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3年12月28日星期四

二零二三年大事回顧

        還有幾天就進入二零二四年,現在到了回顧二零二三年的時候了。二零二三年是個悲喜交集的一年,本文從筆者個人感觸當中,去回顧二零二三年不同的大事,也反思有什麼啟迪?

        首先說一說悲事,今年有幾位人物離開了我們。曾與黃霑合作無間的香港著名音樂家顧嘉煇在今年一月三日離世。他創作每一首歌曲都耳熟能詳,特別是煇黃組合創作的電視劇和電影主題曲深入民心。另外兩位就是李玟(七月五日離世)和周海媚(十二月十一日離世)小姐的離世,從小就在她們歌聲和演技當中成長,像一位好好朋友永遠離開自己一樣傷感。還有一位澳門新聞界前輩吳小毅(八月二十五日離世),也相當傷感。這位前輩堅守新聞準則,積極提拔後輩,她憂國憂民,也非常關心論盡以及整個澳門新聞業的發展。她的離世,是澳門的不幸。

        另外特別可悲就是,日本政府竟然在今年八月二十四日將福島核污水排出大海,受污染的國家應該不是只有日本一個,這其實是種自私行為。嚴重影響海洋生態,人們當食用受污染的海鮮,影響身體健康問題。日本官方說沒有任何問題的說辭,未能令日本周邊國家人民說服。中東和俄烏戰事仍持續,也令人擔憂。戰爭始終傷害最大是對戰兩國的人民,「冤冤相報何時了」?中國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六點二級地震在今年年尾發生,導致甘肅和青海嚴重傷亡,也令人傷感。體現當地建築物涉及豆腐渣工程,防震工作有待在未來完善。不過天災無情,人間有愛,許多人願意伸出援手賑災。

        再來說一說喜事。今年喜事也非常多。首先就是世界各地陸續解除疫情管控措施,中國大陸和港澳地區在今年都走向與疫情共存的道路,旅遊和手信等行業恢復疫情前水平。廣州白雲站和澳門輕軌媽閣站在今年十二月的開通,加快粵港澳城市交通的便捷。

             筆者在今年也喜事連連,榮獲不少獎項,得到不少男主角參演機會,還首次當大賽評審。感謝上天的保佑,導師的教導,隊友的包容,社團和機構給予機會。在未來一年會繼續爭取更多人生目標,讓人生更充實。今年有機會見到這麼多中國太空員和天文專家,也相當榮幸。中國太空員和天文專家訪港訪澳,是接觸認識中國航天事業的難得機會。

        預祝大家新年快樂,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希望未來疫情不要惡化,科學家找到能夠讓疫情完全斷尾方法就最好。也希望萬事如意,世界再沒有戰爭,人民安居樂業,每個人生活得快快樂樂。

2023年12月14日星期四

友誼大馬路街道史話


 


 

  1949年澳門地圖當中紅色標示的薩拉沙博士大馬路與周邊,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1990年澳門地圖當中紅色標示的友誼大馬路與周邊,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2007年接近外港碼頭一段的友誼大馬路 ,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友誼大馬路附近史地沿革

  友誼大馬路的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a Amizade,道路全長2,860公尺(即9,380英尺)。街道在東北起新口岸水塘東北角,西南直至到亞馬喇前地。原本只是澳門半島東南方的大海。經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之後,形成新口岸填海地。今友誼大馬路是新口岸填海地一條街道。

街道取名背景

  該街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建成時,原本名為薩拉沙博士大馬路。街道名稱上的人物,是一名葡萄牙已故獨裁者薩拉查。葡萄牙在1926年5月28日發生政變之後,在總統安東尼奧·奧斯卡·德·弗拉戈索·卡爾莫納支持之下進入政壇,最初擔任財政部長,後來在1932年至1968年曾經擔任過葡萄牙總理,他是一位新國家政體(葡萄牙語:Estado Novo)的最高統治者。最終在1970年7月27日於葡萄牙共和國里斯本去世, 享年81歲。新國家政體是一個奉行社團主義的獨裁政府,此政體統治葡萄牙直至到1974年康乃馨革命,薩拉查去世四年後結束。1974年康乃馨革命勝利之後,澳門市政廳在1975年2月24日開會決定把該馬路改稱為友誼大馬路。

昔日街道曾經發生的大事

  第一屆的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在1954年10月30日正式舉行,薩拉沙博士大馬路(即今友誼大馬路)成為東望洋跑道重要組成部份。東望洋跑道上有著名的「水塘彎」、「東方彎」、「葡京彎」、「漁翁彎」都是在該街道上。

  澳府在1976年8月7日刊登公告第34/76/M號法令,有關澳門藝術財產分類事宜。其中友誼大馬路的樹木列作IV. 特別值得注意的風景地帶包括綠化區及樹叢或單獨樹木。但此法令已被第56/84/M號法令廢止。

  澳府在1981年3月21日刊登公告第50/81/M號訓令,核准本地區空置地段租價表--撤銷1971年12月11日第九七六一號訓令。友誼大馬路無主土地租金價格屬E級,價格屬最貴一級。

  曾經獲葡萄牙及中國公認為澳門華人領袖,也有「外交大臣」、「影子澳門總督」、「澳門王」之稱的何賢。在1983年12月6日下午3點23分於香港伊利沙伯醫院因癌症病逝,終年75歲。何賢靈柩在是日由水翼船「水星號」,途經水路運送至澳門新口岸外港碼頭。在徵得何賢親屬同意之下,在1983年12月9日下午二點四十五分於外港碼頭對開臨時停車場舉行隆重公祭儀式。何賢靈車在公祭儀式舉行之後,當日是由警車開路,從外港碼頭出發,主要途經友誼大馬路、銅馬廣場(今亞馬喇前地)、約翰四世大馬路、水坑尾街、荷蘭園正街,再轉入西墳馬路,最後在舊西洋墳場安葬。

  市政廳在時任葡萄牙總統蘇亞利斯於1989年訪問澳門之後,決定把該馬路的西南端瀕臨南灣一段,另外改名為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

  應邀來澳的香港皇家警察銀樂隊和治安警察銀樂隊,在1991年3月9日下午四點在於噴水池旁舉行音樂會。音樂會後,港澳兩支警察樂隊在新馬路市政廳前列隊,同奏進行曲舉行步操巡遊。隊伍沿著新馬路、殷皇子馬路後轉入友誼大馬路到警廳總部,沿途吸引許多市民圍觀。

從舊地圖看街道發展

  從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1889年澳門地圖,今友誼大馬路一帶仍是一片汪洋,松山劏狗灣下即是大海。填海工程動工之後,許多原本存在自然海岸線,都不再存在。

  從《澳門日報》出版的《澳門地圖》(1983年、1988年、1993年)  友誼大馬路在二十世紀三十至八十年代,曾經為澳門新口岸海岸線。在1986年舉行新口岸填海工程動土禮。其後在1991年、1996年、2004年分階段填海造地。令今友誼大馬路成為澳門半島內陸一條街道。

街道上現存部份風物

  新口岸水塘:位於澳門新口岸北面,水塘原屬黑沙環南面劏狗環海域。然而沒有官方名稱,只稱為葡萄牙語Reservatório(水塘)或Reservatório de Água(貯水塘)。新口岸水塘建造工程於1935年動工,同時在1938年建成啟用。水塘東面和南面堤岸以外,都是友誼大馬路。

  澳門格蘭披治賽車大樓 (賽車主看台):位於澳門半島海港前地。葡萄牙語稱為Edifício do Grande Prémio de Macau。由於從1954年開始舉辦後,澳門格蘭披治賽車規模不斷擴大,就在1993年建成新大樓專門為賽事所設的總部。

  藝園:原本為友誼大馬路岸邊的大海。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填海造地後成為明渠,位置是由冼星海大馬路至葡京酒店,最後則流入南灣湖。由於澳府認為對附近構成環境不美觀,同時有臭味情況。故就決定將明渠改建為暗渠,同時在其上堆沙填土改建作公園,最終在1999年12月9日開幕作多功能的開放式公園。宋玉生廣場至亞馬喇前地一段公園,在2006年曾經作重整,於2007年下半年重新對外開放。

街道上已消失的地標

  長命橋(石基):大約新口岸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時建造,是一個防波堤,長命橋是居民的俗稱,也稱石基。在友誼大馬路原本有一位置,可通往長命橋。由於繼續填海造地把防波堤湮沒,長命橋原本位置變成今日的城市日大馬路和澳門孫逸仙大馬路。

  曾經設置在該街道上碼頭: 澳門外港客運碼頭位置經歷多次變更。從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1949年和1952年澳門舊地圖可見,澳門外港客運碼頭原先設於薩拉沙博士大馬路(今友誼大馬路),即現時新口岸世界貿易中心位置。從章容記書報社出版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澳門舊地圖,還有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1988年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澳門舊地圖可見,澳門外港客運碼頭後搬至現時友誼巷和海港街位置,即現時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務廳大樓。這個位置曾經作為華山輪、泰山輪、南山輪停泊處。

  舊水上機場:泛美航空公司取得香港和澳門政府同意後,在1936年10月23日試飛香港至澳門成功,泛美航空公司在1937年1月7日宣佈澳門為其公司航線水面終點站和公司飛機的出入口港。首航班機在澳門新口岸機場(今香港輪船碼頭附近)海面降落。泛美在太平洋戰爭於1941年12月爆發之後,決定停辦澳門航空運輸業務。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澳門地圖,仍標示該位置是水上機場。其水上機場附近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曾用作遊艇俱樂部基地。

  水塘泳棚:水塘北角最後的一個澳門泳場在1967年由澳門各社團籌款建成,屬泳總轄下,由於興建友誼大橋關係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需要遷拆。運輸暨工務政務司韋高信,海島巿政廳廳長陸能度及游泳總會會長1990年12月15日下午3時15分在督轅簽署一項興建氹仔泳池的協議書。

參考來源:澳門政府公報、澳門印務局、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鄧開頌:《澳門歷史1840~1949》、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1889、1949、1988、1990年)、《澳門日報》出版的《澳門地圖》(1983年、1988年、1993年) 澳門地圖、章容記書報社出版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澳門舊地圖

港文化博物館需要殺館嗎?

       香港特區政府在今年十二月六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宣布將現時位於尖東的香港科學館改建為「國家發展成就館」,科學館則會在香港文化博物館於沙田的現址上重建,而文化博物館的藏品則會「在其他博物館重新整合和重置」,意味着文化博物館將會「解散」。

  港府此舉引起港澳歷史文化界,還有各地許多喜愛歷史文化人的迴響,港澳歷史文化界人士都出來表達意見。香港歷史學者楊穎宇表示,港府將「國家成就館」選址在沙田較為合適,但港府卻選擇置於尖沙咀,相信是出於「政治考量」。楊穎宇說:「尖沙咀有一種東西是沙田不能取代的,政治象徵性濃得多。歌頌中國、消滅香港,就是這數年間政治與文化上發生的事。」 澳門文化評論人兼梅艷芳迷李展鵬認為:「終於,香港發展出這個文化博物館。正在慢慢上軌道,做得越來越好之際,現在竟然面臨「殺館」?請勿糟蹋文化。」

       他們這樣形容並不誇張,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筆者認同認識家國歷史文化及發展成就意義,在於加深認識祖國,加強對國家的歸屬感。但是國家和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不應該是存在於對立面。感覺有點諷刺的是,珠三角鄰近城市的文化博物館工作,要比香港做得更好。澳門地方面積雖少,都不會做出「殺館」。官方保持澳門文化中心和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的同時,澳門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現只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一個空間上設立。未來澳門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或者要另覓地方擴建設館時,不應該影響其他原有博物館運作。

      保利文化與美高梅中國(2282)也在今年十二月七日於澳門美獅美高梅展藝空間簽署了《文化藝術項目總體合作協議書》,共同在澳門美高梅打造佔地六千平方米的藝術博物館。可見在港府決定「殺館」建議後第二天,澳門大型賭場就為開館簽署合作協議。 其實澳門將歷史文化,特別是世遺景觀作為歷史文化旅遊的軟實力,也作為愛國愛澳教育一部份。

        國內將鄉土歷史文化,都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份。例如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和佛山粤劇博物館等都辦得相當大規模,而且場地装修得非常美觀。許多城市古蹟都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只是每個地方官方重視鄉土歷史文化教育程度,都各不相同。

       難以相信港府作出「殺館」的建議。香港流行文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紅極一時,許多已故或仍在世香港明星,曾經在世界各地都有粉絲追隨。他們為香港文化和經濟,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只可惜青黃不接而走下坡路。已故香港明星和文化名人的歷史文物,見證著這段輝煌歷史。紀念已故歌手梅艷芳的Instagram專頁anita.mui則對於港府「解散」文化博物館感到難以置信,同時對於館內收藏梅艷芳的遺物、舞台服飾「又再漂泊無所」感到無奈。「殺館」對已故巨星遺物的文物存放,存在不穩定的因素。

       當忽視香港文化的傳承,如何令港人愛港且關心社區?如何讓更多人認識香港?其實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可以同香港文化博物館作合併整合。這樣的話,可以在欣賞故宫文物的同時,也可欣賞香港流行文化。

2023年12月7日星期四

殺人完全不能解決家庭糾紛

        據報道,珠海香洲錦繡檸溪社區在今年十二月二日發生一宗兇殺案,事件當中有三男一女死亡,其中包括有本澳一名女子以及其九歲兒子,該女子內地男友也遇害。澳門保安司司長黃少澤表示,事發後珠海已即時通報澳門警方,目前已經通知教青局對該學生就讀的學校提供支援。這單倫常慘案在澳門和珠海兩地都引起轟動,許多網友都聯想起一九八五年八月發生的八仙飯店滅門慘案。的確令人聯想起不是沒有原因,因為這次一家三口被殺,兇手也自殺身亡,死亡人數有四位,絕對不是少數。

  黃少澤司長透露珠方現時資料,案中女死者與現任內地男友以及九歲兒子居於珠海,在上周六女死者內地前男友上門用刀行兇,殺三人之後自殺身亡,初步相信事件涉及感情糾紛。經了解,女死者在澳門並無親屬,其長女在內地讀書,已通過電話通知事主女兒。令人反思暴力是否能解決家庭糾紛?令人心酸的是,為何兇手連小朋友都可以落如此重手?上一代的感情糾紛,應該上一代去處理,不應該將問題波及下一代。相信不少人都生活在單親家庭中成長,家人有感情糾紛,負面影響首當其衝就是子女受害。導致一些子女從小失去父愛,一些子女從小失去母愛。這樣會嚴重影響子女的成長。許多大人們為何只為自己私欲,而忽視子女的需要,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各位讀者萬一遇上同樣情況如何應對,這也是值得思考問題。提出這問題絕對不是胡亂借題發揮,也絕對不是事後諸葛亮,因為生命安全應對教育的問題是值得探討。因為被拐賣婦女和兒童不計其數,天災和人為意外死亡的人也不計其數,男人也有被拐賣的風險。生存,是一個非常大的學問。在個人防護上不能輕信他人,對路人搭訕要特別小心。無論他人說什麼著數可以爭取,都要頭腦清晰作自我分析。不要隨便開家門,特別是有糾紛前科的人要特別小心,家門是個重要的安全防線。還有的是以前朋友教落,不要用別人的強項對付別人,否則自己食苦果。朋友也教落出到社會千萬不要太善良,這不是說要投降認輸,只是希望在妥當合理方式解決問題。在教育問題上,希望澳門涉及教育範疇的當局,在加強國家安全和愛國教育的同時,應該也加強生命安全應對教育。例如被綁架和火災自救等內容,以從小加強學生安全防護能力。讀書不應局限於課堂上,要多在實踐當中學習。

  最後希望死難者可以安息,家屬能夠節哀順變,好好活下去。突如其來的轉變,是人生的一種考驗。沒有人想過會有不幸的事情發生。最主要是活在當下,活在這種突如其來情況,要懂得如何適應,這樣的人生不至於被命運所擊倒。殺人完全不能解決家庭糾紛,只會破壞一個美滿家庭。










2023年11月30日星期四

澳門墳場史話

 



澳門伊斯蘭清真寺及墳場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澳門基督教墳場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聖味基墳場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概述

  澳門總共有墳場17 座,澳門半島有6 座,氹仔有5座,路環有6 座。伊斯蘭教墳場是澳門最早成形的墳場,始建於18 世紀。信奉基督教的留澳洋人在1821 年以前,只能埋葬於澳門半島城墻以外土丘上,他們直至到白鴿巢前地建立起舊基督教墳場,才有安身之所。至於華人,由於他們普遍居住於城牆外,沒有成形墳場或者墓園,大多散葬於現在澳門半島塔石和珠海拱北一帶。

  澳府在1835年9月21日頒佈法令,禁止於教堂和其庭院埋葬死者,同時規定所有墳場必須遠離居民區以及築上圍牆。該法令在1836年於澳門實施。其後由於聖保祿教堂遭大火後成廢墟地帶被徵用作聖保祿墳場。澳府在1911年10月19日對新教、白頭及回教墳場制定衛生及公共健康條例。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於澳門半島興建的早期墳場,是人煙罕至的郊外。

  為推動港澳兩地學術研究和文化合作,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與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在2003年10月9、10日,聯合舉辦 「十八、十九世紀中印交通史——在澳門、廣州和香港的巴斯人、亞美尼亞人和伊斯蘭教徒」 學術活動,活動邀請印度、香港、廣州、本澳學者參加和發表論文。多位學者以及香港巴斯和亞美尼亞社團的成員在第二日赴澳進行考察,實地了解澳門多元宗教文化和歷史。這一行二十多人於文化局人員陪同下,分別參觀澳門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白頭墳場、伊斯蘭教墳場、清真寺、大三巴牌坊、馬禮遜紀念教堂、舊基督教墳場等,同時在現場進行學術交流。

  行政會在2003年11月13日通過「墳場管理運作及監管規章」﹐該行政法規配合了本澳的城市規劃和加強了本澳的墳場的設置及管理。行政會發言人唐志堅表示﹐「墳場管理運作及監管規章」的制定﹐配合了本澳的城市規劃﹐規定了墳場的設置、擴大、遷移均需經過行政長官的預先許可。在2003年11月24日出版的第四十七期第一組《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公佈了第三七/二00三號行政法規﹐該法規訂定規範公共墳場的設置及管理﹐以及私人墳場的設置及監管的法律制度﹒法規自2004年1月1日起生效。

  在澳門時間2005年7月15日下午,於南非舉行第二十九屆世遺大會宣佈,「澳門歷史建築群」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同時重新命名為「澳門歷史城區」(「The Historic Centreof Macao」)。很多國家的代表團也都走來向中國道賀。基督教墳場為「澳門歷史城區」名單之一。

十八世紀興建的澳門墳場 

  澳門伊斯蘭清真寺及墳場:這裡是澳門唯一清真寺和伊斯蘭教墳場,位於澳門花地瑪堂區嚤囉園馬路4號,在濠江中學附近。葡萄牙語稱為Mesquita e Cemitério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u Mosque and Cemetery),俗稱「嚤囉園」。澳門在16世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正式開埠以後,許多來自東南亞,以及阿拉伯地區穆斯林商人到澳門經商,其中來自葡屬印度等地的葡軍士兵當中都有不少為穆斯林信徒。全澳門唯一的清真寺和伊斯蘭教墳場在此歷史背景之下,在1774年建成。澳門伊斯蘭會在1996年曾經向澳門政府提交一份清真寺重新發展計劃,但是未獲當局批准。澳門伊斯蘭會為容納日漸增長的澳門穆斯林,於2006年曾經向當局申請批准於現有清真寺建築毗鄰地區新建一座更大清真寺,同時於2007年後半年開始重建。但新清真寺直至現在仍未動工。在計劃當中的新清真寺規模將會是原有兩倍,是一間總佔地1881平方米,高50米,可容納超過六百名禮拜者的現代化清真寺。作為一間集伊斯蘭中心、清真餐館、三十個房間的酒店和教室。另外有127米高38層的居住建築物都將會被興建。

十九世紀興建的澳門墳場

  聖味基墳場:俗稱舊西洋墳場;葡萄牙語稱為Cemitério São Miguel Arcanjo。熱羅尼莫·馬塔主教在1854年11月2日主持聖味基墳場啟用儀式。議事公局在1911年10月21日,根據葡萄牙共和國憲法宣布將聖味基墳場向非天主教徒開放。在2018年5月4日,編號 「SM019-聖味基墳場(舊西洋墳場)  」被澳門特别行政區崔世安政府評定為不動產名錄之一。(澳門特別行政區第31/2018號行政法規 被評定的不動產及其緩衝區的名錄和圖示)安葬有美士基打、孫蜒、何賢、宋玉生、劉品良、區才成、黎婉華、梁建豪、柯正平、崔樂其、崔德祺、劉光普、賴敏華、李成俊、吳小毅等人。

  基督教墳場: 該墳場是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821年建立。在1858年關閉後稱「舊」基督教墳場。也是曾經作為李小龍主演電影《精武門》、陳真哭別師傅霍元甲拍攝場景。安葬有錢納利、馬禮遜、龍思泰等來自英國、美國、荷蘭、丹麥、瑞典和德國的國民。

  白頭墳場: 該墳場是在1829年啟用,是澳門少有瑣羅亞斯德教遺蹟,見證澳門宗教多元化。在1992年列入澳門文物名錄,目前不向民眾開放。

  氹仔沙崗市政墳場:該市政墳場佔地面積為3590平方米,依山而建,過去一直統稱為沙崗墳場或北澳墳場。墳場骨殖樓處的門外竪有張卓夫先生於1996年題寫「大潭招鶴至,北澳引龍歸」楹聯。該墳場埋葬有1874年「甲戌風災」死難者,在骨殖樓內有三座歷史逾百年的墓塚。還有澳門死亡人數在抗日戰爭期間不斷上升,澳府衛生人員(即收屍隊)把屍體運往沙崗墳場,以萬人坑形式埋葬。

二十世紀興建的澳門墳場

  望廈聖母墳場:俗稱新西洋墳場,埋葬有一二三死難者和杜嵐等人。

  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原本屬於聖保祿教堂的內部主祭壇的位置。最後一場大火在1835年發生,燒毀聖保祿學院及教堂,最終只剩下教堂正面前壁、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澳府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進行考古發掘,起出教堂地基,當局在1996年10月23日於原教堂主祭壇的位置建成了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

  氹仔街坊墳場:在1971年建成。

  孝思永遠墓園:在1973年建成。

廿一世紀興建的澳門生命紀念館

  澳門永念庭: 位於氹仔信安馬路877號。是一家獲澳府核准,具有多年管理經驗六星級生命紀念館。

興建時間不詳的澳門離島墳場

  由於澳門離島墳場史料,沒有澳門半島詳盡,所以啟用年份等內容多數不詳。氹仔有氹仔嘉模市政墳場、氹仔街坊墳場、炮竹先友墳場。路環有路環市政墳場、路環黑沙村民會墳場、九澳村民墳場(埋葬有路環九澳地保鍾忠)、路環信義墓園、路環各會聯合墳場。

出版有關澳門墳場的書籍

  《緬懷之園 : 聖味基墳場》:由麥百道所著,在2008年12月由民政總署出版。

  《澳門基督教墳場》:文化局在2018年2月出版著名學者賴廉士(Lindsay Ride)及梅麗‧賴德(May Ride)的著作《澳門基督教墳場》中文版。著作英文名稱為An East India Company Cemetery : Protestant Burials in Macao。中文版是由著名學者譚樹林教授進行翻譯。全書主要是由兩部分所構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紹當時外國社群在澳門、廣州、香港生活總體情況、英國東印度公司於華貿易發展歷程、西方國家在澳門、廣州貿易情況和清朝的貿易制度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對澳門基督教墳場本身總體佈局、每一個墓碑建築特徵、以及埋葬者背景資料介紹。文化局為了豐富該書中文版內容,就對墳場內所有墓碑作重新進行拍攝,同時插入在第二部分,這樣做為讀者提供詳實圖文資料,同時利於學術研究。

  《澳門墳場》:此書由梁錦英和蕭潔銘所著,由澳門基金會和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在2011年4月出版,主要概述澳門墳場的分佈和掌故。

與澳門墳場有關的街道

  西墳馬路:葡萄牙語名為Estrada do Cemitério,由於該馬路附近有聖味基墳場而得名。被官方正式命名於1869年,舊日該街道長度範圍包含今天的高偉樂街。按照1905年發行的《澳門街道名冊》所記載,該位置是「Começa na rua Thomaz Vieira e acaba na do Ferreira do Amaral.」翻譯成中文後是指「位於新勝街與東望洋街之間」。在1993年發行的《澳門街道名冊》中指舊日高偉樂街屬於西墳馬路。在1982年舉行的議事亭會議上,將原助學會街更名為高偉樂街,該街道具體位置就在得勝馬路同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之間。

  聖美基街:這條街道因聖味基墳場得名,葡萄牙語名為Rua de S. Miguel,在1904年2月20日啟用,當時叫做聖味基街。葡萄牙語São Miguel Arcanjo,即是指天使長(Arcanjo)米迦勒(São Miguel),英語為St. Michael, the Archangel。

參考資料:澳門口述歷史協會:西墳馬路 Estrada do Cemitério、梁錦英和蕭潔銘:《澳門墳場》、Islamicfinder.org、施白蒂:《澳門編年史》(金國平譯)、澳門日報、澳門市政署澳門街道網、澳門永念庭、澳門記憶。

輕軌媽閣站開通  能否緩和來往澳氹交通堵塞?

        輕軌氹仔線延伸至媽閣站所有列車測試經已順利完成,澳門輕軌氹仔線服務將會自二零二三年十二月八日起延伸至媽閣站,標誌輕軌正式連接澳門與氹仔。媽閣站往氹仔碼頭方向的首班列車將於當天早上六點半開出。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公佈第188/2023號行政長官批示,澳門輕軌股份有限公司將自二零二三年十二月八日起增加輕軌票價區間,以配合未來輕軌線網延伸及車站增加。開通後票價會作出調整,由原來單程按等距離收費的正價六至十澳門元,調整為六至十二澳門元。每個涉及媽閣站往來海洋站,以及橫琴站往來蓮花站的跨海段,在計算車站數目時需視作兩站收費。優惠人群的票務待遇繼續保留。

  輕軌媽閣站開通,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因為標誌著輕軌正式連接到澳門半島。輕軌在早前一直作為來往氹仔的專線。隨著橫琴站和石排灣站等的快速興建,輕軌將會連接橫琴和路環,讓未來交通更為便利。可是輕軌十二澳門元票價,要比巴士貴好多,雖然優惠人群的票務待遇繼續保留,但是否吸引市民和旅客乘坐,仍然是個未知數。

  從社會統計數據,可見澳門現時交通問題的嚴重。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在二零一五年出爐的全球人口密度排行榜當中,澳門穩坐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和地區榜首,每平方公里人口由二零一三年的19,500人增加至二零一四年的20,500人,遠拋世界第二的摩納哥(每平方公里人口16,800人),是香港人口密度的三倍多。也參考交通事務局和統計暨普查局統計資料,本澳機動車輛總數,由二零一零年共196,254輛,至二零二三年二月底共249,685輛,共增加了53,431輛。看過以上統計數據,難怪來往澳門與氹仔之間交通,一直非常堵塞,特別是友誼大橋經常塞車。自從嘉樂庇大橋只准公共交通行駛之後,無疑對友誼大橋和西環大橋造成交通車流壓力,私人車輛只能使用兩大橋通行。嚴重影響本澳交通出行。

  相信輕軌媽閣站開通,未能完全緩和來往澳氹交通堵塞。這是由於輕軌路線仍是走外圍,不太經過居民區,仍未有更多居民受惠。其次巴士接駁未必照顧到所有地區。其實自由行可選用輕軌過海到路氹賭場區,以舒緩友誼大橋和西環大橋交通車流壓力,但票價會影響他們選乘動機。所以希望當局在保持興建質量的同時,加快興建輕軌延伸線和第四通道等交通建設的進度,以改善現時澳門交通的問題。

2023年11月23日星期四

歷年來記錄黃霑生平的書籍

 十九年前的今天(2004年11月24日) ,對粵語流行文化非常有影響力的黃霑,離開了。他的最佳拍檔顧嘉煇在今年初也離世,令人不勝唏噓。雖然煇黃年代離開我們越來越遠,但他們創作的作品和人生經歷,透過音樂和文字繼續流傳於世上。在黃霑離世前後,坊間出版不少有關他的書籍。本文對這些書籍進行述評。

  按照書籍篇幅去分,有一本書其中一章節提及相關內容的規模。出現於不同作者文章結集,其中有在一九八七年三月出版的《香港作家散文選》,其中選入他五篇文章。出現於不同名人的專訪結集,其中有楊瀾所著的《楊瀾訪談錄》第十一輯,此書在二零零二年十月出版,其中一節記錄楊瀾專訪他的文字記錄。出現於評論不同名人的研究著作,其中有香港著名詞評人黃志華所著的《香港詞人詞話》,此書在二零零三年出版。書中首先轉引他當年對填詞論說,再對他填詞作品作分類述評,也轉引林夕當年對黃霑填詞作品的評價。

   也有完整一本書的規模。最大規模套裝書籍,應該要數由黃霑書房出版的《保育黃霑》。這是繼黃霑書房紀念網站之後,另一個重大的文化項目。吳俊雄博士等一班學者啟動「黃霑書房」計劃,花多年時間搜集黃霑歷年專欄文章、學術論文、手稿、樂譜、傳真、信件等珍貴文獻,用黃霑生前留下的材料,探究黃霑行過的路。本書一套總共有五冊,展示了黃霑身世與香港軌跡的交錯、他對流行音樂的心得和見解、與同代音樂人的交往,是研究黃霑至為重要的專集。這套書最珍貴的是,對黃霑手稿等史料的梳理,將名作創作過程重現大家面前。

  不過另外一些有關黃霑的專著,都值得一提。有李雪廬所著的《黃霑呢條友》,這本書在二零一四年出版。李雪廬以老友兼多年拍檔的身份,回憶與他的往事。有楊熙所著的《香港詞人系列:黃霑》,這本書在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出版。本書特別在於以霑叔歌詞引伸出與他相關生平故事和歌詞誕生的背景。他同是以填詞人身份論歌詞。令人失望的是由王玉所著的《黃霑:你道簡單是聲笑》,這本書在二零一六年出版。失望在於許多資料錯漏百出。將黃霑出生地寫成順德,將八三版《射雕英雄傳》劉丹飾演角色寫成是老頑童,還將八三版寫成八四版。書中竟然說南音《客途秋恨》原曲是黃霑所創作等。在二十一世紀科技而且資訊發達的今天,許多正確內容本應容易查證到。

  按照書籍形式去分,有紙本書籍和電子書籍之類別。在二十一世紀科技發達的今天,有許多有關黃霑書籍都有電子形式出版。銷量有多少就不太清楚,不過對出版來說是一種進步。例如楊熙所著的《香港詞人系列:黃霑》,還有朱耀偉所著的《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探賞》等都有電子版本。由多位學者與文化工作者開設的黃霑書房紀念網站,記錄黃霑早年生活的點滴。另外還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外文藝作品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歷史介紹。

  黃霑的港大碩士論文 《粵劇問題探討》 和博士論文 《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 ,都有電子書籍形式公開發布。筆者所主編的《黃霑年譜簡編》,在筆者主編的「時空穿梭睇黃霑 收藏品上的生平史」網站上發表。

2023年11月16日星期四

曾多次引起中葡紛爭的澳督史伯泰

 


史伯泰像



 下環街市,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歐維治(Jorge Álvares)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早期事跡

  史伯泰葡萄牙名字稱為Joaquim Marques Esparteiro,在1895年1月26日於葡萄牙阿布蘭特什聖塔倫區出生。是葡萄牙軍官以及政治人物。曾先後在科英布拉大學和里斯本大學學習。之後擔
任過彈道學、微積分學、力學教授。在亞速爾群島開始了他的海軍生涯,在那裡停留了 15個月,然後在英國、愛爾蘭、法國和海外省份的軍艦上服役,參加多次海軍演習。他在1943年晉升為護衛艦艦長, 也曾任莫桑比克海事部長、高等海軍戰爭研究所所長、海軍副參謀長。

史伯泰就職澳督過程

  葡萄牙政府海外部在1951年8月11日正式委任他繼任澳督。澳府民政局華務科在1951年8月20日公佈以『史伯泰』為新澳督中文譯名,今後所有中文報紙發表所用華文名字,都使用該名字作刊登。他在1951年10月在葡萄牙里斯本接任澳督職務,在1951年10月15日乘坐郵船『富干尼號』赴美,再轉赴澳門履新。在1951年11月23日下午四點正於新口岸政府二號碼頭作官式登陸,至此成為澳督。期後發表演說。在1951年11月30日首次在澳督府出席政務會議。討論通過撥地與郵電局建職員住宅,還有公務員後年調整薪俸問題。 

史伯泰與其所處時代的澳門

(1) 澳門社會、經濟部份大事

  1951年青洲大火:位於靑洲山西北角下集成貨倉一號露天液體燃料倉,在1951年12月1日凌晨三點半,突發生大火,起火地點在華昌油倉近山邊地方,繼而向右蔓延至泰興倉,同時向左波及開元行屋倉。史伯泰與各級官員曾現場指導工作人員施救。

  繁榮海島鎭計劃: 澳府在1953年12月5日於憲報公佈秘書處訓令一件:「委派委員會對於繁榮本省一切措施加以研究。」即是訓令指示繁榮海島鎭詳細計劃  十二項建設限六年內完成,由1953年開始,即實施該項六年建設計劃,直至1958年完成,工務局機構專門負責計劃整理街道,進行植樹造林、建設屋宇、衞生設備等。同時包括發展農漁業建畜牧場。 

  澳門明愛創辦:西班牙耶穌會神父陸毅在1951年抵達澳門,向澳門教區借用了利瑪竇會院(即現在的岡頂明愛),在1951年12月8日開設「利瑪竇社會服務中心」,直至1971年申請加入「國際明愛」,之後改名為「澳門明愛」。

  下環街市落成啟用:葡萄牙語稱為Complexo Municipal do Mercado de S. Lourenço,全稱下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該街市在1954年8月竣工後啟用,最初命名為下環市場,老百姓仍然習慣稱呼做下環街市。是由澳門著名建築師陳焜培設計、土生葡人工程師左歐治的現代主義風格平房建築。舊街市大樓直至2006年7月18日傍晚正式營運結束,原本各市販搬遷至附近臨時街市繼續營業。新的下環街市(即下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在2009年11月26日正式落成啟用,臨時街市在同一天關閉且拆卸。原址拆卸重建成一座樓高八層的市政大樓,同時增設地下停車場。

 (2) 澳門政治、外交、軍事部份大事

  史伯泰在任期間,中葡關係非常緊張。澳府在1952年5月2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陸地邊界關閘附近發生過武裝對抗。其後在1952年7至8月發生關閘事件。史伯泰在1955年1月8日起策劃澳門開埠四百週年慶典。此舉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強烈抗議,實施派兵封鎖位於中葡邊境澳門關閘通道,斷絕澳門生活用品運送,影響兩地往來。史伯泰在中方壓力下,以缺經費為由,被迫取消慶典。

(3) 澳門文化部份大事

  第一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第一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在1954年10月30日~11月31日於東望洋跑道進行。第一次跑51個圈,歷時四個多小時。這項格蘭披治大賽從此以後為傳統,後來在新口岸還設立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博物館。

  歐維治(Jorge Álvares)像:在1954年9月16日揭幕,該石像曾經在「一二三事件」中遭到破壞,後來獲得政府撥款修復;該紀念碑像在澳門特區於1999年尾成立之後,至今得以保留。

  澳門郵票的發售:澳門郵電局在1955年11月1日發行四個有關澳門開埠400週年紀念郵票,每一枚郵票都顯示澳門歷史的重要人物:歐維治(Jorge Álvares,20分郵票);皮萊資(Tomé Pires,24分郵票);亞利鴉架(40分郵票);卡內羅(D.Belchior Carneiro,90分郵票)。首日封是一幅彩色圖畫,描繪葡萄牙人到達媽閣廟情形。由於中方壓力,澳門開埠400週年紀念活動停辦之餘,該郵票也停止發售。澳門郵電局在1956年5月10日,發售八枚地圖為主題的郵票,重現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兩島形象。

  永樂戲院建成啟用:葡萄牙語稱為Cinema Alegria,全稱永樂大戲院,位於鏡湖馬路蓮溪廟的前面。前身是蓮溪廟前的戲場,以演出神功戲為主。該戲院在1952年2月15日建成,主要是由何賢先生等人發起興建,在戲院建成以後陸續放映許多優質國產電影而名聲大噪,吸引過許多香港觀眾專程過來觀看電影。永樂戲院在1952年到2001年都會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的慶祝大會。戲院由建成至2003年已經先後七次維修。

  吳陳比武:在1954年1月17日下午4時於新花園舉行,活動全稱吳公儀與陳克夫國術表演暨紅伶義唱籌款大會。活動首先由澳督夫人剪綵、大會主席致詞,再由馬師曾、紅綫女演唱粵曲,然後就是武術表演。香港《新晚報》總編輯羅孚決定由旗下編輯陳文統以筆名「梁羽生」,在報紙撰寫武俠小說。金庸第一篇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在1955年2月8日開始於《新晚報》連載。

(4) 澳門城建 部份大事

  多項城建在史伯泰總督任期內落成啟用。離島第一期電力工程在1952年4月19日揭幕,當時由海外部長羅瑟文(Sarmento Rodrigues)訪澳期間主持開幕。

  新花園市政泳池在1952年6月19日開幕,當時有5000多人觀禮。

  舊陸軍醫院在1952年拆卸,在是年11月18日開始建設新廈三期工程當中的第一期工程,直至1958年完成,到1989年11月29日再擴建啟用,成為今日現代化仁伯爵綜合醫院(山頂醫院)建築。

  澳門總督史伯泰早已在1952年4月建議興建能適應大型國際航線的飛機場,目的是為減少澳門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依賴。但一直沒有成事,直至文禮治時期才有起色。澳門國際機場在1989年11月15日才正式動工,於1995年11月8日舉行啟用慶典,同時在同年11月9日開始商業飛行。

辭職澳督前後

  他指出由於屬海軍高級官員,而且專長於海軍事務,在1956年11月向葡萄牙海外部提出辭職。葡國部長會議在1956年11月29日開會,議决接納澳門總督海軍少將史伯泰辭職。葡海外部部長雲都拉在1956年12月發表嘉獎令,對他在澳門任職總督期間,對澳門繁榮建設同經濟貢獻有顯著成績,予以表揚。葡海外高等獎懲委員會在1957年6月頒發葡海外特殊政績勳章給他。他也曾經榮獲澳門榮譽巿民。

  澳門總督繼任人為白覺理。史伯泰在1976年10月2日於葡萄牙里斯本海軍醫院逝世,享年65歲。

與澳門總督史伯泰有關的地名

  (1)史伯泰海軍將軍馬路:葡萄牙語稱為Estrada Almirante Marques Esparteiro ,澳葡為紀念史伯泰,在氹仔北部的一段路以他名字命名。

參考資料:澳門特區政府 印務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粵澳關係史》、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 二十世紀(1900-1949) 、TEIXEIRA Manuel:《與澳門有關的傑出水手》(1988 Macau Centro de Estudos Marítimos)、澳門明愛、AM730

「澳門新街坊」的興建意義何在?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澳門新街坊」英語稱為Macau New Neighbourhood (MNN) Hengqin,中文也稱為橫琴新街坊、橫琴澳門新街坊。該項目包括有廿七幢大樓組成的住宅單位,樓高十九至廿六層,標準層設計為每層七至八戶,總共提供大約四千個住宅單位,另外預留大約有二百個人才房只租不賣,大樓內設有兩部客梯、一部客貨梯。戶型方面,八成為兩房單位,兩成為三房單位,套型建築面積為八十八平方米至一百一十平方米。配套設施方面,共提供四千多個車位,設有商舖、幼兒園、小學、衛生站、長者服務中心以及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等,同時有大約五千平方米商業面積。

  該項目是廣東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一個大型住宅綜合項目。該項目是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以協議方式出讓項目用地予澳門開發,同時由澳門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土地規劃及項目興建。項目承建商為浙江省一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地塊一及地塊五)、中國建築工程(澳門)有限公司與中海建築有限公司聯營體(地塊二及地塊六)。

  從以上官方數據資料可見,澳門新街坊的建設規模之大。該項目見證著粵澳深度合作一個新的里程碑。其實澳門和橫琴歷史淵源甚深。廣東在南宋紹興二十二年(一一五二年)劃出南海、番禺、新會、東莞四縣的沿海地區,建立香山縣。現今澳門和橫琴之區域在當時同屬香山縣範圍。在宋末元初於十字門曾經發生激烈海戰。小橫琴島曾經屬澳府行政管理,聖拉費爾(白馬行)醫院,在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年)將接收的痲瘋病人轉移到葡萄牙行政管理下的小橫琴島。當時澳府在清宣統元年(一九零九年)於談判桌上提出界址其中包括大小橫琴島。柯維納在擔任澳門總督時,在中國內戰期間與國民黨當局簽訂兩個雙邊協議,企圖以此換取和解;徹底放棄葡萄牙對內港領水、局外地及有爭議的島嶼(對面山、馬騮洲、小橫琴及大橫琴)的主權要求與管轄並企圖在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大陸奪取政權後與其簽訂「臨時協議」。

  早在一九九零年和二零零五年有輿論憧憬澳門特區政府向中央人民政府申請橫琴列入澳門管治範圍。不過在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召開的粵澳合作聯席會議確定,重點加強「泛珠三角橫琴經濟合作區」框架下的粵澳合作。也在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六日召開的粵澳合作聯席會議確定,以「泛珠合作,粵澳為主力」的方針開發橫琴島。同時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二零一零年三月六日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了《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二零二一年九月十七日正式揭牌成立。「澳門新街坊」項目就在這歷史背景下形成。

  筆者也曾經坐免費接駁車,到該項目現場參觀了解過。該項目房間設計和行人天橋規劃等要比石排灣好,社會設施都俱全。不過,由澳門江門青年會主辦,澳門社會保障學會協辦,澳門基金會贊助下,做了一個「橫琴深合區應對澳門青年人的住房需求研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8.58%的受訪者沒有購買「澳門新街坊」意願,有26.05%的受訪者有租賃「澳門新街坊」的意願,僅有15.36%的受訪者表示有意願購買「澳門新街坊」。難以相信最終入住率會是多少?

  購買意欲低完全沒有可疑之處,因為有幾個原因導致消費者購買意欲低,不是宣傳不足這麼簡單。首先「澳門新街坊」這個名字太老舊,感覺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產物。其次位置太偏僻,交通也非常不便利,難以便利上班族澳門橫琴兩邊走的需要。加上有幾個朋友認為該項目是大陸樓,不是澳門樓,沒有購買意欲。第三都更公司董事會主席林金城還曾經形容,新街坊每平方米三萬元人民幣的平均售價已經是減無可減。故此該項目或者適宜作養老和渡假居多。

2023年11月9日星期四

交通安全意識待提高

        治安警察局在今年首九個月,就涉及行人違規作出一千八百多宗檢控,較去年同期增加161%。治安警察局副局長梁慶康表示,今年一至九月,行人違規過馬路被檢控最多在巴波沙大馬路,共六百三十六宗;第二多在青洲何賢紳士大馬路,共四百三十八宗;氹仔蓮花海濱大馬路一百九十七宗;望德聖母灣大馬路一百四十七宗。違例行人中,澳門居民佔比39%,旅客31%,外僱24%,其它為6%。

  從以上官方統計資料所見,今年檢控人數增多的原因,在於疫情管控結束過後,重新開放關口,旅客和外勞大量湧入,他們佔總違規人口55%。青茂口岸附近成為多人遭檢控的地區之一。其次是政府對行人違規情況,加強了檢控力度。官方統計資料也可見該交通安全問題嚴重性。

  其實交通安全教育在澳門不缺,當局指已經將交通安全信息擴展至不同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網絡平台以及各口岸、巴士等地方,透過多渠道宣傳交通安全。同時深入社區、學校、運輸業界等進行交通安全講座宣講,交通廳在今年一至九月,舉辦了九十六場交通安全講座,接觸六千五百人次。到底這行人違規情況,為何還會在有教育宣傳下都這麼嚴重?

  其原因首先在於行人天橋等過馬路設施規劃不足。該有斑馬線沒有斑馬線,該有行人天橋沒有行人天橋。例如石排灣居雅大廈接近學校的一條行人天橋。平時車流量没有似澳門中區或北區想像中多,許多居民走捷徑過馬路,這行人天橋使用率不高。社區大樓與樂群樓理應有一條斑馬線,但當局沒有在規劃當中。

  其次就是有些旅客受小紅書或抖音網紅不良誘導影響。為了打甚麼卡有些穿過私人住宅平台,有些停留在馬路中間拍照。這樣的行為完全不負責任,也非常危險。影響交通是否順暢之餘,也影響旅客自身安全,有樂極生悲的危險。

  第三就是受地區文化影響。在中國大陸有些地區,行人過馬路沒有限制,乘坐電單車也沒有戴頭盔的限制。所以有些人不了解澳門和中國大陸法制異同,以為在澳門的行人在馬路上通行無阻。

  更甚的是把電動輪椅當作電單車在馬路和大橋上通行,危險性極高。不知道這些人哪來的勇氣?這種不當使用電動輪椅的行為都應該加重處罰。

2023年11月2日星期四

慕拉士大馬路與澳門工業發展

 圖片說明:

  


  1952年澳門地圖當中紅色標示的慕拉士大馬路,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1990年澳門地圖當中紅色標示的慕拉士大馬路,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慕拉士大馬路 ,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慕拉士大馬路附近史地沿革

  慕拉士大馬路的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e Wenceslau de Morais。這段馬路從馬場海邊馬路附近起,至漁翁街之間為止。原本只是沿海對開海面,經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後,呈西北-東南走向,由黑沙環馬路起,至漁翁街終的街道。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於明清兩朝代,屬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廣東省中山市)管轄。

街道取名背景

  街道名稱上的人物慕拉士(VENCESLAU JOSE DE SOUSA DE MORAIS),是一名葡萄牙作家。他在1854 年 5 月 30 日生於葡萄牙王國里斯本,他的第一首詩在1872年寫下。他到海軍學院學習之後,於1875年被任命為中尉,同時駐紮在葡屬莫桑比克軍艦上服役。他在1889年升任司令員,同時被指派協助葡萄牙澳門港船長。他在那裡首次開始創作《東方遠徵》,同時與一位名叫阿特坎的英籍華人女子結婚(1893 年與她分居),同時訪問暹羅、葡屬帝汶和日本。後來曾經在澳門港務局任助理,也在澳門利宵中學任教過,還曾經出任港務局副局長。他在1899年放棄海軍生涯,成為葡萄牙駐日本神戶和大阪第一領事館領事。他開始對日本越來越著迷,因此皈依佛教,同時在神道儀式上同一位前藝妓福本米根結婚。她在1912年去世之後,慕拉士悲痛欲絕辭去領事職務,斷絕同葡萄牙海軍和外交部的所有關係,搬到永根的家鄉德島,與亡妻的侄女小春住在一起,每天也去掃墓。他在1929年7月1日於日本德島去世,終年75歲。

  葡國導演羅沙(PAULO ROCHA )在1982年拍攝一套以慕拉士為主題的電影「愛情島」。電影拍攝製作曾經獲得澳門政府贊助。該片部份片段是在澳門取景拍攝,曾經參加國際電影節,也曾經在澳門上映。這部電影是慕拉士自傳,談及葡萄牙存在遠東的事蹟。

  澳府為了紀念慕拉士,就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形成的黑沙環填海區,於其中一條街道命名。該馬路最早見於1933年5月27日出版的澳葡憲報。在1936年出版的《澳門地名街名表》也有記載。另外日本德島也有一條慕拉士路。

昔日街道發展

  慕拉士大馬路一帶原本為一片農戶耕地,後來黑沙環被澳府以澳門工業區作發展定位。許多工廠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陸續開設,有在1970年2月開業的慕拉士大馬路九號現代假髮廠。在1970年3月開業的慕拉士大馬路九號華德針織廠。慕拉士大馬路「建業」磨石粉分廠在1971年8月開設。慕拉士大馬路九號大豐針織廠在1971年11月開設。慕拉士大馬路157號亞洲無線電分廠在1975年9月開設。慕拉士大馬路180號德泰製衣廠在1975年10月開設。

  澳府為了計劃擴建慕拉士大馬路,市政廳與各農戶及木屋住戶商談,解決搬遷問題。直至1977年8月談妥,搬遷費約達一百萬元。而且在1976年3月由黑沙灣永昌工業大厦背後海邊起,在海邊填海取地,直至圓台仔出漁翁街。該馬路擴建之後濶二十一公尺,兩邊行人道各濶三公尺,其中一邊行人道下敷設水管和電話線。同時當局在慕拉士大馬路附近開路,以配合慕拉士大馬路工業運輸頻繁的發展需要。澳府於1980年繼續在慕拉士大馬路敷設溝渠和水管工程,同時鋪設路面。慕拉士大馬路道路及下水道工程,在1982年9月前完成。澳門回歸後,慕拉士大馬路的工業大廈多被活化,許多不同類型社團和公司等機構租用作為社址。

街道上的部份建築與社區

  望廈體育中心:葡萄牙文稱為Centro Desportivo Mong-Há,英文稱為Mong-Ha Sports Center,望廈體育館在1983年2月26日正式落成啟用。在2010年7月併入望廈新邨重建規劃。在2011年9月18日作最後開放,以配合體育館重建,在19日轉交給工務部門進行拆卸及和重建。從原來名為「望廈體育館」在2020年3月10日更名為「望廈體育中心」。在2021年12月2日重新對外開放。

  八達新邨:是由中國建築工程(澳門)有限公司、川河集團澳門發展有限公司同澳門政府合作興建的經濟房屋,該新邨在1988年7月初推出發售。是本澳第二大屋邨,總共有一千五百個單位,在1989年建成。

  澳門工業中心:該大厦是由澳門工業發展有限公司所建。該大厦平頂禮,在1985年10月15日舉行,由計劃設備曁建設政務司馬文佳主持。在10月18日公開發售。樓高14層,預售超過百分之七十五75%。

  激成工業中心:在1985年8月落成啟用,其後再落成二三期。

  龍園:龍園在1987年3月10日正式開放發售。共分為四座,分別是飛龍閣、躍龍閣、雲龍閣、騰龍閣,每座樓高廿五層,合共六百七十二個單位,飛龍閣首期推出總共有一百六十八個單位。龍園購物中心在1988年12月18日開幕。是一個集舖位、商場、寫字樓功用之綜合性商場,佔地四萬多呎,有舖位七十餘個。

  賀田工業大厦:在1968年5月落成,是年6月1日下午一時半舉行揭幕儀式,由澳督嘉樂庇主持剪綵。在1980年12月10日曾經發生大火。

  澳門日報大廈:在1958年8月15日創刊,英語稱為Macao Daily News。創刊初期即1958年至1978年,總部連印刷場地設立在河邊新街28號。1978年10月3日起至2011年在伯多祿局長街37號自建七層大廈經營,2011年至今在慕拉士大馬路218號自建二十三層報業大廈經營 。慕拉士現址原本為發電廠一部份。

  望廈政府房屋:原址本來是陸軍球場,由於林茂塘木屋區在1979年大火,澳府為安置數千火災居民曾經在望廈陸軍球場設置臨時收容所。收容所在數年之後改建為望廈平民新邨,葡萄牙語稱為Bairro Social de Mong-Há,共有650個單位,可以容納二千人,房屋租金當時是由澳門幣19至850元不等。部分地段開闢作為馬路,以延長至俾利喇街,同時與慕拉士大馬路相連。澳府在2010年7月宣布啟動望廈社屋二期的重建計劃,也把望廈體育館拆除入擴建計劃。望廈社屋二期建設在2021年6月正式完工,望德樓也在同年7月19日落成。

街道上已消失的地標

  可口可樂工廠:原位於黑沙環馬路與慕拉士大馬路交界處,今改建為「利添閣」。

  慕拉士發電廠:該發電廠最初是由澳門電燈有限公司在二十世紀初開發的。在二十世紀初至1972年,是由澳門電燈有限公司管理及經營。澳門發電廠於1972年由澳電接管,同時已為澳電運行超過40年。該發電廠在1973年和1983年投產,有六個發電機組(D25,D26,D27,D28,T22和T23)。1964年至1971年間投產的5個柴油發電機組已退役,但仍然保留在項目現場。根據澳門電力公司的公告,由於隨後開始從中國大陸收購電力,以及路環發電廠落成,澳門慕拉士發電廠「逐漸進入停運狀態(2000年),在2013年6月4日最後一次運行之後,於2017年開始正式退役」。 澳門慕拉士發電廠退役原因,按照澳門電力公司指澳門發電廠成立初時那裡還是「澳門的郊區,遠離一切,周圍都是農田和生豬,沒有房子」。不過到了現在,澳門慕拉士發電廠「已經被包圍在城市範圍內」,因為「環境和效益問題」,澳門慕拉士發電廠被中止運營。慕拉士大馬路公共房屋建造工程位於舊澳門發電廠之土地,地段總面積11,443平方米。本項目主體為公共房屋之建造工程,配以巴士總站、地庫公共停車場和政府綜合服務等設施。項目落成後可提供1590個住宅單位,輕型汽車及電單車泊位近900個。基礎及地庫工程在2018年5月15日公開開標。慕拉士大馬路公共房屋建造工程現由陳浩軍建築師設計,中國建築工程(澳門)有限公司承建。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民政總署:《澳門舊街往事》、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有房網。










澳兩新鈔設計主題 本土歷史感濃烈

       據報道,由澳門金融管理局和兩家發鈔銀行聯合舉辦的「新系列澳門元紙幣介紹會」,在二零二三年十月廿七日下午三點於金融管理局三樓演講廳舉行。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陳守信表示,按現時規劃,十元以及二十元面額的新鈔將於明年首季率先投入市場,隨後再每年推出兩種面額。新系列鈔票推出後,將與舊版鈔票同樣是法定貨幣於市面流通。


        兩家發鈔銀行推新鈔原因,如陳守信所說,是因為目前澳門市面流通的主要是大西洋銀行於二零零五年以及中國銀行於二零零八年推出的鈔票,兩家鈔票已經使用超過十五年。隨着印製和防偽技術不斷進步,兩家發鈔銀行都獲得特區政府批准發行新系列紙幣,藉此以提升澳門元紙幣的防偽水平。非常認同兩家發鈔銀行在現時推新鈔,因為鈔票使用得久了,舊有防偽技術非常容易被新的偽造技術打破。在印製和防偽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鈔票也應該與時並進。


         不過電子消費由於之前三年疫情影響下,因而有所普及。這是由於當時出入關口和乘車需要健康碼,進入場所都需要場所碼。許多居民減少外出,靠網上電子付費外賣食飯。政府曾經發放的消費卡也可綁上網上銀行使用。由於許多地方都可以電子支付,現金在社會使用率日益減少。在這個社會背景下,兩家發鈔銀行仍推出這麼精美的鈔票,顯得非常難得。


         這次兩家發鈔銀行推出的新鈔,極具澳門特色,都有很強的本土歷史感。中國銀行澳門分行鈔票正面以南獅作主景,體現極具嶺南風格。背面以新穎及傳統澳門建築物或標誌相結合,體現澳門傳承創新。大西洋銀行鈔票背面,則以澳門不同歷史時期的老地圖,時間分別是(1635/1780/1889/1949/1986/2022),體現澳門城市的歷史變遷。


        兩家發鈔銀行推新鈔雖好,但千萬不要太快將舊版鈔票退出市場流通。原因在於社會需要一個過渡適應期。過急一刀切轉換新舊鈔票,只會帶來經濟混亂。幸運的是,政府決定容許舊版鈔票繼續流通。同時還按照已於九月一日生效重新訂定的《貨幣發行法律制度》。對確保澳門法定基礎貨幣有效發揮經濟交易媒介的重要功能,作重要保障。可見當局對於這方面問題的重視

2023年10月26日星期四

促澳門當局加快興建工程進度

       據報道,在西灣大橋澳門一側橋口到媽閣廟一段的西灣湖景大馬路,由於興建媽閣交通樞紐及輕軌媽閣站,接近十年以來可謂掘路不斷、而且改道持續,沒完沒了。不過這情況或快要迎來終結,路段全線通車擬似「光復」在望。上址在近日雖然仍然維持有限度通車,但是原本在路上大部份用作分隔車道水馬經已撤去,改用雪糕筒等簡易圍封代替,多處鋪平好的路面「露面」。工人亦開始整修沿路圍欄和行人道、為行車道劃線等,即使週日仍然在開工。


       見到這篇報道,感覺有點感同身受。澳門各地道路工程不斷,感覺實在擾民。記得這種情況,在澳門當局發佈的工程分佈圖可見一斑。除新填海區和機場區,都滿佈進行工程的標記。這工程分佈圖被網友廣傳至Facebook 群組「澳門交通現場」。許多網友見到,都感到非常驚訝。


     驚訝之處首先在於媽閣站及其交通樞紐,為何花了接近十年時間,還未完全完成該項工程?認同慢工出優良之貨,不過工程所用時間過長就有點過份。十年時間相對於鄰近的廣州和深圳,早已開通多條地鐵路線和跨海大橋,還有興建落成多幢高樓大廈。三年疫情重創澳門經濟,就沒有質疑說話可說。但是疫情前政府庫房水浸,賭場酒店興建進度,往往要比民生和交通設施快,這完全說不過去的。多條輕軌和第四跨海大橋工程還未完成,友誼大橋和西灣大橋在現時每到繁忙時段,都造成嚴重堵塞。希望疫情之後的今日,所有民生和交通設施工程能加快進度。


     其次掘路工程不斷,導致澳門和離島交通嚴重堵塞。受害的是一眾上學和上班人士正常出行。這種情況曾經被網友笑稱,如此掘路頻繁,到底澳門的地下是否有寶藏?不過有點詭異的是,有幾次的確掘到幾百年前大炮出來。與此同時,掘路不斷也浪費許多工業材料,對地球環境構成嚴重破壞。所以感覺此歪風不可再長。

2023年10月19日星期四

澳門南灣歷史變遷

 

                                                            1860年至1880年間拍攝的南灣,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法國官員于勒·埃及爾於1844年拍攝的澳門南灣 ,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畫家Thomas Allom; G. N. Wright筆下的澳門南灣,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澳門南灣粵語和葡萄牙語發音

  南灣粵語發音稱為naam4 waan4,澳門市民俗稱「灣」字變調為「環」。葡語發音則稱為Praia Grande,意思是指「大灣」。或者以粵語發音再用葡語拼寫成Nam Van。

澳門南灣幾個填海階段

  參考澳門地圖暨地籍局出版的二零一九年版《澳門地圖集》,當中的《澳門歷史填海與土地發展圖》。有三個填海階段。在第一個填海階段就在澳府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至三十年代初開始在松山南面山腳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南灣一帶也是填海造地工程一部份。

  第二個填海階段。在1957、1975和1986年對南灣大馬路和友誼大馬路、亞馬喇前地沿岸進行填海工程。第三個填海階段在1996年於南灣繼續填海工程,形成南灣湖及其CD區。鄰近則有西灣湖。

  第四個填海階段則在澳門回歸後的2009年,於南灣湖CD區沿岸繼續進行填海工程。是為澳門新城B區一部份。現暫時用作停泊巴士及農曆新年炮竹燃放區用途。

南灣湖的規劃與興建

  南灣湖是澳門境內最大的人工湖,葡語稱為Lago Nam Van。澳府早在1981年曾一度有提出有關南灣建湖計劃,但一直未有落實。直至文禮治總督在1991年核准《南灣海灣重整計劃之細則章程》之後,同時由南灣發展有限公司出資進行填海工程。時任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鴻燊在同年牽頭,同中、葡資合組「南灣發展有限公司」取得這個大型基建合同,總投資約有一百三十億葡幣。該計劃最終在1992年7月開始動工,於銅馬廣場和半邊橙之間劃出一條陸堤,南灣和西灣以南陸堤最終於1997年建成,同時在陸堤中間填海造地出一片13000平方米面積南灣填海區。其中面積較大的人工湖,位於該填海區以東就是南灣湖。澳府另外於南灣湖之間再次填海出四個灘塗,同時於其中一個較大灘塗建設人工島再進行綠化,能夠讓雀鳥在該小島上棲息,這是當局為免填海後破壞南灣湖的生態,而做出這項措施。

     在一片13000平方米面積南灣填海區上,規劃成南灣湖及其CD區。南灣湖道路在1998年10月29日全線開通,同年於澳門觀光塔前興建西灣湖廣場。澳門立法會、中級及終審法院大樓在1999年澳門回歸之後陸續啟用。澳門旅遊塔在2001年12月19日落成啟用。南灣湖水上活動中心在2005年7月18日啟用。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展示館在2022年11月21日開幕,在興建前原為一片草地,於2014年5月27日曾經用作反離保集會。

     然而曾經有起高樓的爭議。澳門論盡媒體在2014年1月揭發特區政府部門於《城市規劃法》、《土地法》及《文化遺產保護法》生效前夕,偷步規劃同時在相關文化遺產建築前興建超高樓,引發民間爭議與激烈反對。民間普遍都質疑政府可能趕在法例生效前,去推出更大官商利益,還有對城市品質更為破壞性規劃項目。時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在2014年1月26日回應南灣湖規劃事件,承諾政府嚴格遵守《城規法》等相關規定,在是年3月1日《城規法》、新《土地法》和《文遺法》三法生效前,政府不會審批氹仔北區規劃內所涉及的任何的建築物;同時針對南灣湖C、D區的發展規劃,政府也必定以保護世遺景觀為前提,也不會在同年3月1日前出台,籲居民無需擔憂和揣測。

澳門南灣部份重要街道和大橋

  南灣大馬路:葡語稱為Avenida da Praia Grande,(原名南灣街,葡語:Rua da Praia Grande,在1905年載入街名冊),屬於澳門老街道之一。該街道原本作為澳門南灣海岸線,故名。在1995年修改為現在名字,從「街」升級為「大馬路」。

    友誼大馬路:葡語稱為Avenida da Amizade,該道路長度有2,860公尺(9,380英尺)。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填海造地方式建成,原本為紀念葡萄牙獨裁者薩拉查,改街道名為薩拉沙博士大馬路(葡語稱為Avenida do Dr. Oliveira Salazar),澳門市政廳後來在葡萄牙四二五革命不久,於1974年把該馬路改稱友誼大馬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後,為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東望洋跑道重要組成部分。

     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葡語稱為Avenida Doutor Mário Soares。在1989年12月12日之前,原本是友誼大馬路其中一部份。葡萄牙在1974年發生康乃馨革命之後,澳門市政廳就在1975年初決定將薩拉沙博士大馬路重新命名為友誼大馬路。蘇亞雷斯在1989年2月第一次到訪澳門之後,澳門市政廳於同年10月28日召開市政會議,決定將這條街道從友誼大馬路分割出來,同時命名為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直至同年12月12日刊憲之後正式落實。

     何鴻燊博士大馬路:葡語稱為Avenida Comercial De Macau,現在連接南灣圓形地和區華利前地一段馬路,澳府市政執行委員會以表彰何鴻燊對澳門地區經濟和文化發展所作出貢獻,命名為何鴻燊博士大馬路。澳門市政廳就在1998年5月27日中午在南灣海灣填海地段為該段馬路舉行命名儀式。何鴻燊博士是澳門開埠以來第一位中國人在世時獲此榮譽的人士。

 澳門嘉樂庇總督大橋:俗稱澳氹大橋,葡語稱為Ponte Governador Nobre de Carvalho。在1974年10月5日下午一點正式開幕,葡國工程師,也是建橋專家之賈多素致詞。

澳門南灣部份重要地點

 加思欄兵營: 位於澳門南灣兵營斜巷,葡語稱為Quartel de São Francisco,也作嘉思欄兵營,原本作為方濟各會設在澳門之修道院,後來拆改建為兵營。現在是保安司司長、保安部隊事務局、保安協調辦公室辦公地點。這裡也曾經設有加思欄炮台,曾經作為澳門沿海第一道防線,後來經過填海造地後,被高樓大廈包圍。葡語稱為Fortaleza de São Francisco,或者寫嘉思欄炮台和噶斯蘭炮台、聖方濟各炮台、聖方濟各堡壘。

      佐治・歐華利塑像:葡語稱為Estátua de Jorge Álvare。澳府在位於南灣前初級法院大樓門口規劃出一片前地,同時豎立一尊石像以紀念,名為「歐華利前地」和「歐華利石像」。該石像於「一二三事件」當中曾遭到破壞,後來獲得政府撥款修復;該紀念碑在澳門特區政府成立之後得以保留。葡京酒店:葡語稱為Hotel Lisboa Macau,是由澳門旅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所持有的一間賭場酒店,是由建築師甘銘(Eric Byron Cumine)和梁達民(Liang Tat Man)負責設計,在1964年12月開始興建葡京酒店第一期工程。在1970年6月11日落成啟用,是當時為澳門最大酒店,也是澳門首間五星級酒店。

      新葡京酒店:葡語稱為Grand Lisboa Macau,前身是屬於澳門工聯的工人球場,在1958年8月31日完成擴建使用。位於關閘廣場的新工人體育場在2002年落成,同時於2003年9月13日啟用儀式;同日起之後遷至該新址。位於南灣工人球場原址則已經在2004年動工興建新葡京。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的旗艦新葡京娛樂場在2007年2月11日晚開幕。

     中國銀行大廈:葡語稱為Edifício do Banco da China,前身是利宵中學。在1991年落成。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總行在同年12月27日遷入三十八層新廈營業。

 澳門葡文學校:葡語稱為Escola Portuguesa de Macau,位於南灣填海區,澳門商業學校、利宵中學以及天主教慈幼會葡萄牙會省辦學的鮑思高中學決定合併為一所新學校——澳門葡文學校,校址設於殷皇子大馬路。

    中華廣場:位於南灣填海區,葡語稱為Edifício China Plaza,英語稱為China Plaza。樓高23層的商業大廈在1995年落成。在改建之前為聖若瑟教區中學的一處校舍。

 澳門旅遊塔:位於南灣填海區,葡語稱為Centro de Convenções e Entretenimento da Torre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u Tower Convention & Entertainment Center。全稱為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簡稱澳門旅遊塔。在港澳地區則通稱為澳門觀光塔、觀光塔。葡萄牙語稱為Torre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u Tower。澳門旅遊塔在1998年興建,2001年落成和啟用。是中國第6位及全球第21位獨立式觀光塔,也是澳門著名地標。

澳門南灣已消失的風物

 澳門南灣原貌:原本為澳門半島一處海灣,沿岸興建不同澳門政治、商業機構建築。在昔日也曾經為商船停泊之處。

 澳門亞馬喇銅像:亞馬喇銅像由雕刻家馬西米里亞諾·阿爾維斯(Maximiliano Alves)完成。 1940年6月24日下午四時舉行揭幕典禮,位於議事亭前地美士基打銅像也是在同日揭幕。澳府在1940年5月11日決定將銅像所在之處,命名為「亞馬喇圓形地(Rotunda de Ferreira do Amaral)」。當時坊間就俗稱這裏為「銅馬廣場」。亞馬喇銅像由澳府於1992年10月8日拆除,於1993年2月運抵里斯本。主體重整工程就在銅馬像拆除之前的1992年8月17日正式動工,依照所採納方案對亞馬喇前地進行改造,直至1994年11月完工並對公眾開放。

 澳門南灣砲台:該砲台曾經位於澳門南灣,全稱伯多祿砲台。大約在1622年(明天啟二年)建成,其後在1775年(即清乾隆四十年)以及1867年(清同治六年)增置大砲12門。直至南灣在1934年進行填海造陸後,該砲台最終被拆毀。

 南灣戲院:位於澳門羅保博士街,在1964年11月20日建成,於1995年結業。原址拆卸重建為幸運神商業大廈,之後大廈再改建為現時澳門廣場。

 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南灣原社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回歸之前派駐澳門的官方代表機構,成立於1987年9月21日,分為大新華(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和小新華(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總編輯室)。社址原設在南通商業大廈,後搬到新口岸新華大廈。原「新華社澳門分社」在2000年1月進行重組。撤銷原新華社澳門分社,新華社澳門分社機關(大新華)改組為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同中共中央澳門工作委員會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總編輯室(小新華)則改組同時註冊為「新華通訊社澳門特別行政區分社」,也恢復原來新聞機構本質。澳門中聯辦社址搬至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3號,新華通訊社澳門特別行政區分社搬至澳門馬濟時總督大馬路珠光大廈北座13樓V。

 前澳門總督府:簡稱為澳督府,葡語稱為Palácio da Praia Grande。昔日為澳門總督辦公之地,俗稱兵頭行。建築物用途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於1999年12月20日成立以後,改為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辦公室及官邸。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葡語稱為Sede do Governo da Regiã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da República Popular da China。

 前澳門總督官邸:該大宅在1846年以前已建成,最初是澳門著名土生葡人建築師托馬斯·德阿基諾(José Agostinho Tomás de Aquino)住所,後作為在廣州英租界居住的英籍商人Herbert Dent物業。澳督羅德禮在1923年以「政府財政廳」名義買下,同時先後用作兒童醫院及賈梅士博物館。澳督巴波沙在1937將住所遷入聖珊澤,為第一位以聖珊澤作官邸的澳督,之後歷任澳督都在此作官邸,直至最後一任澳督韋奇立。行政長官在澳門回歸之後沒有承襲聖珊澤作官邸,把它改作禮賓府之用,另外在後面的聖珊澤馬路6號別墅居住。

參考來源:澳門新聞局 、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記憶、伍松儉(唐思)先生的《澳門風物志》。


廣州東站升級高鐵 有利各地交通往來

      《新建廣州鐵路樞紐廣州東站至新塘站五六線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徵求意見稿公示》提出廣州東站將會按照「地面+地下貫通車場」雙層車場方案改建車站。廣州東站改造後會升級為高鐵站,車場總規模較目前增加一倍,到時有十四站台。改造線路中預留黃埔站,同廣珠澳正線銜接,將會是廣珠澳高鐵、廣深第二高鐵,以及廣深城際的中間站。公示稿顯示廣州東站至新塘站五六線工程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區、增城區境內,西起廣州東站,東至新塘站,與既有廣深鐵路並行。該全線設有廣州東、新塘兩座車站,其中廣州東站為既有站改建,新塘站為廣汕鐵路既有車站,該線路中還預留一個黃埔(魚珠)站。該工程鐵路為高速鐵路等級,採用電力牽引,設計時速二百公里。

  為何廣州東站升級為高鐵,有利各地交通往來?這是因為廣州東站至新塘站五六線工程完成之後,車場總規模較目前增加一倍,到時會有十四個站台。黃埔站將會是廣珠澳高鐵、廣深第二高鐵及廣深城際的中間站,同時新塘站為廣汕鐵路既有車站。這樣能夠貫通廣珠澳,也便捷來往深港和潮汕,縮短兩地來往時間。在廣州東站升級改建之前, 在珠澳或深港等地乘坐高鐵到外省地方,往往要在廣州南站中轉。乘坐高鐵到廣州市區,往往要在廣州南站下車,再轉乘地鐵。這樣對廣州南站形成非常大的客運壓力。廣州東站升級高鐵,或者有利對廣州南站客運壓力的疏通。

  廣州東站歷史悠久。原本是在一九一一年時建的廣九鐵路天河火車站。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一九三七年八月為獲得英美兩國援助,決定答應連通廣九、粵漢兩路,利用原先設計修築黃埔支線一段路基,修建全長十四公里的「廣北聯絡線」,主要是粵漢鐵路西聯站至廣九鐵路石牌站,在同年八月二十日通車。日軍在一九四零年大規模擴建天河機場。工程由於擴大機場佔地面積,同時需要拆遷廣九鐵路東山至石牌間三公里線路,就由東山改繞永村、沙河至石牌,在同廣北聯絡線接軌處設置天河站。廣九鐵路在一九四九年中共建國後,中國管理一段改稱廣深鐵路。天河站在一九五三年擴建,增至四條股道。天河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經開發綜合性貨場,又增建五條股道,當時成為一個四等車站以貨運為主車站。

  廣州政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為承辦一九八七年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六運會),對天河站進行擴建的改造工程。後來經鐵道部批准,天河站在一九八八年四月一日,更名為廣州東站,從此成為廣深線旅客列車第二始發終到站。為緩解廣州火車站客運壓力,廣州東新客站經改建後,在一九九六年九月廿八日全面落成,建設規模僅次於當時全國最大的北京西站。地鐵一號線在一九九九年六月通車,旅客可以經過地鐵廣州東站換乘地鐵前往人民公園、沙面及芳村一帶。為配合二零一零年舉辦廣州亞運會,廣州東站對站前廣場曾經進行改造。廣州東站在二零一三年獨立建造。可見珠江三角洲交通在廿一世紀日新月異,廣州東站成為中國重要交通樞紐。

2023年10月12日星期四

拔苗助長不利學生成長

           據報道,一名華南師範大學附屬開發區實驗小學的學生家長張先生,近日就將印有「華附開小學生必須掌握的八個技能」的文件照片,公布於網路上,其內容包括有:


「一、嫻熟掌握至少兩種以上運動技能(須包括游泳在內)。二、小學階段完成不低於一千萬字的閱讀量(約二百本課外讀物,其中必須包含五十本中外名著,三十本古今中外名人傳記,三十本科普讀物,三十本純英語讀物)。三、掌握演奏一種以上的樂器技能。四、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英語。五、能寫一手漂亮的硬筆字和學會書寫毛筆字。六、能獨立做一桌家常菜。七、在畢業前能參與完成一項實驗,並寫出一份較完整的實驗報告。八、具有創新意識,能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該名家長也忍不住感嘆「小學生都這麽難了嗎,感覺家長的壓力也大」。該校這個所謂拔苗助長的教學目標,也令許多網友嘩然。這是由於該校所做決定,完全不切合學生讀書情況的實際。感覺這只是冰山一角,相信還有一些學校存在怪異的嚴厲校規。這種學校只是一味為了提高學校校譽,給予學生更高讀書要求。這樣增加學生壓力,也增加家長和教師的壓力。因為讀書不只是學生的事,學生讀書壓力過重,也增加家長的額外費用,還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令人擔心在該校就讀的小學生,是否能涯得過去,也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們來看看這些教學目標,各位讀者是否能完全做到? 該校要求運動技能掌握程度要達到嫻熟,項目還要至少兩種以上。其實這間學校應該不算是以專長於體育教育,沒有特別訓練的小學生,能掌握一項運動技能都算優秀。閱讀要從小培養沒有錯,但是強制要求學生閱讀約二百本書,未必令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樂器和書法等技能如是。教育就是本應該漸進地激發學生興趣,令他們主動積極向上才是。


       其實該校八個教學目標,其出發點本身是好的,因為全人教育,令學生可以全面發展。不過所要求的項目太過於誇張,不看校名還以為他們正在讀大學呢!筆者想起自己中學時期就參與過各類興趣班活動,一切都是自願,家校都沒有強迫過自己。感覺學到的技藝是屬於自己,影響自己的一生。另外需要批評的是,該校八個教學目標當中為什麼沒有與繪畫、戲劇、寫作有關的藝術技能要求?語言上為何也沒有粵語技能要求?體現該校教育表面似全面,但實際上還不夠全面。


       在這件事上,令筆者想起從前看過的中國大陸兒童劇《我不是差等生》。作為男主角的兒童冬冬,原本快樂地在某小學讀書,與同班同學、老師有講有笑,成績也不錯。但是他媽媽為了望子成龍,為兒子轉讀所謂重點小學。冬冬轉校後成績一落千丈,與老師、同學關係逐漸尖銳,同班同學也排擠他。甚至被父母誤會無心向學去學壞。原來冬冬他只是照顧獨居老人日常生活。最後冬冬父母決定為他轉回最初就讀的學校。這部電視劇說給我們一個道理,就是上課學知識的同時,都要給小朋友一個愉快童年。

2023年10月5日星期四

澳門風順堂區歷史變遷

 


                                                      西望洋聖堂 ,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媽閣廟,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風順堂區高尚住宅群 ,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澳門風順堂區幾個填海階段 

  位於澳門半島的西南部,按照堂區劃分屬於風順堂區(又稱為聖老愣佐堂區,葡語:Freguesia de São Lourenço)。面積有1.0平方公里(佔澳門半島10.8%)。參考澳門地圖暨地籍局出版的二零一九年版《澳門地圖集》,當中的《澳門歷史填海與土地發展圖》。有三個填海階段。澳門政府在1863年,首次在南灣澳督府對面之海灣進行填海造地。其後在1866至1910年於澳門半島西岸的北灣和淺灣進行填海工程,是由澳門商人王祿所投資。

  第二個填海階段分別在1919至1924年、1957年、1986年於澳門半島西岸的內港,還有西灣、南灣進行填海工程。

  第三個填海階段就在澳門回歸後的2004年,為配合西灣大橋的興建,對媽閣廟以西進行填海造地。西灣大橋在2005年1月9日開通後,作為引橋的一段改名為西灣湖景大馬路。

悠久的歷史城區

  風順堂區是澳門開發最早地區之一。澳門時間2005年7月15日下午四時十分,正在南非舉行的第二十九屆世遺大會宣佈:「澳門歷史建築群」成功列入世界遺產,並重新命名為「澳門歷史城區」(「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等文物建築為「澳門歷史城區」(「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之一。在2017年8月23日發生的天鴿風災,2018年9月16日發生的山竹風災,對該區造成嚴重水浸災害。

澳門風順堂區部份重要街道

  火船頭街:街道全長300米。葡萄牙語稱為Rua das Lorchas。原本是內港港灣的一部分,經過19世紀後期填海工程填築而成。市政當局在1905年命名,後來到1925年改建後再次公佈。在葡文街名當中的Lorchas,是指澳門在19世紀一種三桅快速帆船。在中文街名當中「火船」是粵語「火船」的意思,「頭」即是碼頭。

  河邊新街:全長905公尺,葡萄牙語稱為Rua do Almirante Sérgio。該道路在1869年7月26日正式命名。道路經過19世紀後期填海工程填築而成。

  民國大馬路:全長1,075公尺,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a República。原本為西灣當中一個海灘,由於澳府慶祝葡萄牙1910年10月5日革命成功,葡萄牙第一共和國建立,就在1910年人工填築成馬路。該道路在1910年12月24日正式通行。於1911年1月28日道路名稱命名為「民國大馬路」。

  下環街:葡萄牙語稱為Rua da Praia do Manduco。道路全長460公尺。原本為天然港灣,由於19世紀後期內港填海修築而成。將海岸線推至河邊新街,從沿岸邊轉變為向內彎曲之街道。參考一幅繪製於1948年澳門地圖中發現,原來下環街海邊附近在以前有蛤蟆石,當時下環街邊仍為一片海灘,同時用字母「P」標注,名為「Praia do Manduco」(蛤蟆灣)。

澳門風順堂區部份重要地點

  媽閣山:高海拔71.6公尺,屬於澳門半島第二高山崗,葡萄牙語稱為Colina da Barra。山崗上歷史文物有媽閣廟、媽閣廟前地、媽閣炮台、阿婆井前地、港務局大樓。環山道路名稱為「西望洋馬路」,在山下更有澳門古村落之一媽閣村。

  西望洋山:俗稱主教山,葡萄牙語稱為Colina da Penha 。高海拔62.7公尺,屬於澳門半島第三高山崗。山崗上歷史文物有西望洋聖堂及主教府、西望洋山炮台、燒灰爐炮台、峰景酒店、前澳門總督官邸(今澳門禮賓府)。

  聖老楞佐堂:葡萄牙語稱為Igreja de São Lourenço),通稱為風順堂。屬於澳門最古老三座教堂之一,是由天主教澳門教區管理。

  澳門柯邦迪前地:葡萄牙語:Praça de Ponte e Horta,又稱為司打口。其街道名稱以時任澳門總督邦迪·柯打(1866年至1868年)命名,這裏在清朝康熙至同治年間曾經是專門作進口鴉片埠頭,同時是澳門甚至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鴉片專用碼頭和課煙稅區,也是鴉片戰爭肇始地。 

  下環街市: 葡萄牙語稱為Complexo Municipal do Mercado de S. Lourenço,全稱下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該街市在1954年8月竣工後啟用,最初命名為下環市場,老百姓仍然習慣稱呼做下環街市。是由澳門著名建築師陳焜培設計、土生葡人工程師左歐治的現代主義風格平房建築。舊街市大樓直至2006年7月18日傍晚正式營運結束,原本各市販搬遷至附近臨時街市繼續營業。新的下環街市(即下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在2009年11月26日正式落成啟用,臨時街市在同一天關閉且拆卸。原址拆卸重建成一座樓高八層的市政大樓,同時增設地下停車場。

  何東圖書館: 建築物原本為官也夫人(D.Carolina Cunha)擁有,始建於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 。香港富紳何東爵士後來在1918年購入作別墅用途。何東爵士在1956年4月26日病逝之後,後人遵照他的遺囑將位於崗頂前地三號的故居贈送給澳門政府,同時捐贈25,000港元購置中文圖書,建立以何東命名,一所收藏中文書籍的公共圖書館。

澳門風順堂區部份已消失的風物

  聖地牙哥炮台:或者稱為媽閣炮台、西灣炮台,葡萄牙語稱為Fortaleza de São Tiago da Barra,屬於舊日澳門軍事防衛系統聖地牙哥古堡一部份。聖地牙哥炮台過去與大炮台和東望洋炮台組成在外圍當堅固軍事防線。古堡現已失去軍事防衛系統作用,在1981年改為五星級酒店,同時於亞太區旅遊協會文物建築再利用評比中榮獲優異獎。

  西望洋山炮台:是曾經位於澳門西望洋山上的炮台,現今已改建為教堂。或者稱為卑拿炮台、西望洋炮台;又稱為西望洋山聖母炮台、主教山炮台。

  澳門日報原址:於1958年8月15日創刊,創刊初期報社連印刷場地設置於河邊新街28號。1978年10月3日起直至2011年在伯多祿局長街37號自建七層大廈經營, 2011年至今在慕拉士大馬路218號自建二十三層報業大廈經營。

  澳門工團總會原址(澳門勞工大厦):當時澳門工團總會在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剛成立之時,會址設立在新馬路一百弍十五號黃珍記三樓。後來因原新馬路會址地方淺窄而不敷應用,在一九五四年八月廿七日遷往爹美刁施那地馬路六十三號二樓(卽錦成碼頭對面)繼續辦公。之後會址搬往新馬路五拾二號三樓。澳門勞工大厦在一九六三年二月廿八日上午十時於火船頭街廿七號大禮堂舉行揭幕禮,由柴專員主持啟鑰,同時設酒會招待中西嘉賓。該澳門勞工大厦為四層新型樓宇耗資十餘萬。當時是自由勞工總樞紐。樓下為診療室,二樓為澳門工團總會和自由僑福利會會址。三樓為康樂文娛場所。四樓為民眾大禮堂。澳門工團總會使用澳門勞工大厦至一九六七年一月,其後棄置多年,改建為一般住宅大廈。

  澳門皇宮內港原址:1999年5月之前,多年來曾停泊在內港火船頭街。1999年移至外港停泊。

  前澳門總督官邸:該大宅在1846年以前已建成,最初是澳門著名土生葡人建築師托馬斯·德阿基諾(José Agostinho Tomás de Aquino)住所,後作為在廣州英租界居住的英籍商人Herbert Dent物業。澳督羅德禮在1923年以「政府財政廳」名義買下,同時先後用作兒童醫院及賈梅士博物館。澳督巴波沙在1937將把住所遷入聖珊澤,為第一位以聖珊澤作官邸的澳督,之後歷任澳督直至最後一任澳督韋奇立,都在此作官邸。行政長官在澳門回歸之後沒有承襲聖珊澤作官邸,把它改作禮賓府之用,另外在後面的聖珊澤馬路6號別墅居住。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市民日報》、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記憶。


澳門舊區活化 不應過度破壞原貌

          近來澳門特區政府對多個舊區進行活化,有一些工程早已在進行當中,例如新一期「關前薈2023」活動當中以「關前貓」作為主題,以配合多個大型打卡裝置以及活動專屬小程序,營造「引流—體驗—打卡—消費」的線上線下互動模式。另外在今年中秋開始試行的福隆新街步行區活化計劃試行階段設有藝術裝置、日間文創市集、藝術文化活動、互動打卡遊戲、夜市體驗等活動。還有益隆炮竹廠舊址的活化等。有一些活化旅遊分區工程則在密鑼緊鼓興建或規劃中。街坊憂慮該等活化計劃將會對舊區造成嚴重破壞。

  據報道,特首賀一誠在今年十月一日受訪時表示滿意博企在活化旅遊分區的表現,認為街坊憂慮「活化」導致「破壞」的想法好偏激。賀一誠又以大炮台活化為例,政府「只是裝了一些燈飾,沒有破壞任何東西」。在世遺景點的允許範圍下去「活化大炮台,和大三巴連成一體」,此等舉措完全沒有破壞,所以「你哋唔可以咁偏激,說是破壞,這個我是不認同的」。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特首賀一誠竟然會滿意六大博企在活化旅遊分區的表現,認為街坊憂慮「活化」導致「破壞」的想法好偏激。這新聞一出,引起許多網友的熱烈討論。非常認同有些網友的意見。有些網友認為應該多活化主教山,讓更多市民和旅客到主教山參觀。的確政府這麼熱衷於舊區活化,應該多活化政府官員官邸附近,令市民和旅客認識更多主教山附近的文化歷史。

  有網友認為舊區活化理應是文化局和旅遊局負責,為何將責任轉移給六大博企?講真博企屬於營利賺錢機構,保育歷史的認識度應該沒有文化局和旅遊局這麼深。加上一些外資博企,未必完全認識中國和澳門歷史文化。這樣會導致出現博企活化舊區計劃,與舊區原有歷史文化格格不入的情況。所以感覺政府不太了解情況的嚴重性。被活化的問題程度,絕對不是「只是裝了一些燈飾,沒有破壞任何東西」這麼簡單。特別無言的是澳門荔枝碗船廠旅遊分區興建甚麼溜冰場?造船同溜冰完全拉不上關係,如果是建造海盗樂園或者更有意思。更甚的是關前街附近的屋宇使用顏料塗鴉成不倫不類的顏色,到底貓同關前街有何關係?試問這不算是破壞嗎?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可能澳門有在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上除名的風險。

  令人難以接受的是有中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建議政府優化大三巴人潮管制措施,將旅客人流引流到附近舊區。明白現在生意難做,舊區商戶都需要更多人流。但做事不能只顧及一面,過度引入人流到舊區,都有許多負面作用。導致許多店舖成網紅店,產品質量不斷降低。許多地方成為網紅拍卡點,旅客亂過馬路拍照,人流人滿為患,嚴重影響市民上學和上班人士的正常出行。其實旺丁不等於旺財,沒有必要令市民權益為了旅客而讓步。

2023年9月28日星期四

從拱北隧道悲劇 檢討澳車北上利與弊

        據報道,珠海拱北隧道在二零二三年九月25日晚上發生嚴重車禍,有輛貨櫃車懐疑追尾撞及一輛私家車之後起火。保安司司長辦公室經向珠海方面查詢,指出涉事私家車屬於「澳車北上」車輛,車上一名十歲本澳男童送院搶救後不治身亡,男童的五十九歲父親則受傷入院治療,他是當晚的司機。司長辦又指出廣東省稍後將會就事故作通報。這件不幸的事件,在澳門坊間引起轟動,成為港珠澳大橋開通以來較為嚴重車禍。


       事件發生後,許多網民都留言表達哀痛。澳門葡文學校也在其官網發表訃告,證實車禍遇難的十歲本澳男童六年級蘇同學,是這間學校學生,表示他所有朋友們、同學們、老師們、學校職員以及學校社群對此不幸事件深感遺憾,並向其家人致深切哀悼。見到這訃告實在令人落淚。因為成績優異有才華的同學,才能夠應付到跳級學習生活。可惜他差一年時間,就可以就讀中學一年級。可見生命如此無常,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生命,努力創造更好的將來。


       在這時候應該好好檢討澳車北上的利與弊。澳車北上的利,在於加快珠澳兩地的同城化。加上兩地駕照互認,加速兩地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便捷。澳車北上名額爭崩頭,勢頭一時無兩,許多人嫌名額不足夠。體現一國兩制成功落實,紿予保留獨特澳門車牌,只擁有澳門車牌的車輛也可以在中國大陸通行。


      但是問題來了,這個似乎非常利民的政策,都有其弊的一面。由於駕照互認,澳門人不用考大陸駕照就可以北上駕駛,其危險程度非常之高。因為許多澳門車手未必完全習慣大陸的行車路面情況。體現澳車北上和駕照互認措施推行過急,對社會產生很大負面影響。粵澳兩地牌照作統一考試,或者加深兩地車手對兩地行車路面認識。其次粵澳兩地警方加重處罰追尾罰則。或者這樣可以改善問題。


        最後希望小朋友能夠安息,去到沒有傷痛的世界。希望他的父親身體能快康復,心理也快走出陰影,好好繼續生活下去。也希望廣東當局能查清真相。

2023年9月22日星期五

防人之心不可無 電影《孤注一擲》觀後感

        近來觀看了一部由中國大陸攝製的電影。它的名字叫做《孤注一擲》。該電影於二零二一年六月十四日官宣陣容,同年九月二十三日於澳門殺青。最終在二零二三年八月八日於中國大陸上映,澳門則在同年九月廿一日上映。電影故事主線圍繞東南亞電信詐騙。賭徒的貪妄屬於支線。支線服務於主線,加深表現主線詐騙集團的罪惡嚴重性。不過有點有趣的是,都有一小段在澳門的場景戲份,可惜感覺所佔比例太少了。

      該電影截至今年八月三十一日,於中國大陸累計票房35.235億元,以六十萬元的微小差距超越《消失的她》成為中國大陸暑期檔單片票房榜首。可見該電影故事主題,觸動了許多觀眾的心。

      有三點令筆者喜出望外。首先該電影尺度如此的大,令人感到殘忍的戲份出現如此之多。很久沒有看過中國大陸電影如此尺度大的製作。其次中國大陸當局電影審查,能批准這部電影於國內外播放,實在令人難以想像。這可能是出於還原事實嚴重性的考量。因為該電影是從社會上真實事情改編,而不是編劇天馬行空想像。出於科教性質呈現,令觀眾對電騙敬而遠之。

      第三就是非常欣賞男主角張藝興飾演的潘生不用特别電腦效果,真身食馬桶内的白紙,真身被犯罪份子虐打。還有由王大陸飾演的受騙者字幕組顧天之、金晨飾演的網絡賭博荷官梁安娜等演繹上非常投入於角色。

      不過感覺電影有三點不足地方。首先就是該電影被指抹黑字幕組接賭博廣告,導致中國最早的字幕組之一伊甸園字幕組,在二零二三年八月十四日宣布解散。 其實在編導電影時,設定公司名稱和人物職業,應當考量貼近社會現實情況。

      其次電影當中沒有好好發揮利用潘生幾個同伴的角色。如果可以增加他們戲份,講多些他們如何同潘生出生入死,可能增加電影刺激節奏。

      第三結局有點草草收尾。筆者觀看過曾被拐至東南亞受害者的口述記錄,他們逃生是非常冒險,沒有這麼簡單。或者電影當中增加多些警方圍剿解救難度,增加多些犯罪者軍法監管被害人戲份,令電影內容更貼近改篇原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似非常簡單的俗語,可是未必每個人都懂得。這就需要社會各界守望相助。同時希望創作者創作更多同類題材文藝作品,警醒更多人,千萬不能誤中東南亞電子詐騙集團的圈套。最後祝願被拐的人能平安歸家,遇害的人能夠安息。

2023年9月15日星期五

新口岸一帶歷史演變

 


  原新八佰伴大樓,現已改建為海立方娛樂場,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在澳門賭權開放之後首家新競爭者開業的澳門金沙娛樂場,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新口岸新填海區上的建築物 ,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新口岸取名背景與幾個填海階段


 


新口岸全稱新口岸填海區,又稱外港填海區,葡萄牙語稱為Zona de Aterros do Porto Exterior,簡稱Z.A.P.E。新口岸一帶原本只是松山東南面的一個海灣。現今新口岸一帶多屬填海地。按照堂區劃分屬於大堂區。


 


參考澳門地圖暨地籍局出版的二零一九年版《澳門地圖集》,當中的《澳門歷史填海與土地發展圖》。新口岸一帶分為幾個填海階段。第一個填海階段就在澳葡政府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至三十年代初開始在松山南面山腳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澳府曾經有意將這個區域發展為深水港,新口岸的名稱由此而來,後來由於航道收窄同時長期未有發展而取消規劃。


 


第二個填海階段就在澳府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尾於友誼大馬路對開海面進行填海工程,而這個新填出來的填海區域則稱為新口岸新填海區(葡萄牙語:Zona Nova de Aterros do Porto Exterior)。1986年對友誼大馬路對開海岸至新口岸水塘填海。在1991、1996、1999年填海形成今皇朝區域。原屬貨輪停泊位置的水域,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分階段被填平。


 


第三個填海階段就在澳門回歸後,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包括在2004年填海形成的澳門漁人碼頭區域,前身為舊外港碼頭。在2009年填海形成的澳門科學館和新城B區域。


 


     新口岸重要街道


友誼大馬路: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a Amizade,道路長度有2,860公尺(9,380英尺)。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填海造地方式建成,原本為紀念葡萄牙獨裁者薩拉查,改街道名為薩拉沙博士大馬路(葡萄牙語:Avenida do Dr. Oliveira Salazar),澳門市政廳在葡萄牙四二五革命後不久,於1974年把該馬路改稱友誼大馬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東望洋跑道重要組成部分。市政廳在1989年於時任葡萄牙總統蘇亞利斯訪問澳門之後,就將該馬路西南端瀕臨南灣一段另外命名做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


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位於澳門新口岸北部邊緣,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r. Rodrigo Rodrigues,


宋玉生廣場:位於澳門新口岸,長度有 2,461 呎。葡萄牙語稱為Alameda Dr. Carlos d'Assumpção,街道是為紀念澳門已故土生葡人宋玉生。


孫逸仙大馬路:為紀念孫中山對中國的貢獻。澳府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於澳門半島新口岸有條以孫中山為命名的孫逸仙大馬路。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r. Sun Yat -Sen。


冼星海大馬路:該路段位於澳門半島東南部,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Xian Xing Hai,新口岸新填海區東部,北端由柏林街起,南端至孫逸仙大馬路,長度為450米。在1995年被命名為冼星海大馬路,該段馬路的命名是為紀念中國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該馬路南端東側有澳門文化中心,於1998年竣工,並由葡萄牙總統桑帕約於1999年3月19日揭幕並投入使用。1999年中國在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交接儀式曾經在該中心北面臨時會場舉行。拆卸後原址改為一廣場以及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展出國務院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香港特區送來的賀禮,及當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贈予澳門的題詞、著名教育家劉羨冰捐贈澳門回歸文獻。


新口岸重要地點


新口岸水塘:位於澳門新口岸北面,水塘原屬黑沙環南面劏狗環海域。然而沒有官方名稱,只稱為葡萄牙語Reservatório(水塘)或Reservatório de Água(貯水塘)。新口岸水塘建造工程於1935年動工,同時在1938年建成啟用。


澳門格蘭披治賽車大樓 (賽車主看台):位於澳門半島海港前地。葡萄牙語稱為Edifício do Grande Prémio de Macau。由於從1954年開始舉辦,由於澳門格蘭披治賽車規模不斷擴大,就在1993年建成新大樓專門為賽事所設的總部。


外港客運碼頭:位於澳門半島海港前地。俗稱澳門港澳碼頭,簡稱外港碼頭。葡萄牙語稱為Terminal Marítimo de Passageiros do Porto Exterior,英語稱為Outer Harbour Ferry Terminal。在1993年10月31日開通。


澳門綜藝館:位於澳門新口岸畢仕達大馬路和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交界,簡稱綜藝館。葡萄牙語稱為Fórum de Macau。在1985年5月27日啟用。


澳門文化中心:位於澳門半島大堂區新口岸新填海區孫逸仙大馬路,葡萄牙語稱為Centro Cultural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o Cultural Centre。建築工程在1998年竣工,由葡萄牙總統桑帕約在1999年3月19日揭幕並投入使用。


澳門科學館:位於澳門半島孫逸仙大馬路,葡萄牙語稱為Centro de Ciência de Macau。由著名建築師貝禮中設計,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及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在2009年12月19日,於此主持新館開幕典禮,直至2010年1月25日對外開放。


澳門觀音像:原名觀音蓮花苑,位於澳門新口岸孫逸仙大馬路對開人工島之上。葡萄牙語稱為Centro de Ecuménico Kun Iam,英語稱為Kun Iam Ecumenical Centre),是中葡友好紀念物系列最後一件作品。在1997年由澳府策劃興建,由時任葡萄牙總統沈拜奧在1999年3月21日下午三點半主持揭幕。


東方拱門:位於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何賢公園迴旋處行車隧道上,葡萄牙語稱為Arco Oriente ,英語稱為Oriental arch,是由葡國雕塑家賈華洛(Zulmiro de Carvalho )設計,在1996年6月10日揭幕。


新口岸已消失的風物


長命橋石基:大約新口岸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時建造,是一個防波堤,長命橋石基是居民的俗稱。由於繼續填海造地把防波堤湮沒,長命橋原本位置變成今日的城市日大馬路和城市日大馬路。


水上機場:泛美航空公司取得香港和澳門政府同意後,在1936年10月23日試飛香港至澳門成功,於翌年1月中旬起正式通航。首航班機在澳門新口岸機場(今香港輪船碼頭附近)海面降落。泛美在太平洋戰爭於1941年12月爆發之後,決定停辦澳門航空運輸業務。


回力球場:位於澳門新口岸區水塘巷,葡萄牙語稱為Palácio de Pelota Basca。在1975年1月落成,同年6月開幕;回力球場早期設有5000座位,後來在1990年8月更改物業用途,改建成一個娛樂中心。回力娛樂場曾經是澳門三大娛樂場之一,現在則是澳門其中一間娛樂場所。


利宵中學:澳門國立利宵中學在1893年7月27日被葡萄牙政府通過設立,於1894年創辦。利宵中學位於新口岸高美士街的校舍在1986年落成,該校學生在同年全部遷往新校舍上學。後來澳門商業學校、利宵中學以及天主教慈幼會葡萄牙會省辦學的鮑思高中學決定合併為一所新學校——澳門葡文學校,校址設於殷皇子大馬路。現址為澳門理工大學。


鄭觀應大馬路:「鄭觀應大馬路」(Avenida Zheng Guang Ying)位於新口岸新填海區,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命名以紀念鄭觀應。澳門主權移交至中國後,因「鄭觀應大馬路」原路段興建永利和美高梅酒店,當時澳門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於於2007年9月7日會議議決取消「鄭觀應大馬路」、「愛華麗街」、「戴維拉街」及「南灣湖巷」之公共街道名稱,其載於澳門市街道及其他地方名冊編號分別為一九二一、一九二九、一九五一及一九八三號。同時於2007年10月17日刊登二零零七年第廿一期第二組政府公報。


澳門漁人碼頭原有建築:在2006年12月23日正式開幕,前身是舊澳門港澳碼頭。原本設有火山室內單軌過山車及名為烈焰激流的觀光船機動遊戲,還有一幢仿照中國唐代城樓特色建築物,現已改建為勵宮酒店。


澳門商貿城:在2000年初建成,現時為永利、美高梅、文華東方等酒店可,還有住宅「壹號湖畔」所在地。




原新八佰伴大樓:在1992年落成,位於澳門新口岸友誼大馬路。由於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需要該地段發展「海洋之神」計劃,舊店就在2008年8月2日起暫停營業。原址現改建為海立方娛樂場。兒童遊戲中心(熊貓樂園)和美食廣場最為經典。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記憶、中國飛機:澳門早期航空


 


 


 


 



 


 



應給予市民多點公園休憩空間

          梁偉基在二零二三年九月六日舉行的中區社諮會會議上,於議程前發言提出建議重新規劃鄰近的司打口(柯邦迪前地)公園,興建多層綜合活動大樓及配套設施,例如地面設置公共交通站點、旅遊巴士上落客區、餐飲文化商業樓層、天台公園親子休閒設施等。因為他相信,這一方面可保留公園予本地居民作休閒活動,同時可優化該區交通、商業及旅遊配套,同時可聯動粵通碼頭一併發展海上遊、灣區遊等旅遊產品,為該區長遠發展帶來新動力。這段新聞出街之後,令網民一片嘩然。許多市民都對梁偉基的所謂建議感到憤怒。

  市民驚訝與憤怒之處,首先在於司打口一帶僅有的完整公園休憩空間,被建議重新規劃成多層綜合活動大樓及配套設施。其實給予市民公園休憩和運動空間,由於多種原因已陸續減少。星星公園由於在二零零二年興建氹仔軍營,而被拆除。南灣工人球場由於在二零零四年興建新葡京酒店,被搬遷至關閘附近。塔石球場由於在二零零五年改建成廣場而消失。營地大街休憩區由於在二零一六年四月改建成停車場而被拆除。還有許多地方就不盡錄。

  這是繼之前所謂活化盧九公園之後,又一個滑稽的建議方案。到底梁偉基先生提出建議之前,有沒有從市民角度出發設想過?雖然綜合活動大樓天台將會保留公園,但公園範圍比原本縮細許多,市民前往也不夠往日便捷。為了新文旅商業元素,為了大量遊客湧入,放棄市民原有公園休憩空間,其實這樣做到底是否合適?

  其次,司打口附近一早已經有下環街社會服務綜合大樓和何東圖書館等大型公共設施。沒有必要再浪費公帑,在司打口改建甚麼多層綜合活動大樓及配套設施。這樣做實在有違土地資源善用,也有違收緊公共開支原則。加上遊客未必對司打口產生興趣,就算重新規劃多層綜合活動大樓及配套設施,所謂商機未必達到預期。應該在原有設施或廢置土地上,進行合理且適量的土地開發利用。城市發展應該讓市民和商家利益保持平衡,以達到雙赢。

  他還建議在司打口公園地面設置甚麼公共交通站點、旅遊巴士上落客區,這樣無疑給該區帶來人滿為患的問題。到底人滿為患是否每個市民都想要?相反,筆者會建議當局在澳門不同地區,特別是新城區興建多一些公園或休憩區,給予市民休憩。要明白澳門市民現時缺少的不是社區大樓,而是公園或休憩區。應給予市民一個喘息空間。

2023年9月7日星期四

當局應加強消滅蚊蟲工作

            衛生局在二零二三年九月四日接獲一宗輸入性登革熱病例報告。患者為雲南赴澳就讀科技大學的十八歲女學生,在八月廿九日與家人由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來澳,入住澳門科技大學的學生宿舍。患者於九月一日出現發熱、頭痛、肌肉痛等症狀,在九月三日到澳門科技大學醫院就醫同時抽取樣本作登革熱檢測,衛生局公共衛生化驗所在九月四日檢測登革熱檢測證實為登革熱I型。目前患者病情穩定,沒有出現皮疹,已離院於宿舍休息。患者表示抵澳之後曾經到過大三巴和新東方置地酒店活動,沒有到郊外活動,在澳宿舍室友沒有出現類似症狀,一同來澳的家人已在八月三十一日離澳,暫時未有確診,但其在雲南近期未曾來澳的母親已在當地確診為登革熱。當局根據旅遊史、出現症狀的時間、實驗室檢測結果,患者被列為輸入性登革熱病例。衛生局最後指會派員到患者在澳門的居所附近滅蚊。

   觀察以上輸入性登革熱病例報告所見,患者被列為輸入性登革熱病例的原因,主要是近期未曾來澳在雲南的母親已在當地確診為登革熱,一同來澳的家人暫時未有確診,患者沒有到郊外活動。雖然這次登革熱病例屬輸入性,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澳門可能也有再次高發登革熱病例的危險。二零一九肺炎疫情雖過,但是仍然需要有居安思危的心,也需要時刻注重個人衛生。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這是因為颱風為大地帶來強風強雨,也吹起街道上不同雜物。這種環境下容易繁殖蚊蟲。根據台媒報道,台灣本土登革熱在海葵颱風剛走,就突破四千宗,也新增三宗本土登革熱死亡個案。有鑑於此,建議澳門當局在颱風過後即時加強派員到公園和街道進行滅蚊工作。同時希望增加派員除積水和噴灑滅蚊工作範圍,因為街道花叢和棄置工地積水、巴士站等地方都是蚊蟲滋生隱患。筆者最近在巴士總站等巴士,也被蚊蟲咬了四口,所慶幸的是不屬登革熱病例。感覺蚊蟲之患由於天氣轉變,不再局限郊外才發生。蚊蟲耐寒耐熱性也比以前強,無疑增加消滅蚊蟲的難度。

  其次澳門所處西太平洋地區,氣候温暖潮濕,蚊蟲偏好這種環境滋生。澳門也有流行登革熱的歷史。澳門在二零零一年首次爆發登革熱,雖未有重症個案,但給社會一種警惕。衛生局曾經在二零一七年撰文指當年本澳發生登革熱爆發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曾經發生過登革熱病例漏診。涉及傳染病通報,不應瞞報漏報。市民與政府共同盡消滅蚊蟲責任。


2023年8月31日星期四

悼澳門新聞界傳奇女士吳小毅

       在上星期五的早上,見到論盡媒體FB專頁標誌轉為黑白,不明白發生什麼事。當問文友未熄,他則向筆者告知小毅主席今朝走了。當接收到這不幸消息時,心情難以接受,因為她是這麼善良的人,也有積極人生觀,一生為新聞傳播事業奮鬥,不辭勞苦為老百姓發聲,她的生命不應這麼短暫。

       論盡媒體和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FB專頁標誌,在她逝世當日一齊轉為黑白,也同時發表訃告。公布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創會成員、前會長,《論盡》媒體社長吳小毅,於二零二三年八月廿五日凌晨四點二十分在仁伯爵綜合醫院安詳離世。兩篇訃告回顧了她的光輝一生,值得一提是她「在八十年代中加入澳門報業,入職《大眾報》,後轉職《華僑報》擔任高級記者,長年在《訊報》撰寫政論專欄,分別以筆名「悟塵」、「了空」發表評論文章,針砭時弊,筆力透背,是澳門為人敬重的資深政治新聞記者。見證了《中葡聯合聲明》簽署,全程採訪《澳門基本法》多輪磋商、草擬和簽訂過程,以及在九九回歸後如何落實。」還有在「二〇一二年,吳小毅女士與一眾志同道合者成立《論盡》媒體。」可見她一直心繫小城,是一位令人非常尊敬的前輩。澳門各大報章在八月廿六日之後,陸續有關她的逝世中外文報道出現,可見她在澳門傳播界德高望重。

       記得第一次見到她是在二零一一年十月。受到文友未熄的邀請,參與刊登於訊報的「論盡澳門街編委會」飯局。感謝給予機會,能夠在論盡撰寫文章和編寫資料。雖然合作上難免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但這些回憶始終是珍貴。她像一本活生生的百科全書,經常與親朋好友面前分享曾經親身經歷所見所聞,特別是對有關中國和澳門政治人物的採訪趣事,也分享過八仙飯店和龍的行動等有關澳門的奇聞怪事。她一直非常專注自己新聞事業,記得她說一日要趕三篇新聞稿,經常埋怨稿子寫得不夠完美。有次同她一齊食論盡飯局,還拿著自己Ipaid趕稿。每次FB找她,都在說忙趕稿,其實在工作同時,要注重身體。她也經常對社會抱不平,對同性平權、動物權益、桃花崗等弱勢群體發聲。同時她關注中國大陸和港澳台地區人權訴求。特別印象最入心的是,非常緊張論盡媒體未來發展。

         有兩件事最為難忘。第一件事是唯一一次接受她的採訪邀請。事緣在二零一五年六月與澳門政改咖啡檔網友組織草擬「我們更震驚 『譴責醫療社團蔑視法官裁決』聯署聲明」。最後與另一位朋友在何賢公園接受訪問。由於第一次面對這麼多記者,心情有點緊張。第二件事是她轉介曾執導六七暴動紀錄片《消失的檔案》香港名導演羅恩惠給筆者認識。事緣筆者當年曾經主編《澳門一二三事件歷史資料匯編》,羅導演想聯絡筆者,就透過小毅主席轉介聯繫。

       她以前寫下的新聞稿和評論文章,現在可從澳門多個渠道查閱得到。讀者可透過到達澳門公共圖書館內,查閱慧科新聞資訊和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服務,在其圖書館電腦打上她原名和筆名,就可以查閱到由她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所寫的新聞稿和評論文章。最近查到一些珍貴資料,可在此分享給大家看看。她在一九八六年榮獲由華僑報、澳門學生聯合總會、東亞大學中文學會、敎區靑年牧民中心主辦的「澳門靑年文學獎」高級組散文優異獎。在同一屆有高級組詩歌冠軍、高級組小說優異獎、高級組散文冠軍吳國昌,高級組詩歌亞軍鄭妙珊。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在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七日成立後,就成為首任會員大會主席,可見其地位德高望重。

        她所寫的新聞稿都非常細致入微,記錄好多新聞小插曲。例如一九九三年八屆人大會議上,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再次被一名代表以「另選人」的方式,分別投票他出任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檢察院長。當工作人員分別讀出這兩張選票時,會場隨即響起笑聲和嗡嗡議論聲。人民大會堂澳門廳在一九九六年三月完成裝修,較香港廳更早完成,且面積更大,澳門今回「威番」一次。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在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一日於政協香港和澳門區聯組會議上,以誠懇語氣向澳門委員說「我們常常想的槪念把澳門掉了,很對不起」。她的評論文章也非常針砭時弊,加以著墨於中國大陸和澳門人權,還有涉及新聞出版自由等議題,每次都真知灼見。

      她肉身雖然離去,但積極面對人生的精神永存。希望她的新聞稿和評論作品可以類似處理陳煒恆和李銳奮生前文獻做法,將她的作品分類結集出版。因為她的作品見證著中國大陸和澳門當代發展進程,非常有研究價值。她忙碌一輩子,希望現在能好好休息。

福隆新街歷史滄桑


1889年澳門地圖當中的福隆新街,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2020年福隆新街,建燁拍攝




  2021年福隆新街夜景,建燁拍攝


葡治時代的昔日史事

  昔日澳門多樣俱備的紅燈區:福隆新街全長220米,位置在澳門半島西南部,由紅窗門街起直至白眼塘橫街。是澳門其中一條最古老街道,也曾經歷許多年歷史。過去是澳門北灣一片荒蕪淺灘,一般人會稱為「籮底橙」。

   閩籍富商王祿、王棣父子兩人,在清同治年間購買了宏隆坊庇厘喇洋行舊地,同時填築海灘,建築福隆新街、福榮里、紅窗門等部分街道。同時大力興築舖戶和建立戲院,漸為澳門當中較為繁盛區域。當時行莊、商店、客棧、戲院等都設立於此,秦樓(妓馆)、賭館、酒家、茶話室(鴉片煙館)等也紛紛選擇租此地開業。合計大小鋪戶一百六十多間。澳門政府在抗戰後,分別在1946年禁毒和1948年禁煙,福隆新街妓院、煙館、賭檔逐漸消失。現時轉營做旅遊手信街,名店其中有冠環球、鉅記餅家、佛笑樓等。

福隆新街與澳門人物

  王祿:1794年在福建出生,後來到澳門經商,與友人在1860年(清咸豐十年)合伙一家名為紹昌堂的置業公司,與長子王棣承購原庇里喇茶葉行舊址,同時就將後門對開一帶海灘填海填平,在這土地上開闢福隆新街、福榮里、清和里、福隆新巷、清平直街、蓬萊新街、新市巷、新利巷、福壽里、白眼塘街等街道,同時興建大小舖戶一百六十多間,形成澳門一個新區。澳督與王祿父子在1870年協商,就以深巷仔街尾一塊海灘地相贈作為條件,要求在此地興建清平戲院。該戲院工程在是年十月動工,直至1875年(清光緒元年)完工。王祿因而成為澳門當時最大業主、首富。

  陳鴻:綽號「何非凡」,又名「凡仔」,他曾經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經常出沒於新馬路、淸平直街一帶酒樓飯館為食客獻唱粵曲。居於其樓下曾聽「何非凡」於1994年2月26日(星期六)晚上十一時許歌唱的男住客,在2月28日清晨發現其僵斃家中地下,由於沒有人照顧,加上隱疾發作而死。

福隆新街與澳門特色店舖

  西南飯店:位於澳門福隆新街36號。前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曾在2012年2月18日於此店食飯。

  冠環球:位於福隆新街43號,由郭棠先生創辦。

  佛笑樓餐廳:位於澳門福隆新街64號,在1903年開業。一直以來是由同一家族持續經營。融合葡萄牙菜式和廣東粵菜精髓,成為了大受粵港澳食客歡迎地道澳葡融合菜。曾經投身辛亥革命和討袁鬥爭的馮秋雪,在民國十年農曆四月二十日(1921年5月27日)同連城邀請哲士、佩賢、草衣,曾經在此店小敘。

  新華大旅店:位於澳門福隆新街67號,建於1873年,曾經為香港電影《2046》拍攝地點。

  添發碗仔翅:曾經為由「哈仔」丹尼爾拉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以及台灣天王周杰倫主演的荷里活魔術猛片《非常盜2 》(Now You See Me:The Second Act)拍攝地點。

  鉅記餅家:位於澳門福隆新街70-72號地下,1997年由梁燦光創辦。曾經作為2013及2016年香港無綫電視在澳門拍攝《巨輪I》和《巨輪II》電視劇取影地。

澳門回歸後的發展

  門窗顏色的轉變:澳葡政府曾經在1996年對福隆新街進行一次大規模整治,將建築物門窗改變為現時的紅色、外牆塗上灰色、同時統一安裝遮篷,部份建築物歷經十多年使用,陸續出現殘損現象。回歸後,文化局在2014年1月23日下午四時於何東圖書館舊大樓三樓多功能室舉行《福隆新街及福榮里已評定建築群外觀修復計劃》公開諮詢會,當局公眾講解修復計劃內容,就該區建築物保護,還有景觀維護與公眾交流意見。

  文化遺產委員會在2014年3月19日召開首次全體會議,就在會議上討論有關《福隆新街及福榮里已評定建築群外觀修復計劃》,全體委員一致認為福隆新街建築群窗戶顏色應該恢復原本為綠色的原貌,以保持歷史真實性。委員會秘書長張鵲橋在會後向傳媒表示,現時福隆新街及福榮里大約有九十個住戶,由一位大業主掌握業權。當局就已經向大業主溝通,同時已表態會配合當局工作;涉及該區居民和商戶是否同意暫時遷出,還需要進一步溝通和接觸。

  天鴿風災的破壞:超強颱風天鴿在2017年8月23日以極大強度正面吹襲珠江三角洲地區,同時大肆破壞,導致澳門氣象局需要懸掛18年以來首次十號風球。福隆新街一帶居民原本一直期望政府為改善照明環境,能夠在橫街小巷加裝街燈,但沒有料到訴求未得到回應,天鴿風災竟將原有所有街燈損毀。中區社咨委委員曾經促請政府公佈活化方案。

  福隆新街旅遊導賞服務:該服務是由澳門口述歷史協會主辦,旅遊局資助。在2017年9月30日至12月24日全面展開。這次導賞服務計劃行程設計,是由福榮里門樓前出發,經由福隆新街至清平戲院,再去到爐石塘巷至同善堂歷史檔案陳列館及澳門上架行會館等地。

  步行區活化計劃:文化發展諮詢委員會在2023年7月26日召開本年度第四次全體會議,該會議由澳門文化局局長梁惠敏主持。梁惠敏在會議上表示福隆新街具條件進行活化利用。福隆新街步行區活化試行計劃在2023年9月29日正式試行,範圍有福隆新街、爐石塘巷、新填巷、桔仔街和何老桂巷之間區域,開放時間在每日早上11:00至第二日01:00,期間只允許特許車輛通行,其餘時間可恢復正常通車。步行計劃實施期間會注入文化商業活動、藝文表演、休閒餐飲等以吸引旅客。然而,該活化試行計劃的民意支持度存在爭議。政府透過坊會調查的九成五住戶商戶不反對結果,表示嚴重質疑,體現政府透過社團代表居民了解民情模式,仍未有改變。

參考資料: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市民日報》、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19世紀澳門的街道》、王文達,劉羡冰,伍華佳:《澳門掌故》、澳門旅遊局、新華大旅店、佛笑樓餐廳、蓮花時報、澳門記憶。


2023年8月24日星期四

福隆新街步行區試行喜與憂

        澳門特區政府在二零二二年聯動企業參與加強十一個範疇非博彩計劃發展,運用企業商業經驗帶動歷史片區活化工作。文化局於「新馬路任我行」之後,就展開研究,在今年七月廿五日向文發委提出將福隆新街一帶列作為步行區活化構想。

  當局最終決定該步行區活化試行計劃,於今年九月廿九日中秋節起試行。見到網上許多市民留言都對該步行區試行計劃,表示相當反感,筆者對政府透過坊會調查的九成五住戶商戶不反對結果,表示嚴重質疑,體現政府透過社團代表居民了解民情模式,仍未有改變。

  筆者對該試行計劃有喜也有憂。喜在於遊客多了一個旅遊玩樂的勝地。其範圍涵蓋福隆新街、爐石塘巷、新填巷、桔仔街和何老桂巷之間區域。範圍的規劃類似於議事亭前地一帶,即開放區域不限只有一條街道。

  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一點至翌日凌晨一時,期間僅允許特許車輛通行,其餘時間則恢復通車。同時永利澳門將在該步行區注入藝文表演活動,文化局也計劃在中秋節當日於步行區舉辦兩場中秋音樂會。了解以上將會推行的步行區措施,感覺似乎商業機遇處處。未來是否旺丁又旺財,要看未來措施推行後的情況。

  不過擔憂之處,在於福隆新街一帶長期設立步行區,可能會造成這個地區大量遊客人流湧入,增加燈光和噪音污染,交通也構成許多不便,腦海想像中的擾民畫面,實在令人不可想像。當局期望開放步行區,能盤活本地經濟,同時帶動區內人流暢旺。雖然是好事,但是需要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感覺澳門地少人多,當局還在老城區設立步行區,對民生社區或者構成壓力。建議當局對人流作適當疏導,對燈光和噪音作適當控制,解封時間調整至晚上十點,以減少對周邊居民構成負面影響。

2023年8月17日星期四

澳門與中山市關係史略

 

鄭觀應七十歲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孫中山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乾隆時〈香山縣域圖〉


(一) 葡人登陸澳門前的行政區劃沿革

  廣東在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劃出南海、番禺、新會、東莞四縣的沿海地區,建立香山縣。現今澳門和中山市、珠海市、廣州市南沙區大部分地方之區域在當時同屬香山縣範圍。當時澳門地區屬南宋廣南東路(今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延福裏恭字圍,舊稱香山澳、濠鏡澳等。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改屬廣州路香山縣。明軍在1368年(明洪武元年)平定嶺南後,設廣東行中書省。1376年(明洪武九年)改中書省爲布政司,改屬嶺南道廣州府香山縣。在1531年(明嘉靖十年)正式革去廣東市舶太監,改市舶中官公館爲嶺南道公署。

(二)岐關車路的歷史演變

  岐關車路有限公司在1927年成立,英語名為Kee Kwan Motor Road Co, Limited ,葡語名為 Estrada para Veículos Ki-Kuan, Limitada)。日軍在1940年侵略中山縣,公路受到嚴重破壞,岐關車路公司同時受掠奪,曾一度宣告停業。抗日戰爭在1945年8月勝利之後,在9月18日恢復東線行車,於1946年底兩綫在全面修復後通車。

  解放軍在1949年秋進駐中山縣後,岐關車路公司在1950年4月25日由石岐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岐關車路公司在1950年底按照經濟類型劃分屬公私合營性質,於1951年後改爲公營,同時以岐關車路公司爲基礎與中山縣興利行車公司、和盛貨運公司、順德縣長途汽車公司等十個公司合幷,改稱爲廣中車路公司。在1979年為廣東省交通廳屬下企業,廣東省汽車運輸公司拱北公司在同年10月成立,位於澳門的岐關車路公司歸其管轄。廣東省交通廳在1985年1月批准岐關車路公司從拱北公司分出。由省交通廳直屬,作粵澳公路運輸專業企業。

  岐關車路有限公司負責人在2023年4月19日,宣布「中山-澳門」直達大巴線路在5月1日當日正式開通,初期班次密度會按照一個小時左右一班車,該公司負責人表示這條綫路促進旅澳中山人回鄉探親,同時都方便中山人到澳門游玩。其實也方便澳門人到中山玩。

(三) 香山人與澳門

  孫中山: 名文,幼名帝象,字德明,號日新,後來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的時候曾經化名為中山樵。他是一位中華民國締造者,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他在1866年(清同治五年)11月12日生於中國廣東香山縣翠亨村(今中國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在1925年3月12日終於中國北京協和醫院。他在1879年5月21日跟隨母親坐駁艇去到澳門,再坐英輪「格蘭諾去」號(S. S. Grannoch)赴檀香山。這是他第一次踏足澳門,其後他曾經在澳門從醫(中西藥局、鏡湖醫院、孫醫館),以及從事推翻滿清的革命活動。曾經與飛南第在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7月18日創刊《鏡海叢報——政治、文學、新聞雜誌》,該報中文版在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12月25日結束。葡文版在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9月結束。

  鄭觀應:廣東香山縣三鄉雍陌(今中山市)人。原名為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又號居易、杞憂生,別號待鶴山人或羅浮偫鶴山人。他是中國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維新思想體系理論家,也是實業家、教育家、文學家、慈善家。他在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7月24日生於廣東香山縣三鄉雍陌(今中山市)人,在1922年5月終於上海提籃橋華德路(現爲長陽路)招商局公學駐校校董公寓。他在1884年(清光緒十年)由於輪船招商局與太古輪船公司經營不善,同時員工中飽私囊等所連累,就退居澳門鄭家大屋,潜心修訂《盛世危言》,最終該書在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完成。《盛世危言》問世後即啟惕光緒皇帝,也喚醒如康有爲、梁啓超、孫中山、毛澤東等名人。

  陳芳:他在1825年(清道光五年),生於廣東省香山縣黃茅斜村(今珠海市前山鎮梅溪村)。他是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華僑商人,夏威夷王國貴族。陳芳父親在1839年去世之後,他從此隨伯父陳仁傑去到澳門、香港學做生意。在1849年隨伯父陳仁杰從香港運貨赴檀香山開商鋪出售。伯父陳仁杰後來歸國,陳芳則留在檀香山貝爾街繼續經營伯父留下商鋪。他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乘機投資蔗糖業,創辦國芬蔗園,同時收購庇庇嬌榨糖廠(Pep-eekco Sugar「潑比可蔗糖種植園」)一半股份,同程植合辦「芳植記」。他的長子陳龍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去世,接受陳龍遺孀引退歸國建議。他出售庇庇嬌糖榨股份,就將其中三分之一出售給亞歷山大·揚(Alexander Young),另外還有三分之一股份和其他産業留給留在夏威夷的朱莉婭以及她所育十二個女兒和兩個兒子。他此後就在香港、澳門、香山活動。他在澳門南灣迅速收購酒店,將該酒店夷平後改成公館。同時還在澳門引進荷蘭奶牛,開設牛奶公司。他在晚年居住於梅溪與澳門。在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9月於澳門逝世,享年81歲。靈柩則葬在他家鄉梅溪。

 (四) 中山咀香園與澳門咀香園爭議

  中山咀香園與澳門咀香園其實是互不隸屬的公司。中山市咀香園食品有限公司創立於1918年,總部設立於廣東省中山市火炬開發區沿江東二路13號,屬於國家健康基地。澳門咀香園餅家設立於1935年,總部位於澳門新馬路209號。中山咀香園曾經就商標涉嫌侵權問題,將澳門咀香園告上法庭。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在2020年5月底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糾紛典型案例,該案例提及澳門咀香園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永昌委托中國大陸一間電視台,播放有關咀香園相關商標。在節目當中多次提及「澳門咀香園」等內容。中山市咀香園食品有限公司認為以上行為已經侵害其商標權,同時構成不正當競爭,要求索償經濟損失 50 萬元人民幣及合理費用。「澳門咀香園」最終敗訴,必須向「廣東中山咀香園」賠償 10 萬元人民幣。故此澳門咀香園餅家在中國大陸只能以新注册的「十月初五」品牌進行銷售。

(五)回歸後的澳門與中山

  澳門主權自1999年12月20日,回歸中國之後,澳門與中山關係更為密切。廣珠城際鐵路主線在2012年12月31日全線通車,該鐵路設有中山站、中山北站、南朗站、小欖站。該鐵路令澳門與中山交通更為便捷。

  粵澳名優商品展(英語:Guangdong & Macao Branded Products Fair)之前稱爲粵澳名優商品展銷會,是由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廣東省商務廳聯合主辦,第一届在2009年舉辦,於2016年更名現名。澳門國際旅游(産業)博覽會,是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游局主辦,自2013年創辦至今已經舉辦十一屆。中山市官方和民間旅遊機構在每屆都有派團參與。

  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在2019年2月18日印發《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澳門特別行政區與中山市同屬粵港澳大灣區。

參考資料:《簡明中國歷史地圖冊》、《粵澳關係三十年全紀錄(一九七九-二零零八)》、《粵澳關係史》、《澳門歷史 1840~1949》、珠海香洲政協: 卓海玉,陳芳——清朝駐夏威夷王國第一任商董、領事、第十一屆澳門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中山咀香園、澳門咀香園、文匯報。

微辣致命的管理錯誤

         微辣在前經理人阿晶自殺身亡多天,於今年八月十日在IG黑底白字發貼:「感謝大家十年來的陪伴,微辣頻道現會暫停更新,我們非常抱歉,各位珍重。」宣布停更後,網上流出一封有微辣標誌、由署名「微辣創辦人及 CEO 六毫子」(陸志豪)發出的內部信件,指出「我和管理團隊已決定,取消原定於八月舉行的十周年演出,而微辣頻道亦會暫停更新。至於藝人同事,在這段期間可以自由決定工作和發展方向。」

  本文參考張漢強所編著的《管理者最易犯的一百零八個的錯誤》一書對管理者最易犯的錯誤分類,以微辣事件為例,反思微辣致命的管理錯誤,給不同社會範疇的管理者帶來甚麼寶貴經驗教訓?

  微辣致命的管理錯誤,有多個方面。首先管理團隊盲目追求發展壯大,盲目創新求變化,沒有理會實際效益。六毫子曾經接受傳媒訪問,表示要將微辣發展成為澳門「迪士尼」,同時以霑叔為榜樣,為小人物爭取權益。十年間在港澳台、中國大陸、馬來西亞等地擴大業務。其實擴大業務並不是壞事,只是擴充的同時,亦都要着重於本地。可惜微辣有點忘本,拿本澳政府文創基金大量資助,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澳門以外,浪費公帑是網民憤怒的原因。同時六毫子誤解霑叔意思,真小人未必指社會上小人物,也看不出微辣作品如何關心社會?有時目標過大,會影響一間企業的運作。

  其次管理團隊易被勝利衝昏頭腦。微辣十年成績的確有目共睹,六毫子也拿過不少獎項,同時企業機遇處處,但是創作作品質量卻走下坡,引來許多網民討厭和批評。創作作品質量把關不足,是一個令文創團體致命的關鍵。

  第三管理團隊和員工缺乏處理公關的能力,沒有好好保護企業形象。微辣前經理人阿晶自殺以來,微辣高層一直處於冷處理狀態,只發表公告或流出CEO信件,沒有舉行記者會公開道歉和解釋細節。一般員工也沒有禮貌對待香港過來的蛋蛋俱樂部記者,見到記者往房間跑,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可見培訓處理公關危機能力的活動,在企業必不可少。

  第四管理團隊不注重員工感受,言語無顧忌。每個人對待開玩笑的程度都不同,不顧他人感受的開玩笑,屬於一種言語欺凌。阿晶擔任經理人時期,為微辣藝人部壯大,付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何用言語傷害曾為微辣盛世付出過的功臣?員工是公司寶貴財產,管理團隊有義務確保所有員工的健康、安全和福利。

  第五異性交往沒有保持距離,毀盡公司名譽。這樣說不是反對他人談戀愛,只是在公司內大搞男女關係,會影響公司形象,導致公司形象社會性死亡。這樣弊大於利。

  微辣這事件影響澳門形象,也影響澳門特區政府的威信。希望當局在經歷微辣這次事件後,應嚴格審批文創基金資助運用。導致澳門形象不優良的機構,不應再給予資助機會,這樣做才能提高資助效用。

2023年8月10日星期四

奧金寶對香港粵語流行曲的貢獻

         二零二三年實在是一個令人悲傷之年,繼顧嘉煇、林樂培、李玟、阿晶離世之後。據報道,香港菲裔編曲大師奧金寶(Eugenio Nonoy O’Campo)在今年七月廿七日於美國加州家中安詳離世,享年九十一歲。

  他在一九三二年六月十一日於菲律賓出生,主要活躍於上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的香港樂壇,是其中一位見證香港樂壇黃金時代的音樂創作人。他曾經在一九八四年二月十二日的第六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上,從顧嘉煇手中榮獲「香港電台榮譽獎」(第七屆起改稱「金針獎」至今)。這個獎項乃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所頒發之樂壇最高榮譽,可見他在樂壇地位非常崇高。

  他非常樂於同其他流行音樂界同行合作,在創作上擦出不少火花。例如黃霑所自編自導自演《大家樂》原聲大碟歌曲當中,所有曲目都是由他所編曲。另外他也曾經與顧嘉煇和黎小田合作作曲或編曲。例如與顧嘉煇共同編曲,由羅文主唱首本名曲的《小李飛刀》。與黎小田共同編曲,由關正傑主唱的《殘夢》。

  已故港台著名歌星陳百強、鄧麗君、羅文、張國榮、梅艷芳主唱的許多歌曲,都是由他所編曲或作曲。例如有他作曲的《緣份》,是由張國榮和梅艷芳所主唱。編曲方面,有張國榮的《為你鍾情》和《H2O》、陳百強的《摘星》、梅艷芳的《孤身走我路》、羅文的《小李飛刀》、鄧麗君的《原鄉情濃》等。另外他又曾經為其他在世歌星作曲或編曲。例如有汪明荃的《熱咖啡》、吕方的《求你講清楚》、葉德嫻的《星塵》。首首歌都耳熟能詳,都為歌星度身訂造。

  除此之外,他創作範疇也相當廣泛。他又為麗的電視劇影視歌曲作編曲。例如葉振棠《戲劇人生》、關正傑和雷安娜《人在旅途洒淚時》等歌星主唱的影視歌曲。 同時他改編不少當時英語和日語流行歌曲。可見奥金實確是對香港粵語流行音樂推向高峰,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令粵語歌在世界上走向流行,世界各地的人也學唱粵語歌,提高了粵語的流行地位。他雖然是生於菲律賓,但却為粵語流行曲付出這麼多。體現音樂不分國界,所以非常感謝奥金實曾付出貢獻,希望他能夠安息。

2023年8月3日星期四

澳門公園及休憩區設置簡史



澳門松山,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恩尼斯花園,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氹仔中央公園,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澳門第一間公園

  又名南灣花園的加思欄花園,是澳門首座花園。位於澳門東望洋新街以及兵營斜巷交界,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e S. Francisco。該花園原址是卡斯蒂利亞(西班牙)方濟各會會士於1580年2月2日建立的聖方濟各修道院,其中文名意思就是卡斯蒂利亞人的花園。在花園側於1870年興建陸軍俱樂部。

原為政治和軍事禁區的公園

  松山市政公園:葡萄牙語名為Parque Municipal da Colina da Guia,英語名為Guia Hill Municipal Park,古時稱為琴山。澳葡政府已經在19世紀於此山進行種植松樹工作,所以這裡被稱為松山。葡萄牙軍人庫尼亞少尉在1931年,於此建造防空洞隧道,因此此山部分地區曾作為軍事禁區。其後山頂部分在1997年被開闢為松山市政公園,A、B兩組防空洞隧道也向公眾開放。

  二龍喉公園: 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a Flora、英語名為Flora Garden。公園前身為龍田村外的荒丘,亞美打(Padre Vitoriano de Almeida)神父在1848年吩咐一些人修築為園林。澳葡政府在19世紀末購入,作為澳督早期官邸。後來由於附近的火藥庫在1931年發生爆炸,當時有21死84傷,建築物也受到損壞。富商何東就購買部分土地另外闢為公園。庭園在澳門總督搬遷之後,開放給公眾入場玩樂,同時在1959年改建為公園。

  望廈山市政公園:葡萄牙語名為Parque Municipal da Colina de Mong Há,俗稱黑鬼山公園,或稱為望廈山公園。原址為一片樹林,部分地方曾是防衛森嚴的軍事設施。因炮台軍營曾為駐守澳門的非裔葡兵營地,故俗稱黑鬼山公園。炮台於1960年已停止使用,及至1974年駐澳門的葡萄牙駐軍奉召回國,軍營即告荒廢空置。到1979年,澳葡政府接管軍營,將軍營改建成賓館,給海外工務員住宿。其後於1995年旅遊學院成立,賓館變更用途為實習單位。1997年6月,澳門市政廳開闢山徑通道,將山區重整為望廈山市政公園。

原為私人別墅花園的公園

  白鴿巢公園: 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e Luís de Camões、英語名為Camoes garden/Pak Gap Chaau garden,又名賈梅士公園。原址為葡萄牙富商俾利喇(Manuel Pereira)花園別墅,始建於18世紀70年代。他曾經租給英國東印度澳門分公司,其後易手轉賣另一位葡萄牙富商馬葵士作為居所。由於馬葵士非常喜歡養白鴿,遠觀大量白鴿棲居於簷宇,似乎一座白鴿巢而得名。這物業在1885年被澳葡政府所購入,成為對外開放花園。

  盧廉若公園: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e Lou Lim Ioc、英語名為Lou Lim Ioc Park,又名盧家花園或盧九花園,古時稱為娛園。原本為商人盧九在1906年建成蘇州園林特色寓所一部分。澳門政府在1974年改寓所為公園。

紀念名人的公園

  宋玉生公園:葡萄牙名:Parque Dr. Carlos d’Assumpção,建於1996年10月17日,具有葡萄牙特色的休憩公園。是由葡萄牙設計師弗郎西斯柯·卡代拉·卡勃蘭(Francisco Caldeira Cabral)設計,由於公園位處於宋玉生廣場而得名。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原名鴨涌河公園,葡萄牙名:Parque Municipal Dr. Sun Yat Sen / Jardim Municipal Dr. Sun Yat Sen,建於1987年,公園是為紀念曾在澳門居住的孫中山而建立,園內豎立全身銅像。澳門最大的公園。

  何賢公園:建於1993年10月9日,前身是香山公園或香山廣場,葡萄牙名:Jardim Comendador Ho Yin,澳門市政執行委員會在1996年11月22日,為了紀念何賢紳士促進葡中社群友誼,議決把公園更名為何賢公園。現時公園被高美士街分成南、北兩個部分,兩者設有行人隧道所連接。

紀念碑有關的公園

  華士古達嘉馬花園: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e Vasco da Gama,位於澳門半島松山西南方山腳。為了紀念葡萄牙航海家華士古達嘉馬(葡萄牙語:Vasco da Gama)發現通向印度航海新路線400週年,澳葡政府決定由葡萄牙工程師鴉寮努尼士在「花士古打監麻新路(葡萄牙語:Avenida Vasco da Gama)」地段之間設計一個花園;該花園在1898年建成啟用,同時命名為華士古達嘉馬花園,當時民間俗稱為新花園。1997年和2004年曾經作兩次重整。

  得勝花園: 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a Vitória、英語名為Victory Garden。位於澳門半島松山南麓,士多紐拜斯大馬路及得勝馬路之間。公園內的紀念碑,主要紀念葡萄牙人在1622年6月24日的葡荷戰爭中戰勝荷蘭。葡萄牙人就在1871年3月於建碑留念,該大理石碑命名為「戰勝荷蘭紀念碑」。得勝花園名稱由此得來。

  區華利前地休憩區:位於南灣舊初級法院大樓前方,原本為連接市中心和八佰伴的戶外廣場。為了紀念第一位抵達澳門之葡萄牙航海探險家區華利,休憩區內竪立以區華利命名的塑像。

  紀念碑花園: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o Monumento,位於澳門氹仔的花園。為紀念葡萄牙戰船「第二瑪琍亞」號(戰船葡文名為”D. Maria II”,即「瑪麗亞二世」)在1850年10月29日爆炸事件罹難人士。公園內紀念碑在1851年所建。

  意度亞馬忌士花園:位於澳門路環島市中心十月初五马路,公園內「打海盜紀念碑」為紀念在1910年發生的路環慘案。

  恩尼斯花園: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o Monumento,位於澳門路環市中心恩尼斯總統前地。建這花園是為了紀念葡萄牙推翻薩拉查法西斯政權之後第三任總統恩尼斯,現今已經成為路環市區地標。恩尼斯曾經在1962年以上尉官階身份於路環荔枝碗軍營駐紮,直至1964年才調走。

依山依水興建的公園和休憩區

  在澳門不同地方,依山興建的公園和休憩區。有松山市政公園、望廈山市政公園、螺絲山公園、路環健康徑公園、路環步行徑公園、路環山頂公園等。

  在澳門不同地方,依水塘、海濱、湖邊興建的公園和休憩區。依水塘而建的,有位於澳門松山東則的水塘公園和位於澳門路環石排灣市區公園。依海濱而建的,有黑沙環海濱公園、觀音像海濱休憩區、荔枝碗休憩公園。依湖邊而建的,有西灣湖休憩區、湖畔花園、花城公園。

設置在社區附近的公園和休憩區

  在澳門不同地方社區附近,設置不少公園和休憩區。例如有望德樓平台花園、林茂塘市政臨時休憩區、祐漢新村第八街臨時休憩區、氹仔中央公園、湖畔大廈平台花園、石排灣綜合社區大樓天台花園、棕櫚公園、藝園等。

星星公園的興建與拆除

  葡萄牙名為Jardim da Estrela的星星公園,始建於1986年,命名源自公園當中的一座星形建築物。附近有龍環葡韻和氹仔舊市區。公園地點位於氹仔嘉路士米耶馬路的西端斜坡。公園內設有兒童遊樂設施,依靠山勢設有平台和岩洞。星形建築物則是一個小型活動中心,內設有桌球室、圖書館、自修室、兒童遊戲室。公園旁邊在填海之前最初是一片紅樹林,在填海之後令紅樹林消失,變成一片空地。後來在這空地上為了供大眾進行體育運動,再建有單車場、運動場、遙控模型車場。公園在澳門1999年回歸之後,特區政府於2000年10月決定該公園範圍,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離島軍營其中選址。

澳門不同郊野公園

  在澳葡時期建起了兩個郊野公園,分別是石排灣郊野公園(葡萄牙名:Parque de Seac Pai Van)和黑沙水庫郊野公園(葡萄牙名Parque de Merendas da Barragem de Hác-Sá:)。石排灣郊野公園是澳門第一個郊野公園。現址在20世紀40年代曾為天主教的耶穌會作為培育孤兒和失業青年的農場。葡萄牙海外省農林研究委員會在1962年成立之後,就將農場接管,同時在此地展開對農牧業研究。此地在1976年開始改由農林廳管理。澳葡政府在1981年就將此地定為保護區域,其後於1984年11月改建作為郊野公園用途。該郊野公園由葡萄牙總統安東尼奧·拉馬爾霍·埃亞內斯於1985年5月28日揭幕。在2011年正式對公眾開放的澳門大熊貓館,同時位於該郊野公園。

  黑沙水庫郊野公園建立於1993年,設立於該郊野公園的澳門首個水上樂園,則啟用於2001年。 黑沙水庫與九澳水庫都是1976年建成,各自有不同的命運。黑沙水庫由於逐漸失去原本功能,好早被棄置,改建為郊野公園。九澳水庫功能原本是為九澳村居民提供飲用水,該水庫的水由於後來自來水普及,只作為發電廠冷卻用途。特區政府在2005年3月20日將該地改建為郊野公園(葡萄牙名:Parque de Merendas da Barragem de Ká-Hó)。

  大潭山郊野公園(葡萄牙名:Parque Natural da Taipa Grande)原本為於1988年因堆填達飽和而停止運作的垃圾堆填區。政府在1999年將其改建成大型郊野公園,公園在經過綠化之後於2001年3月18日開放給大眾使用。

參考資料:澳門日報、澳門華僑報、澳門自然網、唐思:澳門風物志(首篇和續篇)。