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8年6月1日星期五

從粵港澳大灣區統計數據看大灣區發展

最近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推出有關粵港澳大灣區統計數據專頁,可看出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區各種情況。參考網上資料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是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二零一七年三月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發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有所提及。

  李克強提出要推動中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特區的深化合作,研究和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以香港和澳門的獨特優勢,提升中國的經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是由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組成的城市群,是繼美國紐約都會區、美國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都市圈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

  網上資料形容得這麼完美,社會實際上是否能實現這些目標,實在令人難以想像。這是因為地區合作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地區合作是否成功有賴良好政策的制訂,同時也需要平等和睦地互補互利。如果沒有良好政策的制訂,也沒有要平等和睦地互補互利地合作,所得出結果只是惡性競爭下一敗塗地。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所推出有關粵港澳大灣區統計數據專頁,總共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份就是一個年份路線圖表,以年份簡介粵港澳大灣區的由來。原來這個規劃早在二零零八年早已提出,同時中央並不是一開始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名字。在起初是以珠江三角洲地區、大珠江三角洲為名字,後來才在二零一五年三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就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文件當中,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列入提及其中。可是時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在二零零三年首次公開提出「泛珠三角經濟區」的構想,即又稱九加二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現在似乎在許多公開政治和經濟討論場合內鮮有提及,感覺現在似乎大多以提及粵港澳大灣區為主。

  第二部份和第三部份就是數說大灣區和統計表。數說大灣區以圖文形式圖解粵港澳大灣區現在的經濟和社會情況。這是當局非常做得好的,這是因為太過於繁複的數據,一般市民未必完全觀看得明白。數說大灣區圖解數據當中,令筆者關注的是,面積當中以肇慶最大,人口當中以廣州最多,人均生產總值以澳門最高,失業人口當中以香港最多,就業人口當中以深圳最多,出口貨值總額當中以香港最高。統計表則以統計表形式,仔細反映粵港澳大灣區現在的經濟和社會情況,還反映澳門與其他大灣區市區的人文經濟往來情況是如何的。最後部份則是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區統計局網站相關連結,方便大家了解各地有關統計的政府部門如何運作,也方便大家查閱各地粵港澳大灣區統計資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