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1年1月2日星期六

葡萄牙入據澳門之前的粵澳關係

 


原刊澳門訊報澳門歷史專題 2021年1月第一期 濠情話舊 瞻前顧後

底圖:譚其驤教授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金南宋時期圖組 圖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局部

圖左:拍攝自陳芳故居展覽廳的澳門中式城門古關閘,維基共享資源

圖右:在路環出土有6000多年歷史的史前彩陶碎片,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葡萄牙入據澳門前粵澳關係的這段歷史,是粵澳關係史上非常重要的組成部份。這是因為印證著葡萄牙在十六世紀中期入據澳門之前,澳門與廣東關係密不可分。加上粵港澳的嶺南文化同源而互相影響。

一 粵澳關係上傳統聯係

(1.1) 地理沿革

     澳門位於珠江三角洲河口區,眾多出海河道累積大量泥沙。澳門原本是孤懸在珠江口的一個海島,青洲也是與澳門分離一個小島,一粒米也是與氹仔分離一個小島,大洲也是與路環分離一個小島。經過地形和水動力條件的自然地理原因,還有人為填海造地原因,使澳門、氹仔、路環海岸線在歷年來不斷轉變。

(1.2) 葡萄牙入據澳門前的行政區域沿革

    秦始皇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之後,就將嶺南分置南海等七郡,當時澳門屬南海郡管治。趙陀在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據郡稱南越王,拆南海郡置番禺縣。當時澳門地區屬番禺縣管治。番禺縣在公元前119年(漢元狩四年)設鹽官據南頭,澳門地區一帶鹽場一併歸其管轄。漢軍在公元前112年(漢元鼎六年)攻入番禺縣,南越亡。但澳門地區仍屬南海郡番禺縣。

     番禺在265年(吳甘露元年)設司鹽校尉,監管包括澳門一帶鹽業生產。

      公元420年(東晉元熙二年)改屬新會郡封樂縣管轄。590年(隋開皇十年)改屬南海縣。757年(唐至德二年)屬東莞縣文順鄉。

  在1152年(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劃出南海、番禺、新會、東莞四縣的沿海地區,以建立香山縣,屬南宋廣南東路(今廣東省)廣州府。澳門當時屬香山縣迎福裏恭字圍,舊稱香山澳、濠鏡澳等。

      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改屬廣州路香山縣。明軍在1368年(明洪武元年)平定嶺南後,設廣東行中書省。1376年(明洪武九年)改中書省為布政司,改屬嶺南道廣州府香山縣。在1531年(明嘉靖十年)正式革去廣東市舶太監,改市舶中官公館為嶺南道公署。

(1.3) 人文與風物舊聞

        港澳考古人員在1972年到2006年期間,曾經在澳門黑沙進行數次考古的發掘,出土有骸骨、彩陶碎片、銅弊、鈕、箭頭、石英製的環、玦,以及石斧、石錛等石器工具。以及中國國內學者在拱北至關閘口的考古發掘。顯示該遺址約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這嶺南地區聚居,同時有製作水晶手環和耳飾裝飾物的手工作坊。

  廣東容氏在1208年至1224年(南宋嘉定元年至十七年)定居於沙尾,是澳門地區早期居民之一。廣東楊氏在1224年(南宋嘉熙元年)定居於蓮花莖的北山。

      十字門古海道曾經作為南宋軍民與元軍對壘的戰場陣地,端宗趙昰和張世傑在1277年(南宋景炎二年)等率領軍民在澳門地區,遇颶風襲擊,上岸棲居,在澳門媽閣山和路氹商地紮寨。從此澳門逐漸有人定居。

        浙江金華趙彥方後裔一支在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移居望廈,成為當地的最早居民。望廈村民同時組織「望廈村民知守義團」,以維護該地方安全。

        龐尚鵬在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於《撫處濠鏡澳夷疏》奏章中提到「近數年來,始入濠鏡澳築室,煞具交易。不逾年,多至數十個區域,今殆千區以上。」這《撫處濠鏡澳夷疏》奏章是澳門史上第一份中國人對澳門問題以示關注而留下歷史文字記錄,同時是中文歷史文獻當中第一次出現「澳門」這一地名。

         澳門最早的廟宇媽閣廟在1488年(明弘治元年)建立。

二 葡萄牙入據澳門的前後

        葡國商人歐維治(Jorge Alvares)在1514年(明正德九年)自馬六甲來華,到達廣東東莞屯門一帶貿易,為葡萄牙人來華之始。廣東布政司左參議陳伯獻在1514年(明正德九年)6月7日上奏稱:近來廣東官府同意外夷來廣貿易,許以抽分,遂使奸民造巨舶,勾引諸夷,危害地方。並要求朝廷禁止外夷來廣貿易。禮部批復,下令廣東巡撫等官,禁約番船,非貢期 而至者即阻回,不得抽分。奸民勾引者,治之。

       在1515年(明正德十年)9月升廣東按察司僉事汪鉉為海道副使。太監韋露在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1月21日傳旨,命太監甯誠總鎮兩廣地方。 廣東右布政使吳廷舉在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11月1日升為左布政使。

        由於缺乏上供香料(主要為龍涎香)以及廣東軍餉,廣東左布政司使吳廷舉在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 6月15日首次提倡立番舶進貢交易之法:番國進貢並裝貨泊船,不拘年份,至即抽貨,榷十之二,解京及存留軍餉者,俱如舊例。此法並獲廣東 撫按及戶部的批准。舊例:凡番船入貢,必須依期;凡番舶抵岸,由備倭 官軍押赴布政司,比對勘合相同,貢期不違,方轉與呈提督,市舶太監及 巡按等官,具奏起送。

         西蒙·德·安得拉德(Simão de Andrade)在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從印度前往中國「尋找皮萊資」,於同年8月扺達屯門。西蒙·德·安得拉德(Simão de Andrade) 胡作非為地私設炮臺和拒納商稅,從而使皮萊資的使命功敗垂成。由於西蒙·安德拉德船長在東湧的暴行,廣東海道汪鉉在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下令封鎖珠江口,西蒙·安德拉德率艦船突破中國水師封鎖而去。在西蒙·安德拉德將貨脫手前往印度時,人們發現,廣州城中許多良家兒女失蹤,並查明是西蒙·安德拉德船隊所買。中葡最終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發生屯門之戰。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4~5月間廣東海道副使汪鋐率軍圍困屯門。

      明世宗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 8月31日批准禮部兵部決議,正式宣佈斷絕與葡萄牙的往來, 遣其使臣還國。同時致信駐麻六甲、印度各要塞司令以及致函葡王,「令歸滿刺加之地」,並且下令「禁絕番舶」而全面禁海。

       明政府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及1522年(明嘉靖元年)驅逐葡萄牙人出境之後,同時在1529年(明嘉靖八年)7月11日宣佈「各國海商亦不許通市」,於是諸國船隻皆潛入閩、 浙沿海私通貿易,而廣東則沒有番船至。提督兩廣侍郎林富在1529年(明嘉靖八年)奏請復通市舶。

      中日貿易船隊司令官索薩(Leonel de Sousa)率領商業艦隊在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至廣州。索薩在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假冒其他國家的名字,請求通商,又請借地晾曬,廣東海道副使汪柏受賄,默許葡人在澳門搭棚暫住。索薩在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終於得到了廣州官員的信任。根據口頭協議及繳納合法貿易的稅款(抽盤),葡萄牙人被准許在澳門自由貿易。中日貿易船隊司令索薩(Leonel de Sousa)在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1月15日呈文給唐·路易斯(D.Luís)王子,稟報他已和海道副使汪柏達成協議,從1553年底開始,葡萄牙人獲准在澳門登陸居住並在陸地建造房屋。

    葡萄牙人在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佔據澳門,清代夏燮《中西紀事》記載「築室建城,雄踞海畔若一國」。葡萄牙人在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12月2日幫助廣東政府平定漳州巨盜澳門「阿媽賊」老萬集團,廣東政府允許葡人僑寓濠鏡。第一批到澳門定居的耶穌會會士在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7月29日扺達澳門,他們是佩雷斯(Francisco Peres)、特謝拉(Manuel Teixeira)及平托(André Pinto)神父。葡萄牙人在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協助平柘林澳明軍兵變,廣東政府允許豁免澳門商稅一年。由於對海道副使賄賂五百兩,到1572年(明隆慶六年)起變成地租。

 居澳葡人在1573年(明萬曆元年)開始向中國明朝政府繳納地租,每年白銀500兩。明朝廷在蓮花莖於1574年(明萬曆二年)設置關閘。羅馬敎皇在1576年(明萬曆四年)1月23日宣佈成立天主敎澳門敎區,並任命卡內羅(D.Belchior Carneiro)為澳門主敎,統籌中國、日本、朝鮮三國敎務。葡萄牙人在1578年(明萬曆六年)獲允許進入廣州交易。澳門議事會(Senado)在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成立。議事會同時創建城市保安衛隊,同時將鎮改為市。

參考資料:澳門博物館,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一卷》,黃啟臣:《澳門通史》,鄧開頌、陸曉敏、吳志良:《粵澳關係史》,陳昕、郭志坤:《澳門全紀錄》,黃就順:《澳門天地人續篇》,清代夏燮《中西紀事》,林發欽:《澳門望廈村研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