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1年10月28日星期五

千萬不要做冷漠的路人

據《羊城晚報》的報導:「10月13 日下午5 時30 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走在巷子裏,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鐘後又被一小型貨櫃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鐘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幾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位撿垃圾的阿姨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現在小悅悅在廣州軍區總醫院重症監護室,接近腦死亡,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原來這個慘劇發生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事件受害者是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其實碾壓小悅悅的司機,到底知不知道後果是很嚴重?知不知道什麼是交通的安全守則?從這兩位司機的問題上,表現中國的交通安全問題有很多待改善空間。作為司機在駕駛的時候必須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感覺認為安全才可繼續行駛。作為路人,特別是小朋友要注意馬路上的安全。因為司機有時候未必能夠料事如神,家長也要盡一份保護小朋友安全的責任。這樣的話,交通意外才不會容易發生。


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據《新京報》報導所說:「10月21日消息,在佛山接連被兩輛車碾過2歲女童小悅悅終因傷勢嚴重,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後於21日零時32分離世。」可惜的是小悅悅那麼早就離開這個世界,讓人感到惋惜。從這個慘劇讓筆者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也感受到冷漠路人的可悲。生命對於每個人都是可貴的,若果這些路人懂得如何愛惜生命的話,自然也會懂得愛惜他人的生命,從小見義勇為地拯救他人。難以明白為什麼這些路人對小悅悅哭泣呼救,產生的反應居然是冷漠而無動於衷呢?拯救一名小朋友是很難為情的嗎?雖然慘劇始終都是發生了,但我們千萬不要有灰心喪氣的態度面對人生。因為未來的路怎樣走,是由自己主宰的。我們要仍以正向樂觀的積極態度,來繼續走未來的人生路。

據《佛山日報》的報導:「小悅悅雖然離我們去了。但對小悅悅事件的反思沒有停止。從某種意義上,這是一次全民的思想、道德和法紀的再教育。除了痛斥肇事司機、譴責冷漠路人,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弘揚見義勇為的精神,如何用制度保障?見危不救的行為,該不該入刑?昨日,省市的大討論繼續展開,立法與機制保障見義勇為再次成為焦點。昨日上午(10月21日),省社工委以「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弘揚見義勇為精神」為主題召開第三場座談會,邀請法學研究和法律實務的工作者代表,就「嚴格執法,維護公平正義」展開討論。與會者認為,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應該讓法律保障好人有好報,也應以人為本,喚醒人性。」這段新聞是指省社工委以「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弘揚見義勇為精神」為主題召開第三場座談會。這次出席座談會的與會者,對於立法與機制保障與否的問題作出討論。有與會者支持立法譴責見死不救行為,也用立法與機制保障見義勇為,也有與會者持反對的觀點。不過以立法強制他人做某行為的辦法,是解決不了一切與道德責任有關的問題。因為若果使用這個辦法強制他人的時候,絕對沒有主動救人的情況出現。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除了要提高市民的道德觀之外,也要讓更多市民明白主動的意義,這樣才能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幫助。另外要瞭解一點的是,見義勇為是值得在社會上推廣。也許見義勇為在社會上得到肯定,自然讓更多市民了解見義勇為的重要性。

這個慘劇始終都是發生了,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做冷漠的路人,也千萬不要見危不救。要讓慘劇不再發生,歸根究底是你我必須負起道德責任。

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

「網絡百科」的存在使命

       「網絡百科」在這裡的意思,就是指記載網上大事與人物等以共筆為主的百科全書。隨著時代變遷,互聯網的發展也日趨普及與進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都可以從互聯網上做許多事。例如網上電視,人們可以從網上看有關音樂、政治、搞笑等視頻節目。例如網上銀行,人們可以從網上處理有關財務的問題。例如網上地圖,人們可以從網上了解世界的地理百態。例如網上政府,讓人們可以從網上了解更多政府資訊之外,也能夠方便人們處理其他事務。例如社交網站能夠認識更多朋友之餘,也能夠促進朋友們的感情。互聯網的作用除了實用性功能之外,另外也有產生與傳播網絡文化的功能。我們常見從網絡上產生的文化,就是次文化的其中一種。也許「網絡百科」的存在使命,就是把這些東西集合在一起。


  共筆有人人可編輯之意,以共筆為主的百科全書與其他網站不同地方,在於需要大家的共同編輯。在這一點提到共筆精神,「網絡百科」與其他同類型的百科是一致的。因為網絡是屬於大家,憑個人力量未必知曉所有與網絡有關的事宜,也未必做到共筆所帶來的結果,所以千萬不要有事不關己的心態處事。故一致性在於以共筆為主的百科全書能不能成功完成使命,就要看它能不能夠團結地集合網民力量去做同一件事。不過「網絡百科」與「維基百科」的異同之處,在於「維基百科」是記錄現實的一切知識,「網絡百科」是記錄與互聯網有關的一切事物。雖然「維基百科」記錄的東西,不可能與互聯網有太多關係。但不代表「維基百科」完全不允許記錄互聯網上的東西,最主要你的條目有足夠知名度就可以了。但問題就出來了,因為知名度不足就不允許記錄在「維基百科」上,不能讓完整的網絡文化集合在一起。例如筆者曾在「維基百科」撰寫一個澳門網絡組織的條目,但過了不久就被刪除掉了。若許找尋一個空間,方便於網友們不受限制地編寫與網上有關的內容,才是最好的辦法。

正是這個緣故,來自中國不同地方網友各自成立屬於自己地方的「網絡百科」。除了中國內地之外,港澳台地區的「網絡百科」都在Wikia當中設立。香港的「網絡百科」叫做「香港網絡大典」,據網站有關條目的介紹「香港網絡大典」是:「(英文:The Encyclopedia of Virtual Communities in Hong Kong,簡稱EVCHK、網典、大典)成立於2006年3月21日,旨在紀錄香港網絡界傳奇人物、網上大事和網上術語等。這是繼虛擬名人大全、chimaigun.com及虛擬名人大全II之後第四個類似的網站。由高登網友自膠自足向Wikia(當時名為wikicities)申請。截至2006年5月底,香港網絡大典建立短短兩個多月以來,條目數量已超越1000。截至2011年2月,條目數量已超越8,500條,成為wikia的最大社群之一。」 雖然「香港網絡大典」是香港第四個類似的網站,但從其他地方比較來說,它仍是一個最早成立的「網絡百科」。雖然「香港網絡大典」的成功創立,讓網站能夠有集合和推廣網絡文化的作用之餘,也讓其他地方作為一個榜樣。澳門的「網絡百科」叫做「馬交網際百科」,是由筆者創立第二個類似的網站。澳門第一個「網絡百科」叫做「澳門網絡大典」,是2008年由某一位Qoos會員創立的。但後來由於「澳門網絡大典」荒廢至今,而再沒有活躍過。所以筆者後來為了網站能夠有別於「香港網絡大典」,重新在2010年1月20日創立網站「馬交網際百科」。這個網站主要紀錄澳門網絡當中的網上大事和傳奇人物等,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增加或修改「馬交網際百科」的內容。

台灣的「網絡百科」有兩個,第一個就是「台灣網路百科」,第二個就是「台灣網絡大典」。據網站有關的介紹「台灣網路百科」是:「台灣網路百科是用來記載台灣的網路文化和網上社群的百科全書。台灣網路百科(evctw.wikia.com)和台灣網絡大典(zh.evctaiwan.wikia.com)沒有關係,台灣網路百科就是台灣網路百科,不是台灣的香港網絡大典,現時台灣網路百科的使用者介面是用正體字台灣用語,就算將來使用正簡自動轉換功能,預設使用者介面也只會是用正體字台灣用語。台灣網絡大典想重複和扭曲台灣網路百科的行為,wikia實沒有道理放行,wikia已寫明不鼓勵重複建立wiki,該wiki在申請建立時連自身描述也沒有,wikia方面究竟根據甚麼放行?」原來從這兩個網站比較中,「台灣網路百科」的資料要比「台灣網絡大典」還要多,「台灣網路百科」的活躍度要比「台灣網絡大典」還要高。是什麼原因讓台灣地區出現兩個「網絡百科」,筆者就難以考究了。中國內地也有「網絡百科」的存在,但筆者發現這個網站架設在「互動百科」上,或許其編輯自主度和活躍度就沒有在Wikia當中設立的那麼高。

雖然設立「網絡百科」帶來許多有益之處,但出現不少問題。問題就是網站條目質素合不合格、語調中不中立都對網絡百科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人物條目,弄得不好就會把網站變成「起底」的場所。所以要運行這些網站的過程中,就必須時常要謹慎做好才行。


2011年10月14日星期五

探討「抽水」一詞當中的褒貶義

 根據《廣州話方言詞典》的「抽水」條目記載:「抽頭(賭博時莊家從贏家的錢提取一小部分。)」在《廣州話方言詞典》當中解釋「抽水」的詞義與賭博有關,這裡「抽水」的「水」是解金錢之意,故這個「抽水」是解抽取金錢的意思。其實「抽水」本身意思絕對不是與賭博和金錢有關的,因為「抽水」的「水」原本是指地球水資源,「抽水」一詞就是指通過水泵把水抽取出來而已。


令人詫異的是,原來「抽水」一詞後來引伸出許多不同的意思。根據「香港網絡大典」的「抽水」條目記載:「抽水有幾種解釋: (1)在工作或事件中擅自抽取利潤,又叫食水,後被延伸為擅佔別人便宜;(2) 指故意的對身邊的異性作出非禮的行為,又稱揩油、搏懵; (3)在別人討論、爭辯、罵戰之時,忽然插口伺機煽風點火,意圖借刀殺人;(4)在某一事件上借機引申為對另一事件/事物的批判或嘲諷,等同指桑罵槐。 但不論上述所指為何,皆可泛指「鬼鬼祟祟地去佔不應該得到的便宜」。」「抽水」在「香港網絡大典」的記載解釋它有四種意思。在條目的第一點指出「抽水」是擅自侵佔別人便宜的食水。這種「抽水」行為在社會上十分常見,大多數是為自己的利益而作。第二點則指對異性作出的非禮行為,就是對異性作出不軌的意圖。第三點則指有個人忽然插口的行為,其意圖有煽風點火之心。第四點則指等同指桑罵槐般嘲諷事物與他人,就是有轉個彎閙人之意。無須多說「抽水」一詞給人的印象就是這麼差,若許是意思上大多屬於貶義的緣故吧。也許「抽水」一詞意思只屬於貶義,大家都是不是這樣認為的呢?


或許大家會問「抽水」一詞也有褒義的解釋嗎?對!筆者認為「抽水」一詞絕對也有褒義的成分,其中從「抽水」一詞可以再引申為四種意思。第一種就是在社會行動當中,必須排除一種錯誤的觀念。這種錯誤觀念就是指有學者最近認為從中抽出事件部份進行惡搞創作,是一種非理性的激進行為。其實惡搞創作是社會行動的其中一個分支,反映的是社會黑暗現實,同時也發揮著民怨宣泄的作用。我們心中固然需要傳統性質,也必須需要創新思維。我們心中固然需要理性分析問題,也必須具有積極的激情克服困難。有適量的惡搞,才會充分體現適當的社會理性化。第二種就是「抽水」的「水」在這裡可以指社會上的一切事物,例如社會行動所做的一切話題都是源於社會。因此,整個詞語就是指社會行動所做一切必須常常忠於社會大眾。另外處事也要做到取「抽水」之褒,同時也要避「抽水」之貶,這樣才能把社會行動做得更有效率。第三種就是說話或者寫作的時候,某一事件引申對另一事件的評價,要看「抽水」(即引用) 的程度合不合符正確與原則。所以「抽水」不代表完全是錯誤的,有時也不代表完全是指桑罵槐,要看看你運用「抽水」(即引用)程度的高低,才能辨別「抽水」在事物內是屬於什麼褒貶義。第四種可以從「抽水」的「水」引申其另外的新意思,就是指一種知識。這種知識絕不是「鬼鬼祟祟地去佔不應該得到的便宜」,而是人們一直以來大膽探索和積累的產物。這裡的「抽水」是指做人要有一個學到老的態度,常常抽取而且吸收有用的知識,才能夠充實和鍛鍊自己。只要這樣做,才會成為一個在社會上有用的人。


所以話說「抽水」一詞都有它褒義的一面,就是這個道理。筆者探討「抽水」一詞當中的褒貶義,絕不是為了得到什麼便宜。只是必須要探究一點就是,原來「抽水」一詞絕對不是只有貶義這麼簡單。

傷害創作人最深的詞語(訊報論盡澳門街 14/10)

早前,筆者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看到一個網站連結。這個網站連結主要寫給大家知道的是,某名澳門女作家在為《澳門日報》寫其中一期專欄的時候,在內 容上涉嫌抄襲另一名中國內地網絡作家的博客文章。筆者感覺這一事件無論真實與否都好,嚴重影響澳門文學界的整體形象。整體形象受破壞以後的修復工作,是一 件難上加難的事。因此希望當事人能夠站出來,當眾把事件真相說清楚,而且必須承擔一切應付的責任。這裡的責任是指作為澳門文學界的其中一分子,就必須有保 護澳門文學界整體形象的心。承擔這樣的責任,才能挽救澳門文學界整體形象不會容易受破壞。否則,中國內地民眾會對澳門文學界的不良形象會越來越深。

  其實,在創作人心中視作品如兒女般愛護。抄襲嚴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之餘,也把創作人的心血化為灰,所以傷害創作人最深的詞語應是「抄襲」一詞。根據 在《新華漢語詞典》當中解釋抄襲是指:「(1)將他人的東西拿來當自己的。(2)繞道襲擊敵人。軍隊用語。」原來詞典解釋「抄襲」有兩種意思,另外它也是 一種軍隊用語。抄襲其中一個字「抄」,在社會上本來的意義絕對不壞。因為在抄的過程中經過大腦細讀,能夠增加自己對這事物的記憶。所以老師經常佈置小學生 做功課抄寫生字一次,就是有這個作用存在。其次「抄」可以作為一種筆記的寫作方法。筆記在什麼地方可以發揮作用呢?原來筆記可以作為一種讀書筆記,在讀書 的過程中把書本當中重要的部分抄錄下來,或者記錄自己的讀後感想。筆記可以作為一種社會記錄,把自己觀察的內容抄錄下來,形成一部很有歷史價值的書。筆記 可以作為一種資料記錄,例如聽上課或講座等情況的時候,把自己認為有用的東西抄錄下來。從以上可以看到無論「抄」的方法,用作增加記憶也好,用作筆記也 好,意義一直也離不開對社會的積極貢獻。但若果把「抄」作為一種消極而且有害的時候,它性質就會立刻改變。至於「抄襲」另外一個字「襲」,大家又會感覺它 如何呢?「襲」除了有攻擊的意思,也有承襲等之意。換句話說「抄襲」就是在抄的過程中,據為己有地承襲他人的知識產權。

  現在最可悲的是,抄襲行為的確在社會上持續蔓延。那麼抄襲行為如何在社會上持續蔓延? 筆者發現有以下兩種,第一種就是把他人的作品,據為己有地成為自己的作品出版。例如香港萬里機構曾出版的《會說話的香港地圖》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這本書的 編者,據為己有地抄襲香港維基人共享在維基百科的香港照片,還未經過同意就擅自出書的錯誤舉動。第二種就是校園有許多抄襲風氣存在。如抄襲「維基百科」等 共筆型網站當中的內容,再局部重新編排後就可以交功課。再如澳門作家寂然曾在文章《抄襲與被抄襲》當中反映:「由於對抄襲的事分外敏感,一年前我擔任學生 徵文比賽評判時,因遇到一篇參賽文章好得太過分,心生懷疑上網查一下,不幸地發現那篇文章是抄襲而來的。後來,我不惜花費大量時間把一百多篇參賽文章都選 段在網上檢索,結果揪出十四名抄襲者,當發現抄襲的風氣已經滲透到本澳的校園,而那些小朋友竟然夠膽用抄來的文章參加比賽,那種震撼和痛心真的難以形 容。」筆者覺得錯不完全在於學生,是教育的失敗。其實可以引用方法使用不是自己親手撰寫的內容,使用過程也要必須符合合理的原則。如果這種抄襲行為繼續在 社會上持續蔓延的話,創作人就完全失去創作動力,也許文化藝術會從此在社會上消失。

  現在也許很多人都明白,抄襲行為對社會是多麼大的傷害。但怎樣才能夠防患於未然呢?筆者認為常常要提高警覺之餘,也要有種勇於舉報的義務。另外,在社會上要推行以「向抄襲說不」為主題的普及教育,讓這種抄襲行為在社會上持續蔓延的可能性減至最低。

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辛亥革命和中國的現代性(訊報論盡澳門街 7/10)

辛 亥革命,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命運。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曾言:「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 少年之責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與此世界作別之日不遠矣,而我少年乃新來而與世界為緣。」原來中國是一個「老朽之冤業」的大國,經常被外國列強所欺負。 官員貪污腐化,主權獨而不立,老百姓民不聊生,這就是中國需要變革的主要原因。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認為創造將來的中國像少年般青春活力,是一切中國少年 的責任。筆者感覺有點不對,因為國家能否繁榮富強,都是屬於每位國民的共同責任。若果不推行變革,未來所受危機的威脅會越來越深。

評 論中國的現代性,甚至評論中國現代性與辛亥革命的關係,就必須要先瞭解現代性是什麼東西。作者唐文明在文章《何謂現代性?》當中指出:「現代性謀求與過去 的決裂,並將這種決裂作爲自己的起點。現代性企圖表達出「不要成爲過去的奴隸」這樣的意涵,即不要有因襲的負擔不要使過去成爲現在的「承負」,而是要放下 包袱,輕裝前進。」原來現代性就是一個新起點,同理辛亥革命就是中國現代性的一個新起點。所以在辛亥革命以後,是一個劃時代的中國。不過記得教導筆者書法 的澳門書法家蔡傳興老師曾說:「胡亂編造,絕對談不上是創意。創意必須在傳統的基礎上產生出來。」這樣看來產生創意和產生現代性過程是一致的。雖然辛亥革 命後的樹立新風過程中,必須把有害的傳統性革除。但必須保留有益於社會的傳統性存在,並在當中深化和改造,這樣的現代性才能適合於中國的發展。

在 武昌起義爆發以後,使清政府的元氣大傷,最終清帝退位而宣告清王朝滅亡。亦宣告存在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從此結束,取而代之的是中華民國的創立,從而推行共 和政制。據《孫中山圖傳1866~1925》的有關記載,簡明易懂地介紹辛亥革命後對中國的影響有五點:「一是整飭武裝力量。黃興領導下的陸軍部克服了種 種困難,終於把這只龐雜軍隊整編成為「悉符章制」的21個師。二是建立參議院。臨時參議院的正式成立,加強了南京臨時政府的立法機構,它對於臨時政府建制 工作起了積極作用。三是改革舊的並建立新的司法制度。三月初,孫中山要求「無論行政司法,一律停止刑訊,以重人權,以免冤獄。」四是發布法令保護人民權利 和革除社會惡習。這些政令有:嚴禁鴉片、改變稱呼、限期剪辮、禁止賭博、禁止纏足、廢止跪拜、樹立新風等。五是制定和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南京 臨時政府在立法建制方面最重要的成就。它在憲政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辛亥革命的最終定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現仍在眾說紛紜當中。但筆者認為它的成功之 處,就是在於徹底改變中國各種各樣面貌。無論政治、經濟、軍事,甚至是社會民生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例如政治體制方面建立參議院,廢除封建帝制。再如社會 民生方面,改用陽曆和限期剪辮等政令措施。譚世寶教授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系列講座 之二:「辛亥革命時期的澳門與中國」當中指孫中山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引領中國新潮流的最大最新潮人。」因此若果沒有孫中山能夠引領中國新潮流,我 們永遠仍在封建守舊的老方式當中過日子。

孫中山在他的政治遺囑曾說:「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 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餘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召開 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孫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所指之處,絕不是革命果實被袁世凱奪取這麼簡單,而是封建遺 風的社會惡習仍未被徹底清除。為何仍未被徹底清除?就是其中指中國內地的政制發展仍未真正走向民主道路,仍然認為有民主就會大亂。這個社會惡習一定要徹底 清除,否則嚴重危害中國的社會發展。其次在於仍未能實現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當中的民生主義,即與老百姓相關的許多問題,如教育、醫療、就業等仍未完全解 決。其三就是在於當時來說,中國的領土主權仍未能完全獨立自主和統一。雖然現在中國的領土主權非常獨立自主,但兩岸仍在「各自表述」模式下分治。

辛亥百年,是辛亥革命爆發一百周年,也是孫中山領導創立中華民國的百年華誕。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解決以上三個問題,才能夠促進中國的未來發展能更進一步。否則,孫中山政治遺囑當中的革命理想就永遠不能成功實現。

論老師的模範作用 (訊報 7/10)

據 《澳門日報》在上一個星期的報導:「涉案本澳男子姓 李,三十餘歲,為北區某中學教師。今年三月三十日下午四時許,案中十五歲學生與同學在課室溫習,期間事主與同學一度離開,折返時發現放在書桌上一部價值八 千元的手提電話不翼而飛。事主父親得悉事件後,向治安警報案求助。警方調查後,相信為校內盜竊案,經一段時間調查後,終證實與涉案教師有關,並於日前將其 帶局扣查。調查期間,有人承認因一時貪念而犯案。」其實作為老師應有師德之餘,也要有為人師的責任。這種老師偷竊學生手機的行為,絕對不是從師德體現出來 的表現。事主在這事件上也很有問題,為什麼如此貴重的物品不懂得必須隨身攜帶?這位老師因為一時的貪念而犯案,絕對沒有資格當老師。從這一事件當中觀察, 可以瞭解老師的形象是多麼重要。老師的形象一旦被破壞,對學生們就沒有什麼模範作用可言。

筆者有一本中國古代教育經典文 獻《三字經訓詁》,原是南宋王應麟著,現為清王相附注。書中載:「教不嚴,師之惰。 師長之於弟子,不患無教,但患不嚴,不嚴則弟子怠玩而不遵,志荒而業廢矣。此為師之過也。」中國古代教育經典文獻《三字經訓詁》對於教育學生的要求,要求 絕對嚴厲。若果教育不嚴厲,是老師的惰性。令學生貪玩而志荒業廢,更是老師的過錯。若果學生受到那些不良影響,又是誰的責任呢?現在的教育模式,就讀全日 制的學生們仍有許多時間在學校當中度過。在學校度過的日子,其中經常要面對的人就是老師。雖然學生們受到社會上的輿論影響有很多種,但相信部分學生們也會 在老師身上受到很多影響,甚至有時還會作為一種榜樣。如果老師身上的師德品行不良,會讓學生們跟著學壞,或許甚至影響整個社會風氣也隨著變壞。那麼學生們 還應不應該無條件地將這位老師作為模範的對象呢?

另外作者雷鳴曾在《正報》發表《為公義 教師應身教》文章,反映隨後有人質疑在今年的五一遊行當中,有五百多名教師為了錢才出來遊行。作者雷鳴對於當日上街的老師,也有一些看法:「各位當日上街 的老師:當年輕人對學校或社會制度提出質疑時,當學生認為教育工作者無理和濫權時,你們會否與學生一同正視、開放討論、提供資訊,甚至在必要時支援他們站 出來爭取?或是把他們的念頭壓抑於萌芽階段?各位上街的老師:請問有多少學生站出來支持你們的五一行動?他們不站出來是因為你們爭取的理據不足,或是你們 從來沒有教導他們要為自己和他們爭取公義?或是還有其他原因,如父母、朋輩的影響等。 各位上街的老師:社會上也有很多不公義的事情,你們又有何回應呢? 有否向學生身教或言教呢?」當筆者看到作者雷鳴這番話後,的確感同身受。其實老師在社會上的作用,完全不只是教書傳播知識那麼簡單,也不只是所教的科目及 格率高而算是成功。如果這樣算成功的話,就是一種為教而教的失敗。其實現在的澳門社會風氣能不能進一步轉變,老師必須作為一個有力的模範,教育一輩又一輩 青年有種進步的思想品行是最重要。因此以身教的方法,才能夠轉變社會風氣,也是作為老師其中一個責任。如果這種責任都不能達到的話,社會風氣永遠都沒有轉 變的機會。

老師偷竊學生手機的事件,令澳門教育界蒙羞之餘,也讓澳門教育界有一個反思的機會。筆者希望從反思的過程中,讓澳門教育界的未來有更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