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觀看一部有關英國政治人物的電影,它的名字叫做《鐵 娘子—戴卓爾夫人傳》(The Iron Lady) ,美國著名演員梅麗‧史翠普憑藉本電影獲得了她的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據網站Yahoo!奇摩電影當中的劇情簡介介紹:「本片描述英國首位女性首相 柴契爾夫人當年如何打破階級及性別的阻礙藩籬,在這由男性主導的社會體制下,開創一段不凡成就的傳奇人生。故事更著重展現當年柴契爾夫人職掌大權的氣魄風 姿及其為了權力所付出的巨大代價,真實呈現這位不平凡的女性當年的傳奇風貌。」可以將觀看劇情簡介與電影之後作一個比較,不難發現確是這位女性由男性主導 的社會體制下開創這段傳奇人生,從而體現英國第一位女首相的魅力風采。令人想起在電影《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傳》中,瑪嘉烈‧希爾達‧戴卓爾不理會丈夫丹尼 士的反對,同時也不斷努力改善自己的形象,例如改善說話聲調和衣著儀容,從而毅然決定參加選舉競逐首相一職。戴卓爾夫人的這種精神讓我們知道處理任何事必須貫徹始終,貫徹始終的同時必須厚臉皮地堅持自己原則,否則處理任何事都不會獲得成功。可是堅持自己原則的同時,一定要聽取其他人對自己的任何意見,包括 任何表達形式反對自己的意見,因為自己所想的看法未必完全正確。
在網絡上搜索一下可以發現,關於這部電影片名在各地有不同的翻譯,在中國大陸地區和新馬地區稱為《鐵娘子》,港澳地區稱為《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傳》, 台灣地區稱為《鐵娘子:堅固柔情》。電影片名的不同翻譯有不同的長度,台灣地區所稱的《鐵娘子:堅固柔情》有點奇怪,讓人難以想像堅固柔情一詞放在片名裡 是什麼意思。《鐵娘子》雖然非常精簡易明,但世界上從古至今這麼多可以稱得上鐵娘子的人物,難以了解這個鐵娘子所指的是誰?所以始終認為片名《鐵娘子—戴 卓爾夫人傳》較為合適,感覺長度適中之餘體現電影內容,也讓人直接了解這部電影的女主角是誰?
但這部電影的故事發生次序不太為連貫,是先以倒敘形式再不斷以插敘形式記錄鐵娘子戴卓爾夫人的一生。使用這種手法進行電影拍攝,有它利與弊的一面。這部電影當中剛開始的時候,鐵娘子戴卓爾夫人是一名八十多歲老人家。在她自己不斷的幻想和回憶當中,一幕幕重要的人生大事重現眼前,同時經常也幻想已故丈夫 丹尼士在她的身旁。在於電影有利的一面,是能夠讓電影在讓觀眾欣賞時候,感覺劇情發展有高低起伏的感覺,同時保持著懸念吸引著觀眾追看。相反在於弊的一 面,讓這部電影的劇情發展很混亂。因電影的篇幅關係,有關許多戴卓爾夫人與家人的關係、與其他政客的鬥爭與合作等,感覺所有劇情發展點到即止地輕輕帶過, 最後接近尾聲的電影拍攝手法更像紀錄片一樣。如何機智地解決民生衝突,電影當中沒有詳細地體現出來。
香港《爽報》作者敬璜在影評當中說:「全片著重她的感情生活和發跡傳奇,依賴對白為重,講真中段戲味平淡時不免有些悶場,不過梅麗史翠普確實魅力非 凡,造型和演繹上均與當事人似到離奇,大家焦點自然不期然全落在她一人身上,其他任何瑕疵和不滿,也統統被拋諸腦後了。論到娛樂性和攝製上技藝與智慧,去年《皇上無話兒》可能小勝一籌,惟今集人氣度跟玩味比前者更甚,在香港的名聲理應會更大。」感覺作者敬璜認為所有焦點全落在她一人身上,其他任何瑕疵和不 滿統統被拋諸腦後的想法不太正確。因為任何瑕疵和不滿都會影響所有觀眾觀看電影的意欲與觀感,所以任何瑕疵和不滿難以讓觀眾統統被拋諸腦後,故拍攝電影時候要注意當中瑕疵而避免錯誤的發生,這樣才更能成功拍攝一部電影。
Translate
2012年6月28日星期四
2012年6月23日星期六
昂山素姬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演辭
澳門《訊報》 未熄 (22/6)
國王王后陛下、王子殿下、諸位官員閣下、尊敬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成員、親愛的朋友們:
很多年前──有時似乎是多少輩子以前──我和我小兒子亞歷山大在牛津。我們聽一個叫《荒島唱片》(Desert Island Discs)的電台節目。這是一個很有名的節目(就我所知至今仍然如是),當中各行各業的大人物,獲邀到節目中,談談他們如果被遺棄在荒島,會帶上哪八張唱片、除了《聖經》和《莎士比亞全集》以外的一本書,以及一件奢侈品。到我們喜愛的節目快結束的時候,孩子問我:「媽媽有想過有機會參加節目嗎?」「何不?」我輕忽的回答。他知道平常只有名人才能參加節目,便接著真摰的好奇心問:「妳覺得會因什麼原因獲邀呢?」我想了想,便說:「或許是因為我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吧。」我們都大笑起來。這想法很教人快樂,但很難實現。(我已無法記起為什麼我給出這樣的答案,因為我最近讀到了一個諾貝爾得獎者寫的書,或者是因為當天的嘉賓是一位著名作家吧。)
1989年當我已故的丈夫,米高‧阿里斯在我第一次被軟禁期間探望我時,他跟我說他一個朋友、約翰‧芬尼斯,提名了我角逐諾貝爾和平獎。這次我又大笑起了來。米高有一陣子神情疑惑,一會兒才知道我這反應的原因。諾貝爾和平獎?一個教人愉快的指望,但並不容易呢!那麼我真的獲獎時是怎麼樣的心情?我反覆問了自己好多次,如今肯定是思量和平獎為我的意義,以及和平為我的意義最好的機會了。
正如我多次在接受訪問時說的,我是在一個黃昏在收音機機中聽到自已獲獎的消息。我不感到十分驚訝,因為在之前數周的廣播中我已經被形容為熱門之一。當我在起草這演講詞時,我很努力地去憶起當年我即時的反應。我想──雖然已經無法百分百肯定了──應該這樣吧:「啊,他們決定要頒給我啦。」那似乎不是真實的,因為某程度上我感覺不到自己真實的存在。
在被軟禁的子日裡,我常感到自己不再是真實世界的一部份。我的房子就是我的世界,之外還有其他同樣不自由,但被集體囚禁的、其他人的世界,以及一個自由的世界。每一個都是在一個冷漠的空間裡的不同星球上追求各自的道路。和平獎就是把我再次帶到我生活的孤寂世界以外、其他人的世界中去,使我恢復實感。當然,這不是一蹴就能成就的事,但隨時日流逝,透過電台,外界對消息的反應傳來,我開始明白和平獎的意義。她使我再次活於真實之中,把我帶回到更廣闊的人類社會之中。更重要的是,和平獎讓世界關注到緬甸人民為爭取民主和人權的抗爭。我們沒有被遺忘。
被遺忘,在法國人的說法是「死去了一小部份」。被遺忘就是「死去了一小部份」。被遺忘就是喪失了我們和全人類之間的一些連結。當我最近在泰國和緬甸移工會見時,他們很多人都呼喊說:「不要忘記我們!」他們是在說:「不要忘記我們的苦況,不要忘記為我們盡力做事,不要忘記我們也屬於妳的世界。」當諾貝爾委員會把和平獎頒給我,他們是承認了那些在緬甸受迫害的、受隔離者也是世界的一部份,他們在承認「四海一家」。所以為我而言,接受這個獎項,就是要求自己把我對民主和人權的關注,延伸到國界以外。和平獎在我心中打開了一道門。
緬甸人認為,和平是「破壞和諧和道德的因素消失引起的快樂」。緬甸語裡nyein-chan一詞,直譯就是「火救熄了以後帶來的暢快感受」。苦難和衝突之火仍在世上肆虐。在我國遙遠的北方,仇恨尚未止息(譯者按:指的是克欽族和緬甸政府自1962年以來的,因自治權而起的衝突);在西部,在我出發來接受這獎項的前幾天,族群暴力形成的縱火和殺戮仍在發生(譯者按:指的是佛教徒和信仰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的衝突)。暴行的消息也充斥世界其他角落。飢餓、疾病、流離失所、失業、貧窮、不公、歧視、偏見、盲從的消息,我們屢見不鮮。到處都有侵蝕和平基礎的負面力量;到處都有輕率濫用為維持世界和諧快樂必須的天然和人力資源的事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對年輕人和他們潛力的可怕消耗,是對世界正面力量的殘酷揮霍。那個時代的詩歌為我有特殊的意義,因為我第一次接觸這些作品的時候,正正是和那些要面對生機早夭的年輕人同齡。一個在法國外籍軍團作戰的美國年代人在他1916年陣亡之前寫道:「在某個必爭的戰壕∕在某傷痕累累、憔悴的山丘上∕午夜在某個火光熊熊的小鎮」,青春、愛情和生命,因著對那些無名、無人記起的地方的無情襲擊,永遠消逝了。這一切都為了什麼?差不多一個世紀以後,我們尚未找到滿意的答案。
就算不是這樣暴力,我們還不是因為魯莽浪費,對未來和全體人類犯下了罪孽?戰爭不是和平失去價值唯一的場域。哪裡苦難被人遺忘,哪裡就有衝突的種子,因為苦難使人喪失尊嚴,使人痛苦,使人憤怒(二之一)。
昂山素姬是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譯 未熄
(2012年6月17日)
國王王后陛下、王子殿下、諸位官員閣下、尊敬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成員、親愛的朋友們:
很多年前──有時似乎是多少輩子以前──我和我小兒子亞歷山大在牛津。我們聽一個叫《荒島唱片》(Desert Island Discs)的電台節目。這是一個很有名的節目(就我所知至今仍然如是),當中各行各業的大人物,獲邀到節目中,談談他們如果被遺棄在荒島,會帶上哪八張唱片、除了《聖經》和《莎士比亞全集》以外的一本書,以及一件奢侈品。到我們喜愛的節目快結束的時候,孩子問我:「媽媽有想過有機會參加節目嗎?」「何不?」我輕忽的回答。他知道平常只有名人才能參加節目,便接著真摰的好奇心問:「妳覺得會因什麼原因獲邀呢?」我想了想,便說:「或許是因為我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吧。」我們都大笑起來。這想法很教人快樂,但很難實現。(我已無法記起為什麼我給出這樣的答案,因為我最近讀到了一個諾貝爾得獎者寫的書,或者是因為當天的嘉賓是一位著名作家吧。)
1989年當我已故的丈夫,米高‧阿里斯在我第一次被軟禁期間探望我時,他跟我說他一個朋友、約翰‧芬尼斯,提名了我角逐諾貝爾和平獎。這次我又大笑起了來。米高有一陣子神情疑惑,一會兒才知道我這反應的原因。諾貝爾和平獎?一個教人愉快的指望,但並不容易呢!那麼我真的獲獎時是怎麼樣的心情?我反覆問了自己好多次,如今肯定是思量和平獎為我的意義,以及和平為我的意義最好的機會了。
正如我多次在接受訪問時說的,我是在一個黃昏在收音機機中聽到自已獲獎的消息。我不感到十分驚訝,因為在之前數周的廣播中我已經被形容為熱門之一。當我在起草這演講詞時,我很努力地去憶起當年我即時的反應。我想──雖然已經無法百分百肯定了──應該這樣吧:「啊,他們決定要頒給我啦。」那似乎不是真實的,因為某程度上我感覺不到自己真實的存在。
在被軟禁的子日裡,我常感到自己不再是真實世界的一部份。我的房子就是我的世界,之外還有其他同樣不自由,但被集體囚禁的、其他人的世界,以及一個自由的世界。每一個都是在一個冷漠的空間裡的不同星球上追求各自的道路。和平獎就是把我再次帶到我生活的孤寂世界以外、其他人的世界中去,使我恢復實感。當然,這不是一蹴就能成就的事,但隨時日流逝,透過電台,外界對消息的反應傳來,我開始明白和平獎的意義。她使我再次活於真實之中,把我帶回到更廣闊的人類社會之中。更重要的是,和平獎讓世界關注到緬甸人民為爭取民主和人權的抗爭。我們沒有被遺忘。
被遺忘,在法國人的說法是「死去了一小部份」。被遺忘就是「死去了一小部份」。被遺忘就是喪失了我們和全人類之間的一些連結。當我最近在泰國和緬甸移工會見時,他們很多人都呼喊說:「不要忘記我們!」他們是在說:「不要忘記我們的苦況,不要忘記為我們盡力做事,不要忘記我們也屬於妳的世界。」當諾貝爾委員會把和平獎頒給我,他們是承認了那些在緬甸受迫害的、受隔離者也是世界的一部份,他們在承認「四海一家」。所以為我而言,接受這個獎項,就是要求自己把我對民主和人權的關注,延伸到國界以外。和平獎在我心中打開了一道門。
緬甸人認為,和平是「破壞和諧和道德的因素消失引起的快樂」。緬甸語裡nyein-chan一詞,直譯就是「火救熄了以後帶來的暢快感受」。苦難和衝突之火仍在世上肆虐。在我國遙遠的北方,仇恨尚未止息(譯者按:指的是克欽族和緬甸政府自1962年以來的,因自治權而起的衝突);在西部,在我出發來接受這獎項的前幾天,族群暴力形成的縱火和殺戮仍在發生(譯者按:指的是佛教徒和信仰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的衝突)。暴行的消息也充斥世界其他角落。飢餓、疾病、流離失所、失業、貧窮、不公、歧視、偏見、盲從的消息,我們屢見不鮮。到處都有侵蝕和平基礎的負面力量;到處都有輕率濫用為維持世界和諧快樂必須的天然和人力資源的事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對年輕人和他們潛力的可怕消耗,是對世界正面力量的殘酷揮霍。那個時代的詩歌為我有特殊的意義,因為我第一次接觸這些作品的時候,正正是和那些要面對生機早夭的年輕人同齡。一個在法國外籍軍團作戰的美國年代人在他1916年陣亡之前寫道:「在某個必爭的戰壕∕在某傷痕累累、憔悴的山丘上∕午夜在某個火光熊熊的小鎮」,青春、愛情和生命,因著對那些無名、無人記起的地方的無情襲擊,永遠消逝了。這一切都為了什麼?差不多一個世紀以後,我們尚未找到滿意的答案。
就算不是這樣暴力,我們還不是因為魯莽浪費,對未來和全體人類犯下了罪孽?戰爭不是和平失去價值唯一的場域。哪裡苦難被人遺忘,哪裡就有衝突的種子,因為苦難使人喪失尊嚴,使人痛苦,使人憤怒(二之一)。
昂山素姬是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譯 未熄
(2012年6月17日)
社團社會?民意錯配!分贓工具!
澳門《訊報》 論盡澳門街 社團政治:死亡的開始?(22/6)
文 — 鹹 蝦 仔
一
直以來,由於澳門社團眾多,有人將澳門說成是一個社團社會。而所謂社團社會,我不知道在學術上如何界定,但在某些人的理解,就是假設這個社會中,每個界別,每個層面,都有社團的存在,而民眾都是透過這些社團去代其表達意見,反映訴求。所以,管治者只要透過各種不同的社團就可以與民眾之間的溝通,下情上達或上情下達均可暢通無阻。在此一思路下,政府便只需要與少數的社團保持密切的聯繫和溝通,就可以掌握民情,確保施政能符合社會需和民眾的需要。可是,這種思路明顯是不斷撞板。
例如最近義字五街整頓的問題,執行整頓的民政總署就說曾就有關整頓方案開展諮詢,並已取得正面的回應,但一到動手時卻遭到商舖的強烈反彈,並質疑民署的諮詢到底對象是誰。這類事在過去其實是層出不窮,如輕軌的新口岸走線、黑沙環公園闢地建街市、關閘馬路建行人天橋,甚至在各區建垃圾房等。
屢屢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很簡單,以建垃圾房為例,執行部門去諮詢某些區域性社團,問在某些地點建垃圾房好不好,客觀來說,建垃圾房確實對環境衛生有積極作用,從宏觀來說,誰會認為不好?所以其諮詢結果當然正面。只是在被選擇為建垃圾房地點鄰近的居民,當垃圾房面建在你家門前,在你家旁邊,或在你家在的那條巷的巷口,你當然就不滿意,於是憤然反抗,令有關計劃難於執行和落實。出現這種問題,正正反映出上述所謂「社團社會」的觀點,連政府亦中招。他們認為任何計劃,只要透過社團的諮詢便等同於與所有民眾的溝通。但事實上,社團並不完全代表民眾,尤其是在澳門,社團雖多,有數千個之多,以五十多萬人口計,平均每一百人左右即有一個社團,這也是澳門被誤讀為社團社會的原因。
但實質上,澳門的民眾與社團之間的聯繫並不密切,即使因為種種關係成為某些社團的成員,也大都是「畀面派對」,少有真正的積極參與,更難說休戚與共。而更有不少市民根本不會參與社團。以如此若即若離的狀況,社團又如何能代表民眾,與社團溝通就以為等同於與民眾溝通,有甚麼辦法不處處踫壁?
而且還應指出,澳門社團眾多,除了歷史因素外,還有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前者是由於政府的資助政策,以體育社團的資助為例,政府每年的體育經費,很大程度是透過向體育社團投放。而有資格接受投放資源的,又必須是「總會」。於是,不同的體育項目為了拿取資助,紛紛地成立「總會」,但「總會」的產生前提必須有不同的「分會」。一項體育活動可能參與人數不多,本來成立一個體育團體便足夠,但為了拿資助變成「總會」,就分別成立十個八個社團,然後由這十個八個社團再組建一個總會。反正這十個八個社團成立得也很容易,也只消是十個八個人,搞不同的社團名稱,同一宗旨,同一會址去覆印章程,進行社團立案登記,由ABC當甲會的註冊人,BCD當乙會的註冊人,CDE當丙會的註冊人,如此類推,十個八個人可以組成十個八個會。這些社團只是為組織而組織,每年五一、十一、回歸日拿得資助或搵到老細贊助搞個聚餐,就算是最主要的活動了。這類的社團再多對社會又有何意義?
當然,也不是所有社團都是如此無意義的。在澳門,自六十年代「一二‧三事件」之後,親國民黨的團體被趕出澳門,天主教組織在被衝擊下實行非政治化,民間社會被親北京系統所完全壟斷。在南光公司(當年的南光公司就是現時中聯辦的前身,從南光公司到新華社,再到回歸後變成中央駐澳門聯絡辦公室)的領導下,商界有中華總商會、工會有工聯、區域組織有街坊總會,婦女界有婦聯、學界有學聯、歸僑有歸僑總會,各行各業都有其代表團體,整個民間社會就被這些所謂有「代表性」的團體所「代表」。
回歸前,這些具「代表性」的團體對澳葡統治仍有一定的制衡作用。但回歸後,這些團體便搖身一變成為管治聯盟的一份子,分享政治利益(如行政會及其他各種各類型型式式的諮詢組織都被安排有他們的代表)和經濟利益。據最近出版的第五十期《新澳門》的一篇文章提到本地社團拿從澳門基金會拿到大量的資助,金額之大,實在教人瞠目結舌。據這篇報導所羅列,在2011年各大社團單是從澳門基金會拿到的「年度活動經費」羅列如下:
街總:19,000,000元/工聯:19,000,000元/婦聯:11,000,000元/澳門志願者總會:10,000,000元/學聯:7,500,000元/新青協:7,000,000元/福建同鄉總會:6,600,000元/澳門青年聯合會:5,500,000元/歸僑總會:4,500,000元/中華教育會:2,500,000元
甚麼叫年度活動經費?所謂年度活動經費就是獲資助社團的日常維持運作經費,如會址、員工薪酬等等。至於這些社團搞的活動或服務,則又可從其他途徑去逐項申請,如與社會服務有關的就可向社工局要求資助,與文化有關的就文化局,與教育有關的就教青局,與勞工事務有關就勞工局,與文娛活動有關的就民政總署等等,難以盡錄。
在這些社團中,街總、工聯兩大社團叮噹馬頭,各拿「年度活動經費」一千九百萬元,以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計算,每天的資助超過五萬二千元。令人咋舌!澳門基金會除了為這些社團提供年度活動經費的資助外,也有大手筆的,如2011年,工聯因為要搞一個「飲食實驗加工場」,澳門基金會又另撥了八百萬資助。可見,這些管治聯盟要從政府拿取資助簡直是如探囊取物。
去年的年度活動經費獲11,000,000元資助的婦聯,拿錢當然也非省油燈。它除了拿這年度活動經費之外,當然還有,其他不說,只看看它搞一個辛亥革命百周年活動就另拿了1,000,000元的贊助。還有令人眼前一毫的是澳門志願者總會,這是一個新組織,搞過甚麼活動我們不大清楚,但去年初試啼聲就從澳門基金會拿了10,000,000元的年度活動經費,一個新團體何以有此能耐?看看他的會長是立法議員李從正便知道它原來乃是一個大社團的衛星組織。
筆者不避當文抄公,只是想藉此說明,這些大社團為甚麼能拿如此龐大的資助,那是因為它們正是管治聯盟的一份子,拿資助實際上是在分享統治聯盟的經濟成果。
文 — 鹹 蝦 仔
一
直以來,由於澳門社團眾多,有人將澳門說成是一個社團社會。而所謂社團社會,我不知道在學術上如何界定,但在某些人的理解,就是假設這個社會中,每個界別,每個層面,都有社團的存在,而民眾都是透過這些社團去代其表達意見,反映訴求。所以,管治者只要透過各種不同的社團就可以與民眾之間的溝通,下情上達或上情下達均可暢通無阻。在此一思路下,政府便只需要與少數的社團保持密切的聯繫和溝通,就可以掌握民情,確保施政能符合社會需和民眾的需要。可是,這種思路明顯是不斷撞板。
例如最近義字五街整頓的問題,執行整頓的民政總署就說曾就有關整頓方案開展諮詢,並已取得正面的回應,但一到動手時卻遭到商舖的強烈反彈,並質疑民署的諮詢到底對象是誰。這類事在過去其實是層出不窮,如輕軌的新口岸走線、黑沙環公園闢地建街市、關閘馬路建行人天橋,甚至在各區建垃圾房等。
屢屢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很簡單,以建垃圾房為例,執行部門去諮詢某些區域性社團,問在某些地點建垃圾房好不好,客觀來說,建垃圾房確實對環境衛生有積極作用,從宏觀來說,誰會認為不好?所以其諮詢結果當然正面。只是在被選擇為建垃圾房地點鄰近的居民,當垃圾房面建在你家門前,在你家旁邊,或在你家在的那條巷的巷口,你當然就不滿意,於是憤然反抗,令有關計劃難於執行和落實。出現這種問題,正正反映出上述所謂「社團社會」的觀點,連政府亦中招。他們認為任何計劃,只要透過社團的諮詢便等同於與所有民眾的溝通。但事實上,社團並不完全代表民眾,尤其是在澳門,社團雖多,有數千個之多,以五十多萬人口計,平均每一百人左右即有一個社團,這也是澳門被誤讀為社團社會的原因。
但實質上,澳門的民眾與社團之間的聯繫並不密切,即使因為種種關係成為某些社團的成員,也大都是「畀面派對」,少有真正的積極參與,更難說休戚與共。而更有不少市民根本不會參與社團。以如此若即若離的狀況,社團又如何能代表民眾,與社團溝通就以為等同於與民眾溝通,有甚麼辦法不處處踫壁?
而且還應指出,澳門社團眾多,除了歷史因素外,還有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前者是由於政府的資助政策,以體育社團的資助為例,政府每年的體育經費,很大程度是透過向體育社團投放。而有資格接受投放資源的,又必須是「總會」。於是,不同的體育項目為了拿取資助,紛紛地成立「總會」,但「總會」的產生前提必須有不同的「分會」。一項體育活動可能參與人數不多,本來成立一個體育團體便足夠,但為了拿資助變成「總會」,就分別成立十個八個社團,然後由這十個八個社團再組建一個總會。反正這十個八個社團成立得也很容易,也只消是十個八個人,搞不同的社團名稱,同一宗旨,同一會址去覆印章程,進行社團立案登記,由ABC當甲會的註冊人,BCD當乙會的註冊人,CDE當丙會的註冊人,如此類推,十個八個人可以組成十個八個會。這些社團只是為組織而組織,每年五一、十一、回歸日拿得資助或搵到老細贊助搞個聚餐,就算是最主要的活動了。這類的社團再多對社會又有何意義?
當然,也不是所有社團都是如此無意義的。在澳門,自六十年代「一二‧三事件」之後,親國民黨的團體被趕出澳門,天主教組織在被衝擊下實行非政治化,民間社會被親北京系統所完全壟斷。在南光公司(當年的南光公司就是現時中聯辦的前身,從南光公司到新華社,再到回歸後變成中央駐澳門聯絡辦公室)的領導下,商界有中華總商會、工會有工聯、區域組織有街坊總會,婦女界有婦聯、學界有學聯、歸僑有歸僑總會,各行各業都有其代表團體,整個民間社會就被這些所謂有「代表性」的團體所「代表」。
回歸前,這些具「代表性」的團體對澳葡統治仍有一定的制衡作用。但回歸後,這些團體便搖身一變成為管治聯盟的一份子,分享政治利益(如行政會及其他各種各類型型式式的諮詢組織都被安排有他們的代表)和經濟利益。據最近出版的第五十期《新澳門》的一篇文章提到本地社團拿從澳門基金會拿到大量的資助,金額之大,實在教人瞠目結舌。據這篇報導所羅列,在2011年各大社團單是從澳門基金會拿到的「年度活動經費」羅列如下:
街總:19,000,000元/工聯:19,000,000元/婦聯:11,000,000元/澳門志願者總會:10,000,000元/學聯:7,500,000元/新青協:7,000,000元/福建同鄉總會:6,600,000元/澳門青年聯合會:5,500,000元/歸僑總會:4,500,000元/中華教育會:2,500,000元
甚麼叫年度活動經費?所謂年度活動經費就是獲資助社團的日常維持運作經費,如會址、員工薪酬等等。至於這些社團搞的活動或服務,則又可從其他途徑去逐項申請,如與社會服務有關的就可向社工局要求資助,與文化有關的就文化局,與教育有關的就教青局,與勞工事務有關就勞工局,與文娛活動有關的就民政總署等等,難以盡錄。
在這些社團中,街總、工聯兩大社團叮噹馬頭,各拿「年度活動經費」一千九百萬元,以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計算,每天的資助超過五萬二千元。令人咋舌!澳門基金會除了為這些社團提供年度活動經費的資助外,也有大手筆的,如2011年,工聯因為要搞一個「飲食實驗加工場」,澳門基金會又另撥了八百萬資助。可見,這些管治聯盟要從政府拿取資助簡直是如探囊取物。
去年的年度活動經費獲11,000,000元資助的婦聯,拿錢當然也非省油燈。它除了拿這年度活動經費之外,當然還有,其他不說,只看看它搞一個辛亥革命百周年活動就另拿了1,000,000元的贊助。還有令人眼前一毫的是澳門志願者總會,這是一個新組織,搞過甚麼活動我們不大清楚,但去年初試啼聲就從澳門基金會拿了10,000,000元的年度活動經費,一個新團體何以有此能耐?看看他的會長是立法議員李從正便知道它原來乃是一個大社團的衛星組織。
筆者不避當文抄公,只是想藉此說明,這些大社團為甚麼能拿如此龐大的資助,那是因為它們正是管治聯盟的一份子,拿資助實際上是在分享統治聯盟的經濟成果。
澳門推青年全人發展有何意義?
在觀看上載於網絡當中的二零一零年澳門回歸日遊行影片片段內,發現有澳門青年曾叫喊「全人青年做唔到,請願青年我做到」的口號。這樣可以看來,也許許多澳門青年的朋友包括筆者在內不太瞭解何謂全人教育。其實若要讓一切工作能夠達到成功,就必須先以不同合法方式讓他人容易了解這項事物的基本定義。若果所有人對這項事物的基本定義一點都不懂,所有往後的工作都會難以進行。全人教育的對象是澳門青年,就必須先讓所有澳門青年了解全人教育的基本定義才行。
到底「全人」是什麼意思?從表面的詞義上看,「全人」會不會是指樣樣精通的人? 「全人」會不會是指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個「全」字?原來「全人」是指:「完整的個人,是相對於半人或非人,但又與完美之人(complete man)不同。它正是透過批判半人或非人的過程,確立起全人的意義。就西文字義來解析,全人一詞的根源是取自希臘文的字源,holistic的holo是指將可看見的各部分彙集在一起,再加上一些看不見,但確存在的什麼,合併在一起。易言之,對人的認識或瞭解,實應將人視為一個大於各個可見部分的整體來看待,才能對人有真正、全面和完整性的瞭解。」(《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中國台灣義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一卷第九期) 從觀看這篇文章可以認識到「全人」的真正意思。或許這種「全人」的世界觀不是想像中深奧,將人視為完整的個人看待有利於全面瞭解個人。全面瞭解完整的個人,才能夠以全面角度解決個人在人生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何謂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學者Ron Miller(一九九零)提出全人典範的觀點,認為全人教育就是一種全人的世界觀(holistic worldview)。這種全人觀,本質上重「靈性」勝過重「物質性」。廣義來說,全人觀意味著人的「內在品質」,譬如:頭腦、情感、創造力、想像力、憐恤心、好奇心、尊重感,與實現自我的期望,這些內在品質有助於人類達到真正自我完成與社會和諧互動。這種重視靈性的全人教育觀,確認人生是有目標、有方向、有意義的。生而為人,我們的軀體和心靈都是深刻的、緊密的、不可分割的,緊緊「相連(connected)」於「宇宙」、「天」及自身的「社會文化」當中。」(《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中國台灣義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一卷第九期) 全人教育的定義不算是非常複雜,但其出發點是導人向善的,同時也有點通識教育的影子。按前文所述「全人」就是指完整的個人,換句話說其全人教育就是對完整個人的一種教育。對完整個人的教育應內外兼備,即教育不至局限於與外在物質有關的教育,應包括「內在品質」的教育。「內在品質」包括許多因素,例如個人在創作文藝等作品所需要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個人在待人處事所需要的頭腦和情感、個人在觀察事物所需要的好奇心等。也許個人接受這種內外兼備的教育,人的身心才能全面發展。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青年事務委員會在二零零七年為了有效制訂澳門青年政策,及其「青年全人發展策略」專責小組完成《澳門青年全人發展策略》文稿,亦曾經作公開諮詢。據報導:「澳門日報報道,為了使《澳門青年全人發展策略》文稿中所訂定的十五項領域內二百四十個措施方向得到具體的落實,同時就當前社會最關注的博彩業發展對青年成長的衝擊問題,專責小組首先以「博彩領域」所提及的措施方向出發,探討未來幾年內為青年提供各項培育工作的通盤計劃,建構「博彩領域青年服務藍圖」。完成公開諮詢後,執行工作組將總結社會意見,編製「博彩領域青年服務藍圖」,隨後與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或組織商議開展藍圖各項方案,待有關方案獲得相應的政府部門確認後,逐步落實藍圖的各項具體執行方案和日期,各方案將會在二○○八至二○一二年期間得到落實和執行。」(《澳門推青年全人發展策略 確保賭風不影響成長》,中國評論通訊社,二零零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從報導當中了解,澳門「青年全人發展策略」專責小組早於五年前完成與澳門青年全人發展有關的策略文本,並預期於今年內完成整項規劃。澳門青年全人發展策略不應局限於博彩領域,要將每一位澳門青年都以完整的個人看待,在這基礎上進行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同時要檢討的是落實和執行澳門青年全人發展策略這幾年來成效如何,反思的是還有沒有其他可以改善的空間。
據澳門某媒體的報導:「青年事務委員會將於下半年公開諮詢「青年政策」,教青局青年廳廳長袁凱清表示,希望透過政府的財政投入、政策引導,凝聚學校、家庭及社區一起參與青年事務,協助青年全人發展。」(《青年政策下半年公開諮詢》,《市民日報》,二零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希望當局在下半年公開諮詢「青年政策」的時候,廣大澳門青年朋友應踴躍發表意見,若作為青年的自己都不肯去發聲,誰都幫不了你。廣大澳門青年朋友到時也要常常帶著幾點問題去思考,例如青年全人發展指的是什麼發展?到底澳門推青年全人發展有何意義? 澳門青年朋友的權益應如何得到合理保障?
到底「全人」是什麼意思?從表面的詞義上看,「全人」會不會是指樣樣精通的人? 「全人」會不會是指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個「全」字?原來「全人」是指:「完整的個人,是相對於半人或非人,但又與完美之人(complete man)不同。它正是透過批判半人或非人的過程,確立起全人的意義。就西文字義來解析,全人一詞的根源是取自希臘文的字源,holistic的holo是指將可看見的各部分彙集在一起,再加上一些看不見,但確存在的什麼,合併在一起。易言之,對人的認識或瞭解,實應將人視為一個大於各個可見部分的整體來看待,才能對人有真正、全面和完整性的瞭解。」(《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中國台灣義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一卷第九期) 從觀看這篇文章可以認識到「全人」的真正意思。或許這種「全人」的世界觀不是想像中深奧,將人視為完整的個人看待有利於全面瞭解個人。全面瞭解完整的個人,才能夠以全面角度解決個人在人生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何謂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學者Ron Miller(一九九零)提出全人典範的觀點,認為全人教育就是一種全人的世界觀(holistic worldview)。這種全人觀,本質上重「靈性」勝過重「物質性」。廣義來說,全人觀意味著人的「內在品質」,譬如:頭腦、情感、創造力、想像力、憐恤心、好奇心、尊重感,與實現自我的期望,這些內在品質有助於人類達到真正自我完成與社會和諧互動。這種重視靈性的全人教育觀,確認人生是有目標、有方向、有意義的。生而為人,我們的軀體和心靈都是深刻的、緊密的、不可分割的,緊緊「相連(connected)」於「宇宙」、「天」及自身的「社會文化」當中。」(《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中國台灣義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一卷第九期) 全人教育的定義不算是非常複雜,但其出發點是導人向善的,同時也有點通識教育的影子。按前文所述「全人」就是指完整的個人,換句話說其全人教育就是對完整個人的一種教育。對完整個人的教育應內外兼備,即教育不至局限於與外在物質有關的教育,應包括「內在品質」的教育。「內在品質」包括許多因素,例如個人在創作文藝等作品所需要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個人在待人處事所需要的頭腦和情感、個人在觀察事物所需要的好奇心等。也許個人接受這種內外兼備的教育,人的身心才能全面發展。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青年事務委員會在二零零七年為了有效制訂澳門青年政策,及其「青年全人發展策略」專責小組完成《澳門青年全人發展策略》文稿,亦曾經作公開諮詢。據報導:「澳門日報報道,為了使《澳門青年全人發展策略》文稿中所訂定的十五項領域內二百四十個措施方向得到具體的落實,同時就當前社會最關注的博彩業發展對青年成長的衝擊問題,專責小組首先以「博彩領域」所提及的措施方向出發,探討未來幾年內為青年提供各項培育工作的通盤計劃,建構「博彩領域青年服務藍圖」。完成公開諮詢後,執行工作組將總結社會意見,編製「博彩領域青年服務藍圖」,隨後與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或組織商議開展藍圖各項方案,待有關方案獲得相應的政府部門確認後,逐步落實藍圖的各項具體執行方案和日期,各方案將會在二○○八至二○一二年期間得到落實和執行。」(《澳門推青年全人發展策略 確保賭風不影響成長》,中國評論通訊社,二零零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從報導當中了解,澳門「青年全人發展策略」專責小組早於五年前完成與澳門青年全人發展有關的策略文本,並預期於今年內完成整項規劃。澳門青年全人發展策略不應局限於博彩領域,要將每一位澳門青年都以完整的個人看待,在這基礎上進行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同時要檢討的是落實和執行澳門青年全人發展策略這幾年來成效如何,反思的是還有沒有其他可以改善的空間。
據澳門某媒體的報導:「青年事務委員會將於下半年公開諮詢「青年政策」,教青局青年廳廳長袁凱清表示,希望透過政府的財政投入、政策引導,凝聚學校、家庭及社區一起參與青年事務,協助青年全人發展。」(《青年政策下半年公開諮詢》,《市民日報》,二零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希望當局在下半年公開諮詢「青年政策」的時候,廣大澳門青年朋友應踴躍發表意見,若作為青年的自己都不肯去發聲,誰都幫不了你。廣大澳門青年朋友到時也要常常帶著幾點問題去思考,例如青年全人發展指的是什麼發展?到底澳門推青年全人發展有何意義? 澳門青年朋友的權益應如何得到合理保障?
2012年6月14日星期四
應普及駕駛者對交通安全的認識
最近澳門某媒體將酒後駕駛的意外數字不斷勁升一事作為頭條,據報載:「本澳車輛數目激增,道路環境日趨複雜,駕駛者守法意識似無提高,導致交通意外頻生。治安警公佈最新的數字顯示,今年一至四月交通意外有四千七百二十多宗,同比升近一成;涉及酒後駕駛個案勁升,首四月涉酒駕汽車的交通意外有十三宗,同比增一點六倍;查車行動截獲的電單車司機酒後駕駛,同比亦升四成多,令人關注交通安全狀況。」(《酒駕超速勁升堪關注》,《澳門日報》,二0一二年六月十一日)從觀察治安警公佈最新的案例數字,我們可以了解酒後駕駛在澳門的嚴重性。為何酒後駕駛的後果很嚴重?這是因為酒後駕駛在駕駛車輛的過程危及自己生命,也危及其他駕駛者或路過行人的安全。若果酒後駕駛的後果不嚴重,所有法例就無須限制駕駛者在駕駛前喝酒。其實最主要顧及安全,在駕駛車輛前千萬不要喝酒。
故此評論酒後駕駛的社會問題,必須摸清問題的根源所在。但問題的根源會否是法律處罰的程度不重?看來又不盡然。據報導:「治安警前日凌晨五時許在波爾圖街近宋玉生廣場截查一輛汽車,發現駕駛者滿身酒氣,驗出其體內每升血液酒精含量一點五七克。廿三歲姓林本地青年被法院判以三個月徒刑,緩刑十八個月,停牌十五個月。同日早上七時○五分,警員在羅馬街近馬濟時總督大馬路截查一輛電單車,揭發駕電單車男子血液酒精含量達二點五四克。廿七歲姓歐陽男子被法院判以四個月徒刑,准以一萬二千元罰金代刑,禁止駕駛一年。」(《兩人酒後駕駛罪成》,《澳門日報》,二0一二年六月九日)由此案例可以發現,處罰施行的力度是相當重。例如被治安警查獲的兩個案例,這兩名本地青年駕駛者在沒有發生嚴重事故情況下都被接受治安警的截查,截查出血液酒精含量超標之後就按《道路交通法》進行嚴厲處罰。或許這兩名本地青年在心中想也想像不到,法院會判得這麼重。據《道路交通法》第九十六條規定:「受酒精影響下駕駛 一、禁止在受酒精影響下於公共道路上駕駛,而為適用本法律的規定,「受酒精影響下」是指駕駛員的每公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等於或超過零點五克,又或根據本法律或補充法規的規定進行測試後按醫生的報告,駕駛員被視為受酒精影響。二、在公共道路上駕駛車輛者的每公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等於或超過零點五克,但低於零點八克,科處罰金澳門幣二千元至一萬元。三、在公共道路上駕駛車輛者的每公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等於或超過零點八克,但低於一點二克,科處罰金澳門幣六千元至三萬元及禁止駕駛兩個月至六個月。四、累犯者,處罰如下:(一)如實施第二次違法行為時每公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低於零點八克,科處罰金澳門幣四千元至二萬元及禁止駕駛六個月至一年;(二)如實施第二次違法行為時每公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等於或超過零點八克,但低於一點二克,科處最高六個月徒刑或罰金澳門幣一萬二千元至六萬元,以及禁止駕駛一年至三年。五、按法院命令進行鑑定檢測後,被宣告為慣常酗酒者,科處禁止駕駛一年至三年。六、上款規定的禁止駕駛期間可延續,直至駕駛員痊癒為止。」按《道路交通法》的規定,酒精含量越高或違規次數越多,處罰的程度就越重。根據案例的推斷,難以相信的是處罰程度這麼重,現在仍還有這麼多酒後駕駛者的出現。
澳門地方小街道也不寬,車輛數目反而激增,駕駛者的守法意識都沒有提高,導致交通意外頻繁發生。其實酒後駕駛的意外數字不斷勁升的問題根源,應與法律推廣的力度不足有關。法律推廣的力度不足,讓駕駛者不了解酒後駕駛的嚴重性,也不知道法律處罰程度有多重,交通安全的認識也不多。法律推廣的手法不應局限於廣告宣傳,應以不同手法普及駕駛者對交通安全的認識,也了解法律對駕駛的不同準則。普及駕駛者對交通安全的認識,是解決交通意外問題的根本。另外要保持處罰程度的重量和法律推廣力度之餘,也要有一些鼓勵性的政策。鼓勵的目的並不是要胡亂獎賞他人,而是希望在社會上帶有一種積極的引導作用。表現良好的要給予一定的鼓勵,從而正確引導駕駛者容易分辨清楚是非。或許這樣做的話,能夠讓酒後駕駛的意外數字不斷減少。
故此評論酒後駕駛的社會問題,必須摸清問題的根源所在。但問題的根源會否是法律處罰的程度不重?看來又不盡然。據報導:「治安警前日凌晨五時許在波爾圖街近宋玉生廣場截查一輛汽車,發現駕駛者滿身酒氣,驗出其體內每升血液酒精含量一點五七克。廿三歲姓林本地青年被法院判以三個月徒刑,緩刑十八個月,停牌十五個月。同日早上七時○五分,警員在羅馬街近馬濟時總督大馬路截查一輛電單車,揭發駕電單車男子血液酒精含量達二點五四克。廿七歲姓歐陽男子被法院判以四個月徒刑,准以一萬二千元罰金代刑,禁止駕駛一年。」(《兩人酒後駕駛罪成》,《澳門日報》,二0一二年六月九日)由此案例可以發現,處罰施行的力度是相當重。例如被治安警查獲的兩個案例,這兩名本地青年駕駛者在沒有發生嚴重事故情況下都被接受治安警的截查,截查出血液酒精含量超標之後就按《道路交通法》進行嚴厲處罰。或許這兩名本地青年在心中想也想像不到,法院會判得這麼重。據《道路交通法》第九十六條規定:「受酒精影響下駕駛 一、禁止在受酒精影響下於公共道路上駕駛,而為適用本法律的規定,「受酒精影響下」是指駕駛員的每公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等於或超過零點五克,又或根據本法律或補充法規的規定進行測試後按醫生的報告,駕駛員被視為受酒精影響。二、在公共道路上駕駛車輛者的每公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等於或超過零點五克,但低於零點八克,科處罰金澳門幣二千元至一萬元。三、在公共道路上駕駛車輛者的每公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等於或超過零點八克,但低於一點二克,科處罰金澳門幣六千元至三萬元及禁止駕駛兩個月至六個月。四、累犯者,處罰如下:(一)如實施第二次違法行為時每公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低於零點八克,科處罰金澳門幣四千元至二萬元及禁止駕駛六個月至一年;(二)如實施第二次違法行為時每公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等於或超過零點八克,但低於一點二克,科處最高六個月徒刑或罰金澳門幣一萬二千元至六萬元,以及禁止駕駛一年至三年。五、按法院命令進行鑑定檢測後,被宣告為慣常酗酒者,科處禁止駕駛一年至三年。六、上款規定的禁止駕駛期間可延續,直至駕駛員痊癒為止。」按《道路交通法》的規定,酒精含量越高或違規次數越多,處罰的程度就越重。根據案例的推斷,難以相信的是處罰程度這麼重,現在仍還有這麼多酒後駕駛者的出現。
澳門地方小街道也不寬,車輛數目反而激增,駕駛者的守法意識都沒有提高,導致交通意外頻繁發生。其實酒後駕駛的意外數字不斷勁升的問題根源,應與法律推廣的力度不足有關。法律推廣的力度不足,讓駕駛者不了解酒後駕駛的嚴重性,也不知道法律處罰程度有多重,交通安全的認識也不多。法律推廣的手法不應局限於廣告宣傳,應以不同手法普及駕駛者對交通安全的認識,也了解法律對駕駛的不同準則。普及駕駛者對交通安全的認識,是解決交通意外問題的根本。另外要保持處罰程度的重量和法律推廣力度之餘,也要有一些鼓勵性的政策。鼓勵的目的並不是要胡亂獎賞他人,而是希望在社會上帶有一種積極的引導作用。表現良好的要給予一定的鼓勵,從而正確引導駕駛者容易分辨清楚是非。或許這樣做的話,能夠讓酒後駕駛的意外數字不斷減少。
我們要刻不容緩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雖然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難免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但我們要永遠保持警惕,人類文明發展必須與自然生態環境保持平衡性,人類利用資源也要合理地用得其所。地球的所有絕對不只是屬於我們,同時屬於我們未來的子子孫孫,也屬於生活在地球上不同種類的動植物。這就好像地球上的人和犬子同時坐在一條船渡海,掌舵的人要保證這條船的船身沒有遭到破壞,航行的方向也不能胡亂出錯,才能讓人和犬子安全地到達另一岸邊。故此所有存在生命的一切都同時坐在這條船上,若果這條船一旦沉沒,誰也難逃災難的劫數。這個故事也給大家知道,刻不容緩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在當今是多麼重要。
最近在社交網站「Facebook」見到一張相片後,實在有種匪夷所思的感覺。這張相片在翌日立刻成為澳門某媒體的頭條新聞,據這份報紙報導所載:「昨日,有市民在互聯網上載一張相片指說,民署早前舉辦綠化周,在塔石廣場擺放了植物。昨日有工作人員清理現場,把植物放進黑色垃圾袋,並聲稱要把它們丟掉」。上載的市民表示:「在場人士見到花兒尚盛開便被當垃圾處理,都覺得可惜和浪費!旁邊的牌上還寫著『愛綠.愛生活』,『與地球先生一起實踐我的環保行為』,真諷剌!」民政總署昨晚回覆本報查詢時解釋,塔石廣場地下是停車場,表面是水泥。綠化周在那廣場展示多月的花圃是附加的、臨時的,種植的方式與公園的不同,那些植物不能被種入地裡,而是種在盆內。除了樹木和盆栽外,其他的一般是「時花」,花期是二十多天,之後便會凋謝,它們被種在由膠袋包著的泥土內,作為布置之用。要維持這類花圃景觀,需要在「時花」凋謝前,把它們更換。另外,夏季不利非植入地內的時花的生長,所以,民署也要撤走塔石廣場的臨時花圃。」(《花未落‧歸塵土 用完即棄 愛綠市民謂諷刺》,《正報》,二零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見到這張相片,彷彿花兒向人們訴說:「救命呀!我要生存,千萬不要棄我!」就是這個原因,讓人越看越感到心酸。雖然民署的回覆或許有一定道理,可是這樣仍讓大眾感受不到舉辦綠化周有傳播環保意識的訊息。其實在處理塔石廣場的臨時花圃一事上,認為像部分網友所言當綠化周結束之後,將它們派給市民就最好不過。到底什麼是環保呢? 環保是環境保護的簡稱,環境是指「圍繞人群周圍的空間及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和。」(《環境學詞典》,《環境》詞條) 換言之環境影響著大自然的同時,也影響著人類生活不同的質素,故做任何事必須以保護環境為前提。
另外還有一件事讓筆者有點擔心,就是「政府計劃將「交通安全資訊中心──有禮加油站」遷到龍環葡韻鷺鳥林旁一幅非法填湖地,被批評是一意孤行。據悉,鷺鳥林所在地早已被政府批給私人,但多年沒有發展,保育人士懷疑,是否承批人現有意發展坐擁美麗景色的土地,故政府在鷺鳥林旁放置新的公共設施,當雀鳥被趕走後,在那裡進行商業發展時,便可避開強烈的爭議和反對。」(《加油站硬落腳非法填湖地有陰謀? 鳥林地傳早批私人》,《正報》)其實政府處理任何批地和規劃,必須顧及人類文明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性。其次發現最近有二千多位市民在網上簽名反對政府計劃將「交通安全資訊中心──有禮加油站」搬遷到龍環葡韻鷺鳥林旁一幅非法填湖的土地,筆者也是其中一名網上簽名者。任何社會團體發出的聲音不能夠完全代表廣大市民,希望政府必須顧及廣大市民的意見。否則一意孤行的後果是讓廣大市民感到反感之餘,也讓廣大市民不能再在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下成長。其實想讓小朋友更加認識自然生態,政府一切批地和規劃就必須留出更多美好的生態環境地方。因為一切與自然生態環境有關的知識在博物館中、在書中都難以學到,自己親身體驗才容易認識更多。
作者余汝在《正報》以《請尊重大自然》為題的文章中說:「諷刺的是去年政府收回此地,在新聞稿中稱這一起事件為「肆意填湖造地,影響了附近生態環境」,現在政府卻竟開發這「影響生態環境」的非法填湖地,豈不是做了破壞生態環境的幫兇?真想像不到色魔褪去婦女衣裳,正欲施暴之際,馳至救援的警員雖趕走了色魔,卻完成了色魔未完之孽的事發生,分別可能只是警員比色魔溫柔,這是將錯就錯的「撿便宜」的功利做法?還是政府「葉公好龍」的真面目?」作者余汝運用色魔的比喻,影射出事件的醜陋。做任何事必須貫徹始終,千萬不要現在調查過後決定是這樣,現在有其他問題就立刻是另一樣。因為自然生態環境與市民權益息息相關,所以政府絕對不能夠對這些問題掉以輕心。
最近在社交網站「Facebook」見到一張相片後,實在有種匪夷所思的感覺。這張相片在翌日立刻成為澳門某媒體的頭條新聞,據這份報紙報導所載:「昨日,有市民在互聯網上載一張相片指說,民署早前舉辦綠化周,在塔石廣場擺放了植物。昨日有工作人員清理現場,把植物放進黑色垃圾袋,並聲稱要把它們丟掉」。上載的市民表示:「在場人士見到花兒尚盛開便被當垃圾處理,都覺得可惜和浪費!旁邊的牌上還寫著『愛綠.愛生活』,『與地球先生一起實踐我的環保行為』,真諷剌!」民政總署昨晚回覆本報查詢時解釋,塔石廣場地下是停車場,表面是水泥。綠化周在那廣場展示多月的花圃是附加的、臨時的,種植的方式與公園的不同,那些植物不能被種入地裡,而是種在盆內。除了樹木和盆栽外,其他的一般是「時花」,花期是二十多天,之後便會凋謝,它們被種在由膠袋包著的泥土內,作為布置之用。要維持這類花圃景觀,需要在「時花」凋謝前,把它們更換。另外,夏季不利非植入地內的時花的生長,所以,民署也要撤走塔石廣場的臨時花圃。」(《花未落‧歸塵土 用完即棄 愛綠市民謂諷刺》,《正報》,二零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見到這張相片,彷彿花兒向人們訴說:「救命呀!我要生存,千萬不要棄我!」就是這個原因,讓人越看越感到心酸。雖然民署的回覆或許有一定道理,可是這樣仍讓大眾感受不到舉辦綠化周有傳播環保意識的訊息。其實在處理塔石廣場的臨時花圃一事上,認為像部分網友所言當綠化周結束之後,將它們派給市民就最好不過。到底什麼是環保呢? 環保是環境保護的簡稱,環境是指「圍繞人群周圍的空間及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和。」(《環境學詞典》,《環境》詞條) 換言之環境影響著大自然的同時,也影響著人類生活不同的質素,故做任何事必須以保護環境為前提。
另外還有一件事讓筆者有點擔心,就是「政府計劃將「交通安全資訊中心──有禮加油站」遷到龍環葡韻鷺鳥林旁一幅非法填湖地,被批評是一意孤行。據悉,鷺鳥林所在地早已被政府批給私人,但多年沒有發展,保育人士懷疑,是否承批人現有意發展坐擁美麗景色的土地,故政府在鷺鳥林旁放置新的公共設施,當雀鳥被趕走後,在那裡進行商業發展時,便可避開強烈的爭議和反對。」(《加油站硬落腳非法填湖地有陰謀? 鳥林地傳早批私人》,《正報》)其實政府處理任何批地和規劃,必須顧及人類文明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性。其次發現最近有二千多位市民在網上簽名反對政府計劃將「交通安全資訊中心──有禮加油站」搬遷到龍環葡韻鷺鳥林旁一幅非法填湖的土地,筆者也是其中一名網上簽名者。任何社會團體發出的聲音不能夠完全代表廣大市民,希望政府必須顧及廣大市民的意見。否則一意孤行的後果是讓廣大市民感到反感之餘,也讓廣大市民不能再在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下成長。其實想讓小朋友更加認識自然生態,政府一切批地和規劃就必須留出更多美好的生態環境地方。因為一切與自然生態環境有關的知識在博物館中、在書中都難以學到,自己親身體驗才容易認識更多。
作者余汝在《正報》以《請尊重大自然》為題的文章中說:「諷刺的是去年政府收回此地,在新聞稿中稱這一起事件為「肆意填湖造地,影響了附近生態環境」,現在政府卻竟開發這「影響生態環境」的非法填湖地,豈不是做了破壞生態環境的幫兇?真想像不到色魔褪去婦女衣裳,正欲施暴之際,馳至救援的警員雖趕走了色魔,卻完成了色魔未完之孽的事發生,分別可能只是警員比色魔溫柔,這是將錯就錯的「撿便宜」的功利做法?還是政府「葉公好龍」的真面目?」作者余汝運用色魔的比喻,影射出事件的醜陋。做任何事必須貫徹始終,千萬不要現在調查過後決定是這樣,現在有其他問題就立刻是另一樣。因為自然生態環境與市民權益息息相關,所以政府絕對不能夠對這些問題掉以輕心。
2012年6月10日星期日
香港:《為下一代覺醒》(2012)
本人與未熄合著《雙手奉送教育自主權:淺析澳門國民教育》,原本在論盡刊登,後結集在《為下一代覺醒》一書中。
學民思潮 Scholarism FB專頁
【反國教運動回顧】新書推介:《為下一代覺醒》
收錄了多篇反國教運動文章,作者包括學民思潮女絕食者黃莉莉、家長關注組發起人陳惜姿、171小時絕食退休教師韓連山、反國教大聯盟發言人沈偉男、教育學院教授梁恩榮、網絡著名博客及通識教師庫斯克、文化人梁文道、時事評論人李怡……
(天窗出版社出版,各大書店有售)
為了守護孩子,堅拒「染紅」教育,十二萬香港人不甘淪為「沉默的大多數」,穿上黑衣,佔領政總,終於迫令政府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三年限期及課程指引。這是一場真正的公民覺醒運動,帶頭的不是政黨,也不是工會,而是中學生和家長。他們沒有任何政治利益計算,他們的吶喊與汗水,全都是為了香港的下一代。
本書彙集了這次運動前後社會各界的思考成果。主編葉蔭聰先生現於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任教,也是香港獨立媒體網的創辦人之一,對香港社會運動發展素有研究。他精挑細選了二十多篇文章,作者有著名文化、時事評論人,也有學者、教師、家長、學生,他們從不同角度探討公民覺醒、國民教育、公民教育等主題,並反思這場運動的得失,也有作者闡述中國大陸的政治思想教育,以及澳門以至世界各地的公民教育經驗。
運動進入了另一階段,戰場已由政府總部轉移到學校與社區,更貼近生活,我們是時候沉澱一下彼此的思考成果,更冷靜的反思這場運動該如何走下去,真正做到「遍地開花」,繼續監察學校與政府。公民廣場不會隨著集會結束而消失,公民廣場就在我們身邊,也在每個已覺醒的香港公民心中。
本書特點:
.彙集香港社會各界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及「反國教運動」的反思成果,作者有著名文化、時事評論人,也有學者、教師、家長、學生,各有獨到見解。
.除香港作者外,本書亦特別邀請了國內及澳門的作者闡述當地的思想教育及公民教育,與香港的情況作比較。亦有作者分析世界各地的公民教育,可作為香港的借鏡。
.本書主編葉蔭聰先生對香港社會運動素有研究,由他挑選的文章及撰寫的前言、後記,展現了獨特的視野,可啟發讀者深入思考如何延續這場運動。
編者簡介:
葉蔭聰,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高級授課導師,香港獨立媒體網編輯。研究興趣包括香港文化保育政策、社會運動以及中國新自由主義及國家主義。除了教學及研究工作外,亦在報章雜誌撰寫文化及政治評論。
目錄:
前言:「反國教運動」事件簿
第一章:香港公民的覺醒
家長可以做甚麼? 陳惜姿
覺醒 安裕
可敬天下父母心 李照興
註定徒勞的國民教育 梁文道
政府對手是公民社會,不是政治力量 盧子健
第二章:愛國還是愚民?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安裕
洗腦式國民教育的功能只是供掌權者自慰 李怡
從「六七暴動」看「國民教育」 程翔
第三章:公民還是國民?
從公民社會向國民社會蛻變 李怡
「國民教育」,錯在「國民」 黃國鉅
國民教育爭議的回顧與前瞻 梁恩榮
國民教育與少數族裔 梁恩榮、鄧秀貞
第四章:魔鬼在細節裡
意識形態與佛地魔──國民教育課程指引及教材評釋 庫斯克
國民教育的課程陷阱 戚本盛
第五章:公民廣場就在你身邊
我們都在廣場學習——佔領行動記事 沈偉男
我的力量來自你們! 韓連山
從絕食走來 黃莉莉
香港:中國的黃之鋒 安徒
第六章:中國特色?
個人經驗中的認同教育與愛國主義 躬云山
那些年,我們一起上過的思想課 林駿
紅領巾的魔力 王雅雋
艱難的過渡:中國大陸公民教育的發展 謝均才
雙手奉送教育自主權:淺析澳門國民教育 建燁、未熄
第七章:國際慣例?
學生要向政府說不:加拿大模式國情教學 譚蕙芸
擺脫臣民教育:簡述五國公民教育演變 彭斯筵
後記、鳴謝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