發電廠之土地,地段總面積11,443平方米。本項目主體為公共房屋之建造工程,配以巴士總站、地庫公共停車場和政府綜合服務等設施。項目落成後可提供1590個住宅單位,輕型汽車及電單車泊位近900個。基礎及地庫工程在2018年5月15日公開開標。慕拉士大馬路公共房屋建造工程現由陳浩軍建築師設計,中國建築工程(澳門)有限公司承建。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民政總署:《澳門舊街往事》、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有房網。










澳兩新鈔設計主題 本土歷史感濃烈

       據報道,由澳門金融管理局和兩家發鈔銀行聯合舉辦的「新系列澳門元紙幣介紹會」,在二零二三年十月廿七日下午三點於金融管理局三樓演講廳舉行。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陳守信表示,按現時規劃,十元以及二十元面額的新鈔將於明年首季率先投入市場,隨後再每年推出兩種面額。新系列鈔票推出後,將與舊版鈔票同樣是法定貨幣於市面流通。


        兩家發鈔銀行推新鈔原因,如陳守信所說,是因為目前澳門市面流通的主要是大西洋銀行於二零零五年以及中國銀行於二零零八年推出的鈔票,兩家鈔票已經使用超過十五年。隨着印製和防偽技術不斷進步,兩家發鈔銀行都獲得特區政府批准發行新系列紙幣,藉此以提升澳門元紙幣的防偽水平。非常認同兩家發鈔銀行在現時推新鈔,因為鈔票使用得久了,舊有防偽技術非常容易被新的偽造技術打破。在印製和防偽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鈔票也應該與時並進。


         不過電子消費由於之前三年疫情影響下,因而有所普及。這是由於當時出入關口和乘車需要健康碼,進入場所都需要場所碼。許多居民減少外出,靠網上電子付費外賣食飯。政府曾經發放的消費卡也可綁上網上銀行使用。由於許多地方都可以電子支付,現金在社會使用率日益減少。在這個社會背景下,兩家發鈔銀行仍推出這麼精美的鈔票,顯得非常難得。


         這次兩家發鈔銀行推出的新鈔,極具澳門特色,都有很強的本土歷史感。中國銀行澳門分行鈔票正面以南獅作主景,體現極具嶺南風格。背面以新穎及傳統澳門建築物或標誌相結合,體現澳門傳承創新。大西洋銀行鈔票背面,則以澳門不同歷史時期的老地圖,時間分別是(1635/1780/1889/1949/1986/2022),體現澳門城市的歷史變遷。


        兩家發鈔銀行推新鈔雖好,但千萬不要太快將舊版鈔票退出市場流通。原因在於社會需要一個過渡適應期。過急一刀切轉換新舊鈔票,只會帶來經濟混亂。幸運的是,政府決定容許舊版鈔票繼續流通。同時還按照已於九月一日生效重新訂定的《貨幣發行法律制度》。對確保澳門法定基礎貨幣有效發揮經濟交易媒介的重要功能,作重要保障。可見當局對於這方面問題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