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

在澳建街道命名標誌物的社會作用不大  


         文友立法會議員區錦新最近就澳門街道命名問題,向政府提出書面質詢。根據澳門電台消息指,立法會議員區錦新認為澳門有不少街道是以大陸或外國的城市命名,但這些街道毫無此街名城市的特色,特區政府是否可能因應命名街道的城市去建設一些標誌物,鼓勵或資助有條件的店舖將門面裝飾為具有該城市特色的建築?區錦新提出質詢用意,是指當局是否考慮在這些標誌物上註記澳門與這個城市曾經有的關係,以增加市民對歷史的瞭解,同時增加遊客對澳門親切感?

  感覺這個立法會議員區錦新書面質詢雖然建議理想性,不過實在好廢,社會作用也不大。也有朋友批評立法會議員區錦新,澳門許多重要問題不質詢,偏偏要質詢這個。本文就從文友立法會議員區錦新書面質詢出發,探討大量建大陸或外國城市命名街道命名標誌物的可行性。

  首先遊客和市民或許根本不會注意街上指示牌或標誌物。對於標誌物的建造,並不是社會必要。不是你在街上建造有關歷史的指示牌或標誌物得多,市民和遊客就會更加認識歷史,遊客對澳門更親切。相反如果要這樣做,浪費興建費用之餘,會令到一部分市民討厭歷史,也會令到一部分對澳門印象好古怪。以市民利益出發做更多事情,理應首先理解市民是最常如何接觸資訊。

  其次可能會搞到澳門的街道不倫不類,例如北京街,難道在北京街上興建天安門牌樓模型,其附近店舖大量模仿北京老街道裝飾。可能會使這條街道的景觀,與澳門本身不協調。或許一些遊客可能會對指示牌或標誌物有興趣,如果搞到澳門的街道不倫不類,就難以令遊客提起興趣。

  其三,文友立法會議員區錦新的書面質詢建議當局修建這些指示牌或標誌物時,同時還建議當局資助其街道附近有條件的店舖,請問這些費用不需要大量公帑資助嗎?澳門推行縮政策下推出任何政策,應該多量政策可行性為前提,才考慮計劃是否可推行該項政策。
,
  另外其中一位網友認為,可以只選擇與澳門有關的地名或路名,去做一些指示牌和標誌物。也有其中一位
網友認為,新城ABCDE區或者其街道就以一些相關大航海家或傳教士去命名,因為澳門歷史地位曾經多數與古代一度作為重要港口有關係。這些建議都很好,不過感覺建造費用很大,維護費用也很大。到底當局會不會有沒有大量充足的資源去維護?會不會像澳葡政府建造中葡友誼標誌物似乎被荒廢般?


  想到這裡,心中有點驚恐……要讓旅客和市民更認識歷史,應該從深化博物館和圖書館推廣書籍、歷史工作當中入手。博物館和圖書館的推廣工作,絕對不是只規定死在館内進行。擺脫一些人對博物館和圖書館的刻板印象,絕對不是沒有辦法。其次希望當局增加縮微資料的數量,同時讓市民能活學活用縮微資料當中的歷史寶藏為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