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6年4月29日星期五

談一本香港出版的澳門歷史教材

最近在澳門文化廣場買到一本教材,名字叫做《澳門的成長與發展》。要談論一本教材,首先是要留意的是出版單位和相關作者,再思考教材内容。這本書由雅集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有三個作者,六個顧問。在觀察後看來,這本教材似乎沒有教青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參與,似乎是香港出版社獨立出版其教材。雖然選用教材是學校自主的範疇,不過對這出版有關本土文化和歷史教育議題有興趣的人士,值得一去細味探討。

  澳門教青局曾經推出過一本與澳門歷史有關的補充教材。最終由於社會反對意見佔多數,而被迫撒回。令本人驚訝的是原來三年前,香港一間出版社早已推出澳門歷史教材,不太了解有哪些中學會選用。雖然香港出版有關澳門教科書不是壞事,驚訝之處只是在於出版前後,毫無任何有關消息。這可能是本人一直沒有留意之故吧!其次也沒有其他人對這本教材的意見聲音,不太相信社會各界對這本教材完全沒有意見。一本教材推出後,社會各界應該提出多些意見,讓相關教材編者知道什麼地方需要改善。

  至於教材內容方面,首先令本人感到不解的是,澳門的發展史從十六十七世紀,一下就跳到二十世紀,這樣說的話,應該這本教材比澳門教青局曾經推出過一本與澳門歷史有關的補充教材,其不當情況還要嚴重。歷史是人類生活的過程,絕對沒有真空期。沒有近現代的歷史背景變化,澳門又如何回歸中國呢?沒有完整的歷史概念,又如何讓學生認識完整的澳門發展過程呢?

  其次就是對澳門社會現狀的陳述,也有所輕輕帶過。教材當中指出澳門回歸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讓居民人均收入高漲,可是仍存在公共設施不够居民應用等社會問題。這句其實看來没有什麼大問題,不過沒有太仔細介紹社會現狀。本土歷史教育,應該著重教育學生的獨立思維思考問題。同時要著重培養學生居安思危的心態,去面對未來每一天。

  最後就是教材有關中西文化交流的門戶方面,對土生葡人文化的介紹有所遺漏。土生葡人是澳門特殊社會和歷史背景下,而形成的群體,是中西文化交流下的重要一環。可是教材上只是介紹澳門宗教,顯然是不太足夠的。

  談及本土議題,有些人會標籤這種東西是非常排外和分裂國家,這實在是不可取的。這是由於本土是我們自己生活的根,為什麼我們不去認識呢?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存承粵語南音、土生葡語等,都是本土的行為。認識自己生活的地方,應該是愛澳的表現。若果自己不認識澳門,又如何愛澳?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教青局外判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公民教育和本土地理補充教材,澳門文學補充教材,相繼出版。可是仍未有見到當局編寫的澳門歷史補充教材修訂版的出版。不太明白的是,澳門歷史教材是很難寫的嗎?

2016年4月22日星期五

論人口密度過大對澳門的影響

澳門的人口密度過大,雖然早已不是新聞。可是人口密度過大對社會的危害,非常值得大家去關注。人口密度過大對社會的危害影響有多個方面,例如交通、環境等。故此人口密度是民生問題重要一環,若人口密度問題未能妥善解決,所有民生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要思考出現人口密度問題成因到底是什麼?
據報道,「本澳人口密度早已冠絕全球,最新一期統計資料顯示,本澳人口密度繼續攀升,去年澳門的人口密度由二零一四年的每平方公里二萬零五百人增至二萬一千一百人,即每平方公里按年增加六百人,連同每年接待逾三千萬人次的旅客,本澳承載力是否已經「爆燈」值得關注。」(《每平方公里二點一一萬人 承載力爆燈惹關注 澳人口密度再刷新高》,《市民日報》,二零一六年四月十九日)

  有關澳門人口承載力問題,本人記得撰寫文章提及過,至於當局是否願意控制人口,就不太清楚。賭收下降的問題,應該不是反對控制人口的理由。按照報道所指,澳門的人口密度繼續攀升,每平方公里按年增加六百人,連同每年接待超過三千萬人次的旅客。這些數字非常令人吃驚,一個面積這麼少的地方,竟然可以容納這麼多人,可算是澳門奇蹟。
 
  澳門的人口密度過大,最明顯影響交通。據《市民日報》報道,按照統計暨普查局最近公佈二零一五年澳門環境統計的資料顯示,「去年道路行車線長度為四百二十七公里,增加二點九公里;機動車輛密度由二零一四年的每公里五百六十六架增至每公里五百八十四架。」雖然統計資料未必完全準確,有時會有誤差,不過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澳門的人口增加,人口密度就增加,機動車輛密度也增加。問題在於市民依賴自駕車出行居多,當局推行的鼓勵坐公交和徒步出行政策似乎有點失效,當局應思考出現問題的成因,為何鼓勵政策沒有能夠減少機動車輛密度?本人認為巴士車廂內長期擁擠不堪,徒步出行徑未完全完善似乎有一定關係。機動車輛密度過大,只會令道路更為擠塞。
 
  其次,澳門的人口密度過大,會影響空氣質量。據《市民日報》報道,按照統計暨普查局最近公佈二零一五年澳門環境統計的資料顯示,「空氣質量方面,位於澳門半島及氹仔的四個監測站錄得空氣質量屬『良好』的日數均較二零一四年增加;水坑尾路邊監測站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共有二百二十一日錄得空氣質量屬『良好』,按年增加八十七日,屬『不良』的日數按年減少三十四日;氹仔及路環錄得空氣質量屬『不良』的日數則按年增加。全年只有北區高密度住宅區在一月份錄得一日空氣質量屬『非常不良』。」由於澳門的人口密度過大,住宅與住宅之間的密度也大。到了夏天,每家每戶一定會使用空調。許多市民依賴自駕車出行,部份車輛排放大量廢氣。其次就是鄰近吹過來的工業廢氣。這些都會影響澳門空氣質量。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空氣質量,就談不上民生和經濟發展。
 
  現金分享政策只是解決到急切問題,不過解決不了如人口密度過大等社會根本問題。當局和社會各界應重視人口密度過大的問題嚴重性,從而做好有關計劃解決問題。

2016年4月15日星期五

制定學生評核制度應以學生為本

有關「小學基本學力要求」的議題,最近澳廣視和蓮花衛視的時事論壇節目當中作為主題熱烈討論。其實是件好事,這是因為關乎所有市民權益的事,當局與社會應該多諮詢討論。有關小學基本學力要求問題,若果沒有經過諮詢討論就貿然通過,受害的始終是一眾家長和學生。
    
  可喜的是,根據《正報》報道:「教育暨青年局學校督導協調員黃懿蓮表示,根據「基本學力要求」而制定的「學生評核制度」行政法規,將會進入立法程序,爭取在本學年公開諮詢。」雖然公開諮詢刻不容緩,不過如何做好公開諮詢,應該也是一個急切的問題。今次公開諮詢最主要的對象,應該是現在讀小學的同學們。如果沒有他們的意見,就好難斷定「學生評核制度」行政法規是否合適小學生的生活成長,也難以實現「基本學力要求」有關基本理念的理想。其次對象就是所有老師和家長,因為所有教學計劃直接或間接影響老師和家長日常生活和工作安排。不過大眾意見也非常需要,有關公共利益的議題,大眾應該多表達意見。因為以教育議題為例,作為大眾的你我,未來可能會有小朋友需要自己照顧。小朋友是澳門未來發展的希望。所以千萬不要認為現在沒有直接關係自己的事,就不去理會。
  
  上週本專欄提到,小學教育階段基本學力要求的爭議點,在於基本理念過於理想化,要求設定也過於高。換句話說,離地不切合實際。難以相信根據《正報》報道所載:陳家良和張捷都認同「基本學力要求」,沒有提出任何批評。張捷稱:「我希望老師、家長、學校不需要擔憂。大家要明白,不只我的學校,其實有六至八間學校實施了數年的基力要求。…… 一邊做一邊發現,學生確實較以前全面提升,越來越健康成長。……」張捷這樣說非常不負責任,原因在於似乎只著重於過往業績,而沒有檢討措施實際成效。同時也沒有足夠數據證明成效,難以讓老師、家長、學校可以不需要去擔憂。
  
  有點驚訝的是,在澳廣視的節目「澳門論壇」討論「小學基本學力要求」當中,除了邀請教育暨青年局的黃健武、黃懿蓮,還有支持培養愛國愛澳精神的中華教育會青年委員會主任陳家良和澳門中華教育會青年委員會顧問、青洲小學校長張捷。而沒有教育學學者,也沒有天主教學校聯會代表等參與這次論壇。這樣的節目安排實在不太好。難以相信嘉賓一邊倒支持,如何探討問題疑點所在。
  
  文友新澳門學社理事蘇嘉豪在蓮花衛視《澳門開講》表達意見,他指出「政府即將於今年九月推行的「小學基本學力要求」,強制學生培養熱愛國家的情感,及單方面對中國所謂重大成就感到自豪。同時,又規定學習簡體字,及使用粵語或普通話朗讀課文,這完全是「普教中」和洗腦愛國教育的翻版,但教青局官員在節目中一概避答這敏感話題。」認同文友新澳門學社理事蘇嘉豪的觀點,「小學基本學力要求」根本就是「普教中」和洗腦愛國教育的翻版。制定學生評核制度應以學生為本,就是多元學習同時要重視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的培養。

2016年4月8日星期五

不應該逼學生功課太緊

在二零一六年二月廿九日刊登的政府公報當中,第十九/二零一六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核准本澳小學教育階段基本學力要求的具體內容。該批示刊登之後,受到一些市民的爭議,到底當局是為了誰制訂本澳小學教育階段基本學力要求?雖然當局改善本澳教育政策是件好事,不過這個小學教育階段基本學力要求,令本人感覺到有點意外。
 
  到底爭議點到底在哪裡?首先就是小學教育階段基本學力要求的基本理念過於理想化。例如小學中文課程「不僅要提高學生運用中文的能力,還應兼顧學生品德的培育、文化的薰陶和審美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另外課程目標也過於理想化,以小學教育階段品德與公民為例,既要讓培養學生珍愛生命,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也要培養學生愛國家、愛澳門的情感,總共有六點。雖然教育要求理想化不是壞事,不過在計劃理想過程中,必須同時考量實踐的可行性。要思考在實踐過程中,是否達到這麼多理念和目標要求。
 
  其次就是小學教育階段基本學力要求的要求設定過於高。例如「累計認識常用漢字不少於三千個,至少會寫其中的二千個」,「背誦優秀詩文一百四十篇,其中包括古詩文七十篇」等。作為大人應該認識小朋友的頭腦,絕對不能和電腦相比較。對學業過高質量要求,未必令學生學習到真正知識。不應該強求小學生能夠超越同自己同齡的學習和生活水準。小學生能夠超越同齡能力就最好,不過以自願學習為主要教育基礎。
 
  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認識什麼是小學教育階段基本學力要求。該批示的主要有十二份附件,科目包括「小學教育階段作為第一語文即教學語文的中文、作為第二語文的中文、作為第一語文即教學語文的葡文、作為第二語文的葡文、作為第一語文即教學語文的英文、作為第二語文的英文、數學、品德與公民、常識、資訊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可見十二份附件上包括許多科目,小學生是否按照當局要求完全認識這些知識,似乎是一個問題所在。
 
  香港毛記電視有首歌叫做《補充練習無間做》,是改編自香港著名藝人劉德華和梁朝偉合唱的香港電影《無間道》主題曲,是由被稱為劉小華的小朋友劉皓嵐主唱,諷刺學生功課無間地去做,其實受害的始終是一班學生。學生回到學校讀書的目的,不應只是填鴨式學習知識,應該同時感受社會生活的樂趣。最近在香港有一些中小學生因讀書壓力自殺,澳門是否有許多中小學生是否因讀書壓力萌生輕生念頭就不太清楚。社會各界應該深刻反思中小學生自殺的原因,應該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同時,先多了解中小學生心理感受。
 
  大家必須明白,將所有小朋友教育成神童未必是好事。不應該逼學生功課太緊,否則只會弄巧反拙,達基本學力要求的小學生未能有預期數量之餘,會把相關問題越來越糟糕。

2016年4月1日星期五

增加吸引遊客來澳元素的必要性

據澳門電台消息報道指出:「復活節假期最後一日,旅客陸續離開澳門,有香港旅客稱,先去珠海再來澳旅遊,在澳門逗留了二日,主要在賭場娛樂,酒店的服務質素亦是吸引之處,價錢亦未算太昂貴,但認為澳門未有較多地方可以吸引他逗留更長時間。另外,有香港旅客稱,雖然知道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但城市發展迅速,認為現時已很難尋找到具有漁村特色的景點。」

  從報道所知,若許一些外地人對澳門印象,除了賭場就是賭場。在賭場賭完厭倦了,就不知道有什麼地方可以繼續去。也有人感覺澳門其他原有地方特色再難找到。當局應該思考問題出在哪裡?本人認為世界遺產沒有新鮮吸引人的元素,令吸引力不大。澳門的世界遺產,大部份是與歷史和宗教有關。喜歡歷史和宗教的自然會去參觀,否則不會去上前參觀。這樣說絕對不是指去世界遺產參觀沒有價值,也不是說要強制改變世界遺產觀光功能。只是希望在保護世界遺產基礎上,做更多多元化地合理發揮世界遺產觀光點的觀光價值。

  雖然當局舉辦許多活動,例如光影節、相關展覽等。感覺上這樣做不太足夠。光影節雖然能快速吸引遊客,可是辦得多了就會失去吸引力,也會同時影響在世界遺產景點附近生活的居民。像香港旅客所說,澳門未發展為賭城之前是一個小漁村,為何現在周圍再找不到小漁村的味道?要發展形成澳門特色的街道,就不能將街道所有店舖一律為藥房、金舖、手信舖、美容舖。難以置信藥房、金舖、手信舖、美容舖是代表澳門的地方特色。這樣說絕對不是完全反對藥房、金舖、手信舖、美容舖的設立,而是希望店舖類別應該保持一定數量比例。故此增加吸引遊客來澳元素有其必要性,在各大賭場增加非博彩元素是不足夠的,應該以創新思維吸引更多客源。

  要改善可以參考其他地方如何發展旅遊觀光點。雖然每一個地方政治和經濟等環境因素不同,自然地理環境因素也不同,旅遊定位也不盡相同。以香港為例,香港雖然也是與澳門一樣地少人多,雖然不似澳門有這麼多賭場。不過郊野公園較為多、商業和觀光點不會完全集中一區。相反澳門郊野公園等生態區域面積不多,一些商人還要開發這些地方興建高樓。旅客人流完全集中在噴水池一帶,雖然當局和旅遊業界已有相應措施,可是人流仍是這麼多。人流多雖然生意好,但不代表所有市民生活也好。

  澳門旅遊觀光點的現狀仍未算太差,也不算特別好。雖然澳門登錄世界遺產早已有十多年,但是世界遺產和一些文物建築其本身保護和景觀,早已有一定程度上的破壞危機。例如大三巴附近的古城牆被人為髹漆、板樟堂附近的盧家大屋存在塌陷風險、媽閣廟火災、松山主教山疊石塘山存在景觀危機、愛都新花園面臨拆除危機等。如果澳門世界遺產和文物、生態景觀完全破壞,可能讓更多旅客感受不到澳門還有什麼理由吸引他們逗留更長時間。這點似乎對旅遊等有關業界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