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5年3月26日星期四

有些概念千萬不能亂混淆

原刊登於愛瞞日報
最近一篇署名為「揚正氣」所撰寫的評論文章刊登在《正報》,該文章名為《破壞秩序‧為害地方 廢青要加強愛國教育》。這篇文章在該報刊登後,引起社會上廣泛爭議,也引起本澳許多年青人的不滿。其爭議點在於指責教育對象的學生哥,好似對阿爺很擔心的愛國同道德教育很「事不關己」,要求這些有問題的憤青或「廢青」必須加強愛國教育。

看透這篇文章後,只感覺文章作者「揚正氣」不斷謾罵許多時下年青人是憤青或「廢青」,文章發泄情緒為多,提供有建設性的意見為少。看來這位署名為「揚正氣」的作者,非常混淆愛國的定義,也錯誤理解反對國民教育者其實是反對什麼。

到底文章作者「揚正氣」如何混淆愛國的定義?他在文章指出「蓮花地唔少家庭嘅年青一代,多被縱成「小皇帝」,唯我獨尊,刁蠻跋扈,自私自私,貪權逐利,漠視公德,知識貧乏,眼光短淺,卻多自命不凡,屢屢破壞社會秩序,視法律如無物,好害地方,有損地方聲譽。」

從這段文章可以看出,由於文章作者「揚正氣」指責年青人的論證不足,讓人難以深入瞭解在澳門的年青人到底有沒有這種不好現象。加上由於青少年生活情況各不相同,絕對不能一概而論地論定所有本澳年青人都是這麼壞。不過令本人困惑的是,加強愛國教育如何改善與本澳年青人有關的種種社會問題?相信作者混淆愛國的定義,感覺他認為最主要加強年青人的愛國情懷,就可以解決所有與本澳年青人有關的種種社會問題,這其實是一種邏輯錯誤。愛不愛國只是反映國民身份認同的高低,這與年青人在生活上的為人處世談不上必然關係。改善與本澳年青人有關的種種社會問題,必須多去瞭解本澳年青人,同時多做瞭解本澳年青人情況的各項社會調查,再從各項社會調查作為資料參考前提上,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文章作者「揚正氣」這種發泄情緒謾罵的文章,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到底文章作者「揚正氣」如何錯誤理解反對國民教育者其實是反對什麼?他在文章指出「國恩如父母,肯定要愛!舉世皆然!點解又有啲人咁多聲氣,諸多反對,甚至搞到呼朋引類,走去大衙門遞信咁大陣仗?無他嗰啲人可能自細係殖民地長大,從少冇乜國家觀念,依家要撥亂反正,就神經衰弱,好似觸到痛處,鬼殺咁嘈…」

從這段文章可以看出,文章作者「揚正氣」認為身為該國國民肯定如父母地愛,還拿一些外國做例子說外國人如何愛國,還不明白一些人為何特別反對愛國教育。最近一篇署名為「他者」所撰寫的評論文章刊登在《愛瞞日報》FB官方專頁,該文章名為《討論國教前,拜託替北京想一下好嗎?》。該文章作者「他者」觀察到「根據香港大學針對澳門進行的年度調查顯示(圖一),澳門人自回歸十五年來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其實相當穩定,截至去年12月,澳門人的中國認同仍高達7成6。」雖然調查統計不是判斷澳門學生國民身份認同高低的唯一依據,但可以作為一種資料參考,觀察到學生國民身份認同問題其實沒有想像中大。

文章作者「揚正氣」錯誤理解反對國民教育者,指出那些人可能從少就在殖民地長大,從少就沒有國家觀念,當局一說加強教育就好似觸到痛處般。其實澳門回歸前後的中小學歷史、地理、公民教育都有瞭解國情環節,相信許多本澳年青人不是從少就沒有國家觀念。那麼到底一些人為何反對國民教育?是因為澳門政府與內地政府合作編寫與國民教育有關的教科書,這本教科書講述國情中肯與否引起社會上爭議。其實愛國必須要從心主動出發,絕對不是其中一方灌輸思想,生搬硬套要求你一定要愛國。國民教育應該就是教材所教授國情內容必須公平公正,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國情,因而進一步瞭解國情讓學生知道為何要愛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