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1年6月18日星期五

澳門議事亭前地歷史變遷

           議事亭前地俗稱「噴水池」,葡萄牙語:Largo do Senado,是澳門的一個廣場,命名於1869年。位置居澳門半島中區,面積3,700平方米,北連板樟堂前地,南臨新馬路,南闊北窄,呈狹長的三角形。議事亭前地為現時全澳門最大的前地,因而有利於演出和展覽的活動。


議事亭前地的名字由來

議事亭前地全景,建燁於2021年拍攝


  議事亭前地因應前地後面有一座議事亭而得名。議事會, 葡文為 Ο Senado, 明代及清中前期均譯為議事亭,乃一座中式亭樓建築,為昔日明朝、清朝官員與葡萄牙人辦理居留、貿易洽談的地方。議事亭,當即葡人的議事會,是葡萄牙人自己成立的自治機構。居澳葡人在萬曆十一年(1583年)4月10日,於薩主教(D. Leonardo de Sá)倡議和主持下選舉成立議事會。澳門議事會理事官門德斯·官也在1783年12月6日與業主商購今議事亭地段之土地,並以澳門幣2000元承買該地,准備重建議事會大樓及監獄。建築方策由帕德裏希奧(Patrício de S.José)神父編制, 並設計好新議事會大樓的全部圖則。到1784年,新議事會大樓竣工,總共耗資8萬兩白銀。


  到20世紀30年代易名為市政廳。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1999年12月20日成立後,易名為臨時澳門市政局,該局於2002年1月1日被撤銷,由與市政機構並無聯繫的民政總署所取代。民政總署於2019年1月1日被撤銷,由市政署所取代。


議事亭前地的歷史與保育維護


  澳門政府在1901年10月23日將議事亭前地、板樟堂前街、米糙街、大街、營地二圍、營地街、營地五圍、營地二巷等處100多間屋(包括部分空 地)購買改建。


  葡屬澳門政府在1911年3月4日對新馬路第一期工程繼續招標。該工程從議事亭前地至大鵬閣(Pátio de Martelo), 總長6.2米,建成之後,命名為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Avenida Almeida Ribeiro)。


  1919年1月23日公佈的第18號省訓令批准爲完成亞美打利卑 盧馬路的建築及其與南灣街的連接(77360澳門圓,參見第82號省訓令)而進行的徵用。徵用位於議事亭前地、羅結地巷、大堂街及大堂圍的幾座建築物。這是澳門心臟地帶、早期活動舞臺(澳門歷史檔案室,民政管理檔,第172 號卷宗,第S-E號文件;參見1919年2月17日條)。


  議事亭前地美士基打銅像在1940年6月24日落成,葡屬澳門政府以紀念1849年8月25日帶兵占領澳門關閘、襲擊北山嶺拉塔山炮臺的土生炮兵軍官美士基打。於1966年12月3日的一二三事件當中,被澳門華人群眾拉倒。葡屬澳門政府在重整議事亭前地工程時,建造1600平方尺的梯形燈光噴泉,於1973年6月23日揭幕啟用,這個設計一直維持至1993年6月。後來改為圓型有梯級的花式噴泉。


  澳門市政廳行政委員會在1989年3月31日,通過將議事亭前地改為行人專用區的計劃。1992年3月28日起試行。葡屬澳門政府在1989年6月25日,正式對議事亭前地進行葡式化重整工程,正式將其改為行人專用區。


  澳門土地工務運輸司在1994年4月發出消息,由於連接大三巴牌坊與議事亭前地之間的道路改建為行人專用區工程,故要擴闊賣草地街及在議事亭前地進行部份工程。自1994年4月28日起,上述區域永遠禁止車輛行駛。


  議事亭前地在1976年的《文物保護法》被列為「組成代表澳門歷史文物的都市綜合區」。在1984年和1992年的《文物保護法》被列為「已評定的建築群」。


  在1993年11月18日的《政府公報》刊載澳門市政廳通吿,公布多個地點可用作集會或示威,名單當中其中有議事亭前地。


  澳門時間2005年7月 15日下午四時十分,正在南非舉行的第二十九屆世遺大會宣佈:「澳門歷史建築群」成功列入世界遺產,並重新命名為「澳門歷史城區」(「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議事亭前地一帶為「澳門歷史城區」(「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之一。


  在2018年11月19日,編號 「CM001-議事亭前地建築群 」,載於附件一,被澳門特别行政區崔世安政府評定為不動産名錄之一。


議事亭前地歷年來活動

議事亭前地曾經作為立法會選舉誓師場地,建燁於2009年9月5日拍攝


  高劍父在1939年6月8日至12日於議事亭前地澳門商會二樓舉辦「春睡畫院留 澳同人畫展」,畫展特刊由張純初題簽,共展出高劍父、王豪、方人定、 周叔雅、蘇臥農、黃浪萍、伍佩榮、鄭淡然、李撫虹、黎葛民、黃獨峰、 司徒奇、關山月、尹廷廩、趙崇正、黃霞川、何磊等人200多幅作品,其 中以抗戰、難民為題材的畫作諸如高劍父的《東戰場的烈焰》、《白骨猶深國難悲》,方人定的《出院了再上前線去》、《雪夜逃難》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大革命」運動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後。澳門在1966年12月3日發生「一二·三」事件,澳門一些親共的群眾和當時一些年輕學生其中到議事亭前地進行示威、破壞活動。在議事亭前地把葡屬澳門殖民主義侵略者美士結打的銅像套上鋼纜猛拉後,將它整座搗毀;也進入葡屬澳門市政廳和立契官公署,將歷屆的澳督像和所有室內設備砸爛。他們不但在市政廳和立契官公署把搜出的市政廳旗和一切可以移動的傢具、用具,都從二樓擲下街中,還把搜出的鈔票撕成碎片。


  其後葡屬澳門政府在連續多日施行戒嚴,直至1966年12月5日清晨解禁後,澳葡當局派出執行戒嚴之軍警部隊,退駐議事亭前地佈防。1966年12月6日上午九時起,新馬路中心區巿政廳附近及議事亭前地之葡兵已乘裝甲車離去,集中在較遠之南灣等地區,1966年12月6日下午四時開始戒嚴時,間中仍有葡兵巡邏車在新馬路區駛過。巿政廳前之車輛及工作人員,1966年12月7日晨已在淸理廳內雜物,尤其淸理一大批碎玻璃。當時議事亭前地之警察仍手持武器分批駐守廳前,陸軍裝甲車在解禁後撤離巿政廳前廣塲,改由警察駐守,裝甲車則移往政府合署大厦前馬路停泊,合署大厦前也出動警察駐防。


  葡屬澳門政府在1967年1月29日下午二時,依時在議事亭前地的中華總商會三樓禮堂,舉行接納全澳各界代表六項要求之中葡文本認罪書的簽字儀式。當時在板樟堂及議事亭前地一帶圍觀群眾甚多,情形而且異常擠擁。商會高懸之炮竹卽開始燃放,繼而附近商店、住宅、社團、工會及同胞,紛紛燃放炮竹。


  澳門文藝、新聞、體育、醫藥界以及洪門人士數千人,於1967年7月30日下午4點30分在南灣工人體育塲舉行支援港九同胞反英抗暴鬥爭示威遊行大會,參加大會的除上述單位外,澳門各毛澤東思想學習宣傳隊亦有參加。大會約在下午五時結束,接着開始示威遊行。澳門各學宣隊還組織了十二個文藝演出隊,在示威遊行結束後分赴本澳東南西北各地區的十二個地點,演出反英抗暴和宣傳毛澤東思想的文藝節目。各學宣隊參加示威遊行。示威遊行的路線如下:南灣工人體育塲、南灣街、水坑尾、白馬行、板樟堂、議事亭前地、新馬路、海傍、沙梨頭工人康樂舘前,隊伍至此,再分隊而行,文藝和新聞界由康樂舘經十月初五街至河邊新街原澳門日報前,體育界由康樂舘經提督馬路至新橋球塲,醫藥、體育界由康樂舘經沙欄仔、連勝街至鏡湖醫院。


  澳門各界為聲援八九學運,在1989年5月後發起多次環市大遊行都經過議事亭前地。其後在1990年至1995年,還有2014至2019年於議事亭前地曾經舉行悼念中國北京學生運動的燭光晚會活動。在舉辦過程中,也有不少的波折。由澳門民主發展聯委會主辦的「六四燭光晚會」,於1995年6月4日晚上八時半改在板障堂前地舉行。由於當晚議事亭前地除有燭光晚會外,另有團體舉辦粵曲演唱活動,經市政廳協調,「六四燭光晚會」安排在板障堂前地進行。其後一段時間都在板障堂前地舉行「六四燭光晚會」,議事亭前地則舉行學聯主辦的六一兒童節活動。直至2014年的澳門反離保運動之後,「六四燭光晚會」恢復在議事亭前地舉行。到2020年後因被官方指防疫和涉違法原因,「六四燭光晚會」被暫停舉行。


  為迎接澳門回歸這個歷史時刻﹐多個民間社團舉辦形式豐富的慶祝活動。由慶委會組織「萬眾歡騰迎回歸」系列活動﹐於1999年12月19日晚上分別在議事亭前地﹑祐漢廣場﹑大三巴﹑永樂戲院及司打口文娛康樂室舉行﹐工聯總會﹑視覺拍板藝術團和新口岸坊會等也在多個地方﹐以不同形式熱烈慶祝澳門回歸。


  澳門不同行業的失業工人﹐在2000年5月19日下午二時半冒著微雨進行遊行請願及簽名活動。提出大幅削減已輸入外勞﹑保障本地工人就業﹑要求與特區主要官員公開直接對話等訴求。遊行隊伍於是日4時20分抵達議事亭前地後隨即進行靜坐及簽名活動﹐他們致特首何厚鏵的信函﹐由治安警察局行動廳廳長黃沛華代表接收。


  新澳門學社為爭取推行高中免費教育,搜集兩萬名市民簽名,於2005年4月18日下午由新澳門學社理事吳國昌、區錦新在議事亭前地展示簽名。對於澳門特區政府有意將免費教育下延至幼稚園,新澳門學社認為此不符合澳門的實際情況和市民的訴求,認為免費教育應上延至高中。為此新澳門學社曾經先後三次在多個地點舉行簽名行動,共獲得約兩萬名市民的響應及簽名。

多名青年網民於議事亭CTM門市舉行仆街行動抗議CTM速度慢,建燁於2011年5月17日拍攝。


  三十多名澳門網民在2011年5月17日世界電信日響應網上號召,於澳門電訊議事亭前地門市前「仆街」,抗議當地網際網路服務質低價高。經過網民和政團與營運商討論之後,最終澳門電訊在2011年6月和8月開始下調有關收費。


曾經到訪議事亭前地的名人


  英國畫家錢納利(George Chinnery)在1825年9月29日攜帶一名印度僕人乘 搭「海斯(Hythe)」商船抵達澳門,從此展開這位英國藝術家在澳門長達27年的藝術生涯,直至1852年5月30日病逝於澳門寓所,享年78歲。遺體安葬於白鴿巢公園旁的基督教墳場。在其英國畫家錢納利(George Chinnery)生前曾經繪畫有關議事亭前地的作品。


  法國青年畫家奧古斯托·博爾傑(An- guste Borge)在1839年1月3日抵達澳門, 於同年6月20日之後離開澳門赴馬尼拉,在澳門居停近半年時間,留下了一批有關澳門題材的美術作品,如《澳門鳥瞰》、《媽閣廟內的小祠》、《澳門媽閣廟牌坊》、 《澳門港灣》、《澳門內港—— 貧民住宅區》等。博爾傑還寫下其居停澳門時期的日記,這是其中有關議事亭前地的記錄:「澳門最大的前地——議事亭前地——把中國人居住區和葡萄牙人居住區分開,當然也是外國人和當地人最混雜的地方。前地的一邊是議事局,另一邊凹進去的地方是板樟堂。」


  在香山縣翠亨村於1866年11月12日誕生的國父孫逸仙(即孫中山)。曾在澳門議事亭前地十四號開設「孫醫館」行醫。


  香港著名歌影星張國榮2001年10月16日下午來澳門領取「澳門歡迎您護照」,支持澳門旅遊業。為隆重其事,旅遊局在議事亭前地擧行有關儀式,吸引大批影迷在場圍觀。時任澳門旅遊局副局長文綺華派代表向張國榮致送紀念品。


曾經提及議事亭前地的書刊


  《議事亭前地》:這本書由陳樹榮所編著,在2013年12月由君亮堂出版。屬於《閱讀澳門》的「澳門世遺系列」之一種,本書以圖像為主,回顧議事亭前地歷史變遷。


  《記憶之外:走回20世紀看澳門建築保育》:這本書由呂澤強所著,由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於2020年12月出版。此書其中一章述評市政廳、其中一章述評議事亭前地在二十世紀保育歷程。


參考資料:

澳門政府公報,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施白蒂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 - 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一九五零至一九八八),李鵬翥:《澳門古今》,《澳門日報》,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市民日報》,澳門《新華澳報》,香港商報,香港《大公報》,邢榮發:《澳門中華總商會》,陳樹榮:《議事亭前地》,呂澤強:《記憶之外:走回20世紀看澳門建築保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