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1年1月29日星期五

愛國愛澳教育基地籌建工作缺乏公眾參與



       在上週刊登《愛國愛澳教育基地錯漏多 提供完善修正淺見有三點》一文之後,發現有一些網友意見回饋之餘,還感覺意猶未盡,發覺愛國愛澳教育基地還有一些存在問題,需要在本文繼續探討。

       首先回應一些網友意見。有位網友認為愛國愛澳教育基地「不是錯漏,是故意好嗎?」有位網友認為「不是錯漏,是要漂白~一個人講是謬誤,但當大家都習慣下就是真理。老一輩死哂,誰知八年抗戰是中華民國!」也有位網友認為「對於佢地黎講,中國近代史=中國共產黨歌功頌德史」其實這三位網友雖然有其道理,不過錯漏一詞只是陳述一件事物缺憾之處,錯漏可分為有意地錯漏和無意地錯漏。形容故意地漂白發生過的事情,就是有意地錯漏。測驗考試寫錯字,就是無意地錯漏。

       涉及對青少年進行愛國愛澳教育理應不偏不倚地進行,其愛國愛澳教育基地內容理應客觀持平,讓青少年進行自我批判分析。故意地漂白發生過的事情,只會完全對整個社會不負責任,也未能夠訓練青少年思維能力。同時難以相信發現許多愛國愛澳人士經常提出要去殖民地化,在其愛國愛澳教育基地卻絕口不提澳門反殖運動的歷史。愛國愛澳教育是神聖的,不應該增加一些政治目的而為中國共產黨服務。因為愛國要愛上下五千年的中國,而不是只愛建國七十多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些概念需要分清楚。不要忘記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痛的教訓,就是當時中國大陸對青少年過度進行愛國愛黨教育,毛澤東主席和四人幫利用青少年成立所謂紅小兵和紅衛兵,周圍四處破壞歷史文物,周圍四處打擊異己,周圍四處煽動青少年民族主義情緒。

       其次談一談愛國愛澳教育基地還有什麼存在問題。問題在於籌建愛國愛澳教育基地的過程,完全缺乏公眾參與的機制。提出這個問題,絕對不是質疑澳門當局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非常有問題。而是涉及對青少年進行家國情懷培養和本土歷史文化普及,不應該閉門造車地進行有關工作。因為大家都有其責任促進家國情懷培養,同時促進本土歷史文化的存承,善用群眾智慧可讓愛國愛澳教育基地增添不少令人悅目的光彩。加上善用群眾監督可讓愛國愛澳教育基地減少不必要的錯漏。

       那麼有那些方面體現籌建愛國愛澳教育基地過程,完全缺乏公眾參與機制?愛國愛澳教育基地如何籌建沒有公開諮詢為第一點。對於每一展區的內容與規模,理應聽取公眾廣泛意見。愛國愛澳教育基地內的中國和澳門歷史照片、影片沒有公開徵集為第二點。相信不少澳門市民珍藏不少澳門珍貴照片,透過公開徵集令更多青少年見識更多難能可貴本土歷史文化,也可能帶起保育存承本土歷史文化之風。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主辦的「澳門相簿」,還有澳門基金會主辦的「澳門記憶」網站,都可以進行公眾廣泛參與對相關內容的公開徵集,為什麼愛國愛澳教育基地就不可以這樣做呢?

2021年1月22日星期五

不明飛行物體(UFO)與澳門




原刊2021.1.22 澳門脈搏週報  1.23增修

圖右:在1978年7月14日下午在靑洲白朗古將軍大馬路、提督馬路和關閘橫街一帶爭看天空出現的飛行物體。(澳門《華僑報》7.15)


圖左:在1978年7月14日晚,有大量巿民一早坐在澳氹大橋橋頭的空地觀看星空,希望有不明飛行物體出現。(澳門《華僑報》7.15)


       UFO是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的簡寫,中文譯作不明飛行物體,或稱之為飛碟,意思就是指在觀察者眼中看不清或無法辨認的,通常出現在天空的任何物體或視覺現象。很多人將UFO視為等同於高科技或外星文明的飛碟、飛盤(英語:Flying Saucer),香港和澳門稱為飛碟、台灣稱為幽浮。其實在澳門也有不少與不明飛行物體(UFO)有關的事物。本文就從澳門《華僑報》、《澳門日報》、《市民日報》、香港《工商日報》等老報章當中,回顧不明飛行物體(UFO)與澳門有關的事物。


  在澳門都有些目擊不明飛行物體目擊個案,不過特別引起討論而且引起觀測熱潮的是在1978年7月發生,港澳報紙等媒體曾經作詳細的報道。一名香港大學生在1978年7月6日於澳門上空發現一個不明飛行物體。澳門《華僑報》記者和多位讀者,在1978年7月10日晚不同地點同時發現不明飛行物體在澳氹大橋附近上空出現。澳門氣象台的短波通訊在同日下午二時多突然中斷,經過四、五十分鐘之後,才陸續恢復正常。中斷的短波通訊,頻率由五兆赫至廿三兆赫。由於傳媒連日來的報道,在多日下午或晚上,於南西灣海邊、銅馬前空地、澳氹大橋橋頭海邊、靑洲白朗古將軍大馬路、提督馬路、關閘橫街一帶,充满要看不明飛行物體人羣。1978年7月17日上午,有四名澳門青年釣魚愛好者在新口岸附近海面撈起一艘飛行器,懷疑是近日市面傳說發現之「外太空飛行器物體」。其後澳門《華僑報》記者將它送到當時澳門氣象台查詢,經過署任氣象台台長證實,該物件叫「無線電探空儀」,是香港氣象台放上高空,用來探測高空氣象變化。香港天文台發言人在1978年7月18日接受報章採訪澄清事實,證明降落在新口岸的探空儀器是香港天文臺每天兩次發放物體。


    1978年7月之後至今,還有出現不少疑似不明飛行物體(UFO)的目擊個案。一羣培道中學生在路環黑沙於1978年8月9日晚上發現不明飛行物體。潘崙山、李志輝及韓君在1978年8月15日晚八時許,在西望洋山南端曠地發現有不明飛行物體的踪跡。數名官方機構職員,在1979年6月19日下午,不約而同在澳門中區上空,發現一銀色不明飛行物體,在數千呎高度上緩慢移動。1979年7月3日晚十時十五分,一名澳門《華僑報》讀者發現葡京酒店對開的天空出現一個不明飛行物體。卓飛在其著作《卓飛 UFO》書中,分享他的澳門神秘學嘉賓兼好友Zico,在2012年11月24日晚於澳門旅遊塔西南方拍攝到不明飛行物體(UFO)。另外現時網上還有零星疑似不明飛行物體(UFO)的個案影片片段。


     不明飛行物體(UFO)現時仍是未解之謎,因為並不是所有不明飛行物體(UFO)都是天文臺發放的物體,也不能完全否定地外文明的存在,其疑似目擊個案真偽有待進一步考證。


      在澳門曾經也出現過有關不明飛行物體的活動。首先有講座形式活動。時間上較早舉行的是由澳門業餘天文學會所主辦之「宇宙巡禮」講座,於1984年3月31日晚上八時假澳門華僑報三樓趙斑斕文化藝術館舉行,當時近二百名愛好天文學活動之士及學生踴躍參加聽講,講座至晚上十一時半才吿結束。該活動其中第二部份講座重點是在探討外太空生物的存在、通訊及UFO的發現等問題,主講者為該會副會長潘崙山。澳門業餘天文學會主辦的「地外文明的探討」專題講座在1992年12月13日在中華教育會舉行。應邀專程由南京到澳門任主講嘉賓的南京大學天文系副教授宣煥燦,當時吸引逾百天文愛好者前往聆聽。宣教授就人們所共感興趣的地外文明問題,從多個方面作出探討、分析和闡述。澳門科技大學主辦2010科普夏令營於2010年7月展開,其中特設UFO與外星人講座。澳門科學館天文館在2016年8月16日曾經舉辦點亮星辰系列活動,是由澳門天文學會會長李志輝主講「解密UFO」。


      其次有將不明飛行物體(UFO)融入文藝創作或匯演當中。廣東人民出版社在1986年底出版了一本《嶺南當代詩詞選》。其中選入澳門譚任傑先生一位詞二首,其中一首名為《念奴嬌。不明飛行物體(UFO)之謎》。澳門大學學生會戲劇社、旅遊學院話劇社、澳門理工學院話劇社及澳門科技大學話劇社於2007年12月16日舉辦「澳門四大專院校戲劇聯演2007」。集合四所大專院校力量,合作排練由著名劇作家Prince Gomolvilas編寫的長劇《萬大事有UFO》(原名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來自澳門的dubstep製作人Achun於2012年3月24日在上海廠牌PAUSE: MUSIC推出唱片《On The Other Side》,其中以不明飛行物體(UFO)為靈感來源。澳門與UFO有關活動雖然不算太多,但是可體現許多澳門人都對這個不明飛行物體(UFO)現象非常熱衷愛好,也體現澳門與UFO有關活動的多樣性。

愛國愛澳教育基地錯漏多 提供完善修正淺見有三點

  


        雖然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揭幕典禮早於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在澳門回歸賀禮館內舉行。與此同時,由澳門教育暨青年局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承辦的「根繫中華——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常設教育展」開幕,本次展覽展期一年。(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載)不過當時只限學生團體預約參加,全面對公眾開放的時間要去到二零二一年一月十五日才正式開始。(參考教育暨青年局 – DSEJ所載)筆者急不及待,在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全面對公眾開放翌日,就相約好友去參觀。

  在說這個話題之前,首先讓大家有個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整個空間佈局概念。參考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場館官方簡介,第一層有四百平方米的互動教育展區,主要是文化、藝術、歷史、科技專題展覽。有五十平方米的萃文閣,主要是恆常舉辦認識中華文化的工作坊。有三十九米長的國家與澳門歷史長廊,按時間順序展示從明清時期至今中國和澳門歷史過程。第二層有神州光影館,用於播放不同主題的愛國教育影視題材。

  參觀過後,發現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須完善修正的錯漏之處有以下三點。首先發現該教育基地遺漏記錄許多歷史事件。在第一層互動教育展區、萃文閣、國家與澳門歷史長廊當中,中國古代文化和政治史敍述過於精簡。中國近代史敍述主題篇幅過於偏向介紹中國共產黨發跡史,反而對中華民國發展歷程和中國國民黨管治功過提及不多。中國現代史敍述主題篇幅過於對中共當局歌功頌德,對中共建國後難民潮、三反五反運動、三面紅旗大躍進運動、「文化大革命」、八九學運有所遺漏。澳門歷史敍述上對二十世紀三大事件(捷成事件、關閘事件、「一二三事件」)有所遺漏。總體來說,中國歷史文化敍述的比例多於澳門歷史文化敍述許多。該教育基地遺漏記錄這麼多歷史信息,是令人難以接受。空間不足不應該是遺漏記錄歷史信息的藉口。沒有對過去中國和澳門歷史的反思,如何觸發青少年對國家和自己所生活的本土熱愛?

  其次發現,該教育基地同時還未能體現客觀公正評論歷史。例如在第二主題中國人民的救亡圖存的主題簡介上,指「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便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實際出發,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對實現國家統一、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了探索。」其實認識中共黨史的人就會知道,毛澤東在一九二零年曾經提出過湖南獨立,中共在一九三一年也成立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共第一位主要領導人並不是毛澤東,而是在一九二一年當選中央局書記陳獨秀。其實不應該對中國共產黨發跡史和其他中共創黨領導人敍述有所遺漏。

  例如在第二主題中國人民的救亡圖存的主題簡介上,也指「經過十四年浴血抗戰,中國人民取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並最終建立新中國。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紀元,中華民族的發展從此開啟新的歷史篇章。」其實認識中國近代史的人就會知道,中華民國國軍才是抗日戰爭的主力。中華民國接受日本投降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未有成立。該教育基地說成中共是抗日戰爭的主力,這樣論調完全本末倒置地歪曲歷史,還給人抗戰勝利後就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錯覺。

  其三,發現該教育基地場地佈置過於馬虎。在第一層國家與澳門歷史長廊之後的澳門歷史舊照片展示,完全沒有標示作者名字之餘,還沒有相關歷史背景的介紹。這樣涉嫌侵權之餘,還令人難以了解該澳門歷史舊照片其歷史奧妙。在第一層的大螢幕不斷重複廣播紀錄片《開國大典》,有點浪費空間。應該定期播放不同中國和澳門歷史短片。在第一層的中國電子地圖大螢幕上,錯用香港澳門許多地方未有填海造地的舊地圖之餘,還發現一些中國山脈等名字是使用簡體字書寫。作為促進青少年愛國愛澳精神的地方,場地佈置上理應不要這麼馬虎。

  唯一可以稱讚是位於第二層的神州光影館。參觀該教育基地時,正巧遇澳門青年中樂團到場進行精彩表演,因而感受到認識中國音樂是件非常愉悅的事。不過有點擔憂這裡在未來可能會播放一些中國大陸製作灌輸中共政治理念的洗腦電影。其實可以選較客觀公正評論歷史文化的影片播放。加上可以在此播放一些粵語教育影片,去好好教育青少年的粵語知識。

2021年1月15日星期五

1945年美軍空襲澳門記

 


原刊澳門訊報澳門歷史專題 2021年1月第二期 濠情話舊 瞻前顧後

一 歷史背景

(1)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葡日與澳門形勢背景

  日本在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全面侵華,1938年攻佔廣州,1941年爆發太平洋戰爭之中佔領香港。葡萄牙薩拉查政府的政治立場在歐洲親近納粹德國為首的軸心國,日本亦是軸心國成員,因此日本不敢得罪親近軸心國的葡萄牙。所以葡萄牙在二戰表面上保持中立,葡屬澳門政府同時也宣稱中立,日本因此沒有入侵澳門。

大量中華民國難民在1937年湧入澳門,同時澳門各界紛紛發起救濟行動,青年人返回國內參與抗日戰事。葡屬澳門政府初期對民間抗日運動採取較寬容態度。其後日本軍隊將領在澳門設置情報機關並縱容漢奸背景囤積物資,同時欺壓百姓。

  基於日本國在1939年於葡萄牙設有機關收集歐洲情報,當時葡萄牙政府是卡爾莫納和薩拉查為主軍政府控制,外交是親法西斯義大利和納粹德國軸心國,義大利和納粹德國軸心國是日本政府盟友,日本政府不可能與義大利和納粹德國等軸心國開戰,而且澳門本身的戰略意義不大,其淺水的地理環境使到日軍的大型軍艦根本無法停泊,所以葡萄牙政府與日本當局於澳門簽訂協議,日本軍不入侵澳門(當時同為葡萄牙屬地的東帝汶卻遭日軍佔領)。

  澳門政府在與此同時審查新聞紙內容,刪改對日本軍不利的消息,亦不能使用「日寇」等蔑稱,當時澳門報章欄目有時出現空窗情況。不少香港居民在香港淪陷之後逃到澳門,澳門人口從十五萬急增至大約五十萬,日軍封鎖對中國海路運輸,同時大量套購糧食,導致澳門物資短缺,路有餓殍。後得鏡湖醫院和同善堂賑濟居民,饑荒才稍為紓緩。澳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成為華南唯一中立港口和日本保護地,金銀因而出現投機活躍,大官富商到達澳門享樂,帶來短暫旺盛經濟。

  並於1940年10月1日在幾無日僑的澳門新開設領事館,視澳門為對華情報基地,館址在東望洋斜巷(Calcada do Gaio )一號,首任日本駐澳門領事福井保光。葡屬澳門因此避過戰亂。日本封鎖澳門經濟後,日本軍隊靠操縱市價盈利,妨礙黑道生意的日本駐澳門領事福井保光,在1945年2月2日於連勝馬路被兩名華人刺殺,傷勢嚴重而死亡。

(2)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日形勢背景

  大日本帝國海軍於美國時間1941年12月7日對美國海軍夏威夷領地珍珠港海軍基地進行偷襲作戰,當時共炸沉、炸傷美軍各種艦船40餘艘,美軍傷亡4,500餘人。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在1941年12月8日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之一日」,後來該日成為美國紀念日。美國原為中立國,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後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正式對日本宣戰。日本政府與此同時向全國發表日本天皇裕仁核准之對美、英宣戰宣言,宣稱日本為「摧毀美、英之暴政,恢復東亞和平,以享受國家生存及共榮之福,帝國之興亡以及東亞之盛衰,悉繫今日之戰」。

二 1945年美軍空襲澳門經過

  美國海軍得知澳門政府準備將新口岸水上飛機庫庫存部分燃料售予日本後,在1945年1月16日特遣美國空軍第38特遣小分隊7架飛機對澳門進行了首次空襲。美軍飛機除了低飛用機關槍掃射新口岸一帶之外,同時向新口岸飛機庫及黑沙灣電力局車房附近之無線電臺投下數枚炸彈,從而引起建築物燃燒,濃煙彌漫整個南灣一帶。到了1945年1月16日下午3點45分,美國空軍再次向新口岸飛機庫投彈達10多分鐘,之後向東北方飛去,澳督戴思樂、經濟局長羅保座駕汽車都遭到損毀。不久飛機再次折回,對黑沙灣無線電臺等地作投彈,同時沿著電力局車房、望廈、柯高馬路、松山、新口岸一帶低飛掃射。美軍主要攻擊目標是摧毀位於澳門半島外港的原海軍機場的機庫,擔心那軍停放的飛機和汽油落到日本人手裏,所以先後兩次對停放6架飛機的新機庫進行轟炸,所有的飛機全部被炸毀,馬交石炮臺也遭到轟炸,受到嚴重破壞。停泊於青洲海面的澳門政府運糧船「葡萄牙」號遭到襲擊,一名工人因躲避不及,為流彈穿腹而死。

  在這次轟炸當中有一架美國飛機被日佔區的炮火擊中,機中四名美國飛行員在澳門被截獲,從事大米走私的澳門商人汪氏三兄弟在當時與英國領事合作,秘密地將四名美國飛行員運出澳門,送到自由中國區域。在事後就被日本駐澳特務機關知道,日本特務隊長黃公傑將汪氏兄弟中留澳的一人及其家人抓獲,並折磨致死。與汪氏兄弟關系十分密切的澳門土生葡人著名羅德禮家族之後代澳門富商、澳門紅十字會長小羅德禮(Fernando de Senna Fernandes Ro- drigues)。當他知道汪家兄弟及家人遭日本特務殺害之後,就不斷謾罵黃公傑及其日本人有關的人,指斥他們就是殺人元兇。他與兩個女兒諾爾瑪(Norma)及莉娜(Lina)在出席汪家兄弟喪禮後,在回家途中就遭一名華人槍殺,警方在後來抓捕到名叫葉泉的兇手,承認受僱殺人。在日本投降消息傳出後,黃公傑知道形勢不妙就立即潛逃出澳門,到中山五區欲聯合偽軍首領黃祥等人侵襲澳門,以圖移交國民政府作為立功之用。後來不成又潛赴東江一帶,為該地遊擊隊收容。後來葡屬澳門政府以黃公傑教唆殺害羅德禮一事為由,以重金向遊擊隊贖回,同時於1945年12月秘密解澳。

  美軍首次空襲澳門後,澳門官民都作激烈的回應。在事發之後,葡屬澳門政府立即就上報葡萄牙政府,強調這種行為違反戰爭法例。葡萄牙國會在1945年1月17日開會時,多位議員對美軍空襲澳門一事表示嚴厲抗議譴責,葡萄牙民眾對此事也大為憤激。秘書長高士德在同日指出本市受襲後所傳有關謠言不足置信。葡萄牙駐廣州領事館在1945年1月18日發表聲明,譴責美軍於1月16日先後三次轟炸澳門。澳門華僑聯合會在同月以市民名義向重慶發出抗議。美國政府為此表示歉意,並向陸軍當局查明原因。美國政府為掩飾空襲澳門事件,於1月23日牒文中指該次空襲原以離澳門二十英里外香港為對象。

  美國戰機在1945年2月25日向「馬士弼」號開火,打傷船長與一名挪威公民,炸毀停泊在馬場的一架損壞而臨時空降澳門的日本飛機。

  葡屬澳門警察廳長布英沙,就當時坊間盛傳葡萄牙中立態度在1945年2月前有所變更,於1945年3月3日召開記者會進行闢謠。葡萄牙內閣在1945年3月6日會議時,宣布美政府在1945年3月5日已正式通吿葡萄牙政府。對於美機誤炸澳門事表示深切抱歉。美政府同時表示準備賠償損失。葡屬澳門在1945年3月10日進行從陸地向海面發炮實彈演習,其地段在東望洋山至氹仔、雞頸之直線範圍,再延伸至雞頸之東南端方面一段。澳門警察廳也於1945年3月12日至18日進行全澳警察演習,由澳門警察及高級官員親臨指揮。葡屬澳門政府更在1945年5月強化防衛,加派暗探巡海岸,重要地區派警站崗。

  1945年4月7日,廣州怡崇行「飛翔」號輪船運送食米在外港碼頭附近為一盟軍飛機擊沉,船上19名乘客遇難。12日,美國戰機再次襲擊澳門,炸沉一艘拖船,導致19名船員死亡。葡萄牙駐華盛頓大使畢安祺(João António de Bianchi)在1945年4月15日對第三次轟炸澳門提出抗議照會。美國政府通知他說:“知悉此事件後,已召集軍事當局開會採取措施” (參見費爾南德斯‧莫伊澤斯,前引書)。葡屬澳門警察廳長布英沙和督察長官耶,就當時市內突傳葡萄牙參戰,市內也突傳關閘封關,均一律禁止貨物出口入口。且由廣州灣開來澳門之船隻也一律禁止在澳門缷貨之謠言,在1945年4月6日召開記者會進行闢謠。省澳航線「南海丸號」在1945年4月21日前往廣州途中,於新造海心岡蘭亭鄉及鯉魚山附近海面為美國戰機擊沉,造成50死傷。

  其後澳門至廣州貨輪「榮華一號」在1945年5月2日為美國戰機擊沉。省澳線航行的「華興」號機動帆船在1945年5月15日航澳途中被海上船只追擊,船員一死一傷;澳門「海運二號」在1945年5月31日駛近澳門時被美機擊沉,全船30餘人死傷失蹤過半。

  4架美國戰機在1945年6月11日下午1點左右意圖襲擊停泊在青洲附近海面之葡國商輪「馬士弼」號,向青洲附近投擲炸彈3枚,2枚落於地面爆炸,造成1死2傷。又有數架美機1945年6月11日下午3時30分再來轟炸路環島,投彈完畢又用機槍掃射,有4名市民受傷。當日轟炸損失達到7萬餘元。澳灣機帆「永利一號」在1945年6月19日下午三點多,被美機炸沉,死傷船員四人,貨物也全失。

  美國飛機在1945年7月5日再次對澳門實施轟炸,導致幾名平民傷亡,且給澳門濟貧院造成嚴重損毀。盡管美國政府聲稱,這次轟炸是意外事故,但葡萄牙政府還是向美國政府提出了賠款要求。根據葡文檔案指出美國參議院後來承認轟炸中立國的錯誤,同時支付葡萄牙20255952美元的賠款。

參考資料: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五卷》,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00~1949》,王熹、林發欽:《抗戰時期澳門日誌---中文報刊視野下的戰時澳門社會(下)》,王熹、林發欽:《孤島影像 澳門與抗日戰爭圖志》,馮翠、夏泉:《澳門抗日戰爭研究 廣州地區中文資料匯編》,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亞洲電視:《澳門五百年》,陳錫豪:《抗日戰爭時期的澳門》,《Shonan Times (Syonan Shimbun)》:1945年3月9日


圖片說明:

圖左下,1936年的澳門地圖當中新口岸泛美飛機場照片,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源

圖右上,主要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運用的TBF復仇者式轟炸機,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圖中,1936年的澳門地圖新口岸泛美飛機場局部,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源

2021年1月8日星期五

北區綜合大樓現辦證人龍 反映電子政務有改善空間

        隨著科技的發達,許多以往日常繁複經過人手的工作,現在只要一部電腦或手機就可完成,完全不用特別去相關機構人手辦理。不過在近日,黑沙環政府綜合服務大樓辦理在生證明現人龍的情況,可看到澳門電子政務的服務有待完善。


  根據《澳門日報》在二零二一年一月五日作《政府北綜昨現辦在生證明人龍》的報道指「昨日下午二時半,政綜門口一度出現人龍,有居民疑誤會有人『打尖』一度鼓譟,實際是讓辦理其他服務的居民提前入場。為何選擇櫃台辦理?逾七旬陳老太說,往年曾在關閘自助機辦理,但不成功,親臨櫃台辦理始穩陣。亦有『老友記』擔憂使用自助機或一戶通會按錯,無法辦理,並擔憂回執沒有效力,無法領錢。又指每年初均有大量居民辦理在生證明,政府宜加派人手,完善排隊或分流秩序。成功辦理的盧女士表示,排了十五分鐘才到櫃台,『我哋唔識用自助機,所以沒有嘗試。』若知道現場有人協助會轉用自助機。除親到櫃台外,自助服務機及一戶通APP均可辦理在生證明。在自助服務機專區,多數人均能成功辦理。亦有長者疑因身高未能成功面容識別,只能再排隊到櫃台辦理。成功個案均大讚自助機便捷。梁女士稱,『現場有保安人員教導,只須插入身份證,打指紋或面容識別,約兩分鐘即搞掂,好快、好滿意。』更推薦老友記使用,毋須排隊。」

  從相關報道當中,可見黑沙環政府綜合服務大樓辦理在生證明現人龍的原因,在於不少『老友記』反映,不懂使用、缺乏信心及往年曾失敗過。而這種現人龍的人群聚集情況,對防疫也非常不利。

  其實長者年紀日漸增長,對新鮮事物有所抗拒可以理解。不過電子政務使用麻煩和多次使用失敗,都會令長者對電子政務缺乏信心。不過可幸的是,不是所有長者都對電子政務有所抗拒,例如梁女士稱約兩分鐘即搞掂,好快、好滿意,她更推薦老友記使用,毋須排隊。另外有老友記黃女士在工作人員協助下成功通過一戶通辦理在生證明。對比三種方式,她更認為一戶通最方便,「在屋企有網絡就能辦理,教過一次就識,明年會嘗試自己在家辦理。」

  可見完善的方法有兩點,首先當局可使用「老友記」容易接收到訊息的傳播途徑,生動而且通俗介紹給他們知道,如何使用電子政務。其次電子政務的軟硬件,必須作完善的定期更新和維護,以避免電子系統故障的發生。至於電子政務如何簡便操作上,可設計類似澳門公共圖書館的長者使用的版本,以方便長者使用電子政務。

李香琴情繫澳門街

 


原刊澳門脈搏週報

圖:ATV向每顆星致敬--李香琴來自澳門的一顆星!截圖

       參考《澳門日報》在2021年1月5日報載,享年八十八歲的資深藝人李香琴在二零二一年一月四日因病去世。消息來源在於資深藝人李香琴其女蕭紫筠向親友證實母親病逝。此前有報道稱,李香琴在幾年前曾被指爆血管中風及患有腦退化,聽力與記憶力均有下降,需要坐輪椅出入。據悉她在2020年12月的時候身體狀況急速惡化,至2021年1月4日終不敵病魔離世。對李香琴離世非常惋惜,因為欣賞她不遺餘力宏揚推廣粵劇文化之餘,也喜歡她演繹的影視和歌曲作品。本文就參考舊報紙雜誌等資料,重溫李香琴情繫澳門街的往事。

       資深藝人李香琴在其1991年於1月15日晚9點35分於本港台播映的亞洲電視節目《向每顆星致敬》當中,親述她自己生於澳門叢慶坊,其後入讀勵群學校(2001年被東南學校收購);她從小就愛好粵劇,喜歡到平安戲院觀看粵劇。於1946年就出道,當時她14歲。父親在十月初五街開設泰和隆紙料舖,後轉做泰記銀號。她因醉心粵劇,小學畢業後就進入小龍劇團跟小鶯鶯學戲,至16歲才拜譚秀珍、盧海天門下。(參見1997年《澳門勵群校友會成立特刋》)。她曾有「二幫王」(「二幫」即粵劇中的第一女配角)之稱,與當時九位「二幫花旦」合稱九大姐。在1956年經關德興引薦而加入香港影壇。在2001年榮獲無線電視萬千光輝演藝人大獎。(參見香港無線電視《東張西望》)

       資深藝人李香琴曾經在澳門參與許多表演活動。1948年9月22日因回到澳門探親之便,由南灣遊樂塲金風劇團豋台客串,博得許多觀衆讚許。其友好都贈送花籃花牌。因趕往別處開演,而不能逗留。(參見澳門《華僑報》1948.9.23)香港無線電視「歡樂今宵」藝員,還有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員工男女子籃球隊,為响應同善堂舉辦托兒所籌募經費聯歡賽,於1975年3月22日晚8時在塔石籃球場揭幕。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鴻燊與香港「無線」總經理余經緯親自領軍出塲參加比賽。當時譚炳文作為男藝員隊長,隊員有張英才、盧海鵬、伍衞國、宋豪輝、兪明、藍天、丁羽、江毅、黃新、汪倫、招振强。尹芳玲作為女藝員隊長。隊員有李香琴、苗嘉麗、森森、王愛明、陳喜蓮、吳浣儀、羅蘭、盧婉茵、徐桂香、尤芷韻、張圓圓、斑斑、陳琪、鄧昭行。(澳門華僑報 1975.3.21)

       由鄭少秋、陳寶珠主演三千萬製作的大型音樂劇《天之驕子》,於2006年12月24日~26日晚上8時於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上演,《天之驕子》再次聯合《劍雪浮生》的幕後精英班底,由高志森監製、鍾景輝執導、杜國威編劇、作曲、填詞,楊天經、焦媛、梁漢威、李香琴、李楓等知名實力演員坐陣。(參見澳門《華僑報》2006.10.15)

      資深藝人李香琴曾經也在澳門參與表演以外活動。香港飮食業知名人士黃國樑經營上海四五六菜館决定在澳門開設分館。於1974年11月16日正午十二時開幕,電視紅星李香琴、何守信、沈殿霞、譚炳文聯袂剪綵,同時舉行酒會,招待各界人仕及友好。(參見澳門《華僑報》1974.11.15)位於提督馬路四十一號的海城大酒樓於1983年2月2日中午一時正式開幕,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澳門飲食業聯合商會名譽會長何賢,影視明星李香琴、關菊英、黎小田聯合主持剪綵儀式。(參見澳門《華僑報》1983.2.1)

       「星座餐廳酒廊」在1985年9月15日下午五時開幕,由澳門旅遊司長馬樹道及香港影視紅星何守信、譚炳文、李香琴、鄧英敏、林建明、王美華、寇鴻萍、沈金玲、洪淑美,梁碧玲、上山安娜、陳復生、麥麗紅、肥仔賓、余綺霞、葉尚華、司馬燕、安德遜等主持剪綵。(參見澳門華僑報 1985.9.16)名嘉地產置業有限公司在1993年3月30日喬遷開幕誌慶,中華總商會副會長、立法議員彭彼得、立法議員何思謙、澳門地產商會會長鍾送璣、香港電視演藝體育會會長許紹雄、影視紅星李香琴及林建明應邀與該公司董事長謝碩文聯合主持剪綵儀式,重光體育會派出醒獅助興;譚炳文、吳岱融、楊得時、葉玉萍等藝員以及澳門及中國地產界、銀行界數百人到賀。(參見澳門華僑報 1993.3.31)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難忘歷史往事值得一記。麗月影業公司出品的「海角驚魂」,以澳門跑狗塲,大賽車為背景之偵探打鬥奇情粤語片,主角曹達華、羅艶卿、李香琴,全部外景均在澳門實地攝製。在1964年5月27日起,於香港第四線九院盛大聯映。(參見澳門華僑報 1964.5.20)澳門平安通呼援服務中心為更廣地宣傳平安通的作用,在2010年10月誠邀資深藝人李香琴擔任代言人。琴姐也大讚服務的好處,認為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士,而非只局限在長者方面。(參見澳門華僑報 2010.10.29)

      最後願資深藝人李香琴一路走好。雖然她已離開人世,但是她精湛歌聲和演技,永遠長留人們心中。

2021年1月2日星期六

《刻不容緩的去殖民化》乃謬論


  最近在社交網站Facebook流傳著一篇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引起許多網友的熱烈討論。這篇非常令人匪夷所思文章名字叫《刻不容緩的去殖民化》,由筆名觀海的人所寫,刊登在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廿八日的《澳門日報》第C03視野版。



  這篇文章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理由,在於《刻不容緩的去殖民化》文章當中,將香港社會動亂責任歸責於香港年青人、外國政府插手、殖民化沒有去除等。該文章作者觀海在《刻不容緩的去殖民化》文章當中指「有的著眼於教育的失誤、末代港督的挖坑;經濟只着眼於地產金融、政府被地產綁架、司法權掌握在外國籍人士手中等,還有一個反思,就是與香港特區成立後沒有去殖民化有一定關係。」筆者反對暴力解決問題,只是難以明白為何該文章作者觀海不歸責香港特區政府管治失誤的責任。其實有好多次機會和平解決香港反修例風波問題,但香港特區政府遲遲未作出反應。香港反修例風波的爭議點在於涉及「一國兩制」和「高度自治」存廢問題,加上香港人對中國國內的法律體制不太信任。《刻不容緩的去殖民化》文章這樣的評論有失公允。現在爭論誰對誰錯都無濟於事,為何不做好溝通修補社會撕裂,而是在撰文互相指責呢?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該文章作者觀海在《刻不容緩的去殖民化》竟然拿上海作比較。該文章作者觀海在《刻不容緩的去殖民化》文章當中指「對比一下上海。一解放就對租界林立的局勢進行了徹底改造,原來用洋人命名的公共設施徹底改名...徹底改變了城市面貌,出現了一個嶄新的上海。」其實該文章作者觀海有沒有認識中國歷史?中共對上海社會主義改造,根本是對上海社會文化和經濟金融的破壞,不容許異見報刊雜誌繼續出版,大量私營企業同學校等收歸國有,不能自由辦學等。加上殖民地時代改的名字比中共改好聽好多,例如愛多亞路好聽過延安路、霞飛路好聽過淮海路。


  為什麼年青人或長者留戀殖民地時代?為什麼社交網站這麼多懷舊群組和專頁?這是殖民地時代許多好的政策,值得許多人留戀。例如葡屬澳門政府對主教山和松山燈塔等海岸線景觀的保育、葡屬澳門政府對文物建築的保育、社會房屋和經濟房屋的興建、大量公共設施的興建等。加上筆者曾經撰文提出保留澳門殖民地舊街名的原因,在於有愛國愛澳教育和澳門旅遊文化特色的作用。如果這些澳門殖民地舊街名都刪除,如何教育下一代認識澳門歷史?難以明白還有一些人以偏概全指責殖民化的不是,這可能是被中共洗腦政策和左派報章片面輿論引導的影響。


  該文章作者觀海提出要刻不容緩的去殖民化,換句話說是否要廢除「一國兩制」政策?澳門推行「一國兩制」的《基本法》就是要保留原有社會生活方式,保留原有資本主義制度,以比中國國內特別形式進行「高度自治」管治。所以現在應該珍惜現有的自由權利和可一不可再的文化歷史事物為妥。

葡萄牙入據澳門之前的粵澳關係

 


原刊澳門訊報澳門歷史專題 2021年1月第一期 濠情話舊 瞻前顧後

底圖:譚其驤教授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金南宋時期圖組 圖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局部

圖左:拍攝自陳芳故居展覽廳的澳門中式城門古關閘,維基共享資源

圖右:在路環出土有6000多年歷史的史前彩陶碎片,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葡萄牙入據澳門前粵澳關係的這段歷史,是粵澳關係史上非常重要的組成部份。這是因為印證著葡萄牙在十六世紀中期入據澳門之前,澳門與廣東關係密不可分。加上粵港澳的嶺南文化同源而互相影響。

一 粵澳關係上傳統聯係

(1.1) 地理沿革

     澳門位於珠江三角洲河口區,眾多出海河道累積大量泥沙。澳門原本是孤懸在珠江口的一個海島,青洲也是與澳門分離一個小島,一粒米也是與氹仔分離一個小島,大洲也是與路環分離一個小島。經過地形和水動力條件的自然地理原因,還有人為填海造地原因,使澳門、氹仔、路環海岸線在歷年來不斷轉變。

(1.2) 葡萄牙入據澳門前的行政區域沿革

    秦始皇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之後,就將嶺南分置南海等七郡,當時澳門屬南海郡管治。趙陀在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據郡稱南越王,拆南海郡置番禺縣。當時澳門地區屬番禺縣管治。番禺縣在公元前119年(漢元狩四年)設鹽官據南頭,澳門地區一帶鹽場一併歸其管轄。漢軍在公元前112年(漢元鼎六年)攻入番禺縣,南越亡。但澳門地區仍屬南海郡番禺縣。

     番禺在265年(吳甘露元年)設司鹽校尉,監管包括澳門一帶鹽業生產。

      公元420年(東晉元熙二年)改屬新會郡封樂縣管轄。590年(隋開皇十年)改屬南海縣。757年(唐至德二年)屬東莞縣文順鄉。

  在1152年(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劃出南海、番禺、新會、東莞四縣的沿海地區,以建立香山縣,屬南宋廣南東路(今廣東省)廣州府。澳門當時屬香山縣迎福裏恭字圍,舊稱香山澳、濠鏡澳等。

      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改屬廣州路香山縣。明軍在1368年(明洪武元年)平定嶺南後,設廣東行中書省。1376年(明洪武九年)改中書省為布政司,改屬嶺南道廣州府香山縣。在1531年(明嘉靖十年)正式革去廣東市舶太監,改市舶中官公館為嶺南道公署。

(1.3) 人文與風物舊聞

        港澳考古人員在1972年到2006年期間,曾經在澳門黑沙進行數次考古的發掘,出土有骸骨、彩陶碎片、銅弊、鈕、箭頭、石英製的環、玦,以及石斧、石錛等石器工具。以及中國國內學者在拱北至關閘口的考古發掘。顯示該遺址約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這嶺南地區聚居,同時有製作水晶手環和耳飾裝飾物的手工作坊。

  廣東容氏在1208年至1224年(南宋嘉定元年至十七年)定居於沙尾,是澳門地區早期居民之一。廣東楊氏在1224年(南宋嘉熙元年)定居於蓮花莖的北山。

      十字門古海道曾經作為南宋軍民與元軍對壘的戰場陣地,端宗趙昰和張世傑在1277年(南宋景炎二年)等率領軍民在澳門地區,遇颶風襲擊,上岸棲居,在澳門媽閣山和路氹商地紮寨。從此澳門逐漸有人定居。

        浙江金華趙彥方後裔一支在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移居望廈,成為當地的最早居民。望廈村民同時組織「望廈村民知守義團」,以維護該地方安全。

        龐尚鵬在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於《撫處濠鏡澳夷疏》奏章中提到「近數年來,始入濠鏡澳築室,煞具交易。不逾年,多至數十個區域,今殆千區以上。」這《撫處濠鏡澳夷疏》奏章是澳門史上第一份中國人對澳門問題以示關注而留下歷史文字記錄,同時是中文歷史文獻當中第一次出現「澳門」這一地名。

         澳門最早的廟宇媽閣廟在1488年(明弘治元年)建立。

二 葡萄牙入據澳門的前後

        葡國商人歐維治(Jorge Alvares)在1514年(明正德九年)自馬六甲來華,到達廣東東莞屯門一帶貿易,為葡萄牙人來華之始。廣東布政司左參議陳伯獻在1514年(明正德九年)6月7日上奏稱:近來廣東官府同意外夷來廣貿易,許以抽分,遂使奸民造巨舶,勾引諸夷,危害地方。並要求朝廷禁止外夷來廣貿易。禮部批復,下令廣東巡撫等官,禁約番船,非貢期 而至者即阻回,不得抽分。奸民勾引者,治之。

       在1515年(明正德十年)9月升廣東按察司僉事汪鉉為海道副使。太監韋露在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1月21日傳旨,命太監甯誠總鎮兩廣地方。 廣東右布政使吳廷舉在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11月1日升為左布政使。

        由於缺乏上供香料(主要為龍涎香)以及廣東軍餉,廣東左布政司使吳廷舉在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 6月15日首次提倡立番舶進貢交易之法:番國進貢並裝貨泊船,不拘年份,至即抽貨,榷十之二,解京及存留軍餉者,俱如舊例。此法並獲廣東 撫按及戶部的批准。舊例:凡番船入貢,必須依期;凡番舶抵岸,由備倭 官軍押赴布政司,比對勘合相同,貢期不違,方轉與呈提督,市舶太監及 巡按等官,具奏起送。

         西蒙·德·安得拉德(Simão de Andrade)在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從印度前往中國「尋找皮萊資」,於同年8月扺達屯門。西蒙·德·安得拉德(Simão de Andrade) 胡作非為地私設炮臺和拒納商稅,從而使皮萊資的使命功敗垂成。由於西蒙·安德拉德船長在東湧的暴行,廣東海道汪鉉在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下令封鎖珠江口,西蒙·安德拉德率艦船突破中國水師封鎖而去。在西蒙·安德拉德將貨脫手前往印度時,人們發現,廣州城中許多良家兒女失蹤,並查明是西蒙·安德拉德船隊所買。中葡最終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發生屯門之戰。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4~5月間廣東海道副使汪鋐率軍圍困屯門。

      明世宗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 8月31日批准禮部兵部決議,正式宣佈斷絕與葡萄牙的往來, 遣其使臣還國。同時致信駐麻六甲、印度各要塞司令以及致函葡王,「令歸滿刺加之地」,並且下令「禁絕番舶」而全面禁海。

       明政府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及1522年(明嘉靖元年)驅逐葡萄牙人出境之後,同時在1529年(明嘉靖八年)7月11日宣佈「各國海商亦不許通市」,於是諸國船隻皆潛入閩、 浙沿海私通貿易,而廣東則沒有番船至。提督兩廣侍郎林富在1529年(明嘉靖八年)奏請復通市舶。

      中日貿易船隊司令官索薩(Leonel de Sousa)率領商業艦隊在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至廣州。索薩在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假冒其他國家的名字,請求通商,又請借地晾曬,廣東海道副使汪柏受賄,默許葡人在澳門搭棚暫住。索薩在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終於得到了廣州官員的信任。根據口頭協議及繳納合法貿易的稅款(抽盤),葡萄牙人被准許在澳門自由貿易。中日貿易船隊司令索薩(Leonel de Sousa)在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1月15日呈文給唐·路易斯(D.Luís)王子,稟報他已和海道副使汪柏達成協議,從1553年底開始,葡萄牙人獲准在澳門登陸居住並在陸地建造房屋。

    葡萄牙人在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佔據澳門,清代夏燮《中西紀事》記載「築室建城,雄踞海畔若一國」。葡萄牙人在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12月2日幫助廣東政府平定漳州巨盜澳門「阿媽賊」老萬集團,廣東政府允許葡人僑寓濠鏡。第一批到澳門定居的耶穌會會士在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7月29日扺達澳門,他們是佩雷斯(Francisco Peres)、特謝拉(Manuel Teixeira)及平托(André Pinto)神父。葡萄牙人在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協助平柘林澳明軍兵變,廣東政府允許豁免澳門商稅一年。由於對海道副使賄賂五百兩,到1572年(明隆慶六年)起變成地租。

 居澳葡人在1573年(明萬曆元年)開始向中國明朝政府繳納地租,每年白銀500兩。明朝廷在蓮花莖於1574年(明萬曆二年)設置關閘。羅馬敎皇在1576年(明萬曆四年)1月23日宣佈成立天主敎澳門敎區,並任命卡內羅(D.Belchior Carneiro)為澳門主敎,統籌中國、日本、朝鮮三國敎務。葡萄牙人在1578年(明萬曆六年)獲允許進入廣州交易。澳門議事會(Senado)在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成立。議事會同時創建城市保安衛隊,同時將鎮改為市。

參考資料:澳門博物館,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一卷》,黃啟臣:《澳門通史》,鄧開頌、陸曉敏、吳志良:《粵澳關係史》,陳昕、郭志坤:《澳門全紀錄》,黃就順:《澳門天地人續篇》,清代夏燮《中西紀事》,林發欽:《澳門望廈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